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专访】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全国碳市场尽早扩围将促进市场价格发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全国碳市场尽早扩围将促进市场价格发现

目前全国碳市场只纳入了发电行业,将更多高排放行业纳入,可以让市场的企业主体呈现多元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庄键 田鹤琪

全国碳市场在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距今已满三年。

作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6亿吨,累计成交额268亿元,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还于今年首次超过了每吨100元。

全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运营,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别承担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的运行。其中,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下称上海环交所)承担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

近日,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就全国碳市场上线三年来的交易运营情况、制度建设进展以及下一步发展目标等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界面新闻: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已满三年,如何评价全国碳市场过去三年的整体表现?

赖晓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于2021年7月16日上线交易,目前已顺利完成了两个履约周期,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三年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作为生态环境部指定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代运维机构,切实维护交易安全有序运行,扎实推进机制建设、能力建设等碳市场支撑保障工作。

从交易市场表现来看,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交易情况符合现阶段基本定位,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交易规模逐步扩大。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4.6亿吨,累计成交额268亿元。去年一年成交量2.12亿吨,较2021年上涨19%。

二是交易价格平稳上扬。配额价格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至近期每吨90元左右,上涨88%左右。

三是企业交易积极性稳步提升。相较于第一个履约周期,第二个履约周期参与交易的企业数增长32%。

四是市场服务企业碳排放履约管理。去年企业主要集中在履约前的9-11月交易,交易仍以履约管理为核心目的。

界面新闻:全国碳市场的配额价格逐年提高,今年曾一度突破每吨100元,您如何看待碳价的上涨?

赖晓明:碳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碳减排提供灵活选择,在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同时带动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因此碳价信号非常重要。

碳价主要还是由市场供需来决定。市场供需会受政策信息、经济运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配额价格总体保持稳中有升。2024年以来,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出台和全国碳市场扩容等工作的有序推进,提振了市场的长期信心,碳排放配额市场价值被逐步认可和接受。4月24日,配额收盘价首次突破100元/吨,近期收盘价大概在90元/吨上下。

碳价适度上涨体现了碳价的市场属性。后续,上海环交所将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持续完善交易机制,提升市场活力,保障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图片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界面新闻:全国碳市场即将纳入电解铝等新行业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全国碳市场扩围时机是否成熟?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为此在进行哪些方面的准备?

赖晓明: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八大重点行业,这八个行业也是全国碳市场最初计划覆盖的行业,占到了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只纳入了发电行业。

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明确,要“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全国碳市场运行三年来,我们从交易市场端也明显感受到单一的发电行业企业间总体交易需求和交易偏好较为相似,市场活跃度有待提升。

将更多高排放行业尽早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让市场的企业主体呈现多元化,更好促进市场价格发现。

为打好扩围工作基础,生态环境部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对上述重点行业组织开展了年度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同时持续开展扩围的专项研究,对重点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报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扩围实施路径等,开展了专题研究评估论证,相关的技术文件起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扩容条件已较为成熟。

作为交易机构,上海环交所也正在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持续推动扩围工作,在保障全国碳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做好扩大覆盖行业范围相关的制度研究、系统准备、交易账户开立、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积极落实主管部门的安排,完善交易相关制度规则体系,做好交易系统运维与管理,支撑多地主管部门开展石化、化工等其他行业碳交易能力建设与培训。

此外,上海环交所在去年下半年还顺利举办了首届全国碳市场模拟交易大赛,吸引了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和民航等行业超300家企业参与,为全国碳市场扩容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和技术支撑。

界面新闻:有分析指出,重履约轻交易仍然是当前国内碳市场的主要特征。在进一步提高全国碳市场活跃度方面,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新的举措?

赖晓明:目前,全国碳市场在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交易主体以完成清缴履约为主要目的,符合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定位和建设初期的阶段性特征,也与国际上同类型碳现货市场发展初期的特点基本类似。

2023年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也就是2021、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的清缴年,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方法在整体上保持了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结合发电行业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优化。2023年12月31日,第二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履约完成率超过99%。从市场表现看,相较于第一个履约周期,第二个履约周期在企业参与度、市场均衡程度等方面还是有所提升的。

全国碳市场提升交易规模和活跃度的主要途径,目前主要是从增加多样性和市场弹性来做工作。例如,我们希望参与企业除了现有的重点排放单位这些履约主体外,也包括金融机构等非履约主体。

非履约主体的引入,有助于市场交易动力转换:在单一的履约型动力之外,再发展出投资价值取向的非履约型动力,让市场参与者可以通过参与市场来获得收益。

还有就是如前所说,扩大履约行业的覆盖范围、增加行业多样性能够有效提升市场活跃度,这方面我们正在积极推进。此外,在丰富交易机制方面,需要加快研究推出配额拍卖、建立市场调节机制等。总之,要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实现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界面新闻:您此前指出,应在继续发展完善全国碳市场的同时,抓紧做好相关基础工作,优化碳金融工具,加强碳市场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协同。请问在此方面目前有哪些新进展,下一步有哪些具体规划?

赖晓明: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有助于更有效发现合理碳价,完善碳定价机制,推动纳入碳市场的控排企业以成本效益优化的方式实现碳减排目标。当前,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也逐步成为绿色生态价值实现的路径,对绿色低碳的科技、投资、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建设一个规模巨大、健康繁荣、活跃有效的碳市场,不仅仅是碳减排的要求,也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需求。

自2013年上海试点碳市场开市以来,上海环交所不断深化探索碳金融对实体经济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相继推出借碳、碳基金、碳信托、碳质押、碳保险、碳回购、碳指数等创新产品和业务。其中,碳质押有效盘活碳资产近800万吨,融资额超过1.3亿元。与上海清算所合作推出上海碳配额远期,累计成交额突破1.8亿元。

近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会议上强调,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要聚焦绿色低碳转型需要,进一步明晰发展定位,加强顶层设计,更好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

下一步,上海环交所将根据国家的有关战略部署,围绕上海“四大功能”建设要求和“五个中心”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上海试点碳市场的作用,为全国碳金融“先行先试”。同时,充分发挥平台的引导性、基础性作用和服务功能,促进体系建设,培育市场生态。将碳市场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深度融合,更好支撑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的落地和规模化应用,推动上海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界面新闻:今年5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施。这项新规的出台,对于全国碳市场下一阶段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

赖晓明:《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是指导中国碳市场运行管理的法律依据,在碳市场发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充分发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构建科学、规范、有序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不断拓展碳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打造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提供了法治保障。

对于交易市场而言,重要意义和影响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界定了碳市场交易产品的现货属性,明确了交易主体包括重点排放单位及其他主体,确立了以协议转让和单向竞价为主的交易方式,在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市场活力。二是丰富了市场交易机制,为后续引入有偿分配、市场调节等提供了制度基础,提高政策弹性。三是多方合力提升碳市场交易监管效能,将禁业限制人员参与交易、操纵市场、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活动纳入监管,全面加强碳排放权交易活动风险防范和管理。

可以预见,随着《条例》的正式实施,中国碳市场将迎来创新发展的巨大机遇,交易规则将更为完整清晰,交易主体将更为广泛多元,交易产品将更为丰富多样,交易方式将更为灵活便捷,风险控制将更为全面有效,信息披露将更为公开透明,市场运行将更有活力。

界面新闻: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您认为全国碳市场还有哪些有待完善的短板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赖晓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运行三年来,总体运行平稳。作为一个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生事物,和发达国家成熟的碳市场相比,全国碳市场目前面临着行业覆盖范围单一、交易要素单一、市场调节机制尚不完善、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一是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贯彻落实《条例》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配套制度完善。二是按照“成熟一个,覆盖一个”的原则,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三是丰富市场功能,逐步引入有偿分配,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建立市场调节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四是加强市场交易监管,保障碳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

界面新闻:欧盟等地区的碳市场运营多年相对成熟,应借鉴其中哪些发展经验,帮助提高全国碳市场的成熟度?

赖晓明:碳市场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欧盟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碳市场建立较早、规模较大、覆盖较广,在市场框架、法规基础、交易制度、监管机制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有过一些教训。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不同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对碳市场的定位也不尽相同。

全国碳市场还刚刚起步,下一步上海环交所将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继续本着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结合中国实际和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借鉴国际成熟碳市场的发展经验。

例如,欧盟碳市场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实现多行业覆盖,近一半的配额通过拍卖的形式发放,交易产品包括配额现货、配额期货等多样化衍生产品,交易主体除排放企业外还有券商、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市场稳定储备机制(MSR)对应对需求侧冲击和配额过剩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借鉴。

界面新闻: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今年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应如何与其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双碳目标的落地?

赖晓明:全国碳市场是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共同组成,强制和自愿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为了鼓励各类主体自主自愿地采取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产生的减排效果经过科学方法量化核证后,通过市场来出售,从而获取相应的减排贡献收益。两个市场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实现互联互通。

《条例》规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企业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购买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清缴其碳排放配额。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的衔接,将更好地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激发绿色低碳创新动力,引导社会各方来共同参与减碳,从而推动落实国家双碳目标。

此外,除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外,上海环交所也在积极配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构建以碳普惠体系为核心的地方自愿减排市场,探索实施一批有示范推广价值的高质量减排场景和项目,建立个人减碳激励机制,引导建立全社会的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方式,积极发挥强制配额市场与自愿减排市场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双轮”驱动作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全国碳市场尽早扩围将促进市场价格发现

目前全国碳市场只纳入了发电行业,将更多高排放行业纳入,可以让市场的企业主体呈现多元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庄键 田鹤琪

全国碳市场在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距今已满三年。

作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6亿吨,累计成交额268亿元,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还于今年首次超过了每吨100元。

全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运营,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别承担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的运行。其中,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下称上海环交所)承担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

近日,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就全国碳市场上线三年来的交易运营情况、制度建设进展以及下一步发展目标等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界面新闻: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已满三年,如何评价全国碳市场过去三年的整体表现?

赖晓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于2021年7月16日上线交易,目前已顺利完成了两个履约周期,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三年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作为生态环境部指定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代运维机构,切实维护交易安全有序运行,扎实推进机制建设、能力建设等碳市场支撑保障工作。

从交易市场表现来看,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交易情况符合现阶段基本定位,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交易规模逐步扩大。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4.6亿吨,累计成交额268亿元。去年一年成交量2.12亿吨,较2021年上涨19%。

二是交易价格平稳上扬。配额价格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至近期每吨90元左右,上涨88%左右。

三是企业交易积极性稳步提升。相较于第一个履约周期,第二个履约周期参与交易的企业数增长32%。

四是市场服务企业碳排放履约管理。去年企业主要集中在履约前的9-11月交易,交易仍以履约管理为核心目的。

界面新闻:全国碳市场的配额价格逐年提高,今年曾一度突破每吨100元,您如何看待碳价的上涨?

赖晓明:碳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碳减排提供灵活选择,在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同时带动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因此碳价信号非常重要。

碳价主要还是由市场供需来决定。市场供需会受政策信息、经济运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配额价格总体保持稳中有升。2024年以来,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出台和全国碳市场扩容等工作的有序推进,提振了市场的长期信心,碳排放配额市场价值被逐步认可和接受。4月24日,配额收盘价首次突破100元/吨,近期收盘价大概在90元/吨上下。

碳价适度上涨体现了碳价的市场属性。后续,上海环交所将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持续完善交易机制,提升市场活力,保障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图片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界面新闻:全国碳市场即将纳入电解铝等新行业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全国碳市场扩围时机是否成熟?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为此在进行哪些方面的准备?

赖晓明: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八大重点行业,这八个行业也是全国碳市场最初计划覆盖的行业,占到了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只纳入了发电行业。

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明确,要“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全国碳市场运行三年来,我们从交易市场端也明显感受到单一的发电行业企业间总体交易需求和交易偏好较为相似,市场活跃度有待提升。

将更多高排放行业尽早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让市场的企业主体呈现多元化,更好促进市场价格发现。

为打好扩围工作基础,生态环境部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对上述重点行业组织开展了年度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同时持续开展扩围的专项研究,对重点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报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扩围实施路径等,开展了专题研究评估论证,相关的技术文件起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扩容条件已较为成熟。

作为交易机构,上海环交所也正在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持续推动扩围工作,在保障全国碳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做好扩大覆盖行业范围相关的制度研究、系统准备、交易账户开立、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积极落实主管部门的安排,完善交易相关制度规则体系,做好交易系统运维与管理,支撑多地主管部门开展石化、化工等其他行业碳交易能力建设与培训。

此外,上海环交所在去年下半年还顺利举办了首届全国碳市场模拟交易大赛,吸引了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和民航等行业超300家企业参与,为全国碳市场扩容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和技术支撑。

界面新闻:有分析指出,重履约轻交易仍然是当前国内碳市场的主要特征。在进一步提高全国碳市场活跃度方面,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新的举措?

赖晓明:目前,全国碳市场在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交易主体以完成清缴履约为主要目的,符合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定位和建设初期的阶段性特征,也与国际上同类型碳现货市场发展初期的特点基本类似。

2023年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也就是2021、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的清缴年,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方法在整体上保持了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结合发电行业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优化。2023年12月31日,第二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履约完成率超过99%。从市场表现看,相较于第一个履约周期,第二个履约周期在企业参与度、市场均衡程度等方面还是有所提升的。

全国碳市场提升交易规模和活跃度的主要途径,目前主要是从增加多样性和市场弹性来做工作。例如,我们希望参与企业除了现有的重点排放单位这些履约主体外,也包括金融机构等非履约主体。

非履约主体的引入,有助于市场交易动力转换:在单一的履约型动力之外,再发展出投资价值取向的非履约型动力,让市场参与者可以通过参与市场来获得收益。

还有就是如前所说,扩大履约行业的覆盖范围、增加行业多样性能够有效提升市场活跃度,这方面我们正在积极推进。此外,在丰富交易机制方面,需要加快研究推出配额拍卖、建立市场调节机制等。总之,要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实现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界面新闻:您此前指出,应在继续发展完善全国碳市场的同时,抓紧做好相关基础工作,优化碳金融工具,加强碳市场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协同。请问在此方面目前有哪些新进展,下一步有哪些具体规划?

赖晓明: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有助于更有效发现合理碳价,完善碳定价机制,推动纳入碳市场的控排企业以成本效益优化的方式实现碳减排目标。当前,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也逐步成为绿色生态价值实现的路径,对绿色低碳的科技、投资、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建设一个规模巨大、健康繁荣、活跃有效的碳市场,不仅仅是碳减排的要求,也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需求。

自2013年上海试点碳市场开市以来,上海环交所不断深化探索碳金融对实体经济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相继推出借碳、碳基金、碳信托、碳质押、碳保险、碳回购、碳指数等创新产品和业务。其中,碳质押有效盘活碳资产近800万吨,融资额超过1.3亿元。与上海清算所合作推出上海碳配额远期,累计成交额突破1.8亿元。

近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会议上强调,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要聚焦绿色低碳转型需要,进一步明晰发展定位,加强顶层设计,更好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

下一步,上海环交所将根据国家的有关战略部署,围绕上海“四大功能”建设要求和“五个中心”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上海试点碳市场的作用,为全国碳金融“先行先试”。同时,充分发挥平台的引导性、基础性作用和服务功能,促进体系建设,培育市场生态。将碳市场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深度融合,更好支撑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的落地和规模化应用,推动上海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界面新闻:今年5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施。这项新规的出台,对于全国碳市场下一阶段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

赖晓明:《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是指导中国碳市场运行管理的法律依据,在碳市场发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充分发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构建科学、规范、有序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不断拓展碳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打造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提供了法治保障。

对于交易市场而言,重要意义和影响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界定了碳市场交易产品的现货属性,明确了交易主体包括重点排放单位及其他主体,确立了以协议转让和单向竞价为主的交易方式,在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市场活力。二是丰富了市场交易机制,为后续引入有偿分配、市场调节等提供了制度基础,提高政策弹性。三是多方合力提升碳市场交易监管效能,将禁业限制人员参与交易、操纵市场、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活动纳入监管,全面加强碳排放权交易活动风险防范和管理。

可以预见,随着《条例》的正式实施,中国碳市场将迎来创新发展的巨大机遇,交易规则将更为完整清晰,交易主体将更为广泛多元,交易产品将更为丰富多样,交易方式将更为灵活便捷,风险控制将更为全面有效,信息披露将更为公开透明,市场运行将更有活力。

界面新闻: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您认为全国碳市场还有哪些有待完善的短板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赖晓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运行三年来,总体运行平稳。作为一个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生事物,和发达国家成熟的碳市场相比,全国碳市场目前面临着行业覆盖范围单一、交易要素单一、市场调节机制尚不完善、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一是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贯彻落实《条例》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配套制度完善。二是按照“成熟一个,覆盖一个”的原则,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三是丰富市场功能,逐步引入有偿分配,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建立市场调节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四是加强市场交易监管,保障碳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

界面新闻:欧盟等地区的碳市场运营多年相对成熟,应借鉴其中哪些发展经验,帮助提高全国碳市场的成熟度?

赖晓明:碳市场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欧盟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碳市场建立较早、规模较大、覆盖较广,在市场框架、法规基础、交易制度、监管机制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有过一些教训。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不同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对碳市场的定位也不尽相同。

全国碳市场还刚刚起步,下一步上海环交所将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继续本着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结合中国实际和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借鉴国际成熟碳市场的发展经验。

例如,欧盟碳市场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实现多行业覆盖,近一半的配额通过拍卖的形式发放,交易产品包括配额现货、配额期货等多样化衍生产品,交易主体除排放企业外还有券商、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市场稳定储备机制(MSR)对应对需求侧冲击和配额过剩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借鉴。

界面新闻: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今年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应如何与其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双碳目标的落地?

赖晓明:全国碳市场是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共同组成,强制和自愿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为了鼓励各类主体自主自愿地采取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产生的减排效果经过科学方法量化核证后,通过市场来出售,从而获取相应的减排贡献收益。两个市场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实现互联互通。

《条例》规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企业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购买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清缴其碳排放配额。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的衔接,将更好地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激发绿色低碳创新动力,引导社会各方来共同参与减碳,从而推动落实国家双碳目标。

此外,除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外,上海环交所也在积极配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构建以碳普惠体系为核心的地方自愿减排市场,探索实施一批有示范推广价值的高质量减排场景和项目,建立个人减碳激励机制,引导建立全社会的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方式,积极发挥强制配额市场与自愿减排市场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双轮”驱动作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