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summer
2015年,皮克斯《头脑特工队》为动画电影市场投入了一颗石子。凭借趣味的想象、可爱的角色形象以及成长主题,这部动画电影赢得了众人的芳心,并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
九年后,《头脑特工队2》走进大荧幕,女主角莱莉步入青春期,相比第一部的五种基础情绪,更加复杂的四种新情绪焦焦、慕慕、尬尬、丧丧开始争夺大脑控制权。
而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再次吸引人们的目光,主要还是源于主创团队对情绪的深刻洞察及把握,他们不仅把抽象又隐秘的情绪具象化,而且又将其很好的融入进一个冒险故事里,不仅让大家看到了人物内心情绪的转换,还让众人体验了一把脑洞大开的快感。
事实上,从少女莱莉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青春期中那种想表现自己,又恐惧失败出糗的担忧,长大后被焦虑席卷的心情、以及心里对未来充满渴望,又时常会陷入自我否定之中。尤其是在当下普遍内卷的大环境中,焦虑似乎已经成为了最为常见的情绪之一。
或许是出于对平稳的渴望,此前水豚就因为情绪稳定成为了“网红”动物,不仅如此,当下年轻人甚至已经将这一要素列为了现代人择偶观必备。毕竟,他们认为,情绪不能成为身体的主人,只有更好地面对不同感受,不同情绪,才能更好地掌握人生。基于此,TOPHER特推出本期特别策划,希望大家能够妥帖地安放自我情绪。
PART 1 认识情绪问题
人类疾病已进入“精神疾病时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精神疾病都呈高发态势,另一方面我们却对精神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存在认知偏差。
早在上世纪末,种种迹象和统计学数据显示,人类疾病发展史,已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以脑疾病为中心的广义的“精神疾病时代”。进入21世纪,国内外专家纷纷感叹,精神疾病时代已悄然来临,精神疾病是21世纪的流行病。
另外,据《柳叶刀》杂志的一项研究,80% 的受访者强烈认为病耻感和歧视可能比精神疾病本身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多数人对精神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误用、指责和污名化:用“抑郁”来表达心情不好,用“自闭”来表达性格内向;而像“智障”“痴呆”“神经病”等在日常生活中已演变为冒犯用语;还有不时引发公众热议的话题,精神疾病和未成年是不是犯罪的“免死金牌”?游戏成瘾是不是意志薄弱的表现?抑郁是不是因为孩子不懂事等。哪怕接受治疗,也有人认为无须服药或害怕副作用拒绝服药,有人悲观认定这辈子毁了。
坎德尔作为世界知名神经科学家、精神科医生、诺奖得主,在《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一书中,为读者阐明孤独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病态行为、成瘾障碍等神经与精神疾病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在阐明疾病背后生物学机制的同时,他直接驳斥了各种污名、偏见,引入各方观点对读者有可能关心和好奇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表示,“教育和科学是我们消除污名的最佳手段,从而使个人和社会能够以更理性的方式对待”疾病及其患者。
另外,坎德尔也在书中引入了疾病患者的真实案例,或患者对自己发病经历和症状的描绘,便于读者尤其像是孤独症、抑郁症患者的家属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是一个人人都该阅读的“心理障碍一本通”,有助于改写我们对精神疾患的认识,拓展大家对人性和这个世界的理解。
图片来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荐书:《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
作者:[美] 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
译者:喻柏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PART 2 了解情绪价值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被迫调整自己的喜怒哀乐,以便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特别是女性群体,会被更多地要求完成这项没有报酬且令人筋疲力尽的工作。
英国知名作家、记者罗斯·哈克曼将案例研究和统计数据结合起来,以此揭示情绪劳动在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并探究情绪劳动在两性间的不平等现象。
虽然情绪虽司空见惯,但情绪劳动平素却默默无闻,情绪的价值耳熟能详,但情绪劳动的价值依然鲜为人知。该书阐释了情绪劳动及其对人们 生活、工作和价值感的影响,尤其揭示了情绪体验等级系统与父权制的 关系。
她在《情绪价值》一书中采访了数百位女性,从情绪劳动的本质和源头出发, 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这一概念,并教会我们如何将令人筋疲力尽的情绪劳动转化为向上的力量。
本书阐释了情绪劳动及其对人们生活、工作和价值感的影响,尤其揭示了情绪体验等级系统与父权制的关系。哈克曼表示,女性被期待承担更多的情绪劳动。同时,还进一步阐述了女性群体在父权制社会的弱势处境。此外,她也探讨了情绪劳动背后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案,为我们指明改变现状的道路。
看完本书,你会发现情绪劳动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不需要成为心理负担。只有认识到情绪劳动的价值,才是全人类获得自由的关键。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荐书:《情绪价值》
作者:罗斯·哈克曼
译者:徐航 潘沂然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PART 3 消除胡思乱想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某些问题而陷入灾难性的胡思乱想无法自拔,事后复盘时却意识到事情的根源其实不值一提?因为纠结某些问题去找朋友谈心,结果被他们的话语点醒,以新视角思考,立刻如释重负?
当你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你的感受会发生变化,无数恼人的杂念自然会被一扫而空。我们每天的经历都可以证明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如何思考,决定了我们的感受如何。这个理念便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原则。
莎拉·埃德尔曼(Sarah Edelman)博士作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曾教授认知行为疗法课程超过20年。她将自己的知识及经验凝结成《胡思乱想消除指南》一书,为人们带来了情绪的疗愈好方法。
本书是对认知行为疗法全面而易懂的介绍,覆盖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几类消极情绪。针对每一种情绪问题,作者提供了极具实操性的解决方案和练习,帮我们挖出情绪背后作祟的错误观念,用思考和行动扭转感受,远离不健康的思维方式。
作者认为,思维、行动和情绪两两互相影响。消极情绪之下往往隐藏着扭曲、夸大、脱离实际的错误思维。认知行为疗法提供了通过思维和行动扭转情绪的有效方法,是临床心理治疗师常用的有力工具。
本书针对沮丧、愤怒、焦虑、自卑、抑郁等八大常见情绪问题,帮你发现和纠正错误思维,跳出思维反刍怪圈,终结精神内耗。
书中收录大量案例与示范,对错误思维做出了细致、明确的分类,提供了思维监控表、逻辑与行为反驳等实用工具,并附有参考答案,手把手教你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希望大家通过本书,掌握认知行为疗法的精髓,高效整理脑内碎碎念,搞定日常小情绪。给思维解套,让情绪新生。
图片来源:中国友谊出版社
荐书:《胡思乱想消除指南》
作者:[澳] 莎拉·埃德尔曼(Sarah Edelman)
译者:陈玄石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PART 4 勇敢面对冲突
害怕冲突是人之常情,为了避免冲突,我们常常忍气吞声,委屈讨好对方,或把自己封闭起来。但回避冲突不仅换不来和谐的人际关系,还会在自己的内心发动战争,让自己置身于尴尬、愤怒、委屈、恐惧、后悔的狂轰滥炸中。因此,我们需要敢于直面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冲突。
知名人际关系教练杰森 盖迪斯(Jayson Gaddis),在做了十余年心理治疗师后,因有感于许多人对冲突感到苦不堪言却不知道如何化解,创立了人际关系学院(The Relationship School),并结合科学理论和自己多年的实务经验设计了一套系统且灵活的冲突化解法——“冲突归零法则”,以帮助人们化解内心和人际间的冲突。
在他撰写的《冲突的勇气》一书中,将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和人际动力学等学科编织在一起,通过生活化的案例、亲身经验以及各种行之有效的工具,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不委屈、不内耗的情况下,解决因意见不合、童年投射、安全感缺失、价值观差异以及内心积怨带来的冲突,拥有更亲密、更有意义的关系。
本书将告诉你关于冲突的以下内容:哪些应对冲突的本能反应会破坏我们的关系;如何关系中从受害者变成领导者;避免冲突有何代价,如何化解我们内心的冲突;如何在冲突中让自己或对方冷静下来;如何有效倾听(LUFU法)和表达(SHORE法);最常见的五种冲突类型,以及如何应对它们
;与他人重建联系的十大障碍及应对策略;如何应对价值观差异难题,求同存异。
要知道,害怕冲突,保不住我们想要守护的婚姻、家庭、友谊或工作,反而会在我们的内心掀起狂风巨浪;敢于冲突,才能捍卫自我边界,停止内耗,让我们与亲近的爱人、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间关系更亲密。
图片来源:贵州人民出版社
荐书:《冲突的勇气》
作者:[加]杰森·盖迪斯
译者:石若琳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PART 5 积极应对悲伤
悲伤来临时,我们习惯回避它,甚至强迫自己尽快走出阴霾,但我们总不免在各种时刻与它不期而遇。如果我们一心只想回避它,不仅人生体验会大打折扣,我们自己也会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英国记者海伦·拉塞尔几乎把一个人可能经历的悲伤事件经历了个遍,胞妹夭折,父母离异,失恋失业,罹患厌食症、不孕不育、产后抑郁等精神疾病……她在《学会悲伤》一书中,带领大家踏上一段充满生命韧性的悲伤探索之旅,期望用自己的痛苦照亮大家的痛苦。
在书中,作者以文学化的语言,结合自身的悲伤旅程,以及心理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神经科学家等的专业研究及建议,向我们解答了以下问题:悲伤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悲伤?悲伤时如何照顾自己?我们要如何谈论悲伤?悲伤时可以怎么做?这些分析让我们对悲伤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并在回顾悲伤过往或将来面对伤心之事时能够更温柔地对待自己。
她告诉我们,接受并学会悲伤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坚韧、更豁达,从而拥有更多幸福的筹码,因为悲伤可以让我们暂停脚步,思考自己的处境,迈向人生的新阶段,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本书既是作者的悲伤回忆录,又是一部融合了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学科专业研究及建议的悲伤自助书,兼具文学性与实用性。
图片来源:九州出版社
荐书:《学会悲伤》
作者:[英]海伦·拉塞尔
译者:穆育枫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尾
人生是漫长且复杂的,
但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最温柔的解法。
正如影片中乐乐所说,
情绪们无权决定莱莉成为怎样的人,
而与自我情绪、外界的审判能否和平共处,
是我们成长路上需要解决的永恒课题。
但我们应该记住的一点是,
勇敢接受不同情绪下的自我,
学会拥抱每一面的自己,
只有这样,
才会体会到治愈的力量和前进的动力。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