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中国光伏走出去,要少聚集。”
面对新一轮光伏出海热潮,爱旭股份(600732.SH)董事长陈刚如此表示。在7月24-25号举办的光伏行业2024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出海话题再被热议。
今年以来,中国光伏企业出海开始从东南亚转向中东地区,且与此前去东南亚建厂已有了很大区别。
此前,驱使去东南亚地区设厂的动因主要是高税率的贸易壁垒下,为了更方便地将组件产品出口至美国等市场。在东南亚投资设厂的中国光伏企业包括隆基绿能(601012.SH)、阿特斯(688472.SH)、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能源(688223.SH)等。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曾统计,中国已有近20家光伏企业通过合资、并购、投资等方式在东南亚地区布局光伏生产。
近年来,美国频频发起对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对中企产品出口造成较大影响。即使新一轮终裁未出,业内多对结果持悲观态度。今年6月,多家光伏企业还曝出关停东南亚部分产线。
同时,欧、印、巴西、南非等全球头部光伏市场纷纷出台贸易壁垒政策,限制中国产品直接出口。
在此背景下,光伏中企开始把中东等地区作为新的投资热土。7月17日,晶科能源(688223.SH)、TCL中环(002129.SZ) 分别宣布,将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全资子公司RELC、VI合作,在沙特投资设厂等。两家企业的项目投资共计涉及人民币222.6亿元。
7月25日,钧达股份(002865.SZ)公告,拟于阿曼苏丹国苏哈尔自贸区投资建设5 GW高效电池生产基地,该项目预计投资总额2.8亿美元(约合20亿元人民币),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
“行业要从1.0的被动出海,到2.0主动的全球制造。”7月24日,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对界面新闻等媒体表示。
钱晶称,很多国家希望具备中国光伏企业的技术、经验、体系、人才等,助力他们形成自身的闭环产业链,而不是仅需要中国的产品。本地制造、绿电制造、有当地服务团队支持、有光储一站式方案的产能才是被需要的。
在钱晶看来,以前行业对于“走出去”的定义是“卖出去”,现阶段包括晶科能源等在内等光伏龙头企业认为,“走出去”是“造出去”,从单打独斗到借力使力,从全资到合资。
钱晶称,如果说晶科马来、越南、美国工厂是全球制造的1.0版,那沙特工厂就是全球制造的2.0版本,代表着晶科全球化新模式的开启。
在本届光伏行业2024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各家光伏大佬均对出海问题都发表了自身看法,并形成了一个共识:与此前的“抱团取暖”不同,在贸易保护加码的全球背景下,分散建厂成为最优解。
“如果扎堆在一个国家搞产业,这个国家就会成为下一个贸易壁垒打击的对象,‘走出去’就需要不停地‘挪窝’。”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称。
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持类似观点:“中国光伏走出去少聚集,多聚集就容易被关注。”
陈刚同时指出,希望欧洲同行也会因中国产业发展得到一些利益,各方实现共赢。据其介绍,爱旭股份此前已在欧洲设立研究所,与欧洲一些当地企业保持交易,同时赞助了部分当地大学、科学研究等,承担部分社会贡献等。
陆川也表示,希望通过协会与欧洲及其他地方等保持友好交流。
“全球化对龙头企业来说是必选题。”协鑫科技(03800.HK)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强调,未来在一个规模化的基地去做大规模制造,可能性在减少。每一个国家或地区,有着能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安全性诉求。
兰天石表示,对于美国等堡垒市场,如何去符合它的规则、运用好它的体系,用本土化的人才去推进,是各方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虽然壁垒重重,各家机构对全球光伏市场仍保持乐观预期。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4年全球新增装机390-430 GW,保持高位。彭博新能源财经更为乐观,相比于年初再次上调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预期,称将再增长32%,达585 GW(直流侧)。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指出,美、欧、印、巴西等全球主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促进了海外本土供应链快速发展。协会建议,中企在产业链上合作出海,可在“一带一路”国家、西方国家有选择性地分散布局,以海外资本合资、技术授权、品牌授权等多样化投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