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轴起何处,又向何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轴起何处,又向何方?

北京中轴线严格依照“南面而听天下”的传统礼制,有着明确的南北方向性,北收南展,具有鲜明的等级秩序。

编者按: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昨日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经典。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称颂北京中轴线是“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也曾赞誉北京中轴线是“古代中国都城建设的最后结晶”。

对公众来说,北京中轴线上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天安门广场和故宫博物馆。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在著作《人居北京:一脉中轴伴水行》中也谈到过中轴线的过去和今天。在《世界遗产名录》更新的当下,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北京中轴线是如何形成的,和世界上其他轴线布局特点的城市有何不同,以及今日中轴线有哪些延伸。

北京“中”轴线最早出现在何时?

对于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首先出现在哪座城市,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一般认为,三国至北朝的邺城,其城市布局前承秦汉,后启隋唐,其单一宫城制度,全城中轴对称格局,整齐明确功能分区的设计理念,为中国历代都城建设所沿袭,对东亚地区古代都城的规划建设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长安城是在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社会环境下,营造的一座规模空前的都城,其城内的皇城、商市、里坊等建筑对称布局,形成了明确的城市中轴线。在以后的唐代洛阳城、宋代汴梁城、辽代南京城、金代中都城和元代大都城,都传承了中国古都城市的中轴布局方式和理论准则。

北京传统中轴线形成于元代,在营建大都城时首先选择中轴线的基点。根据史籍记载,元大都设计时在宫殿北边设有中心台,在南城门外选定了一棵树,依这两点确定出中轴线。元大都中轴线与明清北京中轴线有着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元明易代之后,元代宫殿纷纷被拆,城市中轴线也就一同隐去。但是,明清北京城的建设既传承元大都城的规划建设成果,又吸纳、发展和丰富了中轴线布局的传统文化理念,在表现手法上更为灵活。

元大都城图

明北京城于1406年开工,1420年落成。历时14年建设,一座有着更为壮观的“帝王之轴”的显赫都城,成为国家新的“心脏”。清朝定都北京以后,进一步完善了中轴线的文化主题。首先在景山山顶和山前、山后加以精心营造,进一步强化了景山作为整个北京城的镇山功能,成为清朝在中轴线上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北京中轴线的最后定型并达到全盛面貌是在清朝中期,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对中轴线的恢复与建设,为清代中轴线的辉煌奠定了重要基础。

北京著名史地学者朱祖希先生曾形象地比喻:“北京城就像一中山装,脑袋是太和殿,第一个纽扣是端门,第二个纽扣是午门,第三个纽扣是天安门,第四个纽扣是前门,第五个纽扣是永定门,两个大口袋是天坛、先农坛,上面两个口袋是太庙、社稷坛。”

这条贯穿北京南北的中轴线将很多自成一组的基本平面组织串成一体,形成了一条压倒的主轴,并将整个城市从空间组织、体量安排上,完全连贯起来,从而使城市呈现出一种极为完整的节奏感,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正因为有了这条中轴线,才形成了北京城雄伟、严整、和谐之美。因此,中轴线不仅是北京城的支撑,而且是北京城的壮美之本。

鸟瞰故宫三大殿 图片来源:本书

北京老城的城市布局和故宫的空间秩序都是依照这条中轴线布置和展开的。首先,从建筑高度的考察看,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建筑自南而北的高度大多较高,而中轴线两侧的街巷胡同和四合院住宅都是按照规划,以院落为单位平铺展开,一般建筑高度在8米以下,与故宫形成强烈的对比。

其次,从明清北京城的布局看,北京城有完整的城墙和护城河,有内九外七的城楼、城门,东面的北新桥至磁器口、西面的新街口至菜市口,两条大道形成了东西两侧副轴,其对称、严谨的安排,加强了北京中轴线的布局。北京城门相对,构成棋盘式的街道,互相平行的胡同,则成为主干道通往传统四合院住宅的交通网络。以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为依据,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两侧对称布局着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普度寺、火神庙等坛庙建筑,以及王府衙署、街巷胡同、商业街区。

再次,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看,“以中为尊”是一大特色,历代帝王总是把自己的国家视为“天地之中”。北京中轴线北收南展,与我国传统哲学中“坐北朝南,统治天下”的思想有关。从物质层面看,城市轴线可以起到组织和控制城市空间的作用,是城市空间的结构骨架,通过轴线可以串联起城市景观、交通、用地功能等系统。从非物质空间的意义看,往往远大于它的物质空间意义,从而成为决定城市空间形态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中西方首都城市轴线形成的主要外部动因都是政治因素,其中一些城市轴线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甚至代表国家精神。

在世界其他国家的首都城市,也有具有轴线布局特点的城市。例如,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和巴西巴西利亚等,这些城市的轴线一般由道路和开敞空间构成,没有确定的方向,常常由多条轴线多方向放射延伸,共同形成城市系统,而多条轴线之间无明显的等级差异。与之相比,北京中轴线严格依照“南面而听天下”的传统礼制,有着明确的南北方向性,北收南展,具有鲜明的等级秩序。同时,中轴线由道路和重要建筑物共同构成,虽然大型建筑物阻断了轴线道路的连续性,却营造出比空间轴线更强烈的心理轴线,体现出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中轴线分哪“五段”

北京中轴线实际上分为五段,从南向北,每一段约有1500米。第一段由永定门至天桥,是较为肃穆的郊坛区。第二段由天桥至正阳门,为中轴线上最为热闹的部分,即今前门大街商业区;五牌楼与正阳门作为该段的一个小高潮,揭开进入内城的序幕。第三段由正阳门至午门,为宫廷前区。第四段是整个轴线的高潮部分——宫廷区,由午门至景山,紫禁城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等核心建筑都集中在这一区域。最后一段是中轴线的尾声部分,由景山北门到钟楼,这一带分布着商铺、民居和什刹海。

永定门城楼

由永定门至天桥段:主题是生态。天坛和先农坛区域内有很多上百年的古树。每当夏天湿润的东南风刮来,经过天坛和先农坛300多万平方米的绿化带,空气会得以净化,于是清洁湿润的空气吹进北京老城,形成良好的区域小气候。目前,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已经实现腾退、考古、展示、祭祀、春播。如今,站在永定门城楼上北望,笔直的永定门内大街成为“步行走廊”,两侧国槐枝繁叶茂,银杏傲然挺立。通过景观设计,提升了行走的便捷程度,实现了人们全程步行体验,使人们漫步其间感受古老中轴线的壮美风貌,同时踩上生态人居环境时代的节拍,让人流连忘返。

由天桥至正阳门段:主题是经济。天桥地区是面向平民、文商结合的繁荣市场及娱乐场所,是老北京平民社会的典型区域。处于中轴线上的前门大街和两侧地区在明清时代形成繁华的商业区,珠宝市、大栅栏、鲜鱼口、打磨厂、西河沿、廊房头条、廊房二条都形成了特色商业街,数百年来店铺林立、商业繁荣,具有浓厚的传统商业气息,反映了古都传统商业文化的繁荣景象。其中的全聚德、同仁堂、都一处、瑞蚨祥等一些百年老字号,都有很高的商业信誉和社会影响。

正阳门箭楼

由正阳门至午门段:主题是政治。天安门广场是明清两代举办重大庆典和向全国发布政令的重要场所。作为国家机器的“六部衙署”,布置在天安门中轴线上的“天街”两侧,体现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统治体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这里举行,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天安门广场经过几次扩建,形成了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心,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的广阔空间,象征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和睦。与此同时,传统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轴线相交于天安门广场,故而天安门广场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更加凸显。

天安门广场俯瞰

由午门至景山段:主题是文化。紫禁城是世界宫廷史上的“无比杰作”,既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丰富宝藏。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的博物馆,现今已发展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全球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在国际社会和广大民众的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今,故宫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景山北门到钟楼段:主题是社会。中轴线北端是“前朝后市”的“后市”,随着元代以后京杭大运河漕运终点的改变、积水潭的逐步缩小,形成了融汇民居、商业、娱乐的市井民俗区域。在中轴线两侧的南北锣鼓巷、什刹海是都市百姓居住、生活、休闲的区域,几百年来与鼓楼大街共同形成传统商业文化区域和市民休闲场所,烟袋斜街、白米斜街、大小金丝套等街区,则是北京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此外,作为整个中轴线的终端、京城的报时中心,钟鼓楼上的晨钟暮鼓是中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

 《人居北京:一脉中轴伴水行》
单霁翔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3年03月 

中轴线的“新亮点”

北京中轴线随着城市建设的展开,也在持续成长。1984年,北京获得第11届亚洲运动会举办权,这是我国第一次承办大型洲际运动会。北京市决定将亚运村及众多比赛场馆选址在城市北部。同时为缓解从老城到亚运村的交通拥堵,从北二环中路的钟鼓楼桥,到北四环中路开辟了一条新的城市干道,长度约5千米,这是明清北京中轴线第一次长距离向北部延伸。与此同时,北中轴线的概念进入公众视野。

2001年以后,北京奥运会工程全面铺开,以此为契机,中轴线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奥林匹克公园是奥运会的中心活动区域,至此,中轴线进一步从北四环向北延伸至北五环,中轴线北端城市景观的格局基本确立。2008年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办开幕式,29个巨大的“烟花脚印”,以永定门为起点,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迈向奥运会主体育场。这种仪式感十足的设计,在北京中轴线之上赋予了时代寓意,完成了古代历史与现代时空的有机衔接,将当下的北京置于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

“一线牵一城,线上汇集了北京城建筑的精髓。一城聚一线,北京城的变迁在线上留痕,线也随之不断生长。有人说,这是一条历史轴,娓娓讲述北京往事;也有人说,这是一条发展轴,人们从这条线上读北京、看中国。”中轴线是城市发展轴,中轴线从7.8千米延伸到88.8千米,体现出“一脉传城”的气魄。在新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北京中轴线仍将是世界上唯一的、无与伦比的、独一无二的“中国气质”中轴线,是“集中展现着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粹的文化遗产轴线”。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 《人居北京:一脉中轴伴水行》,经出版社授权发布,小标题有改动,较原文有删节,图片均来自书中。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轴起何处,又向何方?

北京中轴线严格依照“南面而听天下”的传统礼制,有着明确的南北方向性,北收南展,具有鲜明的等级秩序。

编者按: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昨日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经典。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称颂北京中轴线是“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也曾赞誉北京中轴线是“古代中国都城建设的最后结晶”。

对公众来说,北京中轴线上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天安门广场和故宫博物馆。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在著作《人居北京:一脉中轴伴水行》中也谈到过中轴线的过去和今天。在《世界遗产名录》更新的当下,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北京中轴线是如何形成的,和世界上其他轴线布局特点的城市有何不同,以及今日中轴线有哪些延伸。

北京“中”轴线最早出现在何时?

对于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首先出现在哪座城市,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一般认为,三国至北朝的邺城,其城市布局前承秦汉,后启隋唐,其单一宫城制度,全城中轴对称格局,整齐明确功能分区的设计理念,为中国历代都城建设所沿袭,对东亚地区古代都城的规划建设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长安城是在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社会环境下,营造的一座规模空前的都城,其城内的皇城、商市、里坊等建筑对称布局,形成了明确的城市中轴线。在以后的唐代洛阳城、宋代汴梁城、辽代南京城、金代中都城和元代大都城,都传承了中国古都城市的中轴布局方式和理论准则。

北京传统中轴线形成于元代,在营建大都城时首先选择中轴线的基点。根据史籍记载,元大都设计时在宫殿北边设有中心台,在南城门外选定了一棵树,依这两点确定出中轴线。元大都中轴线与明清北京中轴线有着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元明易代之后,元代宫殿纷纷被拆,城市中轴线也就一同隐去。但是,明清北京城的建设既传承元大都城的规划建设成果,又吸纳、发展和丰富了中轴线布局的传统文化理念,在表现手法上更为灵活。

元大都城图

明北京城于1406年开工,1420年落成。历时14年建设,一座有着更为壮观的“帝王之轴”的显赫都城,成为国家新的“心脏”。清朝定都北京以后,进一步完善了中轴线的文化主题。首先在景山山顶和山前、山后加以精心营造,进一步强化了景山作为整个北京城的镇山功能,成为清朝在中轴线上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北京中轴线的最后定型并达到全盛面貌是在清朝中期,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对中轴线的恢复与建设,为清代中轴线的辉煌奠定了重要基础。

北京著名史地学者朱祖希先生曾形象地比喻:“北京城就像一中山装,脑袋是太和殿,第一个纽扣是端门,第二个纽扣是午门,第三个纽扣是天安门,第四个纽扣是前门,第五个纽扣是永定门,两个大口袋是天坛、先农坛,上面两个口袋是太庙、社稷坛。”

这条贯穿北京南北的中轴线将很多自成一组的基本平面组织串成一体,形成了一条压倒的主轴,并将整个城市从空间组织、体量安排上,完全连贯起来,从而使城市呈现出一种极为完整的节奏感,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正因为有了这条中轴线,才形成了北京城雄伟、严整、和谐之美。因此,中轴线不仅是北京城的支撑,而且是北京城的壮美之本。

鸟瞰故宫三大殿 图片来源:本书

北京老城的城市布局和故宫的空间秩序都是依照这条中轴线布置和展开的。首先,从建筑高度的考察看,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建筑自南而北的高度大多较高,而中轴线两侧的街巷胡同和四合院住宅都是按照规划,以院落为单位平铺展开,一般建筑高度在8米以下,与故宫形成强烈的对比。

其次,从明清北京城的布局看,北京城有完整的城墙和护城河,有内九外七的城楼、城门,东面的北新桥至磁器口、西面的新街口至菜市口,两条大道形成了东西两侧副轴,其对称、严谨的安排,加强了北京中轴线的布局。北京城门相对,构成棋盘式的街道,互相平行的胡同,则成为主干道通往传统四合院住宅的交通网络。以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为依据,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两侧对称布局着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普度寺、火神庙等坛庙建筑,以及王府衙署、街巷胡同、商业街区。

再次,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看,“以中为尊”是一大特色,历代帝王总是把自己的国家视为“天地之中”。北京中轴线北收南展,与我国传统哲学中“坐北朝南,统治天下”的思想有关。从物质层面看,城市轴线可以起到组织和控制城市空间的作用,是城市空间的结构骨架,通过轴线可以串联起城市景观、交通、用地功能等系统。从非物质空间的意义看,往往远大于它的物质空间意义,从而成为决定城市空间形态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中西方首都城市轴线形成的主要外部动因都是政治因素,其中一些城市轴线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甚至代表国家精神。

在世界其他国家的首都城市,也有具有轴线布局特点的城市。例如,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和巴西巴西利亚等,这些城市的轴线一般由道路和开敞空间构成,没有确定的方向,常常由多条轴线多方向放射延伸,共同形成城市系统,而多条轴线之间无明显的等级差异。与之相比,北京中轴线严格依照“南面而听天下”的传统礼制,有着明确的南北方向性,北收南展,具有鲜明的等级秩序。同时,中轴线由道路和重要建筑物共同构成,虽然大型建筑物阻断了轴线道路的连续性,却营造出比空间轴线更强烈的心理轴线,体现出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中轴线分哪“五段”

北京中轴线实际上分为五段,从南向北,每一段约有1500米。第一段由永定门至天桥,是较为肃穆的郊坛区。第二段由天桥至正阳门,为中轴线上最为热闹的部分,即今前门大街商业区;五牌楼与正阳门作为该段的一个小高潮,揭开进入内城的序幕。第三段由正阳门至午门,为宫廷前区。第四段是整个轴线的高潮部分——宫廷区,由午门至景山,紫禁城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等核心建筑都集中在这一区域。最后一段是中轴线的尾声部分,由景山北门到钟楼,这一带分布着商铺、民居和什刹海。

永定门城楼

由永定门至天桥段:主题是生态。天坛和先农坛区域内有很多上百年的古树。每当夏天湿润的东南风刮来,经过天坛和先农坛300多万平方米的绿化带,空气会得以净化,于是清洁湿润的空气吹进北京老城,形成良好的区域小气候。目前,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已经实现腾退、考古、展示、祭祀、春播。如今,站在永定门城楼上北望,笔直的永定门内大街成为“步行走廊”,两侧国槐枝繁叶茂,银杏傲然挺立。通过景观设计,提升了行走的便捷程度,实现了人们全程步行体验,使人们漫步其间感受古老中轴线的壮美风貌,同时踩上生态人居环境时代的节拍,让人流连忘返。

由天桥至正阳门段:主题是经济。天桥地区是面向平民、文商结合的繁荣市场及娱乐场所,是老北京平民社会的典型区域。处于中轴线上的前门大街和两侧地区在明清时代形成繁华的商业区,珠宝市、大栅栏、鲜鱼口、打磨厂、西河沿、廊房头条、廊房二条都形成了特色商业街,数百年来店铺林立、商业繁荣,具有浓厚的传统商业气息,反映了古都传统商业文化的繁荣景象。其中的全聚德、同仁堂、都一处、瑞蚨祥等一些百年老字号,都有很高的商业信誉和社会影响。

正阳门箭楼

由正阳门至午门段:主题是政治。天安门广场是明清两代举办重大庆典和向全国发布政令的重要场所。作为国家机器的“六部衙署”,布置在天安门中轴线上的“天街”两侧,体现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统治体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这里举行,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天安门广场经过几次扩建,形成了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心,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的广阔空间,象征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和睦。与此同时,传统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轴线相交于天安门广场,故而天安门广场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更加凸显。

天安门广场俯瞰

由午门至景山段:主题是文化。紫禁城是世界宫廷史上的“无比杰作”,既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丰富宝藏。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的博物馆,现今已发展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全球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在国际社会和广大民众的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今,故宫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景山北门到钟楼段:主题是社会。中轴线北端是“前朝后市”的“后市”,随着元代以后京杭大运河漕运终点的改变、积水潭的逐步缩小,形成了融汇民居、商业、娱乐的市井民俗区域。在中轴线两侧的南北锣鼓巷、什刹海是都市百姓居住、生活、休闲的区域,几百年来与鼓楼大街共同形成传统商业文化区域和市民休闲场所,烟袋斜街、白米斜街、大小金丝套等街区,则是北京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此外,作为整个中轴线的终端、京城的报时中心,钟鼓楼上的晨钟暮鼓是中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

 《人居北京:一脉中轴伴水行》
单霁翔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3年03月 

中轴线的“新亮点”

北京中轴线随着城市建设的展开,也在持续成长。1984年,北京获得第11届亚洲运动会举办权,这是我国第一次承办大型洲际运动会。北京市决定将亚运村及众多比赛场馆选址在城市北部。同时为缓解从老城到亚运村的交通拥堵,从北二环中路的钟鼓楼桥,到北四环中路开辟了一条新的城市干道,长度约5千米,这是明清北京中轴线第一次长距离向北部延伸。与此同时,北中轴线的概念进入公众视野。

2001年以后,北京奥运会工程全面铺开,以此为契机,中轴线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奥林匹克公园是奥运会的中心活动区域,至此,中轴线进一步从北四环向北延伸至北五环,中轴线北端城市景观的格局基本确立。2008年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办开幕式,29个巨大的“烟花脚印”,以永定门为起点,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迈向奥运会主体育场。这种仪式感十足的设计,在北京中轴线之上赋予了时代寓意,完成了古代历史与现代时空的有机衔接,将当下的北京置于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

“一线牵一城,线上汇集了北京城建筑的精髓。一城聚一线,北京城的变迁在线上留痕,线也随之不断生长。有人说,这是一条历史轴,娓娓讲述北京往事;也有人说,这是一条发展轴,人们从这条线上读北京、看中国。”中轴线是城市发展轴,中轴线从7.8千米延伸到88.8千米,体现出“一脉传城”的气魄。在新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北京中轴线仍将是世界上唯一的、无与伦比的、独一无二的“中国气质”中轴线,是“集中展现着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粹的文化遗产轴线”。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 《人居北京:一脉中轴伴水行》,经出版社授权发布,小标题有改动,较原文有删节,图片均来自书中。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