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猎云网 韩文静
一则人事调整消息,打破了医疗圈的平静。
据第一财经,近日,高瓴资本旗下高济健康经历了一轮高层人事调整,牛和义不再担任总裁,李波也不再担任CEO。新任CEO由龚建军接任,他此前负责高济健康的华东区域业务。
公开信息显示,牛和义是一位药店老兵,曾在大参林担任多年的执行总裁一职,2020年,牛和义开始担任高济健康总裁,全面负责线下药店业务。
李波来自高瓴资本,他曾在百胜中国担任高管,其于2019加入了高瓴资本,担任运营合伙人并负责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项目。
新任CEO龚建军在媒体并没太多露面,在今年4月公司的周年庆典上,他谈到2024年将是高济健康二次创业战略突破至关重要的一年。由此可见高济健康未来或将出现更多的转型动作。
回顾高济健康的发展历程,身处风起云涌的连锁药店行业,高济健康搭上高瓴资本这辆强大的快车后,在成为行业巨头的道路上一路狂飙——成立于2017年,在2018年就早于同行迈入万店俱乐部,并于去年多次传出赴港IPO,预期估值为400-500亿元。
针对本次人事调整的传闻,高济健康和其背后的操盘方高瓴资本皆未做更多回应。
据同个消息源,一位接近高瓴的同行评价称,“从始至终,其实二级市场才是高瓴的核心产品。”对于高济健康这个“项目”来说,高瓴投入及运营的时间已经超过7年,其面临的退出压力,远比想象中的要大。
不可否认的是,最近一年来,高济健康确实出现了一些“令投资者不安”的迹象,例如扩张速度的放缓,以及IPO前景的不明朗;放眼整个零售药店市场,行业整体降速,如何精细化管理和运营,无时无刻不考验着高济医疗的内功。
高瓴“亲儿子”,手握万店
高济健康的发展,可以视作高瓴资本产业投资的经典案例之一。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CEO张磊曾表示,高瓴资本采用的是研究型模式,通过研究发现最好的商业模式,再寻找跟最好商业模式契合的最好创业者一起发展。
“如果可以通过二级市场实现,我们就买入股票长期持有,如果没有这样的公司,我们就寻找私人市场,如果没有私人市场,我们就自己孵化。”
2017年,高瓴资本或许是看中了医药零售行业,决定亲自下场孵化。
彼时,高瓴成立高济医疗(后改名“高济健康”),开始介入并整合连锁药店市场。决定打入药店赛道之时,高瓴资本方面派出了高瓴创始合伙人易诺青担任高济医疗董事长。
天眼查信息显示,高济健康隶属于高济(天津)投资有限公司,高瓴为最大股东,持股94.76%,兴业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5.24%。
在高瓴“钞能力”的支持下,高济医疗开启“买买买”模式,将大批连锁药店品牌收入囊中,2018年,高济医疗就宣布旗下高济药房的数量超过1万家,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门店数破万的药店企业。
从无到有,从有到第一,高济医疗只用了不到两年。相比传统的线下连锁药店,高济健康强调,公司拥有数智化优势,通过科技赋能,打通线下线上药店一体化服务,以及提供互联网医疗、特慢病管理等多场景服务,实现“医+药+健康管理”的闭环。
2019年,高济医疗以超150亿元的估值,登上了2019年三季度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榜单。在万店规模目标实现之后,高济医疗于2019年开始步入业务深度整合期。
2019年初的战略峰会上,曾任大参林执行总裁的牛和义以高济医疗首席运营官的身份登场,他对公司的采购管控能力和行业的未来表达了坚定的信心:“高济目前有全国两级主体采购体系全面保障统集采协议任务快速下达和高效执行,全国一体化的运营体系直接管控到每个门店,确保统集采各项协议要求得到落实执行。”
据《医疗人物》报道,高济医疗找来了一堆像牛和义这样的内行人,是高济医疗得以崛起的关键。在2020年前后,原大参林总裁牛和义、原医联集团副总裁王乐刚、原雅培大中华区新零售事业部总经理黄伟川等一批业内高管陆续加盟高济医疗。
估值百亿,上市却成悬念
早已迈入万店俱乐部的高济健康,在发展的过程中,屡屡被爆出上市传闻。
2022年,高济医疗总裁牛和义在一个医药论坛上,言语间已透露出上市意向,他表示,高济目前年营收超200亿,并坦言“过去整合中利润不好,现在利润不错了”。
2023年5月,高济医疗更名为高济健康。相较于“医疗”,“健康”是个更广阔的概念。
据官方资料显示,高济健康将涵盖高济旗下健康管理、医疗服务、专业药房、到家服务、保险创新支付等业务品牌,重磅焕新守护全民健康新时代。
外界认为,高济的更名无疑是为上市做准备。
同年7月,根据《医疗人物》独家披露,据接近高济医疗方面的人士透露,高济医疗和券商提出的预期估值为400-500亿元区间。
彼时,中型连锁和大型连锁药店行业收并购趋势加剧,迎来上市热潮,2023年1月,甘肃兰州的德生堂向港交所了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3月,深耕安徽的华人健康正式登陆资本市场;8月,海王星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备案报告……
据《健闻咨询》报道,相比其它连锁药店品牌,资金来源属性的不同,决定了高济健康上市有一定的急迫性。如果高济健康短期内能够快速上市,那能消除其当下的许多“隐痛”。
对于高瓴资本来说,不仅能快速回拢资金,还能将财务上的“资金投入”转化为“账面浮盈”,向出资人交上一份漂亮的财务报表;对于高济健康来说,拥有了上市公司的身份,就能让其在行业里取得明确的资产定价,在继续愈演愈烈的药店收购竞赛和药店连锁化进程中,也能够有更多可支付的“筹码”。
如今这条人事震荡消息的公布,更是隐含了高济健康对其发展模式的重新考量和调整。
据第一财经消息,一位接近高济健康内部的人士表示,“高济其实一直是两派人在做事,李波负责线上,牛和义负责线下,这两拨人风格不一样,工作目标也不一样,所以一直没有产生太好的协同效应”。本次突发的人事变动,对高济健康带来的实质影响可能要一段时间后才能看到。
此外还有消息称,有高瓴创投的医药组也有部分人员被裁撤。一位接近高瓴的同行向《健闻咨询》评价称,“从始至终,其实二级市场才是高瓴的核心产品。”
然而时间已来到2024年了,高济健康的IPO之路仍未走出第一步。
不想只做连锁药店
一边是IPO的悬而未决,另一边,高济健康的扩张速度已经有所减缓。
根据高济健康的官网数据显示,高济健康已设立了1.5万余家连锁药店,与2018年相比,增加的数量大约是5000家。在当前连锁药店行业强调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高济健康的增长速度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引人注目。
在2023年中会议上,高济健康提出要通过“新开+加盟+并购”三轮驱动,实现公司持续快速扩张。这种模式可能会带来管理上的挑战,但也有助于快速扩展规模。
高济健康增速放缓的背后是,整个药品零售市场开始降温。据医药信息平台米内网统计,今年前5个月,全国实体药店零售规模(药品+非药)达249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1%。
另一组数据也可以说明药品零售行业的失速,“2023年中国药品零售终端销售规模9233亿元,总体增速为5.8%,增速创历年最低。2024年第一季度整体处方药市场规模小幅下跌,线下市场呈负增长,线上市场保持双位数增长。”今年6月,在2024年米思会处方药院外市场发展论坛期间,这组数据引发关注。
身处行业之中,高济健康显然难以独善其身。据《健闻咨询》,在2022年实现短暂盈利后,高济健康的核心板块——线下零售业务在2023年的商业成绩也不太乐观。
当下,高济健康的野心不只是连锁药店,公司正在逐渐淡化药店底色,并且向数字化转型。
例如从去年开始,如高济健康打造的“15分钟步行健康生活圈”,依托智慧门店的医疗健康全场景数字化运营体系,以社区为原点,结合专业化药师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今年年初,高瓴资本买下行业头部医生MCN公司争渡健康,成为其控股股东,而高瓴在控股争渡健康后,就将其放入高济健康体系内。据了解,争渡健康从医生个人品牌孵化、运营起步,以医学科普为落点,专注医药内容数字化营销。
高济健康信息技术与数字化高级副总裁王岩曾公开表示:在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趋势下,高济健康的数字化战略已经布局多年。2023年,高济健康迈入全域数字化转型阶段,向更深层次的数据洞察和更精细的数据驱动探索,以数据驱动业务增长为核心,构建全域数字化运营体系。
尽管公司在数字化转型和提升运营效率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合上万家药店资源的过程中,系统、供应链和组织架构的整合难度较大,未来,高济健康面临的市场的不确定性仍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