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经济导报 杜海
山东威达(002026.SZ)的“创二代”开始全面执掌家族企业。
7月31日,山东威达披露的收购报告书称,基于公司控股股东权益的代际传承、维持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稳定及更好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考虑,公司控股股东山东威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威达集团”)内部股权变动,公司实际控制人由杨桂模变更为杨明燕。杨桂模与杨明燕为父女关系,双方已签署相关协议等法律文件。
这意味着,山东威达的“创二代”平稳接班,正式走向台前。
完成“新老更替”
威达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山东威达于2004年7月登陆深交所,创始人杨桂模出生于1950年,今年已经74岁。杨明燕出生于1977年,自2013年1月以来,她一直担任山东威达董事长。
作为世界钻夹头行业的龙头企业,山东威达坚定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坚持做大做强电动工具配件主业,积极推进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务和新能源行业业务,致力于成为全球优秀的电动工具行业服务商和国内领先的智能装备制造行业、新能源行业解决方案服务商。
经济导报注意到,杨桂模此番通过放弃继承权和转让已有股权“两步走”的方式,保障了下一代顺利“掌权”。
本次股权变动前,杨桂模持有威达集团54.29%的股权,该部分股权系杨桂模及其已逝配偶共有财产。7月18日,杨桂模和其他相关继承人均以书面方式放弃了继承权利,该部分股权根据家族安排全部由杨明燕继承;原登记于杨桂模名下的1235万元出资额(占威达集团注册资本27.1429%),由杨明燕继承。7月19日,杨桂模与杨明燕签订了股权转让合同,约定杨桂模将其在威达集团拥有的1235万元的出资额转让给杨明燕。
也就是说,本次变动之前,杨桂模持有威达集团54.29%的股权,杨明燕持有其余45.71%的股权;依次完成上述动作后,杨明燕最终持有了威达集团100%的股权,并通过威达集团持有山东威达35.99%的股权,山东威达实际控制人由杨桂模变更为杨明燕。
“本次股权变动是山东威达控股股东权益的代际传承,有利于上市公司维持经营管理的稳定及更好地实现长期发展目标。本次控股股东内部股权变动前后,威达集团所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保持不变,有别于第三方或其他股东以增厚所持上市公司股权比例为目的收购行为。”一位接近山东威达的知情人士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同时,杨明燕自2013年1月以来,一直担任公司董事长,长期实际参与公司重大事项决策,因此,本次股权变动对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性无重大影响,亦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等产生不利影响。
在上述人士看来,作为“创二代”的杨明燕早已在公司内部展开历练,此番杨桂模将“接力棒”交给杨明燕,可谓平稳完成“新老更替”。据介绍,本次变动系杨桂模与杨明燕父女之间出于继承、家庭内部传承安排而进行的股权变更过户行为,根据行政管理机构要求,相关股权变更的工商变更登记已于7月19日一并办理完成。
业绩止跌回升
“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因继承导致在一个上市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可以免于发出要约。”南方一家券商的基金经理严鹏对经济导报记者分析,“从本次威达集团股权变更过户行为来看,收购人可以免于以要约方式增持股份,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同时可确保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相对稳定。”
严鹏同时表示,随着“创一代”逐渐隐退,民企由“创二代”接班越来越普遍。无论是“创二代”走向台前,还是聘用职业经理人,关键在于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融合好企业初始文化和现代管理理念,如此,企业才能够稳健前行。
业绩方面,山东威达2023年净利润出现一定下滑,但今年上半年已止跌回升。山东威达7月9日晚间披露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15亿元至1.5亿元,同比增长60.34%至109.14%;扣非净利润预计1亿元至1.3亿元,同比增长43.08%至86%。
山东威达表示,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耕主业,紧盯市场需求,不断加强研发投入,积极开发新项目、新产品,2024年上半年落地量产的新项目增多,市场订单量充足;同时,公司不断加强管理,持续进行精益生产和改善工艺,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促进了业绩提升。
今年6月7日,杨明燕在接受媒体记者集体采访时表示,对企业来讲,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无论是做大国内市场还是开拓国际市场,最关键的是企业自身的核心产品要强,人有我优、人优我强,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摆脱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原材料、先进基础工艺、行业基础技术等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杨明燕介绍,山东威达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坚持创新驱动,二是持续深耕主业,三是加速转型升级。
据悉,公司将围绕主业持续拓展产业链,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工厂、绿色工厂建设,实现电动工具配件领域精密夹具、电动工具开关、精密铸造件等产品线全覆盖,并向家用电器部件、汽车部件和手动工具等领域深入拓展;深入拓展新能源相关业务,持续深研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务,通过产业升级,推动数控机床等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品和新能源产品走出国门。
来源:经济导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