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斑马消费 杨伟
不论市场怎么变,茅台始终是茅台。
2024年上半年,贵州茅台营业收入819.31亿元、净利润416.9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76%和15.88%;毛利率超90%,净利率超50%,每天净赚2.29亿元。
2017年之前,酱酒在白酒市场中的占比常年稳定在15%;之后,酱酒的增速远超其他香型。到2023年,酱酒规模达到2300亿元,占比超过30%,利润占比更是超过40%。
行业预计,到2026年,酱酒占比将超过40%,超越浓香,成为中国白酒市场的第一大香型。
白酒消费正在向酱酒集中,酱酒市场正在向头部品牌集中。
酱酒产业的稀缺性和高门槛,将众多资本玩家拒之门外。大浪淘沙,茅台、习酒、郎酒、珍酒,中国四大酱酒品牌组成的头部阵营,基本形成。
近年,郎酒逐步转向浓酱兼香,探索自己的新路。茅台酒,加上与茅台渊源颇深的习酒和珍酒,共同构成了中国酱酒产业未来的中流砥柱——“茅习珍”。
进入酱酒时代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中国白酒产业形成初期,因粮食稀缺,酿造成本更低、出酒率更高、主打性价比的清香型白酒成为市场主流,一度占据70%以上的销量和收入。“汾老大”,正是在那个时代登顶。
上世纪90年代,原料紧张的问题不再,以五粮液、泸州老窖为首的浓香型白酒,以浓郁的口感,逐渐取代清香。五粮液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中国白酒老大。
进入新世纪,茅台领衔的酱酒,开始散发出独特魅力。
酱酒对原材料和酿造工艺的要求更高,发酵时间长,出酒率低,且储酒时间长,所以才拥有醇厚悠长的风味。酱酒之于白酒,就像精酿之于啤酒。
消费升级之后的白酒消费者,一旦习惯了酱酒的口感,可能再也喝不惯其他白酒。一入酱门深似海,从此清浓皆路人。
贵州茅台2005年净利润超过五粮液,2013年营业收入也实现反超,稳坐中国白酒老大位置。
前面的十几年,是酱酒的引入期,茅台一枝独秀。在茅台的影响下,酱酒品牌渐次崛起。
2016年之后,白酒业迎来一轮以高端化为主线的行业复苏,以高端产品为主力的酱酒行业,规模随白酒大盘稳步增长,占比稳定在15%左右。很快,风口打开,酱酒实现5年翻倍增长。
权图酱酒工作室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酱酒产能约75万吨,约占白酒产能的11.9%;实现销售收入2300亿元,同比增长9.5%,市场占比达到30.4%;实现利润940亿元,同比增长8.0%,约占白酒行业总利润的40.4%。酱酒的规模增长和盈利能力,远超其他香型和整个白酒大盘。
那几年,终端长期“一茅难求”,将茅台酒价推至4000元的最高点。喝不上天价飞天,千元价格带的习酒、珍酒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是,自上而下的价格因素,直接推动了2021年前后的酱酒热潮。
那几年的春季糖酒会,酱酒是绝对的主角;各大品牌的酱酒产品,在终端市场的渗透率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
这股烈火烹油般的酱酒热潮,从2022年开始有所减退,市场回归正常。部分品牌失速,或者陷入下滑趋势。
风口过后,更显品牌韧劲。茅台之外,珍酒是增长最稳定的头部酱酒品牌。2020年-2023年,珍酒收入从13.46亿元增长至45.83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50%;高端化提升明显,平均售价3年接近翻倍。
近年,中国白酒市场进入新周期,“挤压式增长”与“结构性繁荣”持续。不过,酱酒仍然是最被看好的品类。
市场预测,到2026年,酱香型将超越浓香型成为最大的白酒香型,市场占有率有望超过40%。
酱酒核心产区贵州省也提出目标,到2027年,省内白酒产量达到60万吨,力争产值突破3000亿元。
为什么是“茅习珍”?
中国白酒市场,正在进入酱酒时代。与此同时,酱酒市场中,优势资源和市场认知,正在向头部企业集中。
众所周知,酱酒最好的产区在贵州。更具体一点,就是赤水河流域。茅台、习酒、郎酒、珍酒都在这个黄金酱酒产区。
酱酒热潮后,上海贵酒幕后掌舵人韩宏伟准备在河南酿造酱酒,林劲峰的徽酒集团也在安徽上马酱酒项目。不过,这两位金融大咖,都未能在异地成功复制酱酒产品。
独特的地理环境,特殊的酿造技术,高成本、低出酒率、长时间窖藏,无形中推高了酱酒产业的门槛。
另一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行业主导的对尾部产能的出清,特别是一些中小酱酒厂和贴牌品牌的退出,让酱酒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
茅台、习酒、郎酒,中国酱酒市场第一梯队基本形成。那么,头部阵营中的其他品牌,谁更有可能跻身第一梯队。
综合来看,最有潜力的,仍然是上一轮酱酒周期中的最大赢家,珍酒。
酱香型,此前也被市场称为“茅香型”。那么,酱酒市场中,谁与茅台的关系最密切,谁的底蕴更深厚,谁就占据了先机。
1975年,茅台酒厂原厂长郑光先带领几十名技术骨干在遵义北郊石子铺,开始了易地茅台试验,这就是珍酒厂的前身。至今,在珍酒石子铺厂区,还保留着当年建设的“中国白酒一号工程”。
1985年试验鉴定成功后,珍酒于1988年参加了第五届全国名酒评比会,茅台获得金质奖,珍酒与习酒同获银质奖。就此,茅台、习酒、珍酒并称为贵州三大酱香品牌。
酱酒的门槛之高,主要在于生产、储存周期长。一般来说,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储存5年以上才能形成产品出售,导致企业的资产重,且跨周期产能建设困难重重。
截至2023年,酱酒巨头们的产能规模分别为:茅台酒+茅台系列酒10.1万吨、郎酒7万吨、习酒5.8万吨、珍酒4万吨、金沙2.4万吨、国台2万吨。
珍酒背后的珍酒李渡,作为酱酒第二股、港股白酒第一股,2023年上市募资超50亿港元。雄厚的资本实力,成为公司跨周期布局的底气所在。
根据公司规划,到“十五五”期间,珍酒的酱酒产能将突破10万吨,储酒达40万吨,直接进入酱酒第一梯队,与茅台、郎酒、习酒的远期规划相当,远超其他竞争对手。
珍酒掌舵人吴向东先喝酒、卖酒,再学酿酒,他创立的中国最大白酒经销网络华致酒行,已累计卖出了超百万吨白酒。基于此,他敢自称“中国白酒圈最懂经销商的人”。
他提出,要学习獭祭,将最传统的酿酒工艺与最现代的科学技术结合。强渠道,配合珍酒的产品力,让大单品珍十五、珍三十以及高端光瓶系列,通过“高端化”和“全国化”这两大抓手,拿到了打开酱酒大门的钥匙。
如果说上一个酱酒周期,主要由价格来驱动,自上而下;那么,下一轮酱酒周期,将回归本源,自下而上,由消费者需求、品牌力和产品力来驱动。
目前,四大酱酒品牌茅台、郎酒、习酒、珍酒,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2023年酱酒行业的CR4接近85%,留给其他竞争对手的空间越来越小。
当茅台和习酒稳坐钓鱼台,当郎酒的重心转向浓酱兼香,“茅习珍”,将成为酱酒时代的主要引领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