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经纬创投
“我出钱,你出命”几乎成为了红牛的代言词,每当头盔上出现它的LOGO时,你就知道极限与狠活要来了。天上飞的,海里游的,甚至从太空里蹦下来的,只要有极限运动的地方,我们就总能看到它的影子。
而红牛是如何靠着从泰国买来的配方、一度差点被政府封禁的开局,发展到在2023年全球卖出了121亿罐,成为价值排名第二的饮料品牌,仅次于可口可乐?
并且红牛的配方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也无法形成真正的竞争壁垒,在突破封禁、初步取得成功后,马特希茨其实是靠品牌发展到了今天。如今,红牛已经成为了一种极限运动的文化标志。
红牛帝国也绝不仅仅靠运动饮料,而是背后的一个文化产业“帝国”。除了饮料业务之外,不仅拥有旅游公司、媒体公司、音乐服务公司、活动赛事公司,甚至还有两家电视台、一家出版社、5本杂志、6个网站,以及两支F1车队、4支足球队、两支冰球队等等。可以说功能饮料,只是奥地利红牛广为人知的冰山一角。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讲讲奥地利红牛是如何成长起来,并一步一步构建了一个文化帝国的?此外,红牛位于奥地利萨尔兹堡总部的“7号机库”,收藏了大量F1赛车和红牛历史上的“作死”装备,见证了红牛的极限文化历史。
1、红牛的诞生:疯狂的口味与疯狂的人群
红牛的配方,最初由泰国籍华人许书标发明出来。1982年,时任一家德国日化用品公司国际营销总监的奥地利人马特希茨,为了打开泰国市场,来到曼谷开展推销工作。快40岁的马特希茨是一名国际飞人,他经常在全世界各地出差谈业务,上火车下飞机,即便他身体很棒,但是每个月也总有那么几天历力不从心的时候。
他偶然在机场附近买到了一罐泰国饮料“Krating Daeng”,拥有恢复体力和精神的神奇功效。热爱体育、拥有飞行员执照的马特希茨,一下子嗅到了商机,随后他就找到了许书标,想把这款饮料推广到全世界。
两人一拍即合,1984年许书标与马特希茨,各自出资50万美元成立公司,两人分别持有公司49%的股票,剩下的2%由许书标的儿子许书恩拥有,而且决定由马特希茨实际运营公司。于是,马特希茨辞职下海,把红牛带回了自己的家乡奥地利,开始在欧美市场推广红牛。为了让名字更好听,他把名字改成了奥地利Red Bull,也就是后来被大家所熟悉的那款银蓝罐的奥地利红牛。至此,那个在全世界风靡的奥地利红牛算是开宗立派,但是开局却并不顺利。
为了让红牛彻底“改头换面”,回到奥地利的马特希茨花了三年时间,不断调试各种配方,终于研究出来了一款让他满意的口味。为了验证自己的成果,满怀信心的老马就在产品上市之前,找了一家市场调研公司,本想最后测试一下消费者对这款产品的接受度。结果这家调研公司一测发现,消费者根本不认可这个口味,从味道到品牌到设计,大家是给了一堆的意见,最终给出了卖这款饮料约等于玩命的结论。
但马特希茨坚持自己的直觉。当时的市场上,到处都在卖各种果味饮料,什么覆盆子、芒果、柠檬,很多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口味了。马特希茨觉得奥地利红牛是能量饮料,这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品类,要独特,所以口味不仅不能随大流,甚至还应该有些疯狂,按照这个思路最终构成了奥地利红牛那种独特的产品调性。
这步险棋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红牛味几乎成为了能量饮料品类中,最为经典和最具代表性的口味。
第二步,马特希茨开始研究喜欢红牛的人群。当时一杯350毫升的可乐,只卖一美元,而奥地利红牛一出场,就是两倍以上的价格,并且一罐只有250毫升。这对当时德语区的消费者来说,奥地利红牛几乎是一种“智商税”,你凭啥卖这么贵?难道喝了会上天?
深耕营销多年的马特希茨表示确实可以,奥地利红牛最出名的那句广告语就是——RedBull gives you wings(红牛,给你一双翅膀),那么这种营销上的溢价,核心在于卖给谁呢?
红牛盯上了大学里的年轻人,毕竟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接受新概念,并愿意为此买单的人。马特希茨发挥了他的营销天才,他先是雇了一批红牛外观的MINI小轿车,在各个学校里到处开,后面还要各跟着一对随行的红牛学生营销员(Student Marketeer),一边漫步一边派发免费的奥地利红牛。就这样,奥地利红牛的名号很快在年轻人之间打响。
除了大学,马特希茨还把酒吧和夜店,设置成了第二战场。他和酒吧的老板合作,把奥地利红牛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上,并且研究出了各种红牛鸡尾酒。酒吧老板们也发现,红牛不仅很适合调鸡尾酒,而且喝完之后的客人还越蹦越精神,又能多喝不少酒,他们纷纷将红牛掺进野格、伏特加、威士忌,推出各种含有红牛的新款鸡尾酒赚得盆满钵满。很快,红牛开始风靡大街小巷。
不过,红牛因为过高的咖啡因含量,在德国一度被禁。但这一下点燃了那些不让干啥就偏要干啥的年轻人的热情。在短短的几年内,红牛品牌就和蹦迪、爆炸头、喇叭裤一起,成为了八十年代的流行文化。
2、上天入地的“红牛敢死队”
如果论成分,其实红牛很简单,就是一款普通的能量饮料,包括咖啡因、牛磺酸、糖、B族维生素等等,不同的版本之间只有浓度的区别而已,就连红牛的创始人都曾经表示,它们其实很容易复制,而且成本极低。
那这就不能只是一个烧钱买流量的生意,毕竟如果哪天可口可乐决定冲击红牛的市场,只要烧更多的钱,就能换来更高的流量和销量,这是没有商业壁垒的。
虽然红牛的配方已经被几十家企业复制过,但它仍然能够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有火爆的销量,至今仍然占据着功能饮料70%以上的市场份额。红牛甚至把生产和销售都外包了出去,核心业务其实就是品牌。在马特希茨看来,红牛营销的哲学可以概括为:与其把产品带给人们,不如把人们带到产品面前去。
本身就是极限运动爱好者的马特希茨,思路也很直接——让足够多的运动员身上贴满足够多的红牛LOGO。他拓展了两条线,一条是F1赛车,另一条则是各项极限运动。
马特希茨发现,当时绝大多数极限运动项目,都是靠运动员自己用爱发电,基本上就没有见过赞助,甚至还要靠打工来补贴自己的爱好。与其在世界杯、奥运会这些热门比赛里卷,还不如去支持一下这些极限运动员,一起搞事情。
从 1989 年签约第一名奥地利的 F1 车手之后,红牛已经签下了成百上千位的运动员,甚至因为人数过多,他们在官网上还提供了自家的运动员检索系统。和极限运动的深度绑定,也奠定了红牛野性、冒险的品牌形象,这些不断试探着死神底线的极限运动员们,也被网友戏称为“红牛敢死队”。
马特希茨对F1赛车情有独钟。1995年,红牛成为F1索伯车队的主要赞助商,该车队后来演变成现在的阿尔法罗密欧车队。2001年,基米·莱科宁在他的F1首秀中,驾驶的就是带有红牛LOGO的索伯赛车。
到了2005年,面对F1赛事成本的不断攀升,许多车队和汽车制造商考虑退出F1时,红牛公司却逆流而上,宣布愿意接手。红牛随后出售了其在索伯车队的股份,并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收购了当年的美洲虎车队(Jaguar Racing)和米纳尔迪车队(Minardi),将其分别改造成现在的红牛车队(Red Bull Racing)和小红牛车队(Scuderia AlphaTauri)。
红牛的这一战略投资获得了显著回报。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德国车手塞巴斯蒂安·维特尔(Sebastian Vettel)驾驶红牛赛车连续四次获得F1世界冠军,与此同时,红牛的年销量也显著增长。
另一方面,“红牛敢死队”也组织了一系列极限运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12年的“平流层计划”。奥地利极限运动员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Felix Baumgartner),从距地面3.9万米的氦气球携带的太空舱上跳下,完成了这次令人瞩目的跳伞。
菲利克斯的这一跳,不仅是对人类极限的挑战,也是对物理学和工程学的极限测试。他身着特制的压力服,从平流层的边缘跳下,以每小时1357.64公里的速度穿越大气层,最终安全着陆。这一速度达到了音速的1.25倍,刷新了人类无动力飞行速度的世界纪录,同时,他从近39公里的高度跳下,也创下了最高的无动力降落高度纪录。
而红牛也完成了一场绝佳的广告曝光。整个跳伞过程由红牛自己的团队录制,并且通过Discovery等80多个电视频道,转播给全球超过50个国家的观众。这一跳在YouTube上也同步直播,吸引了800多万人观看,几乎是当年夏季奥运会期间YouTube观众峰值的16倍。另外,红牛还将整个项目制作成了一个纪录片,在线上销售。
有人测算过,这个大约5000万美元成本的项目,通过全球媒体报道所带来的广告收益,估算高达60亿美元。菲利克斯飞行服上巨大的红牛标志,让红牛免费获得了各大主流媒体黄金时段的头版头条,
目前红牛在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赞助了超过800名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分布在90个不同的项目当中,包括翼装飞行、走扁带、高山滑雪、悬崖跳水、山地速降等等很多人闻所未见的项目。另外,红牛旗下的体育赛事超过2000多项,很多小众的项目就是通过红牛的推动和运营,才成为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活动。比如红牛很早就开始主办街舞、音乐的赛事,至于纸飞机、魔方肥皂、盒车竞赛等等各种各样的奇异比赛,也成为了红牛的拳头产品。
随着带火了这些极限运动,红牛也成为了一个自产自销的体育内容制作方。凭借自己的体育赛事资源,红牛开始进军媒体娱乐产业,自己控制内容的精确度,拒绝中间商赚差价。早在2007年,红牛就成立了自己的媒体工作室 Rabo media house。目前红牛在内容板块,拥有两家电视台,一个专业电影制作团队、一家出版社、一家唱片公司,还有一个内容分发平台和 5 本杂志等等。其中,月发行量超过百万的运动生活类杂志The Red Bulletin,就是红牛从一份在F1赛场内每日分发的小报做起的。
谷爱凌登上The Red Bulletin杂志封面
曾经有人问过马特希茨一个问题,“你们运动项目这么多,到底是一家饮料品牌还是一家内容公司?” 马特希茨回答说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红牛去支持那些极限赛事体育运动,而这些最后又会反哺回红牛品牌,就像是一开始他花钱在泰国喝Krating Daeng,后来自己就卖红牛赚钱了。
在巨额投入和各种稀奇古怪却又惊险刺激的极限运动加持下,红牛成功塑造出“我出钱,你出命”的形象。红牛标志性的“红头盔”,覆盖了一系列“作死”的极限运动,如今要是选手不戴个红牛头盔,你都觉得他们不专业。
这些极限运动中的很多设备,如今都存放在奥地利红牛总部,萨尔茨堡的7号机库里,在2003年首次开放。这里收藏了红牛创始人马特希茨的飞机、直升机,一级方程式赛车、5次达喀尔拉力赛的越野摩托车、“公牛飞行队”的历史机队。
还有菲利克斯在没有任何外部动力的情况下,依靠碳纤维机翼,从直升机上一跃而下,以自由落体的形式划过英吉利海峡,落到对面法国的加莱。菲利克斯用跳伞向世人证明:可以不依靠动力跨过英吉利海峡,这是人类史上的第一次尝试。
马特希茨在2022年10月22日,因病去世,享年78岁。在最近这些年,红牛在时尚、音乐、街舞等新领域,也在不断的提高它自身的影响力,可以说这个超级文化品牌又往外拓展了一些,集体育、极限运动、时尚、影视、音乐于一体,已然成为了极限运动与探险精神的一个文化icon。
很多人说这些极限运动是危险、疯狂的奢侈,但好奇心、探索欲,挑战和冒险精神,其实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人类的强者一直在挑战自己的极限,并非它们轻而易举,而正是因为它们困难重重。
这些目标背后,也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最佳实践,测试人类最顶尖的技术和力量。有这些疯狂的火种,或许人类就能够再往前进一点点。
References:
1.商隐社:“首富”去世,一罐饮料凭什么撑起3个千亿帝国?
2.周末画报:让红牛走遍全球,马特希茨如何建立营销帝国?
3.商业B面:“玩命的生意”到底多赚钱?起底奥地利红牛背后的千亿商业帝国
4.村长托马斯:体育经济学:揭秘红牛如何构建体育商业帝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