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悠悠三千年,成土不过三寸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悠悠三千年,成土不过三寸 | 一周新书推荐

关键词:中国新诗、《牛津英语词典》、大卫·格雷伯、疫苗信任危机、土壤、未来科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潘文捷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诗的消息,诗人的故事》

张新颖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9

在学校,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最有名的课是沈从文精读”和“中国新诗张新颖为“沈从文精读”出过讲义,又就这一主题写了《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等作品。为“中国新诗”,他在教书的头两年编选过一本《中国新诗:1916-2000》,这本书如今还在印行。这本《诗的消息,诗人的故事》就源于他开设的“中国新诗”课讲稿。

中国新诗这堂课,沈从文开始讲的。1929起,沈从文在胡适任校长的中国公学里讲这门课,把新诗研究带进课堂,并且为此编写过新诗讲义。张新颖开设课程时,增添了穆旦、海子、顾城等诸多诗人,甚至囊括了崔健的《一块红布》。在这本书里,他时而细读几首诗,时而杂谈几位诗人的事。为什么海子在自杀前不久要写《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卞之琳长达二十二年的苦恋《断章》之间有什么关联?简单的语言、文字为什么能够产生奇异的魔力?诗与诗交织,诗人与世人的命运关联,又共同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缠绕。

《哥本哈根三部曲 : 清晨;所有明亮的梦;白昼坠落》

[丹麦]托芙·迪特莱弗森 著 刘奕奕 译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24-7

托芙·迪特莱弗森在哥本哈根贫穷的工人阶级区韦斯特布罗长大,对她来说,世界冷酷而险恶,当时正值大萧条时期,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掌权。家中父亲总是忙于生计,母亲总是不开心,有时甚至扇她的脸。迪特莱弗森觉得自己缺乏吸引力,在大多数社交场合都显得不自在。她从小就以诗歌为慰藉,虽因经济原因只能读到中学,但她还是在二十多岁时开始发表诗歌。

迪特莱弗森后来经常说,写作是她逃避童年贫困艰难婚姻的一种方式。在回忆录“哥本哈根三部曲”中,她记录下了母亲对她的强烈依恋和虐待,记录下父亲对她的作家梦的拒绝(“女孩不能写诗”)以及她自己的非法堕胎经历……在当时,这激怒了一些人,因为她的作品中写的是还在世的人,而她试图不加掩饰、尽可能地写出真相。

迪特莱弗森在58岁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读者为她的英年早逝感到悲痛。去世多年后,“哥本哈根三部曲”译为英文出版,凭借“令人震惊的清晰、幽默和坦率”被《纽约时报》评为2021年十佳图书之一。

《丢失词词典》

[澳]皮普·威廉姆斯 著 闻若婷 译 
接力出版社 2024-7

1886年,《牛津英语词典》第一版正在编纂中。四岁的小女孩艾丝玫躲在累牍院的分类桌下面,她的父亲及其男同事在这里决定保留哪些词,删除哪些词,艾丝玫对这项工作抱有敬意,直到她发现一张写着“女奴”的词条被抛弃了。接着,她收集了被丢弃的残片,编纂了她自己的更激进、更神奇的词典,一本女性词典。《丢失词词典》讲述了艾丝玫在19世纪80年代的童年、她经历的英国女性选举权运动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本书源于作者皮普·威廉姆斯翻阅《牛津英语词典》第一版的编纂过程资料时,发现大词典主要是男性主导的。所有编辑都是男性,大部分助手都是男性,大部分义工都是男性,构成词汇使用说明的文献、手稿和报道也大部分是男人撰写的,就连攥着钱包的人——牛津大学出版委员会——也都是男人。威廉姆斯想,女人在哪里?面对有缺陷和有性别偏见的第一版《牛津英语词典》,威廉姆斯决定用虚构的人物艾丝玫来如实展现这段历史。

人类新史: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

[美] 大卫·格雷伯 [英] 大卫·温格罗  张帆、张雨欣 
后浪·九州出版社 2024-9

2020年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去世,在他去世的三周前,他刚刚和考古学家大卫·温格罗共同写完《人类新史》。这本书耗时十年之久,用大卫·温格罗的话说,是“一次试验、一场游戏”,“一个人类学家和一个考古学家尝试重构有关人类历史的宏大对话”。二人合作,通过考古学和民族志的细节和人类学理论,一方面审视考古学的研究发现,另一方面考察世界上不同区域、族群的社会文化和组织方式,以“恢复我们祖先全部的人性”。

作者展示出了人类史前时代的新画面——既不同于卢梭式的纯真状态,也不同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而是充满创造力和能动性的人群在决定自身何去何从。以此画面为基础,《人类新史》展现了人类文明的新进程,这一进程不以文字、城市、国家等的出现和发展作为文明的主要标志,不再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作为全人类的未来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

叶舒宪 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 2024-7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奖牌“金镶玉”吗?这块奖牌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金玉良缘”的美好意象。在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地中海文明都是面食文明加上黄金崇拜,唯有东亚自然条件孕育的中国文明,是米食文明加上美玉崇拜。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主编的《考古中国》呈现了中国年代久远的玉文化叙事,是使用甲骨文以来汉字叙事历史的三倍以上。中国人崇尚玉的文化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之久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玉成中国”的理论要义,就是按照传统的中国本土话语,依据考古发现的史前史新材料和新知识体系,重新阐发五千年文明古国何以成型的一种尝试。参与本书撰稿的有包括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博物馆馆长在内的13位学者,他们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讲述了玉文化的起源和传承,并揭示出了玉文化和中国文明核心价值密切相关。

《借地而生:写给地球人的土壤生命史

[法] 马克-安德烈·瑟罗斯 [法] 阿诺·拉法林(Arnaud Rafaelian) 
刘成富 等译
记号Mark·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7

马克-安德烈·瑟罗斯(Marc-André Selosse)是一位法国的真菌学家、植物学家。在本书中,他带领读者去探索和了解土壤探索之旅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了解土壤的成分,包括寄生在土壤中的所有生物;其次,探索土壤内部的运作机制,在地下生物的作用下,土壤能焕发出无限生机;最后,在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土壤中,我们通过种植植物了解土壤的多重调节功能。

“悠悠三千年,成土不过三寸”,土壤是生命世界之源,但我们对它知之甚少。我们很少深入研究土壤,无法感同身受自然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无论如何,拯救行动已迫在眉睫,土壤正在我们的眼前慢慢消失。人类对土壤的伤害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人类的践踏和破坏加剧了土壤生态的失衡。可是,人类90%以上的食物直接来自土壤在靠农业养活的国家,我们不得不考虑重新评估或替换曾经行之有效的改良方案。

《欺骗世界的医生

[英]布莱恩·迪尔 著 林晓钦 译
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4-6

“一个人能够改变世界吗?问问安德鲁·韦克菲尔德吧。”《新印度快报》曾经这样写道。“反疫苗运动之父”英国医生安德鲁·韦克菲尔德是全球疫苗怀疑论的象征1998年,他针对麻腮风三联疫苗进行科研欺诈,不仅在学术界掀起波澜,更在公众心中种下恐慌的种子引发全球性疫苗信任危机,他本人则借此牟利。网络上流传着韦克菲尔德的演讲视频——他在视频中说:“我相信疫苗会造成自闭症。”

2003年在本书作者、调查记者布莱恩·迪尔的披露曝光下,虽然韦克菲尔德论文最终被《柳叶刀》撤回,他的行医执照也被吊销但是在社交媒体时代,韦克菲尔德的论调很容易卷土重来,并且至今还在影响着大众的看法。在2017-2018年,全球各地麻疹病例大幅度增加,意大利的麻疹病例数提升了6倍,欧洲经历了2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麻疹疫情,这与疫苗接种率的下降有直接关系。到2019年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将“疫苗犹豫”列为“全球公共卫生的十大威胁”之一,而美国则要面临30年来最严重的麻疹感染潮。

《未来科技大爆炸》

汪诘 著
胡杨文化·河北人民出版社 2024-8

我们距离太空旅游还有多远?人类距离攻克癌症还有多久?AI到底能不能产生意识?畅想未来,好像一直以来都是科幻作家的工作。在本书中,科普作家汪诘并不是大开脑洞,而是用科学的思维去尽可能准确地预测未来。他希望这本书有现实意义,“最好能成为一本可以对投资、就业、创业以及未来生活等有参考价值的书”。

他运用“技术飞轮2.0”的法则作为预言未来科技的工具:一,该技术存在一个将来必然会被突破的技术奇点;二,技术应用有市场需求;三,资金能解决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汪诘在后记中谈到,在出版周期中,科技一直在迅猛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因此他不断地进行删改和修订,然而还是意识到,写作出版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科技的发展速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悠悠三千年,成土不过三寸 | 一周新书推荐

关键词:中国新诗、《牛津英语词典》、大卫·格雷伯、疫苗信任危机、土壤、未来科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潘文捷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诗的消息,诗人的故事》

张新颖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9

在学校,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最有名的课是沈从文精读”和“中国新诗张新颖为“沈从文精读”出过讲义,又就这一主题写了《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等作品。为“中国新诗”,他在教书的头两年编选过一本《中国新诗:1916-2000》,这本书如今还在印行。这本《诗的消息,诗人的故事》就源于他开设的“中国新诗”课讲稿。

中国新诗这堂课,沈从文开始讲的。1929起,沈从文在胡适任校长的中国公学里讲这门课,把新诗研究带进课堂,并且为此编写过新诗讲义。张新颖开设课程时,增添了穆旦、海子、顾城等诸多诗人,甚至囊括了崔健的《一块红布》。在这本书里,他时而细读几首诗,时而杂谈几位诗人的事。为什么海子在自杀前不久要写《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卞之琳长达二十二年的苦恋《断章》之间有什么关联?简单的语言、文字为什么能够产生奇异的魔力?诗与诗交织,诗人与世人的命运关联,又共同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缠绕。

《哥本哈根三部曲 : 清晨;所有明亮的梦;白昼坠落》

[丹麦]托芙·迪特莱弗森 著 刘奕奕 译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24-7

托芙·迪特莱弗森在哥本哈根贫穷的工人阶级区韦斯特布罗长大,对她来说,世界冷酷而险恶,当时正值大萧条时期,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掌权。家中父亲总是忙于生计,母亲总是不开心,有时甚至扇她的脸。迪特莱弗森觉得自己缺乏吸引力,在大多数社交场合都显得不自在。她从小就以诗歌为慰藉,虽因经济原因只能读到中学,但她还是在二十多岁时开始发表诗歌。

迪特莱弗森后来经常说,写作是她逃避童年贫困艰难婚姻的一种方式。在回忆录“哥本哈根三部曲”中,她记录下了母亲对她的强烈依恋和虐待,记录下父亲对她的作家梦的拒绝(“女孩不能写诗”)以及她自己的非法堕胎经历……在当时,这激怒了一些人,因为她的作品中写的是还在世的人,而她试图不加掩饰、尽可能地写出真相。

迪特莱弗森在58岁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读者为她的英年早逝感到悲痛。去世多年后,“哥本哈根三部曲”译为英文出版,凭借“令人震惊的清晰、幽默和坦率”被《纽约时报》评为2021年十佳图书之一。

《丢失词词典》

[澳]皮普·威廉姆斯 著 闻若婷 译 
接力出版社 2024-7

1886年,《牛津英语词典》第一版正在编纂中。四岁的小女孩艾丝玫躲在累牍院的分类桌下面,她的父亲及其男同事在这里决定保留哪些词,删除哪些词,艾丝玫对这项工作抱有敬意,直到她发现一张写着“女奴”的词条被抛弃了。接着,她收集了被丢弃的残片,编纂了她自己的更激进、更神奇的词典,一本女性词典。《丢失词词典》讲述了艾丝玫在19世纪80年代的童年、她经历的英国女性选举权运动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本书源于作者皮普·威廉姆斯翻阅《牛津英语词典》第一版的编纂过程资料时,发现大词典主要是男性主导的。所有编辑都是男性,大部分助手都是男性,大部分义工都是男性,构成词汇使用说明的文献、手稿和报道也大部分是男人撰写的,就连攥着钱包的人——牛津大学出版委员会——也都是男人。威廉姆斯想,女人在哪里?面对有缺陷和有性别偏见的第一版《牛津英语词典》,威廉姆斯决定用虚构的人物艾丝玫来如实展现这段历史。

人类新史: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

[美] 大卫·格雷伯 [英] 大卫·温格罗  张帆、张雨欣 
后浪·九州出版社 2024-9

2020年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去世,在他去世的三周前,他刚刚和考古学家大卫·温格罗共同写完《人类新史》。这本书耗时十年之久,用大卫·温格罗的话说,是“一次试验、一场游戏”,“一个人类学家和一个考古学家尝试重构有关人类历史的宏大对话”。二人合作,通过考古学和民族志的细节和人类学理论,一方面审视考古学的研究发现,另一方面考察世界上不同区域、族群的社会文化和组织方式,以“恢复我们祖先全部的人性”。

作者展示出了人类史前时代的新画面——既不同于卢梭式的纯真状态,也不同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而是充满创造力和能动性的人群在决定自身何去何从。以此画面为基础,《人类新史》展现了人类文明的新进程,这一进程不以文字、城市、国家等的出现和发展作为文明的主要标志,不再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作为全人类的未来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

叶舒宪 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 2024-7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奖牌“金镶玉”吗?这块奖牌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金玉良缘”的美好意象。在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地中海文明都是面食文明加上黄金崇拜,唯有东亚自然条件孕育的中国文明,是米食文明加上美玉崇拜。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主编的《考古中国》呈现了中国年代久远的玉文化叙事,是使用甲骨文以来汉字叙事历史的三倍以上。中国人崇尚玉的文化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之久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玉成中国”的理论要义,就是按照传统的中国本土话语,依据考古发现的史前史新材料和新知识体系,重新阐发五千年文明古国何以成型的一种尝试。参与本书撰稿的有包括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博物馆馆长在内的13位学者,他们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讲述了玉文化的起源和传承,并揭示出了玉文化和中国文明核心价值密切相关。

《借地而生:写给地球人的土壤生命史

[法] 马克-安德烈·瑟罗斯 [法] 阿诺·拉法林(Arnaud Rafaelian) 
刘成富 等译
记号Mark·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7

马克-安德烈·瑟罗斯(Marc-André Selosse)是一位法国的真菌学家、植物学家。在本书中,他带领读者去探索和了解土壤探索之旅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了解土壤的成分,包括寄生在土壤中的所有生物;其次,探索土壤内部的运作机制,在地下生物的作用下,土壤能焕发出无限生机;最后,在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土壤中,我们通过种植植物了解土壤的多重调节功能。

“悠悠三千年,成土不过三寸”,土壤是生命世界之源,但我们对它知之甚少。我们很少深入研究土壤,无法感同身受自然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无论如何,拯救行动已迫在眉睫,土壤正在我们的眼前慢慢消失。人类对土壤的伤害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人类的践踏和破坏加剧了土壤生态的失衡。可是,人类90%以上的食物直接来自土壤在靠农业养活的国家,我们不得不考虑重新评估或替换曾经行之有效的改良方案。

《欺骗世界的医生

[英]布莱恩·迪尔 著 林晓钦 译
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4-6

“一个人能够改变世界吗?问问安德鲁·韦克菲尔德吧。”《新印度快报》曾经这样写道。“反疫苗运动之父”英国医生安德鲁·韦克菲尔德是全球疫苗怀疑论的象征1998年,他针对麻腮风三联疫苗进行科研欺诈,不仅在学术界掀起波澜,更在公众心中种下恐慌的种子引发全球性疫苗信任危机,他本人则借此牟利。网络上流传着韦克菲尔德的演讲视频——他在视频中说:“我相信疫苗会造成自闭症。”

2003年在本书作者、调查记者布莱恩·迪尔的披露曝光下,虽然韦克菲尔德论文最终被《柳叶刀》撤回,他的行医执照也被吊销但是在社交媒体时代,韦克菲尔德的论调很容易卷土重来,并且至今还在影响着大众的看法。在2017-2018年,全球各地麻疹病例大幅度增加,意大利的麻疹病例数提升了6倍,欧洲经历了2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麻疹疫情,这与疫苗接种率的下降有直接关系。到2019年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将“疫苗犹豫”列为“全球公共卫生的十大威胁”之一,而美国则要面临30年来最严重的麻疹感染潮。

《未来科技大爆炸》

汪诘 著
胡杨文化·河北人民出版社 2024-8

我们距离太空旅游还有多远?人类距离攻克癌症还有多久?AI到底能不能产生意识?畅想未来,好像一直以来都是科幻作家的工作。在本书中,科普作家汪诘并不是大开脑洞,而是用科学的思维去尽可能准确地预测未来。他希望这本书有现实意义,“最好能成为一本可以对投资、就业、创业以及未来生活等有参考价值的书”。

他运用“技术飞轮2.0”的法则作为预言未来科技的工具:一,该技术存在一个将来必然会被突破的技术奇点;二,技术应用有市场需求;三,资金能解决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汪诘在后记中谈到,在出版周期中,科技一直在迅猛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因此他不断地进行删改和修订,然而还是意识到,写作出版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科技的发展速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