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重新发现上美影:中国动画的美学上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重新发现上美影:中国动画的美学上游

对东方元素的当代化处理成为当下国产动画独特的美学叙事,上美影正是这种美学的源头。

文 | 新声Pro 赵铭 张一童

当下国产动画正在找寻一种自己的美学叙事。其中,东方美学作为最显要和明确的元素被首先使用,传统美学的当代延续在动画创作中尤其明显。

一个显著体现是今年暑期档最有讨论度的三部动画电影——追光白蛇系列的第三部《白蛇:浮生》、故事母本来自牛郎织女的《落凡尘》、改编自古风漫画的《伞少女》。

实际上,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开始,《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系列、《长安三万里》《大鱼海棠》到《罗小黑战记》,近几年有影响力的动画长片大都在故事源头上引入了东方叙事。从技法的选择上,从《大护法》到《深海》,水墨国风、粒子水墨等风格技术同样越来越多被运用。

风格和艺术性更强的短片,美学叙事更为突出,也开始受到平台关注。如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马延琨所说,未来的中国风动画,将以符合现代人习惯的叙事方式,重新讲述传统故事。

很大程度上,上美影是这种东方美学动画的源头。

今年夏天,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联合HiShorts! 在上海举办的「超时空对话」动画艺术展,以「上美影遗珠」为概念,展示了30多部横跨上世纪60至90年代,呈现了「中国动画学派」喜剧风格与民族样式探索经验的动画艺术短片。上美影第一次以公共动画艺术展览的形式,向外整体输出其中腰部短片作品的动画美学。

「上美影真正的魂和根脉是这群老一代动画人,」上美影策展团队成员之一周悦表示。对当代动画来说,上美影对新一代创作者的美学影响一方面体现在「下生活」的创作调研方式,从而获得的关于描「绘」对象的充分细节;另一方面,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老一代创作者对动画材质和主题表达大胆实验创新,不管是水墨动画、瓷偶动画、水墨拉毛剪纸动画,都给后来的创作者更多启发。同时,他们也依然密切关注着动画市场的最新动态,与行业紧密相连。

而作为企业,上美影也在通过教育、监制、投资等方式,重新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国奇谭》的成功一部分建立在上美影厂牌影响力和其践行的艺术委员会创作机制之上。此外,上美影也通过参加创投、担任赛事做评审等方式,找到合适的契机,以投资的方式扶持更多年轻创作者。

挖掘遗珠

一场跨越时空的东方美学展映,正在具有历史感的上海虹口区今朝8弄铺陈开来。

本次的展览展映中,有两组同名动画短片,一组是1983年王柏荣执导的剪纸动画片《老鼠嫁女》和2020年苏东海、吕寅初执导的皮影动画片《老鼠嫁女》;另一组是1988年的胡进庆执导的水墨拉毛剪纸片《斗鸡》与2018年张明哲执导的水墨动画片《斗鸡》。两组作品的创作年代分别间隔了37年和30年。

因为同样的文化根源,不同时代的创作者在各自的时代,找寻相同的灵感,基于擅长的技术,创作出妙趣横生的不同版本,这成为了本次策展的起点和落点。「我们不比较新旧,而用同时空并置,创造超越时空的对话感。」周悦说。

展览首次集中呈现了36部上美影「遗珠」系列的优秀艺术短片,横跨上世纪60至90年代,呈现了「中国动画学派」喜剧风格与民族样式的探索经验,涵盖二维手绘、剪纸和定格三大动画类型;兼顾传统现代,既取自古典文学和民族传说,也寓教于乐、针砭时弊,充满时代精神并适合国际传播。

2018年进入美影厂的周悦,观看了上美影60周年之际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见证者》。片中,老一代艺术家们讲述自己在青年时期进厂,离开时已经白发苍苍,「不重复自己、不模仿别人」是他们始终的艺术追求。在她看来,他们和他们所留下的作品代表了上美影的创作精神。

《见证者》之后,更多的历史挖掘和梳理工作在开展,比如在2022年中国动画一百年之际,上美影首次发布65个作品词条。词条的前30个是大名鼎鼎的动画IP,而后35部作品,「它们的艺术含量、思想价值都非常高」,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遗珠夺目,经典弥新」。

实际上,在《见证者》之后到现在,已有四位艺术家先后离世。从「抢救活化石」的角度出发,让公众看到更多遗珠这件事也具有紧迫性。

不同于头部IP更多是从市场化的维度出发,短片更能体现上美影老一代对艺术创新的追求。如《崂山道士》编剧凌纾所说,动画的艺术水平要看短片。

与上美影合作的「超时空对话」的主办方HiShorts!,是国内第一大短片电影节平台。以上美影的短片为主线,此次HiShorts! 从其过去五年竞赛板块动画单元优秀作品中,挖掘了与上美影短片在表现形式和艺术介质上相呼应的动画作品。HiShorts! 创始人王小曼说,动画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在最终的作品形成之前,幕后的层层制作过程,同样应该被看到。

在王小曼眼中,展览也是上美影老艺术家们的一次「安可演出」。「除了头部IP作品,很多老艺术家导演处女座都在这次的『遗珠』系列里,这些作品值得更多关注,价值亟待重新挖掘」,她提到,常光希等老一代艺术家仍然在紧密地关注动画行业和国际动画市场的发展动态,对费那奇、东布洲等动画展都十分了解,这也让他们的理念和见解并没有停留在三十年前。

(从左到右)国家一级编剧、儿童文学作家凌纾;

动画导演、国家一级动作设计师吴云初;

动画导演、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沈如东在展览现场

于是在展览中,很多大众几乎从未见过的老艺术家的面孔出现在公众面前。他们积极地参与现场解说、导览视频的录制,在让更多人了解当年上美影的创造力的同时,与年轻创作者建立交流。

「独立动画短片的推广体系还不够成熟」,王小曼说,HiShorts! 这样的节展要做的就是像livehouse推广摇滚乐一样,让更多人知道独立动画。这不仅体现在线下对于人流的聚集,也体现在B站、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线上传播当中,「独立动画短片往往只有通过展览的方式打包推荐,才能在平台获得更多曝光。」

东方美学

如果我们着眼于更广泛的中国原创动画,也能逐渐发现一些共性的美学叙事,比如对东方元素的当代化处理。

从2016年开始,每年至少有一部原创国漫上线。追光近几年的几部动画大电影,几乎都是提取了传统的东方元素。《大圣归来》提振了本土动画行业信心之后,《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系列、以及去年大爆的《长安三万里》,都是对历史、名著、神话、传说等东方题材的解构与再创作。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剧照

从短片发展为动画长片的《大鱼海棠》和《罗小黑战记》也在故事源头上引入了东方美学,前者依托于《逍遥游》,后者以人类与妖怪的共存与对立为立意,脱胎于传统的志怪文化。

从技法的选择上,水墨等风格技术越来越多被运用。如果说2017年上映的《大护法》中,还主要是用水墨风格呈现山水美术背景,去年上映的《深海》已经运用「粒子水墨技术」,开创性地将水墨风格带入三维动画。

近几年,这些风格和艺术性更强、美学叙事更突出的动画短片也开始受到平台关注。

比如B站出品的作品中,《雾山五行》在主题上选用了「五行」作为灵感来源,还使用传统水墨笔触和现代美学融合;泡面番《怪兽小馆》的灵感来源于《山海经》,以断线、留白、线条的粗细和虚实变化作为其水墨线风格化特征。

《雾山五行》海报

今年的腾讯年度动漫大赏,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马延琨专门提到「东方美学」,并表示未来的中国风动画,将以符合现代人习惯的叙事方式,重新讲述传统故事。此外,优酷也提出了「新国风」,爱奇艺最近的《成何体统》等动画作品,也显露出东方美学的色彩。

很大程度上,上美影是这种东方美学动画的源头。过去五年,从节展创始人的视角,通过大量与年轻创作者的接触,王小曼感觉得到时代的创作趋势和年轻创作者的想法。在动画创作领域,上美影代表的是美学,是启蒙,也是先锋。

在她看来,传统美学的当代延续在动画创作中尤其明显,「中国动画和孕育其的中国文化土壤深深交织,传统美学在动画历史上是没有断掉的。即便是七八十年代,也能看到新的动画样式。」

上美影第一任厂长特伟于1955年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的口号后,便一直坚持在动画领域探索民族风格。秉持「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理念,老一辈创作者从中华文化根脉中汲取灵感,将传统美学融于动画创作,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技术和理念流传下来。

在创作方法上,上美影的启蒙和先锋,体现在「下生活」的调研方法和超前的表达手法。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文学、艺术的创新上,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动画艺术家们也在这一时期开始紧扣时代主题,以现代的手法讲述现代题材。

「下生活」是当时上美影一种基本的创作方法和习惯。片子立项通过后,制作团队就开始根据作品题材、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地方采风。艺术家们借此将一些民俗和传统文化记录下来, 创作出了取材自白族、壮族、傣族等缤纷民族文化的《蝴蝶泉》、《一幅僮锦》、《孔雀公主》等作品。这些内容具备的纪实性,侧面让它们成为记录民族历史的切片。

另一方面,老一代创作者有大量的材料和表达创新。他们不仅是动画艺术家,更是材料发明家。比如1982年《淘气的金丝猴》作为一部创新性剪纸片,使用了水墨剪纸的「拉毛」工艺,生动地表现出来小动物的毛茸茸质感。

拉毛工艺

而1982年的《瓷娃娃》是木偶与真人合成影片,也是第一部由陶瓷拍摄的定格动画,是动画史上的一次探索。导演和动作人员用「套裁」和「代用」的方法在同一个瓷雕上拍各种动作,再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使不用关节的瓷娃娃动起来。

水墨动画和中国剪纸动画作为独具中国特色、至今仍被沿用的动画风格,同样由上美影开创。

水墨动画将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审美的水墨丹青、飘逸留白运用到动画创作之中,浓淡有致、虚实相呈的笔墨使中国动画艺术达到了更高的审美境界,并在国际上获得影响力。1960年的《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动画史上、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20世纪,上美影共拍摄了四部水墨动画短片,分别是1960年的《小蝌蚪找妈妈》,1963年的《牧笛》,1982年的《鹿铃》和1988年的《山水情》。

中国剪纸动画诞生于1958年,以我国民间皮影戏和民间剪纸等传统艺术为基础,显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万古蟾导演的《猪八戒吃瓜》是中国首部剪纸动画片,此后「剪纸动画」作为上美影四大片种之一,不断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创作中开拓创新,诞生了以「水墨剪纸动画」为代表的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剪纸动画工艺。

「葫芦娃之父」胡进庆导演于1988年完成水墨剪纸动画《斗鸡》,讲述了一枚蛋孵出的两只小公鸡,如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一短片采用了中国独创的水墨剪纸动画工艺,并采用了「羽贴」的技法,在两只公鸡身上贴了真的羽毛,让动物的形象和动作都更加活灵活现。

30年后,受到上美影《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背后的水墨动画大师影响,青年导演张明哲创作了新的《斗鸡》,成为2018HISFF青铜时代入围作品。全片的动画上色都在宣纸上进行,由动画师一笔一笔手工绘画,与胡进庆的作品隔空呼应。

《斗鸡》(1988)与《斗鸡》(2018)

改编自广为流传的「老鼠嫁女」的民间故事,1983年由王柏荣导演的《老鼠嫁女》,角色造型借鉴了高密剪纸,色彩使用上借鉴了高密木版年画,整体民间艺术风格极为浓厚。而来到21世纪,青年导演苏东海、吕寅初将皮影戏与定格动画结合,创作了2020 HiShorts! 动画单元入围作品《老鼠嫁女》。

对于70、80甚至90后这一代创作者来说,儿时的回忆总是伴随着上美影的《阿凡提》、《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作品。

入围2017 HISFF 青铜时代、2018 HISFF 青铜时代的青年动画导演孙晶,年少时期就曾对上美影动画片的「生活化」印象深刻,「《阿凡提》里有很多跟生活相关的故事,看的时候特别有代入感;自己对水墨风格的喜欢,也是始于童年观看上美影的水墨动画的经历。」

大学时期,孙晶在吉林动画学院跟随学校聘请的艺术家Dmitry Geller,首次参与制作了剪纸动画。后来,到美国读研期间,导师告诉她,「不要总想着靠近某个标准,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于是,具有东方美学的剪纸动画,成了她选择的动画语言,创作出了取材于《聊斋志异》和古谚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剪纸动画《种梨》和《捕食》。

对于中国青年动画创作者来说,在与海外的交流当中,如何找到自己独特的语言,而不是想着「动画应该画成什么样」,都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课题。

独立动画导演陈莲华也有相似的感受。他曾在中央电视台动画栏目《快乐驿站》担任导演,后逐渐发觉了自己对于年画和皮影的兴趣,与导演安旭合作,用剪纸风格制作了《节气》系列短片。

陈莲华、安旭创作的《节气》系列之《春分》

童年时期,他就对《大闹天宫》等动画印象深刻。「角色的多样性很强,造型,美术,服装乃至于动态,和自己生活环境的文化都很相近。」而通过看漫画杂志,他对老一代艺术家韩羽、詹同印象深刻,「韩羽的人物造型印象深刻,善于挖掘传统中的美术元素。詹同的小熊猫,做的活灵活现。」

工作后,他接触了大量中国传统绘画,如元、唐的作品,颠覆了此前对传统美术的印象,他形容传统美术带来的感受是「带一点旧的气质,特别生猛」。参加了多年海外独立动画节,他逐渐发现了找到自己风格的重要性。「做独立动画就要思考,你最独特的东西是什么?要把最独特的东西做到极致。」

他意识到,对于中国创作者来说,答案还是传统美术,「上美影之前提到要走中国民族化之路,那就是中国群体创作的一种思维方式,某种意义上有点类似。」

品牌焕新

从一家国有美术制片厂,到如今的公司,进入新世纪后,上美影也在通过教育、监制、投资等方式,重新在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于动画学界来说,上美影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动画系还专门设有阿达实验班,即北京电影学院重点支持的国际化、创作型本科教学实验班,正是以《三个和尚》作者阿达先生的名义建立。

而面对市场,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提起上美影,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情怀、记忆。上美影的输出方式也建立在《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等头部IP的授权之上。

直到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献礼筹备阶段,由任教于北影动画学院的陈廖宇担任总导演的艺术短片项目《中国奇谭》,采用多种中国传统美术风格,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充满东方神韵的奇幻故事,在B站甚至全网受到了年轻观众的欢迎。

《中国奇谭》

《中国奇谭》引入了上美影的艺委会机制,由老一代编剧、导演等艺术家为新的作品打分、提建议。一个作品至少要在三个阶段经过艺术委员会的监督,包括剧本梗概和简单样片、前期开发完成、成片组织架构。这也让《中国奇谭》系列在上美影深厚的美学积淀的基础之上,融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题材,和这一代年轻人取得精神共鸣。上美影的品牌形象也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焕新。

陈莲华是《中国奇谭》中《小满》一集的导演和编辑,创作阶段,他接受过来自凌纾、速达、周克勤等艺术家等的建议。他提到,艺委会对于创作保持了开放的态度,没有做太多干涉。「这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至少能发挥出大家的创造力。」

这一代观众关于东方美学的基因觉醒正在发生。《中国奇谭》的火爆让陈莲华意外,「因为以前我们的作品都是投影展,觉得观众可能不喜欢。这次发现,动画还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媒介,不能拒绝沟通,说不定能疗愈一些人。」

作为北电动画系的教师,他也感受到《中国奇谭》对于动画学院年轻学子的影响。大家开始更多地关注国风动画,一些学生开始关注剪纸艺术,一些学生也会在论文的参考影片中提到《中国奇谭》。

现阶段,上美影还通过参加创投、在赛事担任评审、给专业院校做分享、参加各种行业峰会,与年轻的创作者们接触,找到合适的契机以投资的方式进行扶持。

今年五月,上美影出品、青年导演李鑫执导的玻璃板油画动画《四·季》,在获得金鸡最佳美术片奖提名之后,又获得了第20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奖」综合类动画短片金奖。

《四·季》传承了上美影美术片的气质,影片以「知秋」、「冬禅」、「春生」、「润夏」串联起四季意境更迭,为单篇的画幅变化赋予情感意义。玻璃板油画的形式,也符合上美影对于创新技术的追求。

同样是今年五月,上美影主控出品的动画长片《燃比娃》入选素有动画界「奥斯卡」之称的法国昂西国际动画节 WIP 单元。2019年,在第一届南京动漫创投上,时任上美影厂长的速达和副厂长陈波作为评审一同选中了这个项目。

《燃比娃》

上美影制片人王安忆初看项目时就觉得,这是一部很有「美影气质」的作品,最初的定位就是帮助导演完成一部作者向的电影,以节展、国际市场、艺术院线为主要的发行方向。在王安忆看来,其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就是「东方气质」,包括水墨等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融入、民族性的音乐、人本主义精神的表达等等。

王安忆提到,以3-5年为周期计算,上美影和过去的多片种发展思路类似,会在最初商业属性的规划上区分好不同维度。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动画制片公司,上美影依然鼓励产出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并尽可能给导演提供宽松的环境,制片公司为项目做全方位的资源配备,保持导演创作的纯粹性,辅助以艺委会和制片团队的专业建议。

「我们希望能做一些延续美影创作精神的作品,虽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做这么纯粹的事情有些冒险。」王安忆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重新发现上美影:中国动画的美学上游

对东方元素的当代化处理成为当下国产动画独特的美学叙事,上美影正是这种美学的源头。

文 | 新声Pro 赵铭 张一童

当下国产动画正在找寻一种自己的美学叙事。其中,东方美学作为最显要和明确的元素被首先使用,传统美学的当代延续在动画创作中尤其明显。

一个显著体现是今年暑期档最有讨论度的三部动画电影——追光白蛇系列的第三部《白蛇:浮生》、故事母本来自牛郎织女的《落凡尘》、改编自古风漫画的《伞少女》。

实际上,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开始,《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系列、《长安三万里》《大鱼海棠》到《罗小黑战记》,近几年有影响力的动画长片大都在故事源头上引入了东方叙事。从技法的选择上,从《大护法》到《深海》,水墨国风、粒子水墨等风格技术同样越来越多被运用。

风格和艺术性更强的短片,美学叙事更为突出,也开始受到平台关注。如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马延琨所说,未来的中国风动画,将以符合现代人习惯的叙事方式,重新讲述传统故事。

很大程度上,上美影是这种东方美学动画的源头。

今年夏天,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联合HiShorts! 在上海举办的「超时空对话」动画艺术展,以「上美影遗珠」为概念,展示了30多部横跨上世纪60至90年代,呈现了「中国动画学派」喜剧风格与民族样式探索经验的动画艺术短片。上美影第一次以公共动画艺术展览的形式,向外整体输出其中腰部短片作品的动画美学。

「上美影真正的魂和根脉是这群老一代动画人,」上美影策展团队成员之一周悦表示。对当代动画来说,上美影对新一代创作者的美学影响一方面体现在「下生活」的创作调研方式,从而获得的关于描「绘」对象的充分细节;另一方面,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老一代创作者对动画材质和主题表达大胆实验创新,不管是水墨动画、瓷偶动画、水墨拉毛剪纸动画,都给后来的创作者更多启发。同时,他们也依然密切关注着动画市场的最新动态,与行业紧密相连。

而作为企业,上美影也在通过教育、监制、投资等方式,重新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国奇谭》的成功一部分建立在上美影厂牌影响力和其践行的艺术委员会创作机制之上。此外,上美影也通过参加创投、担任赛事做评审等方式,找到合适的契机,以投资的方式扶持更多年轻创作者。

挖掘遗珠

一场跨越时空的东方美学展映,正在具有历史感的上海虹口区今朝8弄铺陈开来。

本次的展览展映中,有两组同名动画短片,一组是1983年王柏荣执导的剪纸动画片《老鼠嫁女》和2020年苏东海、吕寅初执导的皮影动画片《老鼠嫁女》;另一组是1988年的胡进庆执导的水墨拉毛剪纸片《斗鸡》与2018年张明哲执导的水墨动画片《斗鸡》。两组作品的创作年代分别间隔了37年和30年。

因为同样的文化根源,不同时代的创作者在各自的时代,找寻相同的灵感,基于擅长的技术,创作出妙趣横生的不同版本,这成为了本次策展的起点和落点。「我们不比较新旧,而用同时空并置,创造超越时空的对话感。」周悦说。

展览首次集中呈现了36部上美影「遗珠」系列的优秀艺术短片,横跨上世纪60至90年代,呈现了「中国动画学派」喜剧风格与民族样式的探索经验,涵盖二维手绘、剪纸和定格三大动画类型;兼顾传统现代,既取自古典文学和民族传说,也寓教于乐、针砭时弊,充满时代精神并适合国际传播。

2018年进入美影厂的周悦,观看了上美影60周年之际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见证者》。片中,老一代艺术家们讲述自己在青年时期进厂,离开时已经白发苍苍,「不重复自己、不模仿别人」是他们始终的艺术追求。在她看来,他们和他们所留下的作品代表了上美影的创作精神。

《见证者》之后,更多的历史挖掘和梳理工作在开展,比如在2022年中国动画一百年之际,上美影首次发布65个作品词条。词条的前30个是大名鼎鼎的动画IP,而后35部作品,「它们的艺术含量、思想价值都非常高」,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遗珠夺目,经典弥新」。

实际上,在《见证者》之后到现在,已有四位艺术家先后离世。从「抢救活化石」的角度出发,让公众看到更多遗珠这件事也具有紧迫性。

不同于头部IP更多是从市场化的维度出发,短片更能体现上美影老一代对艺术创新的追求。如《崂山道士》编剧凌纾所说,动画的艺术水平要看短片。

与上美影合作的「超时空对话」的主办方HiShorts!,是国内第一大短片电影节平台。以上美影的短片为主线,此次HiShorts! 从其过去五年竞赛板块动画单元优秀作品中,挖掘了与上美影短片在表现形式和艺术介质上相呼应的动画作品。HiShorts! 创始人王小曼说,动画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在最终的作品形成之前,幕后的层层制作过程,同样应该被看到。

在王小曼眼中,展览也是上美影老艺术家们的一次「安可演出」。「除了头部IP作品,很多老艺术家导演处女座都在这次的『遗珠』系列里,这些作品值得更多关注,价值亟待重新挖掘」,她提到,常光希等老一代艺术家仍然在紧密地关注动画行业和国际动画市场的发展动态,对费那奇、东布洲等动画展都十分了解,这也让他们的理念和见解并没有停留在三十年前。

(从左到右)国家一级编剧、儿童文学作家凌纾;

动画导演、国家一级动作设计师吴云初;

动画导演、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沈如东在展览现场

于是在展览中,很多大众几乎从未见过的老艺术家的面孔出现在公众面前。他们积极地参与现场解说、导览视频的录制,在让更多人了解当年上美影的创造力的同时,与年轻创作者建立交流。

「独立动画短片的推广体系还不够成熟」,王小曼说,HiShorts! 这样的节展要做的就是像livehouse推广摇滚乐一样,让更多人知道独立动画。这不仅体现在线下对于人流的聚集,也体现在B站、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线上传播当中,「独立动画短片往往只有通过展览的方式打包推荐,才能在平台获得更多曝光。」

东方美学

如果我们着眼于更广泛的中国原创动画,也能逐渐发现一些共性的美学叙事,比如对东方元素的当代化处理。

从2016年开始,每年至少有一部原创国漫上线。追光近几年的几部动画大电影,几乎都是提取了传统的东方元素。《大圣归来》提振了本土动画行业信心之后,《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系列、以及去年大爆的《长安三万里》,都是对历史、名著、神话、传说等东方题材的解构与再创作。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剧照

从短片发展为动画长片的《大鱼海棠》和《罗小黑战记》也在故事源头上引入了东方美学,前者依托于《逍遥游》,后者以人类与妖怪的共存与对立为立意,脱胎于传统的志怪文化。

从技法的选择上,水墨等风格技术越来越多被运用。如果说2017年上映的《大护法》中,还主要是用水墨风格呈现山水美术背景,去年上映的《深海》已经运用「粒子水墨技术」,开创性地将水墨风格带入三维动画。

近几年,这些风格和艺术性更强、美学叙事更突出的动画短片也开始受到平台关注。

比如B站出品的作品中,《雾山五行》在主题上选用了「五行」作为灵感来源,还使用传统水墨笔触和现代美学融合;泡面番《怪兽小馆》的灵感来源于《山海经》,以断线、留白、线条的粗细和虚实变化作为其水墨线风格化特征。

《雾山五行》海报

今年的腾讯年度动漫大赏,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马延琨专门提到「东方美学」,并表示未来的中国风动画,将以符合现代人习惯的叙事方式,重新讲述传统故事。此外,优酷也提出了「新国风」,爱奇艺最近的《成何体统》等动画作品,也显露出东方美学的色彩。

很大程度上,上美影是这种东方美学动画的源头。过去五年,从节展创始人的视角,通过大量与年轻创作者的接触,王小曼感觉得到时代的创作趋势和年轻创作者的想法。在动画创作领域,上美影代表的是美学,是启蒙,也是先锋。

在她看来,传统美学的当代延续在动画创作中尤其明显,「中国动画和孕育其的中国文化土壤深深交织,传统美学在动画历史上是没有断掉的。即便是七八十年代,也能看到新的动画样式。」

上美影第一任厂长特伟于1955年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的口号后,便一直坚持在动画领域探索民族风格。秉持「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理念,老一辈创作者从中华文化根脉中汲取灵感,将传统美学融于动画创作,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技术和理念流传下来。

在创作方法上,上美影的启蒙和先锋,体现在「下生活」的调研方法和超前的表达手法。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文学、艺术的创新上,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动画艺术家们也在这一时期开始紧扣时代主题,以现代的手法讲述现代题材。

「下生活」是当时上美影一种基本的创作方法和习惯。片子立项通过后,制作团队就开始根据作品题材、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地方采风。艺术家们借此将一些民俗和传统文化记录下来, 创作出了取材自白族、壮族、傣族等缤纷民族文化的《蝴蝶泉》、《一幅僮锦》、《孔雀公主》等作品。这些内容具备的纪实性,侧面让它们成为记录民族历史的切片。

另一方面,老一代创作者有大量的材料和表达创新。他们不仅是动画艺术家,更是材料发明家。比如1982年《淘气的金丝猴》作为一部创新性剪纸片,使用了水墨剪纸的「拉毛」工艺,生动地表现出来小动物的毛茸茸质感。

拉毛工艺

而1982年的《瓷娃娃》是木偶与真人合成影片,也是第一部由陶瓷拍摄的定格动画,是动画史上的一次探索。导演和动作人员用「套裁」和「代用」的方法在同一个瓷雕上拍各种动作,再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使不用关节的瓷娃娃动起来。

水墨动画和中国剪纸动画作为独具中国特色、至今仍被沿用的动画风格,同样由上美影开创。

水墨动画将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审美的水墨丹青、飘逸留白运用到动画创作之中,浓淡有致、虚实相呈的笔墨使中国动画艺术达到了更高的审美境界,并在国际上获得影响力。1960年的《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动画史上、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20世纪,上美影共拍摄了四部水墨动画短片,分别是1960年的《小蝌蚪找妈妈》,1963年的《牧笛》,1982年的《鹿铃》和1988年的《山水情》。

中国剪纸动画诞生于1958年,以我国民间皮影戏和民间剪纸等传统艺术为基础,显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万古蟾导演的《猪八戒吃瓜》是中国首部剪纸动画片,此后「剪纸动画」作为上美影四大片种之一,不断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创作中开拓创新,诞生了以「水墨剪纸动画」为代表的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剪纸动画工艺。

「葫芦娃之父」胡进庆导演于1988年完成水墨剪纸动画《斗鸡》,讲述了一枚蛋孵出的两只小公鸡,如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一短片采用了中国独创的水墨剪纸动画工艺,并采用了「羽贴」的技法,在两只公鸡身上贴了真的羽毛,让动物的形象和动作都更加活灵活现。

30年后,受到上美影《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背后的水墨动画大师影响,青年导演张明哲创作了新的《斗鸡》,成为2018HISFF青铜时代入围作品。全片的动画上色都在宣纸上进行,由动画师一笔一笔手工绘画,与胡进庆的作品隔空呼应。

《斗鸡》(1988)与《斗鸡》(2018)

改编自广为流传的「老鼠嫁女」的民间故事,1983年由王柏荣导演的《老鼠嫁女》,角色造型借鉴了高密剪纸,色彩使用上借鉴了高密木版年画,整体民间艺术风格极为浓厚。而来到21世纪,青年导演苏东海、吕寅初将皮影戏与定格动画结合,创作了2020 HiShorts! 动画单元入围作品《老鼠嫁女》。

对于70、80甚至90后这一代创作者来说,儿时的回忆总是伴随着上美影的《阿凡提》、《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作品。

入围2017 HISFF 青铜时代、2018 HISFF 青铜时代的青年动画导演孙晶,年少时期就曾对上美影动画片的「生活化」印象深刻,「《阿凡提》里有很多跟生活相关的故事,看的时候特别有代入感;自己对水墨风格的喜欢,也是始于童年观看上美影的水墨动画的经历。」

大学时期,孙晶在吉林动画学院跟随学校聘请的艺术家Dmitry Geller,首次参与制作了剪纸动画。后来,到美国读研期间,导师告诉她,「不要总想着靠近某个标准,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于是,具有东方美学的剪纸动画,成了她选择的动画语言,创作出了取材于《聊斋志异》和古谚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剪纸动画《种梨》和《捕食》。

对于中国青年动画创作者来说,在与海外的交流当中,如何找到自己独特的语言,而不是想着「动画应该画成什么样」,都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课题。

独立动画导演陈莲华也有相似的感受。他曾在中央电视台动画栏目《快乐驿站》担任导演,后逐渐发觉了自己对于年画和皮影的兴趣,与导演安旭合作,用剪纸风格制作了《节气》系列短片。

陈莲华、安旭创作的《节气》系列之《春分》

童年时期,他就对《大闹天宫》等动画印象深刻。「角色的多样性很强,造型,美术,服装乃至于动态,和自己生活环境的文化都很相近。」而通过看漫画杂志,他对老一代艺术家韩羽、詹同印象深刻,「韩羽的人物造型印象深刻,善于挖掘传统中的美术元素。詹同的小熊猫,做的活灵活现。」

工作后,他接触了大量中国传统绘画,如元、唐的作品,颠覆了此前对传统美术的印象,他形容传统美术带来的感受是「带一点旧的气质,特别生猛」。参加了多年海外独立动画节,他逐渐发现了找到自己风格的重要性。「做独立动画就要思考,你最独特的东西是什么?要把最独特的东西做到极致。」

他意识到,对于中国创作者来说,答案还是传统美术,「上美影之前提到要走中国民族化之路,那就是中国群体创作的一种思维方式,某种意义上有点类似。」

品牌焕新

从一家国有美术制片厂,到如今的公司,进入新世纪后,上美影也在通过教育、监制、投资等方式,重新在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于动画学界来说,上美影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动画系还专门设有阿达实验班,即北京电影学院重点支持的国际化、创作型本科教学实验班,正是以《三个和尚》作者阿达先生的名义建立。

而面对市场,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提起上美影,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情怀、记忆。上美影的输出方式也建立在《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等头部IP的授权之上。

直到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献礼筹备阶段,由任教于北影动画学院的陈廖宇担任总导演的艺术短片项目《中国奇谭》,采用多种中国传统美术风格,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充满东方神韵的奇幻故事,在B站甚至全网受到了年轻观众的欢迎。

《中国奇谭》

《中国奇谭》引入了上美影的艺委会机制,由老一代编剧、导演等艺术家为新的作品打分、提建议。一个作品至少要在三个阶段经过艺术委员会的监督,包括剧本梗概和简单样片、前期开发完成、成片组织架构。这也让《中国奇谭》系列在上美影深厚的美学积淀的基础之上,融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题材,和这一代年轻人取得精神共鸣。上美影的品牌形象也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焕新。

陈莲华是《中国奇谭》中《小满》一集的导演和编辑,创作阶段,他接受过来自凌纾、速达、周克勤等艺术家等的建议。他提到,艺委会对于创作保持了开放的态度,没有做太多干涉。「这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至少能发挥出大家的创造力。」

这一代观众关于东方美学的基因觉醒正在发生。《中国奇谭》的火爆让陈莲华意外,「因为以前我们的作品都是投影展,觉得观众可能不喜欢。这次发现,动画还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媒介,不能拒绝沟通,说不定能疗愈一些人。」

作为北电动画系的教师,他也感受到《中国奇谭》对于动画学院年轻学子的影响。大家开始更多地关注国风动画,一些学生开始关注剪纸艺术,一些学生也会在论文的参考影片中提到《中国奇谭》。

现阶段,上美影还通过参加创投、在赛事担任评审、给专业院校做分享、参加各种行业峰会,与年轻的创作者们接触,找到合适的契机以投资的方式进行扶持。

今年五月,上美影出品、青年导演李鑫执导的玻璃板油画动画《四·季》,在获得金鸡最佳美术片奖提名之后,又获得了第20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奖」综合类动画短片金奖。

《四·季》传承了上美影美术片的气质,影片以「知秋」、「冬禅」、「春生」、「润夏」串联起四季意境更迭,为单篇的画幅变化赋予情感意义。玻璃板油画的形式,也符合上美影对于创新技术的追求。

同样是今年五月,上美影主控出品的动画长片《燃比娃》入选素有动画界「奥斯卡」之称的法国昂西国际动画节 WIP 单元。2019年,在第一届南京动漫创投上,时任上美影厂长的速达和副厂长陈波作为评审一同选中了这个项目。

《燃比娃》

上美影制片人王安忆初看项目时就觉得,这是一部很有「美影气质」的作品,最初的定位就是帮助导演完成一部作者向的电影,以节展、国际市场、艺术院线为主要的发行方向。在王安忆看来,其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就是「东方气质」,包括水墨等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融入、民族性的音乐、人本主义精神的表达等等。

王安忆提到,以3-5年为周期计算,上美影和过去的多片种发展思路类似,会在最初商业属性的规划上区分好不同维度。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动画制片公司,上美影依然鼓励产出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并尽可能给导演提供宽松的环境,制片公司为项目做全方位的资源配备,保持导演创作的纯粹性,辅助以艺委会和制片团队的专业建议。

「我们希望能做一些延续美影创作精神的作品,虽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做这么纯粹的事情有些冒险。」王安忆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