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锂电大退潮,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锂电大退潮,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上半年动力电池装车率历史首次跌破50%大关至47%。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24潮  

步入2024年,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退潮正在席卷锂电江湖。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0年-2023年动力电池的装车率依次为76%、70%、54%和50%,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尤其是进入2024年,上半年动力电池装车率历史首次跌破50%大关至47%。

同时高企不下的库存规模更是在加速动力电池江湖洗牌与博弈进程。根据SMM此前报道,截止2023年12月底,中国动力电芯的库存约为130.4GWh;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则显示,2024年1-7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380.3GWh,而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244.9GWh,仅这两者之间就存在135.4GWh的缺口。

另外据 “华尔街见闻·见智研究” 统计,今年前7个月累积的动力电池库存已经高达276.9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为199.5GWh,三元锂电池为125.6GWh。

此外,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4年7月底三元方形动力电芯价格0.46元/Wh,磷酸铁锂方形动力电芯价格0.37元/Wh,与6月底相比均下降0.01元/Wh。目前价格已经跌破很二三线厂商成本线,很多企业可能熬不过此轮洗牌周期几乎已是行业共识。

事实上,这一切已经在企业最新财报(2024年半年报)中有所体现。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分析100多家锂电上市公司财报发现,2024年上半年整个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4708.10亿元,约同比下降了20.21%;整体毛利率为18.94%,约同比下降了2.26个百分点。

具体到15个锂电细分产业链,上半年10个细分产业链营业收入降幅在10%以上,下降最快的三个细分领域上游锂资源(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6.88%)、正极材料(下降40.11%)、电解液及材料(下降29.82%)。

在盈利层面,锂电产业两极分化现象已是极为严重,上半年有7个细分产业毛利率出现下降,其中下降最快的三个细分领域为上游锂资源(毛利率下降28.65个百分点)、锂电隔膜(下降22.55个百分点)、电解液及材料(下降8.86个百分点)。

事实证明,在价格战争狂潮下,几乎没有赢家,即便是产业龙头也可能遭遇严重冲击。比如锂电池霸主宁德时代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19.20%;锂矿双雄赣锋锂业与天齐锂业 “锂产品” 收入降幅均在50%以上,毛利率则分别同比下降12和35个百分点;三元前驱体龙头中伟股份上半年 “三元前驱体” 收入同比下降21.69%,毛利率也同比下降了22.86个百分点;正极材料龙头湖南裕能的 “正极材料” 收入同比下降了54.03%,毛利率也同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电解液龙头天赐材料的 “电解液” 收入下降了35.85%,毛利率则同比下降了12.93个百分点;锂电隔膜龙头恩捷股份的 “隔膜” 收入也同比下降16.68%,毛利率下降25.87个百分点;锂电设备龙头先导智能 “锂电设备” 收入同比下降了27.09%,毛利率下降了1.65个百分点;负极材料龙头贝特瑞营收与毛利率也同时出现小幅下降,等等。(15个锂电细分产业链销售收入及毛利率变化情况详见文末附录)

产业形势之严峻,近年少见。

不过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一切都逃不过周期的规律与影响。纵观锂电十几年产业发展史,其已经历过多轮产业周期的洗礼,每一轮周期的调整几乎都是由供需关系剧烈变化所导致的,即一旦市场供需关系发生改变,价格一定会在现实中快速反应,这就是周期的力量。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近2年半(2022年初至2024年6月)仅中国锂电产业链上公布的在亿元以上的重大制造项目超700个,总投资预算突破3.5万亿元人民币;另据市场统计,自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通过以来,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已经宣布在北美投资超过5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和电池,而此前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目前特斯拉、Northvolt、LG化学、QuantumScape、Italvolt、SKI、三星SDI等13家企业到2025年、2030年在欧洲电池产能布局将分别达387.3GW、971.3GW。综合统计,2022年至今全球锂电产业投资规划已超4万亿元人民币。

另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此前统计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与锂电隔膜这6大核心赛道上,已知的企业产能规划均远超2025年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上限,未来三年内产业大洗牌已经不可避免。(各细分产业链企业产能规划情况详见“中国锂电的火与冰”一文)

(注:图表里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含部分储能产能)

在蜂巢能源近期举行的全球合作伙伴峰会上,董事长杨红新预测称,动力电池企业到今年年底可能不会超过40家,且明后年仍将是加速淘汰的阶段。为应对锂电池行业各种形势变化,蜂巢能源在今年年初开始实施减人控费、业务瘦身等多项举措。

对于过去几年更加火爆的储能江湖,产业领袖们的预测则更为悲观。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曾直言,现在产业已经进入寒冬前的深秋。“竞争已经到了深水区,很多公司都在生死边缘。我觉得90%的电池集成商都会倒下。电池厂倒下两三家的概率也很高。很多冲进来的公司最后一定是灰头土脸地出去,对电池的复杂性要有敬畏。”

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也表达了相似观点,他认为,一些靠资本支撑无核心技术的企业,为求生存再融资,低质低价中标,难以持续,也为产业埋下隐患。“现在储能电站生命周期不少于10年,售后服务很难有保障……(2024年)可能80%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企业会倒下。”

如今大退潮现象已经席卷全球,海外巨头甚至受到了更强烈的冲击。

7月7日,全球第四大电池制造商SK On称,由于其下游客户疲于应对欧洲和美国令人失望的电动汽车销售局面,该公司正面临危机。自2021年从SK集团分拆后,SK On已连续十个季度出现亏损。

今年一季度,SK On亏损3315亿韩元(约合17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四季度186亿韩元(约合0.97亿元人民币)的亏损额扩大近17倍。由于销量和价格下降,SK On今年一季度的销售额为1.68万亿韩元(约合88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了49%。

随着亏损幅度扩大,SK On首席执行官李石熙(Lee Seok-hee)发布了一系列节约成本和改善经营的举措,并将其描述为应急管理措施。

李石熙在致员工的信中称,“我们已经走投无路了,必须共同努力。” SK On上周宣布,为缓解财务困境,将冻结所有高管工资,直到公司扭亏为盈为止。

在这之前,SK On在美国和欧洲进行了一系列激进投资,重要原因之一是此前各方预测电动汽车需求将激增。不过,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欧美市场电动汽车生产疲软,销量更远低于预期。为此,SK On不得不收缩其在欧美的投资,该公司现已宣布延长美国佐治亚州工厂工人的停工时间,并推迟与其主要美国客户福特合资在肯塔基州成立第二家工厂的计划。

仅隔一天,即7月8日,LG新能源公布的初步财务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该公司营收同比下滑30%,至6.16万亿韩元(约合323.4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同比大跌58%,至1953亿韩元(约合10.3亿元人民币),低于行业预期。甚至,若不计入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税收抵免金额,LG新能源该季度实际上出现了2525亿韩元(约合13.3亿元人民币)的营业亏损。

LG新能源近日表示,公司正在根据市场情况高效灵活地调整计划投资执行的步伐,已暂停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储能系统(ESS)电池生产线的建设。该电池工厂是LG新能源在美国建设的第二家独立工厂,已于今年4月开始建设,计划生产用于电动汽车的46系列圆柱形电池和用于储能系统的磷酸铁锂软包电池。

事实上,美国本土的电池企业日子也并不好过。5月5日,美国明星电池公司Ambri Inc.向美国特拉华州法院申请破产,并将被拍卖,拍卖价格3800万美元。

Ambri创立于2010年,核心产品是液体金属电池。Ambri的两位创始人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对师徒。化学教授唐纳德·萨多威(Donald Sadoway)在实验室带着博士生大卫·布拉德威尔(David Bradwell)发明了液体金属电池:这种电池负极用镁(后来改用钙),正极用锑,电解质为熔盐。这种电池循环充放寿命长达20年,制作材料中的钙和锑又比主流电池使用的锂、镍、钴、锰便宜得多,且比传统锂电池更安全。

而Ambri主要客户不是电动车厂家,它的产品主要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储能端,可以长期储存电能,即使20年后,仍有93%的留存率。

2011年,Ambri刚创立,就获得了数百万美元投资,来自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比尔·盖茨和美国能源部;2014年,Ambri宣布获得3500万美元投资,科斯拉基金(Khosla Ventures)领投,比尔·盖茨跟投;2021年,再次宣布获得1.44亿美元投资,印度巨头信实工业旗下新能源基金领投,比尔·盖茨再次跟投。

欧洲市场形势也不容乐观。欧洲电池企业Northvolt近期在发布年度巨额亏损的业绩后,也宣布将调整其产能扩张计划,“可能会延迟德国、加拿大和瑞典新工厂的建设。” 2023财年,Northvolt亏损额由前一年的2.85亿美元(约合20.7亿元人民币)骤增至12亿美元(约合87亿元人民币)。

6月4日,ACC——欧洲车企Stellantis、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和道达尔能源的合资电池企业,宣布暂停欧洲两家电动汽车电池厂的建设。这一决策背后,反映出市场对高昂的电动汽车需求有所减缓,因此它们可能考虑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电池。

原先,ACC的规划是在欧洲建立并运营三家超级电池工厂,总投资高达70亿欧元(约552亿元人民币),预计总产能将达到120GWh,每家工厂的产能为40GWh。目前,位于法国北部的工厂正处于产能提升阶段,而位于意大利和德国的工厂则因市场变化而暂时停止建设和筹备。

事实上,早在2023年1月中旬,英国初创电池公司Britishvolt的破产就已经拉开了欧洲市场残酷洗牌与竞争的序幕。

Britishvolt创立于2019年12月,2020年,Britishvolt正式投入运营,招聘员工,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计划。该公司选址在诺森伯兰郡布莱斯建立超级工厂,更是承诺为该项目投资26亿英镑,成为英国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之一。

但直到破产,Britishvolt的投资战略也只是停留在直面上,甚至不仅没有拿到一个重量级客户的订单,也没有一款成熟的产品推广到市场。

不管如何,为了自身能源安全,中、美、欧等国已将储能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并颁布了相关扶持政策,不过欧美等国政策暗含贸易保护条款,这在进一步加速了锂电产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全球化发展及竞争的难度。

未来可以预见,为了争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主导权与定价权,欧美政府对中资企业的围剿范围与力度大概率还会进一步升级。产业竞争就是如此残酷,我们不应该抱有任何侥幸心理。

回归到企业竞争与发展层面,考虑到一座电池工厂建成投产需要三到四年,“回血” 需要5-6年,按照这个时间线,留给中资企业国际化布局与发展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了。

毫无疑问,一场席卷新能源产业的全球竞争已经打响,而全球化竞争成败,或将对企业,甚至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综合产业最新发展趋势与变化,未来全球新能源企业将围绕新技术、新产能、新资本等多个维度进行新一轮较量,竞争成败必将对未来产业格局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笔者分析认为,未来拥有 “技术突破与持续创新力,先进产能布局与高效执行力,全球化布局与发展,财务健康与雄厚资本实力” 等能力的企业更具有穿越周期,持续发展壮大的基因与实力。

未来我们将对产业数据持续进行跟踪分析,也欢迎读者朋友进一步留言探讨,甚至供稿。

(注: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附录:各细分产业链销售收入及毛利率变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锂电大退潮,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上半年动力电池装车率历史首次跌破50%大关至47%。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24潮  

步入2024年,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退潮正在席卷锂电江湖。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0年-2023年动力电池的装车率依次为76%、70%、54%和50%,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尤其是进入2024年,上半年动力电池装车率历史首次跌破50%大关至47%。

同时高企不下的库存规模更是在加速动力电池江湖洗牌与博弈进程。根据SMM此前报道,截止2023年12月底,中国动力电芯的库存约为130.4GWh;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则显示,2024年1-7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380.3GWh,而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244.9GWh,仅这两者之间就存在135.4GWh的缺口。

另外据 “华尔街见闻·见智研究” 统计,今年前7个月累积的动力电池库存已经高达276.9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为199.5GWh,三元锂电池为125.6GWh。

此外,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4年7月底三元方形动力电芯价格0.46元/Wh,磷酸铁锂方形动力电芯价格0.37元/Wh,与6月底相比均下降0.01元/Wh。目前价格已经跌破很二三线厂商成本线,很多企业可能熬不过此轮洗牌周期几乎已是行业共识。

事实上,这一切已经在企业最新财报(2024年半年报)中有所体现。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分析100多家锂电上市公司财报发现,2024年上半年整个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4708.10亿元,约同比下降了20.21%;整体毛利率为18.94%,约同比下降了2.26个百分点。

具体到15个锂电细分产业链,上半年10个细分产业链营业收入降幅在10%以上,下降最快的三个细分领域上游锂资源(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6.88%)、正极材料(下降40.11%)、电解液及材料(下降29.82%)。

在盈利层面,锂电产业两极分化现象已是极为严重,上半年有7个细分产业毛利率出现下降,其中下降最快的三个细分领域为上游锂资源(毛利率下降28.65个百分点)、锂电隔膜(下降22.55个百分点)、电解液及材料(下降8.86个百分点)。

事实证明,在价格战争狂潮下,几乎没有赢家,即便是产业龙头也可能遭遇严重冲击。比如锂电池霸主宁德时代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19.20%;锂矿双雄赣锋锂业与天齐锂业 “锂产品” 收入降幅均在50%以上,毛利率则分别同比下降12和35个百分点;三元前驱体龙头中伟股份上半年 “三元前驱体” 收入同比下降21.69%,毛利率也同比下降了22.86个百分点;正极材料龙头湖南裕能的 “正极材料” 收入同比下降了54.03%,毛利率也同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电解液龙头天赐材料的 “电解液” 收入下降了35.85%,毛利率则同比下降了12.93个百分点;锂电隔膜龙头恩捷股份的 “隔膜” 收入也同比下降16.68%,毛利率下降25.87个百分点;锂电设备龙头先导智能 “锂电设备” 收入同比下降了27.09%,毛利率下降了1.65个百分点;负极材料龙头贝特瑞营收与毛利率也同时出现小幅下降,等等。(15个锂电细分产业链销售收入及毛利率变化情况详见文末附录)

产业形势之严峻,近年少见。

不过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一切都逃不过周期的规律与影响。纵观锂电十几年产业发展史,其已经历过多轮产业周期的洗礼,每一轮周期的调整几乎都是由供需关系剧烈变化所导致的,即一旦市场供需关系发生改变,价格一定会在现实中快速反应,这就是周期的力量。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近2年半(2022年初至2024年6月)仅中国锂电产业链上公布的在亿元以上的重大制造项目超700个,总投资预算突破3.5万亿元人民币;另据市场统计,自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通过以来,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已经宣布在北美投资超过5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和电池,而此前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目前特斯拉、Northvolt、LG化学、QuantumScape、Italvolt、SKI、三星SDI等13家企业到2025年、2030年在欧洲电池产能布局将分别达387.3GW、971.3GW。综合统计,2022年至今全球锂电产业投资规划已超4万亿元人民币。

另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此前统计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与锂电隔膜这6大核心赛道上,已知的企业产能规划均远超2025年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上限,未来三年内产业大洗牌已经不可避免。(各细分产业链企业产能规划情况详见“中国锂电的火与冰”一文)

(注:图表里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含部分储能产能)

在蜂巢能源近期举行的全球合作伙伴峰会上,董事长杨红新预测称,动力电池企业到今年年底可能不会超过40家,且明后年仍将是加速淘汰的阶段。为应对锂电池行业各种形势变化,蜂巢能源在今年年初开始实施减人控费、业务瘦身等多项举措。

对于过去几年更加火爆的储能江湖,产业领袖们的预测则更为悲观。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曾直言,现在产业已经进入寒冬前的深秋。“竞争已经到了深水区,很多公司都在生死边缘。我觉得90%的电池集成商都会倒下。电池厂倒下两三家的概率也很高。很多冲进来的公司最后一定是灰头土脸地出去,对电池的复杂性要有敬畏。”

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也表达了相似观点,他认为,一些靠资本支撑无核心技术的企业,为求生存再融资,低质低价中标,难以持续,也为产业埋下隐患。“现在储能电站生命周期不少于10年,售后服务很难有保障……(2024年)可能80%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企业会倒下。”

如今大退潮现象已经席卷全球,海外巨头甚至受到了更强烈的冲击。

7月7日,全球第四大电池制造商SK On称,由于其下游客户疲于应对欧洲和美国令人失望的电动汽车销售局面,该公司正面临危机。自2021年从SK集团分拆后,SK On已连续十个季度出现亏损。

今年一季度,SK On亏损3315亿韩元(约合17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四季度186亿韩元(约合0.97亿元人民币)的亏损额扩大近17倍。由于销量和价格下降,SK On今年一季度的销售额为1.68万亿韩元(约合88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了49%。

随着亏损幅度扩大,SK On首席执行官李石熙(Lee Seok-hee)发布了一系列节约成本和改善经营的举措,并将其描述为应急管理措施。

李石熙在致员工的信中称,“我们已经走投无路了,必须共同努力。” SK On上周宣布,为缓解财务困境,将冻结所有高管工资,直到公司扭亏为盈为止。

在这之前,SK On在美国和欧洲进行了一系列激进投资,重要原因之一是此前各方预测电动汽车需求将激增。不过,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欧美市场电动汽车生产疲软,销量更远低于预期。为此,SK On不得不收缩其在欧美的投资,该公司现已宣布延长美国佐治亚州工厂工人的停工时间,并推迟与其主要美国客户福特合资在肯塔基州成立第二家工厂的计划。

仅隔一天,即7月8日,LG新能源公布的初步财务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该公司营收同比下滑30%,至6.16万亿韩元(约合323.4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同比大跌58%,至1953亿韩元(约合10.3亿元人民币),低于行业预期。甚至,若不计入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税收抵免金额,LG新能源该季度实际上出现了2525亿韩元(约合13.3亿元人民币)的营业亏损。

LG新能源近日表示,公司正在根据市场情况高效灵活地调整计划投资执行的步伐,已暂停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储能系统(ESS)电池生产线的建设。该电池工厂是LG新能源在美国建设的第二家独立工厂,已于今年4月开始建设,计划生产用于电动汽车的46系列圆柱形电池和用于储能系统的磷酸铁锂软包电池。

事实上,美国本土的电池企业日子也并不好过。5月5日,美国明星电池公司Ambri Inc.向美国特拉华州法院申请破产,并将被拍卖,拍卖价格3800万美元。

Ambri创立于2010年,核心产品是液体金属电池。Ambri的两位创始人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对师徒。化学教授唐纳德·萨多威(Donald Sadoway)在实验室带着博士生大卫·布拉德威尔(David Bradwell)发明了液体金属电池:这种电池负极用镁(后来改用钙),正极用锑,电解质为熔盐。这种电池循环充放寿命长达20年,制作材料中的钙和锑又比主流电池使用的锂、镍、钴、锰便宜得多,且比传统锂电池更安全。

而Ambri主要客户不是电动车厂家,它的产品主要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储能端,可以长期储存电能,即使20年后,仍有93%的留存率。

2011年,Ambri刚创立,就获得了数百万美元投资,来自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比尔·盖茨和美国能源部;2014年,Ambri宣布获得3500万美元投资,科斯拉基金(Khosla Ventures)领投,比尔·盖茨跟投;2021年,再次宣布获得1.44亿美元投资,印度巨头信实工业旗下新能源基金领投,比尔·盖茨再次跟投。

欧洲市场形势也不容乐观。欧洲电池企业Northvolt近期在发布年度巨额亏损的业绩后,也宣布将调整其产能扩张计划,“可能会延迟德国、加拿大和瑞典新工厂的建设。” 2023财年,Northvolt亏损额由前一年的2.85亿美元(约合20.7亿元人民币)骤增至12亿美元(约合87亿元人民币)。

6月4日,ACC——欧洲车企Stellantis、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和道达尔能源的合资电池企业,宣布暂停欧洲两家电动汽车电池厂的建设。这一决策背后,反映出市场对高昂的电动汽车需求有所减缓,因此它们可能考虑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电池。

原先,ACC的规划是在欧洲建立并运营三家超级电池工厂,总投资高达70亿欧元(约552亿元人民币),预计总产能将达到120GWh,每家工厂的产能为40GWh。目前,位于法国北部的工厂正处于产能提升阶段,而位于意大利和德国的工厂则因市场变化而暂时停止建设和筹备。

事实上,早在2023年1月中旬,英国初创电池公司Britishvolt的破产就已经拉开了欧洲市场残酷洗牌与竞争的序幕。

Britishvolt创立于2019年12月,2020年,Britishvolt正式投入运营,招聘员工,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计划。该公司选址在诺森伯兰郡布莱斯建立超级工厂,更是承诺为该项目投资26亿英镑,成为英国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之一。

但直到破产,Britishvolt的投资战略也只是停留在直面上,甚至不仅没有拿到一个重量级客户的订单,也没有一款成熟的产品推广到市场。

不管如何,为了自身能源安全,中、美、欧等国已将储能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并颁布了相关扶持政策,不过欧美等国政策暗含贸易保护条款,这在进一步加速了锂电产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全球化发展及竞争的难度。

未来可以预见,为了争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主导权与定价权,欧美政府对中资企业的围剿范围与力度大概率还会进一步升级。产业竞争就是如此残酷,我们不应该抱有任何侥幸心理。

回归到企业竞争与发展层面,考虑到一座电池工厂建成投产需要三到四年,“回血” 需要5-6年,按照这个时间线,留给中资企业国际化布局与发展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了。

毫无疑问,一场席卷新能源产业的全球竞争已经打响,而全球化竞争成败,或将对企业,甚至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综合产业最新发展趋势与变化,未来全球新能源企业将围绕新技术、新产能、新资本等多个维度进行新一轮较量,竞争成败必将对未来产业格局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笔者分析认为,未来拥有 “技术突破与持续创新力,先进产能布局与高效执行力,全球化布局与发展,财务健康与雄厚资本实力” 等能力的企业更具有穿越周期,持续发展壮大的基因与实力。

未来我们将对产业数据持续进行跟踪分析,也欢迎读者朋友进一步留言探讨,甚至供稿。

(注: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附录:各细分产业链销售收入及毛利率变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