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译者卢鸿金:韩江小说有一种“可以原谅但不能遗忘”的意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译者卢鸿金:韩江小说有一种“可以原谅但不能遗忘”的意味

“韩江的小说让人们相信,并不是作家选择题材,而是题材选择了作家。”

瑞典文学院展出的韩江作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尹清露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翻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作品并不容易。对于翻译过她的长篇小说《不做告别》以及诗集《把晚餐放进抽屉》的卢鸿金来说也是如此。

他说,这不仅是由于题材读来让人感到沉重,也体现在韩江的语言上,“她会用抽象、迂回的笔法去描述现实,并不是直接跟你讲对错,而是用令人看了不太舒服的笔法将事实呈现出来。”他笑称,虽然自己读过韩江写过的每一字每一句,但有时还是没办法很好地理解整个作品的含义。

卢鸿金回忆说,不管是翻译还是阅读韩江的作品,他的感受都很沉重、并不轻松。《不做告别》写的是济州岛四三事件(指济州岛在1948年4月3日-1954年9月21日持续六年半的军、警在镇压与围剿叛乱事件),政治理念不合导致了政府和人民的冲突,相当于同族相残,韩江在写这部小说时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调查。另一本作品《少年来了》讲述的则是韩国518民主化运动(即光州事件)中警察和军队对于民众的屠杀。另一方面,韩江的写作笔法又是“比较安静、柔弱而且有点苍白”的,“可是她(在小说中)的结论又总是能够给人一种良善和勇气,有一种’我们可以原谅,但是不能遗忘’的意味。”

《不做告别》

谈到韩江对于历史题材的关注,卢鸿金首先提出,虽然有其他很多作品谈到过朝鲜和南韩的现实情况等,但是如果要看这20年来描写过国家无情镇压暴力的韩国文学作品,他第一个推荐的就是韩江。韩江自己是光州人,光州也是整个韩国民主化的起点,所以“韩江的小说让人们相信,并不是作家选择题材,而是题材选择了作家”,她每次都在竭尽全力地书写韩国人的生命。由于光州事件到现在还没有获得平反,过去的伤痕仍在,所以卢鸿金在读和翻译过韩江的作品后,会感觉到历史仍然在现实中进行着。

《把晚餐放进抽屉》是韩江最新引入中国的一部译作。在翻译这本书之前,卢鸿金并不知道韩江写诗。在诗集中,她“用平常的语言描绘出了很幽暗的观察”。卢鸿金认为,由于表达的抽象,不管是诗还是小说,读者们都无法对韩江的作品做出一个统一的解读。

卢鸿金也谈到了韩江在近两年韩国文学热潮中的位置,他认为韩江在韩国文坛的地位“与众不同”,可能是因为她不是一个善于社交的人,或许是跟她的成长背景有关。卢鸿金提到,最近韩国很流行一些偏想象和虚拟的文学,比如以“洗衣店”或“书店”为主题的小说,结局通常比较温馨。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阴影下,人与人失去了交流和沟通,所以这些作品大都围绕着公共空间展开。但是韩江的作品总是比较沉重的,有历史根据的,个人意识也比较强。他说,“韩国人不可能全部都喜欢韩江,但只要是了解过她的作品的人,都会给予比较正面的评价。”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译者卢鸿金:韩江小说有一种“可以原谅但不能遗忘”的意味

“韩江的小说让人们相信,并不是作家选择题材,而是题材选择了作家。”

瑞典文学院展出的韩江作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尹清露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翻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作品并不容易。对于翻译过她的长篇小说《不做告别》以及诗集《把晚餐放进抽屉》的卢鸿金来说也是如此。

他说,这不仅是由于题材读来让人感到沉重,也体现在韩江的语言上,“她会用抽象、迂回的笔法去描述现实,并不是直接跟你讲对错,而是用令人看了不太舒服的笔法将事实呈现出来。”他笑称,虽然自己读过韩江写过的每一字每一句,但有时还是没办法很好地理解整个作品的含义。

卢鸿金回忆说,不管是翻译还是阅读韩江的作品,他的感受都很沉重、并不轻松。《不做告别》写的是济州岛四三事件(指济州岛在1948年4月3日-1954年9月21日持续六年半的军、警在镇压与围剿叛乱事件),政治理念不合导致了政府和人民的冲突,相当于同族相残,韩江在写这部小说时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调查。另一本作品《少年来了》讲述的则是韩国518民主化运动(即光州事件)中警察和军队对于民众的屠杀。另一方面,韩江的写作笔法又是“比较安静、柔弱而且有点苍白”的,“可是她(在小说中)的结论又总是能够给人一种良善和勇气,有一种’我们可以原谅,但是不能遗忘’的意味。”

《不做告别》

谈到韩江对于历史题材的关注,卢鸿金首先提出,虽然有其他很多作品谈到过朝鲜和南韩的现实情况等,但是如果要看这20年来描写过国家无情镇压暴力的韩国文学作品,他第一个推荐的就是韩江。韩江自己是光州人,光州也是整个韩国民主化的起点,所以“韩江的小说让人们相信,并不是作家选择题材,而是题材选择了作家”,她每次都在竭尽全力地书写韩国人的生命。由于光州事件到现在还没有获得平反,过去的伤痕仍在,所以卢鸿金在读和翻译过韩江的作品后,会感觉到历史仍然在现实中进行着。

《把晚餐放进抽屉》是韩江最新引入中国的一部译作。在翻译这本书之前,卢鸿金并不知道韩江写诗。在诗集中,她“用平常的语言描绘出了很幽暗的观察”。卢鸿金认为,由于表达的抽象,不管是诗还是小说,读者们都无法对韩江的作品做出一个统一的解读。

卢鸿金也谈到了韩江在近两年韩国文学热潮中的位置,他认为韩江在韩国文坛的地位“与众不同”,可能是因为她不是一个善于社交的人,或许是跟她的成长背景有关。卢鸿金提到,最近韩国很流行一些偏想象和虚拟的文学,比如以“洗衣店”或“书店”为主题的小说,结局通常比较温馨。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阴影下,人与人失去了交流和沟通,所以这些作品大都围绕着公共空间展开。但是韩江的作品总是比较沉重的,有历史根据的,个人意识也比较强。他说,“韩国人不可能全部都喜欢韩江,但只要是了解过她的作品的人,都会给予比较正面的评价。”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