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中国云厂商,是时候打破刻板印象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云厂商,是时候打破刻板印象了

数字化既推动了金融行业的转型升级,也在将业态变得更加复杂。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新眸 李小东

应该不少人都能够感觉到,国内云计算的风向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突如其来的,相比早些年云计算被视为互联网企业专属,用于处理大规模的数据和流量,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宽,厂商不断完善技术栈,从最初的IaaS发展到PaaS和SaaS,云逐渐完成了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开始思索怎么把价值做深。

在过去的两年里,国内整体的云市场增速有所放缓,IDC预计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将在20%左右。更有代表性的例子,以2022年为起点,阿里云的营收增速下滑至个位数,放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降本增效的热潮下,互联网行业对云的需求减缓。

与此同时在这段时间,腾讯云的市场份额被华为云反超并持续至今,其战略重点也从规模转为盈利为先,并设立政企业务线。互联网大厂流派收缩,而以运营商为代表的国资云表现强势,借政务市场快速崛起。

以上种种似乎都传递出信号,市场的底层逻辑,都走向了政企一端。

毕竟,政府项目的客单价几乎比任一个细分行业都高,更重要的是,这个市场还在不断膨胀,早在2018年中国信通院就预测,未来仅政务云一个细分领域,占比就会超过40%,特殊时期远程办公、在线业务等需求激增,促使政企客户加速数字化转型,在整体市场放缓的背景下,政企客户成了玩家们的关注焦点。

横向来看,国内外云计算的主攻方向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从互联网行业向传统行业的领域拓展,而国外市场中AWS、Azure和谷歌云长期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市场格局相对稳定,他们依然以大B端为主要服务对象,后者拥有稳定的业务需求和较强的支付能力。

现实情况让厂商们变得更加务实,云计算不再是单靠烧钱就能把规模效应做起来的游戏,即便有创新的技术和应用,也仍需要时间来被市场检验。他们认识到,追求业务金额高、续订率高,不差钱,复购意愿大的客户群体才是当务之急。

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说去年的每场行业峰会都必谈政企客户,今年的主攻方向体现在金融行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媒体曾统计,金融是除政府外数字化项目最多的行业,金融的数字化,无论从时间还是深度上看,都一直在行业前列。

但如今的金融市场,俨然成了云厂商的新掘金场,这是什么原因?

从表面上看,行业对技术的需求远未饱和,云对于提升金融行业价值的作用将被进一步放大。随着金融信创成为政策热点,以京东云为例,去年事业部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的同时,还专门建立了信创云产品矩阵。

事实上,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虽起步早,但变量大。早期金融数字化更多是面向用户的产品和服务升级,发展所谓的“普惠金融”,比如不少商业银行借助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推出了手机银行,将申请、审批、查询等业务流程进行线上化改造,从而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无论是银行业务、证券交易还是保险业务,都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存储。云通过虚拟化技术,能对资源进行集中化管理和共享,也能通过弹性扩容的能力,根据业务需求动态调整资源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业务线上化还只是数字化转型的前期阶段。金融行业对云的应用,不仅仅停留在提高服务效率和数据管理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在推动金融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强化风险控制、提升客户体验以及拓展金融服务边界等方面留有发展空间。

随着基础运营能力的提升,金融的业务模式和竞争格局已然改变,比如消费金融公司的崛起、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主流机构综合化的发展,提供更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利用先进技术,行业还可以更加精准地分析客户需求、预测市场趋势,并据此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服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化既推动了金融行业的转型升级,也在将业态变得更加复杂。

我们从过往阿里云、腾讯云等主流云厂的中标情况也能粗略看出,数字化正从银行、保险、证券等主流金融机构,蔓延到信托、基金、消金、交易所等其他金融机构,并且占据了不小的体量。

过往的经验中,由于金融机构对云计算解决方案的高度依赖和投入,不同机构之间的业务与方案需求虽然各有特色,但也呈现出显著的共性。云厂商在提供高效、稳定、安全、灵活的云服务过程中,往往能实现更高的利润率和营收。

两年前,为了盈利存活,腾讯云转型“被集成方”,给金融客户服务时,自己做数据库,相关的数据库管理员则交给合作伙伴来完成。如今,腾讯云金融订单数量占比很大,精简收入结构后,被集成效果越发明显,收入增长外,合作伙伴的容量也不断扩大,带来进一步的雪球效应。

对于云厂商来说,越贴近具体业务的应用层往往利润更高,而越接近底层基础设施的,利润相对较低,这一规律可以从国外的AWS、salesforce等公司身上找到验证,但在国内普遍的市场环境似乎并不太适用,许多国内企业倾向于自建IT基础设施,即便在使用云服务时,这些企业也倾向在云提供的基础设施上,自行构建和管理各类应用服务。

不过在金融行业里,局面正在被改善。相比为金融机构提供如虚拟机、云存储、数据库等基础云服务,或是网络安全、数据中心及运维等技术成熟度高、标准化程度强的低利润项目,当前的金融机构整在寻求针对特定业务的改造。

例如风险管理、信贷审批、投资分析等,云可以开发高度定制化的应用,因此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溢价;通过云服务,金融机构可以将部分业务流程,比如客户服务、交易处理、后台运营等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在区块链、数字货币、智能合约等前沿金融科技领域,云服务提供商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金融行业的业务场景相当复杂,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独特的业务流程和规则,随着数字化的深入,转型重点不仅是对外服务,向内的业务流程也在面临改造。而大多机构本身并没有足够的数字化自研能力,这对于云厂商来说意味着相当充裕的生意空间。

更重要的是,金融行业并非一个独立行业,它还能够进一步对其他实体行业发挥辐射效用。

典型的例子,比如京东云近来发力的数智供应链,认为能够推动金融行业增长。大概意思是在自身的产业云里引入更多金融服务的“活水”,这样一来,理想状态下,既能吸引金融机构进来联结更多产业,京东云也能缓解自身产业云水花不大的尴尬局面。

行业内外还有一个共识,由于金融行业涉及大量资金流动和高度敏感数据,对技术的安全稳定要求更高。能够满足这些高标准的厂商,不仅意味着它们在技术实力、经验积累以及合规安全方面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更预示着它们具备向其他行业扩展的潜力。

换句话说,云厂商能够服务好金融客户,不仅能在金融行业内赢得竞争优势,也为他们跨界服务其他行业、推动技术红利外溢奠定了基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云厂商,是时候打破刻板印象了

数字化既推动了金融行业的转型升级,也在将业态变得更加复杂。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新眸 李小东

应该不少人都能够感觉到,国内云计算的风向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突如其来的,相比早些年云计算被视为互联网企业专属,用于处理大规模的数据和流量,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宽,厂商不断完善技术栈,从最初的IaaS发展到PaaS和SaaS,云逐渐完成了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开始思索怎么把价值做深。

在过去的两年里,国内整体的云市场增速有所放缓,IDC预计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将在20%左右。更有代表性的例子,以2022年为起点,阿里云的营收增速下滑至个位数,放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降本增效的热潮下,互联网行业对云的需求减缓。

与此同时在这段时间,腾讯云的市场份额被华为云反超并持续至今,其战略重点也从规模转为盈利为先,并设立政企业务线。互联网大厂流派收缩,而以运营商为代表的国资云表现强势,借政务市场快速崛起。

以上种种似乎都传递出信号,市场的底层逻辑,都走向了政企一端。

毕竟,政府项目的客单价几乎比任一个细分行业都高,更重要的是,这个市场还在不断膨胀,早在2018年中国信通院就预测,未来仅政务云一个细分领域,占比就会超过40%,特殊时期远程办公、在线业务等需求激增,促使政企客户加速数字化转型,在整体市场放缓的背景下,政企客户成了玩家们的关注焦点。

横向来看,国内外云计算的主攻方向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从互联网行业向传统行业的领域拓展,而国外市场中AWS、Azure和谷歌云长期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市场格局相对稳定,他们依然以大B端为主要服务对象,后者拥有稳定的业务需求和较强的支付能力。

现实情况让厂商们变得更加务实,云计算不再是单靠烧钱就能把规模效应做起来的游戏,即便有创新的技术和应用,也仍需要时间来被市场检验。他们认识到,追求业务金额高、续订率高,不差钱,复购意愿大的客户群体才是当务之急。

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说去年的每场行业峰会都必谈政企客户,今年的主攻方向体现在金融行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媒体曾统计,金融是除政府外数字化项目最多的行业,金融的数字化,无论从时间还是深度上看,都一直在行业前列。

但如今的金融市场,俨然成了云厂商的新掘金场,这是什么原因?

从表面上看,行业对技术的需求远未饱和,云对于提升金融行业价值的作用将被进一步放大。随着金融信创成为政策热点,以京东云为例,去年事业部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的同时,还专门建立了信创云产品矩阵。

事实上,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虽起步早,但变量大。早期金融数字化更多是面向用户的产品和服务升级,发展所谓的“普惠金融”,比如不少商业银行借助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推出了手机银行,将申请、审批、查询等业务流程进行线上化改造,从而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无论是银行业务、证券交易还是保险业务,都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存储。云通过虚拟化技术,能对资源进行集中化管理和共享,也能通过弹性扩容的能力,根据业务需求动态调整资源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业务线上化还只是数字化转型的前期阶段。金融行业对云的应用,不仅仅停留在提高服务效率和数据管理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在推动金融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强化风险控制、提升客户体验以及拓展金融服务边界等方面留有发展空间。

随着基础运营能力的提升,金融的业务模式和竞争格局已然改变,比如消费金融公司的崛起、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主流机构综合化的发展,提供更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利用先进技术,行业还可以更加精准地分析客户需求、预测市场趋势,并据此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服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化既推动了金融行业的转型升级,也在将业态变得更加复杂。

我们从过往阿里云、腾讯云等主流云厂的中标情况也能粗略看出,数字化正从银行、保险、证券等主流金融机构,蔓延到信托、基金、消金、交易所等其他金融机构,并且占据了不小的体量。

过往的经验中,由于金融机构对云计算解决方案的高度依赖和投入,不同机构之间的业务与方案需求虽然各有特色,但也呈现出显著的共性。云厂商在提供高效、稳定、安全、灵活的云服务过程中,往往能实现更高的利润率和营收。

两年前,为了盈利存活,腾讯云转型“被集成方”,给金融客户服务时,自己做数据库,相关的数据库管理员则交给合作伙伴来完成。如今,腾讯云金融订单数量占比很大,精简收入结构后,被集成效果越发明显,收入增长外,合作伙伴的容量也不断扩大,带来进一步的雪球效应。

对于云厂商来说,越贴近具体业务的应用层往往利润更高,而越接近底层基础设施的,利润相对较低,这一规律可以从国外的AWS、salesforce等公司身上找到验证,但在国内普遍的市场环境似乎并不太适用,许多国内企业倾向于自建IT基础设施,即便在使用云服务时,这些企业也倾向在云提供的基础设施上,自行构建和管理各类应用服务。

不过在金融行业里,局面正在被改善。相比为金融机构提供如虚拟机、云存储、数据库等基础云服务,或是网络安全、数据中心及运维等技术成熟度高、标准化程度强的低利润项目,当前的金融机构整在寻求针对特定业务的改造。

例如风险管理、信贷审批、投资分析等,云可以开发高度定制化的应用,因此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溢价;通过云服务,金融机构可以将部分业务流程,比如客户服务、交易处理、后台运营等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在区块链、数字货币、智能合约等前沿金融科技领域,云服务提供商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金融行业的业务场景相当复杂,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独特的业务流程和规则,随着数字化的深入,转型重点不仅是对外服务,向内的业务流程也在面临改造。而大多机构本身并没有足够的数字化自研能力,这对于云厂商来说意味着相当充裕的生意空间。

更重要的是,金融行业并非一个独立行业,它还能够进一步对其他实体行业发挥辐射效用。

典型的例子,比如京东云近来发力的数智供应链,认为能够推动金融行业增长。大概意思是在自身的产业云里引入更多金融服务的“活水”,这样一来,理想状态下,既能吸引金融机构进来联结更多产业,京东云也能缓解自身产业云水花不大的尴尬局面。

行业内外还有一个共识,由于金融行业涉及大量资金流动和高度敏感数据,对技术的安全稳定要求更高。能够满足这些高标准的厂商,不仅意味着它们在技术实力、经验积累以及合规安全方面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更预示着它们具备向其他行业扩展的潜力。

换句话说,云厂商能够服务好金融客户,不仅能在金融行业内赢得竞争优势,也为他们跨界服务其他行业、推动技术红利外溢奠定了基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