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柳
孔孟之乡,运河之畔。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更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济宁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全力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扬帆起航,济宁正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路径,以开放合作为桥梁,全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把握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新型工业化发展提质升级
在济宁的工业园区内,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智能化的生产线忙碌不停。这里,是科技创新的摇篮,是产业升级的沃土。企业家们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捕捉着新质生产力的机遇,不断推动着产品的迭代升级和市场的拓展。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共同绘制出一幅幅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坚定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和制造强市“首位战略”,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济宁工业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整体来看,济宁在制造强市上不断发力,建立了攀登目标、实施项目、创新创优、企业上市、共链协作和问题诉求“六个清单”推进机制,实施新一轮工业技改三年行动,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创新实行驻企服务专员机制,深入推进数实融合,加快推进鲁南算力中心建设。
高质量招商引资也成为济宁新质生产力扩大的重要工作。如今,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长城新能源工程机械总部基地等8个过百亿元、17个过50亿元重大项目在这里相继落地,近期又有新加坡金鹰集团总投资110亿元莱赛尔纤维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80亿元的燃气调峰发电项目签约落地。
济宁将“发展品质更高”置于首位,明确了既要稳增长,又要优结构,更要可持续的发展目标。项目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项目为王,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在济宁蓬勃生长。
济宁还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提速壮大。宏烨新能源有限公司的2G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京博动能转换综合体、滨华碳三碳四、鲁北万润锂电等百亿级项目的陆续建设投产,进一步推动了济宁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据悉,整体来看,下一步,济宁将认真落实省委全会部署要求,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新兴产业增量扩容、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强化科技创新关键支撑,创新实施基金招商、园区招商等新模式,利用2—3年时间,打造新能源、高端装备2个两千亿级和新材料、高端化工、食品医药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聚焦科技创新,跑出“新质生产力”成长加速度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济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培育者。在济宁,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一批批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推动济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原来没有机器人作业,焊接一个模台大约需要七个人,一天才能焊制出一台,现今焊接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走进位于山东天意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个个智能化机械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运作着,一排排成品设备整装待发。
作为济宁新型建筑工业的先锋企业,天意机械成为济宁市企业以智能制造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型的范本。其中,将智能传感技术、5G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天意机械将智能化车间生产出来的PC构件,直接拉到施工现场进行拼接,建筑产业实现了高效便捷化。
今年7月,天意机械被评为首批山东省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而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为护航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行稳致远,济宁当地持续优化税费服务举措,帮助创新企业及时享受政策,强化“政策引导——研发投入增加——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效益增加”的链条效应,用“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加速布局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在创新研发的快车道上跑出“加速度”。
可以看到,近年来,济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努力,成功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新质生产力,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数据显示,鼓励科技型企业做优做大做强,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济宁高新技术企业已经突破1800家、省科技领军企业突破100家;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8%、超过全省平均。
此外,积极把握平台效应,推动平台扩面提质,济宁还实施了创新平台全覆盖行动,今年新布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市级平台超200家;对照国家、省级建设标准,推动平台优化升级,今年以来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60家,其中,新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数量居全省第1。
未来,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和产学研合作的持续加强,济宁的新质生产力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夯实绿色底色,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之一。
2024年以来,济宁按照“治污、减排、改善、提升”工作思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落实黄河流域、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济宁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济宁还召开了全市工业领域先进节能节水环保技术装备交流推广会,集中展示工作成果,交流工作经验,促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帮助企业提升能效水效水平。
从产业项目转型来看,如山东金仕伦高端精细化学品项目、山东悦达新材料新型工业助剂项目为代表的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项目,成为济宁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的中心,它们的落地和建设,为济宁发展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带来了有力支撑。
目前,认真做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全力推进落实黄河战略重点任务,是济宁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课题。
据统计,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强化工信领域资源节约,济宁有19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4个园区入选省级绿色工业园区,4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省级绿色制造单位入选总数并列全省第2位;其中,荣信集团入选2023年度国家级能效领跑者。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赋予生态环境科技新机遇,在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方面,济宁亦有一系列亮点工作。
这其中,邹城化工产业园、济宁高新区分别获批国家级和省级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扎实推进试点规划实施,及时总结试点成果成效,济宁高新区获得省级财政奖励资金100万元;
此外,济宁还开展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完成了75家企业2023年度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工作,共计实施602个清洁生产审核方案,每年可节水82.3万吨,节电2772.8万度,减少碳排放30.8万吨,减少废水排放量14.2万吨,减少COD排放量4.1吨,减少氨氮排放量0.5吨,减少粉尘排放量7.5吨,减少VOCs排放量7.2吨,减少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4万吨,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23.8吨,产生经济效益近10亿元。
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鸣,在济宁,每一处都涌动着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力量。我们期待,在未来,新质生产力能让这座城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魅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