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卷AI的在线笔记,谁能成为Notion平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卷AI的在线笔记,谁能成为Notion平替?

在线笔记平替容易,AI在线笔记平替难。

文 | 未来学人 从林

在我将数据迁移到Notion的9个月后,在线笔记应用语雀终于发布了AI功能,并发出试用通知。可是,已经回不去了。

遥想当初,在选择在线笔记工具时,我对比了各种产品的功能和体验,并最终选择了语雀。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创建了大量的文档、图表和思维导图,这将我跟语雀绑定在一起,因为庞大的数据量很难进行迁移。

但随着对AI大模型的深入应用,我迫切感觉到,笔记应用需要内置一个AI,以减少反复地切换。其它应用早已陆续发布了AI功能,但语雀的AI功能却迟迟没有动静,这让我最终下定决心,花了整整三天将数据全部迁移到Notion。

经过9个月的使用,我发现,在线笔记已经被AI分隔为两个时代。AI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对这类产品的本质改变,使其不再是单纯的笔记,而是成为更强大的生产力工具。

AI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原本趋于平静的在线笔记市场。Notion和语雀,则像是这个细分行业一前一后两个端点,过去两年内,无论是老牌笔记应用、办公软件公司,还是新兴的初创公司,都先后推出AI功能,卷在了一起。

AI的崛起让在线笔记公司嗅到了危机,而Notion的指数级增长,则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增长机会。2022年底至今,Notion用户数从3000万增长到超过1亿,而2023年的收入也达到2.5美元,实现盈利。

在AI大模型的下游,一场新的竞逐正在上演。现在,Notion无疑是其中的领跑者,而在中国市场,谁又能平替,成为中国版Notion?

内置AI,在线笔记的新挑战

在线笔记的发展受用户需求和技术演进共同驱动。早期笔记工具如Evernote将纸质笔记数字化,提供基本的文本编辑和存储功能。这满足了用户从物理到数字平台的转变需求。随后,用户对效率和灵活性的要求推动了结构化笔记的发展,Notion的Block单元和Roam Research的双向链接将笔记组织从线性转为网络化,提高了内容连接性,使用户更自由地组织信息。

无论是需求还是技术,在线笔记的发展都是朝着更灵活、更高效、更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这本身已经为AI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对于在线笔记厂商来说,生成式AI的崛起仍然过于突然,远远超出行业自身缓慢而线性演进。

2022年10月,Notion创始人Ivan Zhao(赵伊)受邀参加ChatGPT的原型体验会,他大受震撼,立马叫停了公司的团建活动,研究如何最快将GPT融入Notion。显然,他看到了生成式AI带来的机遇,以及潜在的危机。

笔记应用的核心价值是帮助用户进行知识创作和管理,而这正是生成式AI的强项。当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在聊天模型和笔记应用间来回切换,笔记应用很容易沦为简单的“容器”。跟智能手机一样,聊天模型的“收敛”效应也正在显现,不主动与聊天模型结合,就会被它或者利用它进行创新的初创公司收敛、替代。

潜在的竞争可能不会来得那么快,但用户的抛弃说来就来。在这个产品众多的市场,用户很容易因为对某项体验或功能不满切换到竞争产品。对AI的强烈需求,已经成为很多用户更换产品的理由。

在生成式AI爆发以前,在线笔记产品基本都是通过差异化的功能和体验来吸引用户,比如印象笔记具备优秀的收藏和同步,flomo主打轻量化,wolai能够提供“近乎完美”的中文体验。但是在生成式AI爆发以后,内置AI将成为在线笔记间的竞争焦点。如何基于AI构建全新的用户体验、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提升,将直接决定未来的市场格局。

对于在线笔记公司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他们既需要对产品进行重构,将AI能力融入产品模块和体验,也需要快速借助GPT等大模型来快速构建模型能力,甚至需要通过微调或者自研模型,来构建差异化能力,摆脱同质化竞争。

AI竞逐,比拼功能与速度

作为大模型下游的应用领域,在线笔记紧跟生成式AI的发展趋势。在参加了ChatGPT的原型体验会后,Ivan Zhao快速推动Notion AI测试版上线,比ChatGPT正式上线时间还早了13天。仅3个月后,Notion AI便正式发布,实现全面开放,涵盖内容生成、文档总结等多项功能。

由于总部位于美国,Notion在AI方面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既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生成式AI的最新进展,还可以率先采用GPT等资源,并招募到全球顶级的AI工程师。这让它得以在AI功能和商业化上保持领先。在收费模式上,Notion AI需要单独订阅,每月10美元,年付则为每月8美元。

相比Notion,国内厂商在内置AI方面行动相对迟缓。直到2023年4月,印象笔记才推出“印象AI”,有道云笔记、WPS、飞书、wolai(钉钉)也在2023年4月后推出,而flomo、语雀则到今年下半年才推出。

在线笔记AI功能对比,制图:未来学人,从林

印象AI采用自研的轻量化大语言模型和国内外大语言模型相结合的混合模型方案,提供文档总结、续写、翻译等功能。飞书则将Kimi大模型的长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带入了飞书多维表格中。wolai在去年3月被钉钉收购,迅速嫁接阿里自身的开源大模型和AI助手,推出了一整套AI功能。

跟wolai的命运不同,语雀虽说是阿里内部孵化项目,理论是背靠阿里的大模型和云计算资源,但却迟迟没有进展。尽管上个月AI功能好不容易“虽迟但到”,但目前的功能仍然相对简陋,在使用上也有每天20次的限制。

语雀近期推出的AI功能

在功能开发速度上,Notion也一直领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Notion的更新速度甚至让人觉得有点讨厌,有的小功能刚用习惯了,没几天发现又变了。在功能开发上,Notion也聚焦于创造沉浸式的体验,有些改变并不是肉眼可见的,而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确实得到了优化,这更像是“暗箱操作”。

相比之下,国内的产品堆功能、缝合的现象比较明显。比如,在语雀为数不多的功能中,就有市场运营专家、小红书爆款文案等应用,还鼓励用户创建自己的AI助手。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WPS AI以及众多聊天模型应用中。这些应用实际只是“预制提示词”,并非真正的“产品功能”。

在真正的产品功能上,各个产品基本都具备了基础的AI总结、写作、翻译、语言风格等,而在表格自动填充、PPT生成等功能上,则仅有几个产品可以做到。在实际使用中,Notion的数据库自动填充发挥出强大的能力,根据页面的内容,可以对每个列输出的结果进行自定义,而生成结果可以在几秒内完成。飞书在多维表格中也添加了这一功能,在功能上似乎比Notion更强悍,能够通过对话来操作表格。PPT生成功能,则是WPS的主打功能,用户可通过输入文字内容来生成PPT大纲和内容。

不过,相对于国内产品,Notion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它具备丰富的接口扩展能力,可轻松实现与其它平台的数据互通,和许多第三方应用搭配使用。除了网页收藏等常规功能外,还可以跟工作流自动化等平台连接,来构建不同类型的、基于AI的工作流程。而国内产品则很难实现这种连接,即便是在钉钉和飞书中,操作难度也不小,甚至需要做大量开发。

Notion可连接的应用库

目前来看,无论是产品功能还是开发速度,Notion都在领跑。这家只有200人的公司,将“我们是领跑者”写进了价值观。而在运营架构中,Notion和开源社区Hugging Face等公司都采取了“通才”的组织架构,允许员工在特定领域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跨多个领域进行协作。或许,它们的敏捷和速度正来源于这种组织内的协作。

平替,还是做自己?

事实上,在生成式AI爆发以前,国内产品完全可以平替Notion,甚至比Notion的体验更好。当时,我之所以选择语雀,一是背靠阿里,值得信任,二是免费版本,降低费用,三是访问速度够快,体验优秀。作为一个在线笔记工具,包括语雀在内的大多数产品都是合格的。

可是,AI的缺失,让大多数产品黯然失色。作为在线笔记的刚需用户,我对内置AI的表层需求是,能够直接在笔记应用中调用AI,而无需在聊天模型中来回切换、复制粘贴,更深层的需求则是,让笔记应用充当我的内容处理中枢,所有内容都在笔记应用中处理,甚至可以直接做发布。

Notion AI满足了我的需求——尽管这激发了我更多的需求。现在,我可以用它来处理我采集、转存到数据库的内容,并按照我的要求生成相应的内容模块。搭配工作流自动化工具,我还可以让GPT、Gemini等模型与Notion AI一起工作,而最终结果也可以直接发布到网站、社交媒体。

目前来看,在AI总结、写作、翻译、转换语言风格等表层需求上,其它产品或许可以平替,但是,在深层需求方面,还没有其它产品能够满足这些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的产品功能都基本相似。除了功能,各家采用的模型大多依靠模型厂商,性能大同小异,而在交互界面和体验上,似乎也都“No里No气”的。这不禁让人好奇,是Notion的存在,限制了大家的想象力吗?

每当有一个笔记应用宣布推出AI功能,就会有人说,要挑战Notion、做中国版Notion?但实际来看,在线笔记平替容易,AI在线笔记平替,难。

或许,在线笔记厂商们应该向模型厂商们取取经,即便模型能力相差无几,也可以在交互界面、交互体验上做出新的尝试。相对于ChatGPT,Claude就在界面和体验上做了差异化的设计,沉浸感更强。

在AI功能的初期,跟随引领者的脚步做好基础功能没有问题,但在线笔记厂商们还是要想清楚,是要跟随到底,做完美的替身,还是勇敢做自己?

一年多时间过去,在线笔记厂商们是时候做这道选择题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卷AI的在线笔记,谁能成为Notion平替?

在线笔记平替容易,AI在线笔记平替难。

文 | 未来学人 从林

在我将数据迁移到Notion的9个月后,在线笔记应用语雀终于发布了AI功能,并发出试用通知。可是,已经回不去了。

遥想当初,在选择在线笔记工具时,我对比了各种产品的功能和体验,并最终选择了语雀。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创建了大量的文档、图表和思维导图,这将我跟语雀绑定在一起,因为庞大的数据量很难进行迁移。

但随着对AI大模型的深入应用,我迫切感觉到,笔记应用需要内置一个AI,以减少反复地切换。其它应用早已陆续发布了AI功能,但语雀的AI功能却迟迟没有动静,这让我最终下定决心,花了整整三天将数据全部迁移到Notion。

经过9个月的使用,我发现,在线笔记已经被AI分隔为两个时代。AI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对这类产品的本质改变,使其不再是单纯的笔记,而是成为更强大的生产力工具。

AI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原本趋于平静的在线笔记市场。Notion和语雀,则像是这个细分行业一前一后两个端点,过去两年内,无论是老牌笔记应用、办公软件公司,还是新兴的初创公司,都先后推出AI功能,卷在了一起。

AI的崛起让在线笔记公司嗅到了危机,而Notion的指数级增长,则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增长机会。2022年底至今,Notion用户数从3000万增长到超过1亿,而2023年的收入也达到2.5美元,实现盈利。

在AI大模型的下游,一场新的竞逐正在上演。现在,Notion无疑是其中的领跑者,而在中国市场,谁又能平替,成为中国版Notion?

内置AI,在线笔记的新挑战

在线笔记的发展受用户需求和技术演进共同驱动。早期笔记工具如Evernote将纸质笔记数字化,提供基本的文本编辑和存储功能。这满足了用户从物理到数字平台的转变需求。随后,用户对效率和灵活性的要求推动了结构化笔记的发展,Notion的Block单元和Roam Research的双向链接将笔记组织从线性转为网络化,提高了内容连接性,使用户更自由地组织信息。

无论是需求还是技术,在线笔记的发展都是朝着更灵活、更高效、更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这本身已经为AI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对于在线笔记厂商来说,生成式AI的崛起仍然过于突然,远远超出行业自身缓慢而线性演进。

2022年10月,Notion创始人Ivan Zhao(赵伊)受邀参加ChatGPT的原型体验会,他大受震撼,立马叫停了公司的团建活动,研究如何最快将GPT融入Notion。显然,他看到了生成式AI带来的机遇,以及潜在的危机。

笔记应用的核心价值是帮助用户进行知识创作和管理,而这正是生成式AI的强项。当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在聊天模型和笔记应用间来回切换,笔记应用很容易沦为简单的“容器”。跟智能手机一样,聊天模型的“收敛”效应也正在显现,不主动与聊天模型结合,就会被它或者利用它进行创新的初创公司收敛、替代。

潜在的竞争可能不会来得那么快,但用户的抛弃说来就来。在这个产品众多的市场,用户很容易因为对某项体验或功能不满切换到竞争产品。对AI的强烈需求,已经成为很多用户更换产品的理由。

在生成式AI爆发以前,在线笔记产品基本都是通过差异化的功能和体验来吸引用户,比如印象笔记具备优秀的收藏和同步,flomo主打轻量化,wolai能够提供“近乎完美”的中文体验。但是在生成式AI爆发以后,内置AI将成为在线笔记间的竞争焦点。如何基于AI构建全新的用户体验、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提升,将直接决定未来的市场格局。

对于在线笔记公司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他们既需要对产品进行重构,将AI能力融入产品模块和体验,也需要快速借助GPT等大模型来快速构建模型能力,甚至需要通过微调或者自研模型,来构建差异化能力,摆脱同质化竞争。

AI竞逐,比拼功能与速度

作为大模型下游的应用领域,在线笔记紧跟生成式AI的发展趋势。在参加了ChatGPT的原型体验会后,Ivan Zhao快速推动Notion AI测试版上线,比ChatGPT正式上线时间还早了13天。仅3个月后,Notion AI便正式发布,实现全面开放,涵盖内容生成、文档总结等多项功能。

由于总部位于美国,Notion在AI方面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既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生成式AI的最新进展,还可以率先采用GPT等资源,并招募到全球顶级的AI工程师。这让它得以在AI功能和商业化上保持领先。在收费模式上,Notion AI需要单独订阅,每月10美元,年付则为每月8美元。

相比Notion,国内厂商在内置AI方面行动相对迟缓。直到2023年4月,印象笔记才推出“印象AI”,有道云笔记、WPS、飞书、wolai(钉钉)也在2023年4月后推出,而flomo、语雀则到今年下半年才推出。

在线笔记AI功能对比,制图:未来学人,从林

印象AI采用自研的轻量化大语言模型和国内外大语言模型相结合的混合模型方案,提供文档总结、续写、翻译等功能。飞书则将Kimi大模型的长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带入了飞书多维表格中。wolai在去年3月被钉钉收购,迅速嫁接阿里自身的开源大模型和AI助手,推出了一整套AI功能。

跟wolai的命运不同,语雀虽说是阿里内部孵化项目,理论是背靠阿里的大模型和云计算资源,但却迟迟没有进展。尽管上个月AI功能好不容易“虽迟但到”,但目前的功能仍然相对简陋,在使用上也有每天20次的限制。

语雀近期推出的AI功能

在功能开发速度上,Notion也一直领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Notion的更新速度甚至让人觉得有点讨厌,有的小功能刚用习惯了,没几天发现又变了。在功能开发上,Notion也聚焦于创造沉浸式的体验,有些改变并不是肉眼可见的,而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确实得到了优化,这更像是“暗箱操作”。

相比之下,国内的产品堆功能、缝合的现象比较明显。比如,在语雀为数不多的功能中,就有市场运营专家、小红书爆款文案等应用,还鼓励用户创建自己的AI助手。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WPS AI以及众多聊天模型应用中。这些应用实际只是“预制提示词”,并非真正的“产品功能”。

在真正的产品功能上,各个产品基本都具备了基础的AI总结、写作、翻译、语言风格等,而在表格自动填充、PPT生成等功能上,则仅有几个产品可以做到。在实际使用中,Notion的数据库自动填充发挥出强大的能力,根据页面的内容,可以对每个列输出的结果进行自定义,而生成结果可以在几秒内完成。飞书在多维表格中也添加了这一功能,在功能上似乎比Notion更强悍,能够通过对话来操作表格。PPT生成功能,则是WPS的主打功能,用户可通过输入文字内容来生成PPT大纲和内容。

不过,相对于国内产品,Notion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它具备丰富的接口扩展能力,可轻松实现与其它平台的数据互通,和许多第三方应用搭配使用。除了网页收藏等常规功能外,还可以跟工作流自动化等平台连接,来构建不同类型的、基于AI的工作流程。而国内产品则很难实现这种连接,即便是在钉钉和飞书中,操作难度也不小,甚至需要做大量开发。

Notion可连接的应用库

目前来看,无论是产品功能还是开发速度,Notion都在领跑。这家只有200人的公司,将“我们是领跑者”写进了价值观。而在运营架构中,Notion和开源社区Hugging Face等公司都采取了“通才”的组织架构,允许员工在特定领域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跨多个领域进行协作。或许,它们的敏捷和速度正来源于这种组织内的协作。

平替,还是做自己?

事实上,在生成式AI爆发以前,国内产品完全可以平替Notion,甚至比Notion的体验更好。当时,我之所以选择语雀,一是背靠阿里,值得信任,二是免费版本,降低费用,三是访问速度够快,体验优秀。作为一个在线笔记工具,包括语雀在内的大多数产品都是合格的。

可是,AI的缺失,让大多数产品黯然失色。作为在线笔记的刚需用户,我对内置AI的表层需求是,能够直接在笔记应用中调用AI,而无需在聊天模型中来回切换、复制粘贴,更深层的需求则是,让笔记应用充当我的内容处理中枢,所有内容都在笔记应用中处理,甚至可以直接做发布。

Notion AI满足了我的需求——尽管这激发了我更多的需求。现在,我可以用它来处理我采集、转存到数据库的内容,并按照我的要求生成相应的内容模块。搭配工作流自动化工具,我还可以让GPT、Gemini等模型与Notion AI一起工作,而最终结果也可以直接发布到网站、社交媒体。

目前来看,在AI总结、写作、翻译、转换语言风格等表层需求上,其它产品或许可以平替,但是,在深层需求方面,还没有其它产品能够满足这些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的产品功能都基本相似。除了功能,各家采用的模型大多依靠模型厂商,性能大同小异,而在交互界面和体验上,似乎也都“No里No气”的。这不禁让人好奇,是Notion的存在,限制了大家的想象力吗?

每当有一个笔记应用宣布推出AI功能,就会有人说,要挑战Notion、做中国版Notion?但实际来看,在线笔记平替容易,AI在线笔记平替,难。

或许,在线笔记厂商们应该向模型厂商们取取经,即便模型能力相差无几,也可以在交互界面、交互体验上做出新的尝试。相对于ChatGPT,Claude就在界面和体验上做了差异化的设计,沉浸感更强。

在AI功能的初期,跟随引领者的脚步做好基础功能没有问题,但在线笔记厂商们还是要想清楚,是要跟随到底,做完美的替身,还是勇敢做自己?

一年多时间过去,在线笔记厂商们是时候做这道选择题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