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summer
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就是,“你必须全方位地生活,朝着不同方向迈进,永远不要失去孩童般的热情,然后一切都会水到渠成”,这句话在米兰似乎被贯彻地非常彻底。
近日,小红书博主“约拿的意大利观察”发现米兰一位街头艺术家carmelo La Gaipa在地面洒了一滩水,在水面上放了许多艘小船,又在这边小水滩附近用意大利语、法语、英语写了这件作品的名称《水洼航运公司》,以及他想强调的作品主旨——游戏化的极简主义。
这件精简又纯粹的装置艺术把简单日常的两个元素“水”和“纸船”置于繁忙的都市背景之中,艺术家本人的痕迹被消解,将观众面对作品的切身体验突出,妙趣横生。更有趣的是,艺术家还会为众人发放一只没有鱼线的钓鱼竿,大家可以像钓鱼一样钓船。
这样一个趣味的视频,评论区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说“如果是普通人做这件事就是瞎胡闹,艺术家做就是天才的创意”;也有人表示“纯属闲得慌”;另外也有人评论称是博主过度解读艺术家原意。当然,也有许多人原意静下心来欣赏这片刻的美好和创意......在评论的区的最上方,有人如是写道:“社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精神世界还停留在刚吃饱穿暖那个阶段。很多人不理解艺术。”
事实上,正如蒋勋所言:“美学的基本原则在于无用之用方显其美。”可是现在我们对美的麻木、对实用性的追求、美学教育的缺失,使大家逐渐失去了审美能力。
在蒋勋看来,美学意义上的生活,首先需要具备细细品味的态度:“一个城市为了求快,就把所有的马路都开得笔直。可是不要忘记,如果我们去公园或古代的园林里,所有的路都是弯弯曲曲的。为什么弯曲,因为它告诉你说,你到了这个空间不要匆忙,让自己的步调放慢下来,可以绕走更大的圈子,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生命。你越慢,得到的越多。”
那么,究竟何为美?何为艺术?这些又是否能在功利的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一丝休息的空间?在今天的TOPHER特别策划中,或许你会找到答案。
PART 1 探寻美的历史
美是什么?什么是艺术?品味与时尚是什么?美是要冷静、理性观察的东西,还是会牵动灵魂的媒介?在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翁贝托 艾柯所编著的《美的历史》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本书是第一本“有图为证”的著作,其通过多层次布局,以主叙述带出源源不绝的绘画、雕刻作品,长篇征引了各时代的作家与哲学家,使自古以来对于“美”的观点之演变史一目了然。
作者以独到见解,将美于时代洪流中抽丝剥茧,对美的发展历程做广博精辟的说明,广及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呈现方式具独特的质感、美感,俨然一部不可多得的收藏宝典。
在艾柯的引领下,我们走上这么一趟引人入胜的审美之旅,探索多变的“美”观,从古希腊以降,直到今天,并研析历世与美相伴相随的价值理念。除了密切检视视觉艺术,并援引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提供印证,他还扩大探讨范围,考虑爱情、女性的角色,以及丑、残忍,甚至魔性等课题。
简言之,本书将美的历史脉络呈现,它不仅是一部艺术的历史或美学史,而且是作者融合两者为美的概念所下的定义,涵括的范围自古典到现代。书中论及的美包含绘画、雕刻、建筑、电影、摄影、装置艺术以及文学等,领域广泛,包罗万象,以使广大的读者都能信服。
藉由本书,艾柯带我们一步步穿过许多历史时代,从古典以至当代,一路破除成见,打开新视角,来到今天的审美观:今天的审美世界是一个宽容、综纳百川的多神世界。对读者而言,此书也犹如一部美的概念的指引地图,引人惊奇地走入一趟趟精采的旅行。
荐书:《美的历史》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译者: 彭淮栋
PART 2 让美走向公众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事物被认为是美学经验的来源,那么艺术不再具有优势地位。相反,来源于主体和世界之间的艺术和曾经给艺术合法地位的任何美学话语必须也必定服务于削弱它。
继鲍里斯 格洛伊斯近作《艺术力》和《共产主义后记》之后,本书试图避免使用具有牢固地位的美学和艺术的社会理解——它们总是承担观者和消费者的位置。让我们重新考虑艺术生产者的位置,不要问艺术像什么,或者从哪里来,以及它为什么存在第一位置。
收录于《走向公众》之中的文章引发诸多思考,尤其是在当下存在的如何使个人和公众对艺术品的认知协调共处的两难问题上更是如此。为了理解公众表达形式对个人利益形式的影响,放宽视野,思考两者各自存在的局限极为必要。
荐书:《走向公众》
作者: 鲍里斯·格洛伊斯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译者: 苏伟 / 李同良 / 戴章伦
PART 3 艺术疗愈情绪
艺术如何影响情绪?事实上,我们的情绪包含九个成员,它们分别是快乐、害怕、困惑、悲伤、嬉笑、沮丧、愤怒、爱、平和。紧张时,胃会不舒服;愤怒时,会气得火冒三丈;恐惧时,会浑身发冷;兴奋时,会高兴得跳起来;感到宽慰时,身体如释重负。
可见,积极情绪不仅让我们充满生气和活力,使我们的体验富有色彩和质感,还使我们能诚实、热情、富有创意地拥抱生活。然而,受到压抑的消极情绪则会给我们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与困扰,很多疾病也与情绪冲突有很大的关联。
《乌云会来,也会去:艺术疗愈情绪》由注册表达艺术治疗师、艺术家露西娅·卡帕基奥内撰写,本书以情绪疗愈为主题,共有三个模块,分别是了解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
作者认为,情绪有颜色、情绪有形状、情绪需要表达、情绪有身心症状,所以当情绪被接纳、被表达时,它们会穿过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她依据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及教学经验,运用了多种艺术表达的方式和多种媒材,设计了60多项通过涂鸦、画画、舞动、写作、雕塑等表达性艺术的形式直接感受情绪的练习,以帮助读者处理好这些不理性的、令人迷惑的内在的情绪。
本书让我们的情绪通过视觉化的图像被看见,通过与黏土的揉捏被触碰到,通过音乐的旋律被听见,通过身体的动作被感受到。
相信《乌云会来,也会去》这本书会让你爱不释手地读下去,不仅因为作者露西娅·卡帕基奥内博士通过生动的临床个案和深入的神经科学教授了丰富的艺术疗愈技能及其原理,更因为她作为艺术治疗师通过真切的个人情感故事和优美的艺术性文字,使阅读成为情绪疗愈的过程,让你不断感到自己那个内在小孩的萌动。
荐书:《乌云会来,也会去:艺术疗愈情绪》
作者: 露西娅·卡帕基奥内 博士
出版社: 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阅想时代
译者: 黄钰苹
PART 4 学会创造美
“只有我们对美有意识,美才为我们存在。”——安德鲁·路米斯
作为世界插画大师,著名美术教育家,安德鲁·路米斯,撰写的《路米斯经典美术课》系列无疑是影响全世界无数学画者的经典教程。
本书是其生前撰写的最后一本书,是他一生绘画观念与教学方法的集大成之作。路米斯将“美”视作艺术之源,他认为,无论我们在何时何地发现美,总有一些特定的要素共同组织并形成了美的观念。
在书中,他总结了绘画构成美学的十二项要素,并对这些要素逐一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从题材到技法,从认知到心态,系统建立审美认知基础,教会人们从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
与此同时,作者还以梵·高、伦勃朗、维米尔等大师作品为例,解读了其中的美感来源,以亲切朴实的语言将艺术观念与观察之法娓娓道来。
相信绘画学习者和艺术爱好者们可以在路米斯的循循善诱中,学会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荐书:《画家之眼》
作者: 安德鲁·路米斯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PART 5 艺术打破时空
博物馆作为艺术的媒介,或许是了解其的重要一环。如何更快速地了解?在艺术史学家、作家、演说家和教育家费伦·吉普森(Ferren Gipson)编撰的《艺术博物馆》一书中,则跨越全球6大洲、18 大艺术主题,为人们追寻了历史长河中的300多件艺术杰作。
本书精选从史前到现代的精美艺术品,用不同的颜色编排在各翼楼、展馆和展厅。从古典到现代,从绘画、雕塑到摄影作品、纺织品,各种风格和载体的艺术品应有尽有,令人叹为观止。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还配有折叠式博物馆地图和楼层平面图,并设置互动式问题,重点介绍艺术史上的标志性作品和艺术运动,是了解人类艺术史的入门读物。
吉普森就像一位导游,知道如何吸引一群心不在焉、叽叽喳喳的学生的注意力,其文字简短有趣、通俗易懂,不仅介绍艺术品本身,还有政权地图、时代背景、艺术家简介、艺术流变等,为人们由浅入深地培养了艺术史观,为读者埋下探索世界艺术的种子。
可以看到,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带给读者富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性的体验,通过这座纸上艺术博物馆,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世界各地的精美艺术品。
荐书:《艺术博物馆:少年版》
作者: [英]费伦 · 吉普森
出版社: 四川美术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译者: 丁宇岚
尾
如同安德鲁·路米斯所言,
“我希望告诉我的读者朋友们:
个人对于美的追求,
是他甚为宝贵的财富。
对美的追求不仅能改善他的工作,
增加他的收入,
能给他带来工作上的乐趣和喜悦,
而且还能为他的整个人生带来无尽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探索没有止境,灵感不会穷竭,成就没有终点。
除了生命自身的限度,
没有什么别的限制,
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都是可以的。”
换言之,对美、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
是我们激发生命活力的重要推动力。
希望所有人都能够积极勇敢地追求美,
从而让美再赋能自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