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韩国家长团体呼吁图书馆撤下韩江《素食者》 | 文化周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韩国家长团体呼吁图书馆撤下韩江《素食者》 | 文化周报

不只是家长持有这样的观点。京畿道教育厅去年曾根据保守派团体的建议,向各级学校发送了一份备忘录,建议处理与性相关的书籍,其中也包括《素食者》。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0日,韩国首尔火车站的新闻节目中,电视屏幕上出现了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国作家韩江的照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实习记者 王鹏凯 黄月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每个周六,“文化周报”向你汇总呈现最近一周国外思想界、文艺圈、出版界、书店业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们关注韩国家长团体呼吁图书馆撤下韩江《素食者》、互联网流行文化“入侵”万圣节、反性骚扰运动影响女性犯罪小说创作等内容。

01 韩国家长团体呼吁图书馆撤下韩江《素食者》

在韩江获得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掀起了大范围的购书热潮。但与此同时,韩国国内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据《韩国时报》(The Korea Times)报道,一个全国性的家长团体正在呼吁学校图书馆撤下韩江的小说《素食者》,称这本书对未成年人有害

这个名为全国家长同盟协会的团体在本周二发布了一则声明,认为这部小说应该被归为对青少年有害的类别,一本含有极端和暴力内容的书籍,不应该仅仅因为它是诺贝尔奖得主写的,就被放入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图书馆。该团体向新当选的首尔市教育厅长郑根植发出质问:厅长本人读完《素食者》了吗?他会推荐这本书作为未成年孙辈的必读书目吗?截至周二晚,已有超过一万人签署了支持这一要求的请愿书。据了解,该团体在教育方面长久以来一直持保守倾向,此前还曾积极抗议包括同性关系在内的多种议题。

不只是韩国家长持有这样的观点。据透露,京畿道教育厅去年曾根据保守派团体的建议,向各级学校发送了一份备忘录,建议处理与性相关的书籍,导致该地区的几所学校以此为由丢弃了超过2500本书,其中就包括韩江的《素食者》以及另一位诺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在接受《韩国先驱报》(The Korea Herald)采访时,一位母亲提到,自己八年级的女儿原本想要读韩江的《素食者》,但老师认为《素食者》并不适合她的年龄,建议她读另一本《少年来了》。

《素食者》
[韩]韩江 著 胡椒筒 译
磨铁·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09

在周二举行的国会监察会议上,《素食者》再次引发争议。京畿道教育厅长任太熙在会议期间谈到,他读了《素食者》,认为这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作品,但他也表示,某些部分,例如涉及到蒙古斑的地方,确实会让我感到不舒服,我知道学生或许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反对党对此提出了批评意见,称其为不合时宜的图书审查形式,也有议员谴责京畿道教育厅的行为相当于审查或胁迫

当地电视台SBS为此采访了五位性专家,并得到了一致的答案,他们并不认同这项禁令。专家们表示,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应该考虑的是其中传递的价值理念,而不是某处耸人听闻的段落,即使是与性相关的内容,在老师和家长的适当指导下,也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性观念,实际上,《素食者》恰好提供了一个反思和讨论的机会。

这种状况在世界范围内都屡见不鲜。比如美国就长期存在围绕校园禁书的争议,诺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和《最蓝的眼睛》经常出现在禁书名单之列。作者获得荣誉似乎并不是作品的免罪金牌,又或者如布克奖发布的一篇文章所说,这种被禁止的危机长久以来始终伴随着写作者们,几乎从作家们动笔开始,其他人就一直在试图压制他和她的文字。

《素食者》出版于2007年,是韩江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曾获得国际布克文学奖。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英惠在一场噩梦后拒绝吃肉,并渐渐把自己当成了一株只需要阳光和水的植物,这一举动不但让她的婚姻陷入危机,还成为了一连串失控之举的开端。

02 互联网流行文化正在毁掉万圣节?

万圣节将至,每年的万圣节装扮都可以被看作是对当下最新流行文化的反映,在过去几年里,这种流行趋势与互联网不断深度绑定,这是一件好事吗?

谷歌提供的一份趋势清单显示,在今年西方最受欢迎的万圣节装扮里,除了《头脑特工队》《怪奇大法师》等热门影视的角色外,排名高位的还有巴黎奥运会期间走红的澳大利亚霹雳舞者Raygun,人们都想要模仿她那件黄绿相间的运动服。值得注意的是,Raygun并不是传统万圣节意义上的怪物,不是小说中的角色,也不是任何其它传统中的娱乐人物,她是一个网络模因(meme)。我们从去年上海万圣节中也能看到相似的状况,安陵容、李佳琦、乙方等网络流行文化出现在街头装扮中,万圣节也由此获称万梗节

人们更愿意从幽灵般的、好莱坞式风格转向模因相关的装扮,这反映了社交网络对万圣节传统的渗透,互联网独有的模因和病毒式文化正在成为万圣节的重要元素。在当下,这些模因越来越深嵌于互联网流行文化的语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人没有理解装扮中的意涵,责任并不在装扮者,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了解流行文化。

这当然意味着更多人参与到流行文化的创作中来,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些批评意见。有人认为,网络流行文化的大量侵入正在威胁万圣节的精神,与这些模因潮人的互动成为了一场冗长而边界模糊的对话,而这原本应该是一个得到即时认可和喜悦的时刻,可是人们正越来越难以相互理解。

2021年万圣节,法国尼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背后是一种对于关注的渴望。人们希望将网络流行文化带入现实生活空间,却反过来导致了一种断裂。《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指出,这些万圣节装扮更多是在互联网中寻找共鸣和狂欢,一切都像是一场Instagram作品创作,而不是现实世界的万圣节聚会,如今,参加万圣节感觉就像是参加一场你没有在场的比赛——它优先考虑的是社交媒体关注度,而不是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另一方面,这种流行文化又处在快速的变化流转之中。社交媒体研究者内森·约根森(Nathan Jurgenson)曾撰文指出,人们不断试图证明自己处在潮流前沿,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一个模因从被喜爱到被讨厌的循环正在变得越来越快。在这个意义上,万圣节装扮又很容易陷入一种对新奇事物的不可持续的痴迷中——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完全独一无二的装扮变得不那么可能。换句话说,一旦每个人都知道一个笑话,你就该寻找一个新的笑话了。

03 反性骚扰运动影响女性犯罪小说创作

反性骚扰运动席卷全球已有七年,并深刻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流行文化,女性们更被鼓励分享自己的故事,即使是那些羞耻与创伤的经验。具体到文学领域,不同类型的写作都对这场运动做出了回应,犯罪小说这一类型也不例外。日前发表在《对话》(The Conversation)的一篇专栏文章具体讨论了这一问题。

近年来,有不少小说都特别提及反性骚扰运动,处理了一系列主要角色的性犯罪后果,并迅速售出影视改编版权,比如温妮·M·李(Winnie M Li)的《共谋》(Complicit)讲述了一位女性电影制片人想要主动调查行业中的性侵者,约米·阿迪高克(Yomi Adegoke)的《黑名单》(The List)涉及一位被错误指控的男子,玛丽·盖茨基尔(Mary Gaitskill)的《这就是快感》(This Is Pleasure)讨论了一位女性如何意识到自己的男性好友是被指控的性骚扰者。这些小说都由女性撰写,邀请读者思考性侵事件中不同的角度与观点,但有人指出,女性视角意味着焦点从犯罪者身上被移开,而这几乎没有对当下的强奸文化提出什么挑战。

《这就是快感》(This Is Pleasure

围绕女性对这一题材的书写,过去主要存在两类观点。一类以编剧布里奇特·劳利斯(Bridget Lawless)为代表。2018年,为了响应反性骚扰运动,她发起了坚定图书奖Staunch Book Prize),旨在颁发给一部惊悚小说的作者,其中没有女性遭到殴打、跟踪、性剥削、强奸或谋杀情节。劳利斯认为,大多数犯罪小说聚焦的都是针对女性的最不常见的暴力方式,比如跟踪、连环杀手、不明袭击者,让读者对强奸犯的形象产生了一种错误观念,从而使真正的强奸犯——通常是前任或现任伴侣——更难以被定罪。

另一类观点与此相反,并对坚定奖提出了批评。小说家苏菲·汉娜(Sophie Hannah)认为,作家不应假装这些罪行不存在,而是应该挑战写作方式中存在的偏见。她提出,应该把奖项颁给最有力或最敏感地解决针对妇女和女孩的暴力问题的作品,重要的是讲述这些故事,并挑战过往叙事中对性犯罪的盲目迷恋。

这当然是具有挑战性的。比如在过往的犯罪小说中,冰箱法fridging)是很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即利用针对女性的暴力来激励男性主角采取行动,传媒界一直以来都对死去的漂亮女孩充满痴迷,在这些故事里,女性只作为受害者出现,要如何去打破这一套路?又比如在结局中,应不应该给虚构的女性编造一个幸福的结局?这是否会给那些正在或曾经遭受性犯罪的真实女性提供支持与力量?

美国作家克斯汀·米勒(Kirsten Miller)的小说《改变》(The Change)就是一次这样的尝试。她试图颠覆女性角色能动性不足的现状,小说主角是三个绝经前后的女性,她们意图揭露以杰弗里·爱泼斯坦为原型的性侵者网络,毫不犹豫地对性侵者提出谴责。米勒将女性视为解决方案,而拒绝赋予其刻板印象,她希望能通过这部小说呼吁女性——尤其是年长女性——发挥自己的能量,将施害者绳之以法。

参考资料:

https://www.koreatimes.co.kr/www/culture/2024/10/142_384831.html

https://www.koreaherald.com/view.php?ud=20241021050568

https://www.theatlantic.com/culture/archive/2024/10/halloween-costume-memes/680331/

https://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arts/story/2024-10-24/halloween-costume-memes-moo-deng-raygun

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the-metoo-movement-has-shaped-how-women-write-crime-fiction-239905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韩国家长团体呼吁图书馆撤下韩江《素食者》 | 文化周报

不只是家长持有这样的观点。京畿道教育厅去年曾根据保守派团体的建议,向各级学校发送了一份备忘录,建议处理与性相关的书籍,其中也包括《素食者》。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0日,韩国首尔火车站的新闻节目中,电视屏幕上出现了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国作家韩江的照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实习记者 王鹏凯 黄月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每个周六,“文化周报”向你汇总呈现最近一周国外思想界、文艺圈、出版界、书店业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们关注韩国家长团体呼吁图书馆撤下韩江《素食者》、互联网流行文化“入侵”万圣节、反性骚扰运动影响女性犯罪小说创作等内容。

01 韩国家长团体呼吁图书馆撤下韩江《素食者》

在韩江获得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掀起了大范围的购书热潮。但与此同时,韩国国内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据《韩国时报》(The Korea Times)报道,一个全国性的家长团体正在呼吁学校图书馆撤下韩江的小说《素食者》,称这本书对未成年人有害

这个名为全国家长同盟协会的团体在本周二发布了一则声明,认为这部小说应该被归为对青少年有害的类别,一本含有极端和暴力内容的书籍,不应该仅仅因为它是诺贝尔奖得主写的,就被放入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图书馆。该团体向新当选的首尔市教育厅长郑根植发出质问:厅长本人读完《素食者》了吗?他会推荐这本书作为未成年孙辈的必读书目吗?截至周二晚,已有超过一万人签署了支持这一要求的请愿书。据了解,该团体在教育方面长久以来一直持保守倾向,此前还曾积极抗议包括同性关系在内的多种议题。

不只是韩国家长持有这样的观点。据透露,京畿道教育厅去年曾根据保守派团体的建议,向各级学校发送了一份备忘录,建议处理与性相关的书籍,导致该地区的几所学校以此为由丢弃了超过2500本书,其中就包括韩江的《素食者》以及另一位诺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在接受《韩国先驱报》(The Korea Herald)采访时,一位母亲提到,自己八年级的女儿原本想要读韩江的《素食者》,但老师认为《素食者》并不适合她的年龄,建议她读另一本《少年来了》。

《素食者》
[韩]韩江 著 胡椒筒 译
磨铁·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09

在周二举行的国会监察会议上,《素食者》再次引发争议。京畿道教育厅长任太熙在会议期间谈到,他读了《素食者》,认为这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作品,但他也表示,某些部分,例如涉及到蒙古斑的地方,确实会让我感到不舒服,我知道学生或许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反对党对此提出了批评意见,称其为不合时宜的图书审查形式,也有议员谴责京畿道教育厅的行为相当于审查或胁迫

当地电视台SBS为此采访了五位性专家,并得到了一致的答案,他们并不认同这项禁令。专家们表示,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应该考虑的是其中传递的价值理念,而不是某处耸人听闻的段落,即使是与性相关的内容,在老师和家长的适当指导下,也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性观念,实际上,《素食者》恰好提供了一个反思和讨论的机会。

这种状况在世界范围内都屡见不鲜。比如美国就长期存在围绕校园禁书的争议,诺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和《最蓝的眼睛》经常出现在禁书名单之列。作者获得荣誉似乎并不是作品的免罪金牌,又或者如布克奖发布的一篇文章所说,这种被禁止的危机长久以来始终伴随着写作者们,几乎从作家们动笔开始,其他人就一直在试图压制他和她的文字。

《素食者》出版于2007年,是韩江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曾获得国际布克文学奖。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英惠在一场噩梦后拒绝吃肉,并渐渐把自己当成了一株只需要阳光和水的植物,这一举动不但让她的婚姻陷入危机,还成为了一连串失控之举的开端。

02 互联网流行文化正在毁掉万圣节?

万圣节将至,每年的万圣节装扮都可以被看作是对当下最新流行文化的反映,在过去几年里,这种流行趋势与互联网不断深度绑定,这是一件好事吗?

谷歌提供的一份趋势清单显示,在今年西方最受欢迎的万圣节装扮里,除了《头脑特工队》《怪奇大法师》等热门影视的角色外,排名高位的还有巴黎奥运会期间走红的澳大利亚霹雳舞者Raygun,人们都想要模仿她那件黄绿相间的运动服。值得注意的是,Raygun并不是传统万圣节意义上的怪物,不是小说中的角色,也不是任何其它传统中的娱乐人物,她是一个网络模因(meme)。我们从去年上海万圣节中也能看到相似的状况,安陵容、李佳琦、乙方等网络流行文化出现在街头装扮中,万圣节也由此获称万梗节

人们更愿意从幽灵般的、好莱坞式风格转向模因相关的装扮,这反映了社交网络对万圣节传统的渗透,互联网独有的模因和病毒式文化正在成为万圣节的重要元素。在当下,这些模因越来越深嵌于互联网流行文化的语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人没有理解装扮中的意涵,责任并不在装扮者,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了解流行文化。

这当然意味着更多人参与到流行文化的创作中来,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些批评意见。有人认为,网络流行文化的大量侵入正在威胁万圣节的精神,与这些模因潮人的互动成为了一场冗长而边界模糊的对话,而这原本应该是一个得到即时认可和喜悦的时刻,可是人们正越来越难以相互理解。

2021年万圣节,法国尼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背后是一种对于关注的渴望。人们希望将网络流行文化带入现实生活空间,却反过来导致了一种断裂。《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指出,这些万圣节装扮更多是在互联网中寻找共鸣和狂欢,一切都像是一场Instagram作品创作,而不是现实世界的万圣节聚会,如今,参加万圣节感觉就像是参加一场你没有在场的比赛——它优先考虑的是社交媒体关注度,而不是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另一方面,这种流行文化又处在快速的变化流转之中。社交媒体研究者内森·约根森(Nathan Jurgenson)曾撰文指出,人们不断试图证明自己处在潮流前沿,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一个模因从被喜爱到被讨厌的循环正在变得越来越快。在这个意义上,万圣节装扮又很容易陷入一种对新奇事物的不可持续的痴迷中——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完全独一无二的装扮变得不那么可能。换句话说,一旦每个人都知道一个笑话,你就该寻找一个新的笑话了。

03 反性骚扰运动影响女性犯罪小说创作

反性骚扰运动席卷全球已有七年,并深刻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流行文化,女性们更被鼓励分享自己的故事,即使是那些羞耻与创伤的经验。具体到文学领域,不同类型的写作都对这场运动做出了回应,犯罪小说这一类型也不例外。日前发表在《对话》(The Conversation)的一篇专栏文章具体讨论了这一问题。

近年来,有不少小说都特别提及反性骚扰运动,处理了一系列主要角色的性犯罪后果,并迅速售出影视改编版权,比如温妮·M·李(Winnie M Li)的《共谋》(Complicit)讲述了一位女性电影制片人想要主动调查行业中的性侵者,约米·阿迪高克(Yomi Adegoke)的《黑名单》(The List)涉及一位被错误指控的男子,玛丽·盖茨基尔(Mary Gaitskill)的《这就是快感》(This Is Pleasure)讨论了一位女性如何意识到自己的男性好友是被指控的性骚扰者。这些小说都由女性撰写,邀请读者思考性侵事件中不同的角度与观点,但有人指出,女性视角意味着焦点从犯罪者身上被移开,而这几乎没有对当下的强奸文化提出什么挑战。

《这就是快感》(This Is Pleasure

围绕女性对这一题材的书写,过去主要存在两类观点。一类以编剧布里奇特·劳利斯(Bridget Lawless)为代表。2018年,为了响应反性骚扰运动,她发起了坚定图书奖Staunch Book Prize),旨在颁发给一部惊悚小说的作者,其中没有女性遭到殴打、跟踪、性剥削、强奸或谋杀情节。劳利斯认为,大多数犯罪小说聚焦的都是针对女性的最不常见的暴力方式,比如跟踪、连环杀手、不明袭击者,让读者对强奸犯的形象产生了一种错误观念,从而使真正的强奸犯——通常是前任或现任伴侣——更难以被定罪。

另一类观点与此相反,并对坚定奖提出了批评。小说家苏菲·汉娜(Sophie Hannah)认为,作家不应假装这些罪行不存在,而是应该挑战写作方式中存在的偏见。她提出,应该把奖项颁给最有力或最敏感地解决针对妇女和女孩的暴力问题的作品,重要的是讲述这些故事,并挑战过往叙事中对性犯罪的盲目迷恋。

这当然是具有挑战性的。比如在过往的犯罪小说中,冰箱法fridging)是很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即利用针对女性的暴力来激励男性主角采取行动,传媒界一直以来都对死去的漂亮女孩充满痴迷,在这些故事里,女性只作为受害者出现,要如何去打破这一套路?又比如在结局中,应不应该给虚构的女性编造一个幸福的结局?这是否会给那些正在或曾经遭受性犯罪的真实女性提供支持与力量?

美国作家克斯汀·米勒(Kirsten Miller)的小说《改变》(The Change)就是一次这样的尝试。她试图颠覆女性角色能动性不足的现状,小说主角是三个绝经前后的女性,她们意图揭露以杰弗里·爱泼斯坦为原型的性侵者网络,毫不犹豫地对性侵者提出谴责。米勒将女性视为解决方案,而拒绝赋予其刻板印象,她希望能通过这部小说呼吁女性——尤其是年长女性——发挥自己的能量,将施害者绳之以法。

参考资料:

https://www.koreatimes.co.kr/www/culture/2024/10/142_384831.html

https://www.koreaherald.com/view.php?ud=20241021050568

https://www.theatlantic.com/culture/archive/2024/10/halloween-costume-memes/680331/

https://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arts/story/2024-10-24/halloween-costume-memes-moo-deng-raygun

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the-metoo-movement-has-shaped-how-women-write-crime-fiction-239905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