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到9月21日,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上海举行。界面创业为你带来“双创周”中值得报道的公司与内容。全部专题文章可点击这里浏览。
“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一个大学的创新能力更好的服务社会?大学和企业的科技转化原本是两个独立的进程,但已经不适应现在产业的发展了,他们两者在相互融合,转化周期在缩短。大学的架构在发生变化,大学需要一个应用层,这也是零号湾的使命。”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刚在双创周的“创新创业七日谈”上这样表示。
1940年以前,美国加州基本上只有政府主导的海军和航空航天产业,而几乎没有民用高科技公司。当时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也大多跑到东海岸就业,于是,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Frederick Terman即鼓励师生在当地创业,斯坦福大学提供风险投资和校园空间等资源,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
1951年,Terman又提议创办产业园,将校园的土地租给科技公司使用,一方面缓解斯坦福大学在二战后的财政危机,另一方面,斯坦佛大学的学生更容易进入这些科技公司实习,这就是后来的斯坦福大学研究园(Stanford Research Park)。
这同时成就了硅谷和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在硅谷早期的形成,产业集聚,之后的成熟繁荣,都发生着密切的互动。硅谷很多大型科技公司,谷歌、惠普、雅虎、思科、特斯拉等等,创始人均来自斯坦福大学,小的科技公司就更多。
大学本身就是科技创新和研究探索的基地,但从前科研成果常常停留在实验室,与产业的互动极少。而现在,教学科研向产业转换的效率不断加速,而且很多专业科技领域的创业创新,比如人工智能,都需要具有顶级科研背景的人才来承担。科研得到的技术成果和专利可以通过创业快速投入产业应用,科研和产业的密切互动又可以反馈和激励科研向前端探索。高校正在成为创业创新,尤其是高科技领域创业创新的重要角色。
上海交大的“应用层”
早在2001年1月,交大即成立了上海交大科技园,2012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根据上海交大提供的资料,上海交大科技园已建立13个科技园区,现有企业729家,累计毕业企业213家,其中新三板挂牌4家、上市3家。
2015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地产集团三方共同发起共建“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零号湾面向科技型创业企业,吸引国内外高校在校师生、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落户创业。
“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与大学零距离,无边界,紧密融合的创新创业培育生态体系。”张志刚说,截止至2017年7月,零号湾创新创业项目总数已达388个。
为了更有效率的整合各项资源,零号湾采取对接不同领域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孵化器模式。“我们不仅引进了综合创业孵化器,更依托交通大学相关领域学科优势及校友产业资源,筹建系列专业孵化器,这些专业孵化器将为智慧医疗、先进‘智’造、智能硬件、航空航天、智慧城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旅游和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创业团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支持。”张志刚介绍。
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借助双创示范基地的契机,上海交通大学又成立了学生创新中心、创业学院、紫竹产业技术研究院。
科研成果转化制度支持
在本届双创周的主会场,作为全国双创基地的上海交通大学也参展,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展台,你可以看到,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浩伟牵头研发的陶铝新材料,以及由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章俊良教授、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来新民教授和化学化工学院张永明教授牵头研发的燃料电池。
这是上海交大在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成果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生物活性肽系列产品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等。上海交大知识产权交易额正在大幅增长,2017年上半年产权交易额是2014年全年的6倍。
而这背后是政策,和科研转化制度的支持。
为了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方式、路径和流程,加大对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上海交大成立了上海交大知识产权公司,通过校企合作机制,打通知识产权作价入股通道,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累计促成技术持股项目7项,形成面向专业教师群体的知识产权经营、通用技术合作的研发支撑平台。
2016年,上海交大相继出台了包括《关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实施意见》、《职务发明管理办法》、《科技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技成果技术入股操作细则》等10份文件。
创新创业教育
上海交大在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打造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教学科研和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根据创业项目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海交大为学生提供了“创业专项工作室”、“创业加油站”、“国家大学科技园”、“零号湾”等创业孵化平台,为不同阶段的创业项目提供场地和辅导。
在科研创新孵化平台方面,上海交大已形成“50个创新工作室”、“学生创新中心”和各学院专业实验室等共同构成的创新孵化网。
“50个创新工作室” 是为专业教授及科研团队指导在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搭建的平台,由院士、长江学者等领衔,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前沿科学探。
“学生创新中心”包括创新训练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旨在推进学生自主创新研究、创新实践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创新实践与科研相结合;校内300多位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家千人学者、长江学者、“四青”人才,以及校外大型跨国企业和科技类新创企业的高层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项目和创新研究项目。
创新孵化平台同“钱学森杯”创新大赛、颠覆式创新大赛等校级、市级和国家级创业大赛以及创业训练营、创业见习实习等多样化、实战化的实践体系相结合,使众多具有创业潜质的创新团队和项目从中脱颖而出。
在2011、2013、2015年连续三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上海交大获得总分第一。2016年一年,获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金奖等36项国际和国家级大奖。
2002年,林晨曦曾参加上海交通大学ACM/ICPC代表队,并获得全球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冠军,这也是亚洲队伍获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而现在他作为联合创始人创立的依图科技已经成为AI人脸识别领域独角兽,而实际上,人脸识别领域的另外2只独角兽,商汤科技、云从科技,其创始人徐立、周曦也皆是交大校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