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黄月
江西卫视一档名为《幸福配方》的节目日前播出报道《六旬追星女子:我要嫁靳东,勇敢活一次》,引发网络热议。节目讲述了来自江西的黄女士与抖音上的“靳东”对话、合拍(注:抖音里的一种同屏视频玩法)并坠入情网,离家出走欲与“靳东”见面,与丈夫和儿子的关系日益恶化,且拒绝相信这是一个骗局。
事件发酵后,各个短视频平台封禁了大量假明星账号,靳东工作室也发表维权声明,这样一个荒谬的中老年骗局貌似有了一个光明的结尾。而事实上,“假靳东”骗局虽被戳穿,中老年女性的情感黑箱依然没被打破——或者很大程度上来说,被人们有意地忽略了。豆瓣网友@张春(阿卡纳) 认为,上述节目折射出了一套应对从社会主流脱嵌的已婚女性的话语系统,即把对婚姻不满、转向从一个虚幻恋爱对象中获得情感补偿的女性标记为受骗的“精神病人”,而非让她看清真正的问题所在,以此帮助丈夫回避问题,让他的妻子继续留在婚姻和家庭中。
所以,对黄女士以及抖音上许许多多其他沦陷在“假靳东”骗局中的中老年女性来说,这个所谓“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她们为何承受着深重的痛苦?主流社会舆论所折射出的,是我们对中老年女性生活怎样的误解与漠视?
01 爱与欲望仍在,老年群体却已被“他者化”
“假靳东”事件发酵之初,微博热搜话题是#靳东的老年粉有多疯狂#,因为一开始转载这则新闻的博主和围观网友把注意力和讨论点放在了“骗局低劣”和“老年粉离奇失智”上。黄女士的年龄被放在节目标题中以强调某种荒谬感,仿佛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展现出内心感受和情欲渴望即是不正经或不正常的。老年群体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与欲望追求,在社交网络上不是被视为奇观就是惨遭忽略,在今天早已并不少见。将老人“他者化”的社会心态是如此普遍,这或许也是“六旬追星女子”报道如此轰动的重要原因。
即便是在学界,老年人的情感和欲望也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课题。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研究助理教授杨姝焱在接受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采访时指出,上世纪五十年代金赛博士(A. Kinsey)在《女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一书中首次提到老年人的性行为并且驳斥了老年人没有性的论述。直到最近二十年,学界对此问题的认识才逐渐增多,中国和欧美学界都通过多方面收集数据来研究老年人的性健康。
在《长寿的代价》一书中,《纽约时报》资深记者约翰·利兰(John Leland)援引印第安纳大学性健康促进中心2010年的一项研究指出,20%-30%的男性和女性直到80多岁还保持着活跃的性行为。杨姝焱提醒我们注意,所谓老年人的性(sexuality),包括了爱抚等边缘性行为,含情感表达、肉体欲望、爱恋兴趣等多种维度,因此中国学界有时会用“全性”来翻译“sexuality”。
杨姝焱博士论文的主题是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研究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性。她在成都和天津两地做了42个深度访谈以及688份问卷调查,分析问卷发现约有50%的男性和40%的女性在调查过去的一年中保持着性活跃状态,有包括爱抚在内的性行为。“这作为人的正常需求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社会上将老年人作为一个群体并将其贴上标签化的认识,我认为是有偏差的,”杨姝焱在采访中称。
研究统计数据显示,无论国籍和年龄,男性的性经验往往都比女性丰富,这反映了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的性别规训,即性耻感,“她们会认为这是一个禁忌,或者说作为一个‘好女孩’不应该对这方面了解太多,这就造成女性在这方面的认知是不够的。”杨姝焱说。她在采访中国老年女性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对性知识是很缺乏的,有一位接受采访的女性连什么是(性交)润滑剂都不知道。另外,在中国“无后为大”的传统认知和文化结构中,性与生育关系密切,而女性到了四五十岁就开始出现绝经等更年期特征,这也有可能影响人们对中老年女性的认知,认为她们的性是不重要的。
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个特殊国情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近三十年时间里,集体主义意识形态统摄公共和私人生活,压抑人们对浪漫爱情的追求,造成了亲密关系中情感表达的缺失。杨姝焱指出,社会局限导致了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没有太多途径和环境去了解爱情、婚姻和性,“电影《庐山恋》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被压抑许久的对爱情的向往。”
“在‘假靳东’事件中,很明显可以看出这位女性有着对浪漫爱的向往,但可能现在的伴侣无法满足,再加上她无法准确判断网络世界的真假,所以会对一个虚拟形象着迷。”杨姝焱分析认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迷恋偶像的表象背后,老年女性以追求互联网上的虚假“浪漫爱”寻求情感代偿才是本质。在“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的报道中,许多陷入“假靳东”骗局的女性在回答“你对靳东什么感情”的问题时表示自己欣赏他、关注他、认可他,但忌讳使用“爱”这个词,她们并非完全分不清现实和虚构的边界。
从谷雨的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步入老年的女性一生很少谈论爱,现实婚姻很多并非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并且随着时间流逝一步步掏空了她们的人生。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讲,短视频中“靳东”的嘘寒问暖,为生活中缺乏爱和关照的女人们提供了某种情感代偿——浪漫爱是情感代偿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也不是全部。只有跳脱出猎奇或不屑的围观心态,我们或许才有机会看到,这些女性有意或无意地在一个超越现实的(想象)世界里寻找情感代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02 身心受损与精神贫困:“绝望主妇”是如何炼成的
“除了没人疼,身上哪都疼。”在“假靳东”事件的后续讨论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骗局背后中老年女性的身心健康困境。对于女性在假账号下热情留言的女性来说,这些告白和关心是久旱逢甘霖,“靳东”是不是真的或许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终于有人尊重她们,关心她们,在乎她们。
“无人关心”的另一面,是老年女性(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几乎一辈子都在关心他人、照顾他人、把温柔和体贴付与他人。联合国妇女署2019年一项在韩国进行的研究显示,老年男性的日常照料主要由其妻子承担(76%),而老年女性的大部分无偿照料由其女性亲属承担(43%)。
该机构发布的《世界妇女的进步:变化世界的家庭(2019-2020)》双年度报告显示,照护家庭的任务依然高度女性化。全球范围内,女性在家庭中从事的无偿照护和家务工作量为男性的三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人们享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机会更有限,生活在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结婚生子等情况都加剧了女性的照护工作量,这种不平等直接导致女性受教育、有偿工作和休息时间的减少、缺少关怀、身心健康受损。
付出和回报的严重不对等让许多中老年女性——特别是处于经济弱势地位的群体——陷入“精神贫困”的境地。“丁香医生”刊发的《“61岁女性出轨假靳东”,背后是农村妇女被忽视的一生》一文援引相关数据指出,2009年针对陕西省农村老年女性的调查发现,将近80%的受访者感到“心里空”“孤零零”。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中国老年女性的抑郁症状自我报告率高于男性。
这些统计数据并不难以理解,只不过在绝大多数时候,从家庭到社会都没有意识到“女性是怎么想的”,正如黄女士的丈夫在节目中不断对她恶语相向,“你以为你是美女吗?”“你都六十多了,人家会看上你?”当女性被一味要求付出、将自己的人生和需求放在次要位置时,人们很难想象她们承受的压力有多大,为重压寻找出口的需求有多迫切。杨姝焱指出,女性情感支持的匮乏很大程度上来说也是一个性别角色分工的结构性问题:“男性和女性被赋予的角色不一样,男性是(提供)经济方面的支持,而女性是(提供)家务或情感方面的支持,长久以来都是如此,女性长期固守在家庭当中、社会交往圈缩小,经济来源缺乏,会造成女性自我认同的迷失以及与社会的脱离。”
《妻子们的思秋期》一书对这种长期不为外人所知的“女性的生存烦恼”做了详细描述。日本记者斋藤茂男调查了1980年代罹患神经衰弱、酒精依赖症等精神疾病的日本城市中产中年主妇群体后发现,她们之所以会挣扎于无边无际的空虚感和孤独感中,是严苛性别角色分工的结构性压迫导致的。随着年龄增长、孩子长大成人离开身边,前半辈子好妻子、好妈妈的女性角色逐渐远去,女性在进入人生后半阶段后如果找不到慰藉和精神寄托,很容易陷入存在主义危机:
“本质上来说,很多女性对家庭有感情上或情绪上的期待,但男性不同,他们实现自我的地方不只是家里,所以根本无法理解女性想要的生活方式和感受,由此产生分歧也就不足为奇。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女性为家庭付出了太多,对丈夫那种‘期待落空’的定义范围,也就无端扩大了。”
03 打破中老年女性的情感黑箱
陷入“假靳东”骗局的女人们是疯了吗?如果我们看到老年依然存在的欲望与其从未有机会获得的情感关怀与精神寄托,大概便可以将其视作某种无声的个人反抗。她们逃离现实世界,在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里汲取慰藉和情感满足。美国女性主义学者、杜克大学文学与历史系荣誉教授珍妮斯·A·拉德威(Janice A. Radway)在《阅读浪漫小说》一书的研究中看到了女性文化消费中蕴藏的政治性。她认为,在父权制家庭中,由于无人关心她们,她们因此感到了身体上的疲惫和情感上的空虚,阅读浪漫小说因此给予她们希望和情感补给,还催生了一种由衷的幸福感。她们依靠这种“幻想性策略”来确认(异性恋)父权制社会“可以创造一个表里如一、衷心感到满足的女性主体”。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女性或多或少都受陈旧的性别规范、价值观、角色和预期所困,自我实现的各个目标相互抵触(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几乎是只有女性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残酷现实难以撼动的情况下,女性是否可以转向想象的世界夺回主体性,想象一种全新的、更令她们满足的可能性?“人的自我实现在现实中可能达不到自己的预期,而电视和媒体又提供了一种非常完美的形象,因此不管是对于中老年女性还是20多岁的追星女孩来说,都有这方面的心理诉求,”杨姝焱说,“只不过在‘假靳东’事件中,这位女性模糊了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因此很多人会嘲笑她,但我很同情她,会以一个更包容的视角看待。”
利兰认为,年老不是趁人们不注意骤然降临的,它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与其他任何阶段没有两样。把老年群体他者化的惯性思维导致了我们对影响他们生活质量的许多因素缺乏了解,亦遮蔽了这一事实:他们面临的问题、蒙受的痛苦,从本质上来说,是整个社会某种结构性缺陷的反映——如果不改善这些情况、弥补这些缺陷,终有一日我们也将陷入今天她们所陷入的困境。
在成为“绝望主妇”“疯狂老年粉”之前,这些在手机里寻找安慰的女性也曾是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少女;在不如意的妻子身旁,往往也有一个对自己的认知偏见和生存困境无所体察的丈夫。正如斋藤茂男所意识到的,陷入精神泥潭的妻子们折射出某种社会整体结构问题,即父权制资本主义社会对男性的异化:他们在结了婚之后心安理得地把妻子当工具对待,“丈夫们全面从家庭退场,被吸入企业这个洞穴,变成了没有感情的生物。”
或许只有将之置于社会整体性图景中去看,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打破中老年女性的情感黑箱,正视今日的她们——或许也是未来的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
(实习生胡辰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资料:
【美】约翰·利兰.《长寿的代价:我和六位老人共处的一年》.中信出版集团.2020.
【日】斋藤茂男.《妻子们的思秋期》.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
【美】珍妮斯·A·拉德威.《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译林出版社.2020.
《爱与孤独:“假靳东”骗局里的女人们》,谷雨实验室
《“61岁女性出轨假靳东”,背后是农村妇女被忽视的一生》,丁香医生
《内敛、奢靡与伪装:中国人如何在镜头前表达爱情?》,界面文化
《女性权利实现与世界家庭变动趋势——联合国妇女署发布<世界妇女的进步:变化世界的家庭(2019-2020)>》,中国妇联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110874
Kinsey, A. C., Pomeroy, W. B., Martin, C. E., & Gebhard, P. H. (1953). Sexual behaviour in the human female.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Yang, S.Y., & Yan, E. (2016). Demographic an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sexual activity in older Chinese people.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5, 5-6, 672-81. doi: 10.1111/jocn.12998 ACC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