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深度】全国碳市场即将开市,2225家电厂都准备好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全国碳市场即将开市,2225家电厂都准备好了吗?

全球最大碳交易体系将在7月择时启动上线,这些电厂免费的碳排放将成为历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庄键 席菁华 徐宁

编辑 | 张慧

90万吨。这是一家国有大型电厂必须在今年补足的碳排放指标缺口,同时意味着一笔上千万元的额外支出,此前免费的碳排放成为历史了。

缺口的出现,源于生态环境部将2225家发电企业列入了全国碳市场的配额管理重点排放单位,它们的碳排放从此受到配额约束,这家国有电厂也榜上有名。

发电行业约占国内碳排放总量的四成,是碳排放大户集中地,因此成为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

宝碳科技董事长朱伟卿拜访过这家国有电厂客户两次。目前她正忙于为对方敲定如何补足配额缺口的最后细节。宝碳科技2010年在上海成立,是一家业内小有名气的碳资产管理公司。

在宝碳科技为对方设计的配额补足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通过即将启动交易的全国碳市场,购买其他电厂富余的碳排放配额。

过去数年,宝碳科技与两百多家潜在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大部分是即将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企业。朱伟卿称,其中包括不少有配额富余的电厂,她已物色到了几家愿意出售配额的电厂,等待下一步磋商。

7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在7月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生态环境部也随后表示,目前已完成启动交易的各项准备工作,将于7月择时上线。

这意味着,碳排放配额的交易窗口即将打开。

你的碳排放指标够用吗?

生态环境部今年5月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明确,碳排放配额将是全国碳市场现阶段唯一可交易的产品。

这一市场被视为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主力政策工具。中国政府在去年9月宣布,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是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某个地区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的碳排放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总量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对于2225家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企业而言,进行碳交易的前提,是明确自己的碳排放配额是否富余。这将由基准线决定。

通俗地讲,基准线决定了一个企业允许排放的免费配额。若企业实际排放超出免费配额,可通过全国碳市场购买配额等方式补足缺口。

按照发电企业发电机组的不同类别,总共划分有四条基准线。其中燃煤机组以300 MW的容量为界,设置了两条基准线。非常规燃煤机组和燃气机组则各划分了一条基准线。

全国碳市场启动伊始,各个省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需要结合基准值和发电企业的供电量及供热量,计算出辖区内企业在2019年和2020年度的碳排放配额。

这些配额会免费发放给2225家发电企业,用于在今年完成上述两个年度的碳排放履约。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评价称,这种配额分配方式融合了补贴和税收的双重功能,碳排放控制做得好的企业将因此获得补贴,而做得差的企业则会被施以税收,因为它不得不向外购买配额。

在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看来,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基准线的制定会较为宽松,大部分企业能实现配额和排放的基本平衡,只有部分排放强度远高于基准线的企业,才出现较大的配额压力。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注意到,政策的制定者还为配额压力较大的企业设计了一项保护机制。企业履约时,无需为排放总量20%以上的配额缺口支付费用。

齐康解释称,如果一家发电厂的实际碳排放量为200万吨,分配到的配额只有70万吨。理论上它的差额为130万吨,但根据保护机制,它需要补足40万吨的配额(200万吨乘以20%),就算是完成了履约。

今年,申能集团下属的七家电厂将被列入重点排放单位的名单中。

申能碳科技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刘弦称,根据测算,申能部分电厂会有富余的配额,但大部分电厂存在着配额缺口。因此,申能集团层面也将出现配额不足的情况,但整体的履约压力相对较小。

申能集团对于碳市场并不陌生。早在2013年,这家上海国资委下属的能源集团就以重点排放单位的身份,参与上海碳市场的配额分配、交易和履约。

除上海外,北京、深圳等另外六个省市也相继在当年开启了地方碳市场的试点,涉及当地的发电、钢铁、化工等多个行业。

申能集团参与地方碳市场的电厂每年碳排放总量近2000万吨,往年都会面临40-50万吨的配额缺口。

随着缺口逐年扩大、碳价成本上升,申能集团在2018年设立了申能碳科技。成立这家公司的目的,一方面是统一管理集团碳资产,降低为补足碳配额缺口而支付的履约费用,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开拓碳市场的潜在商业机会,为其他企业提供碳资产服务。

申能碳科技隶属于申能集团能源金融事业部,强项在于碳市场的交易层面,刘弦此前从事证券投资行业。他透露,过去两年相比于上海碳市场每吨40元以上的配额拍卖价,申能集团碳排放的履约成本降低了40-50%。

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前,各类碳资产公司都在尝试了解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盈缺信息,从而掌握市场启动初期的整体盘面情况,同时储备潜在的配额交易资源。

多位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业内人士分析称,目前来看,全国碳市场会呈现配额量的总体富余,从而为交易创造条件。

不过在协鑫碳资产总经理何毅看来,并非所有拥有盈余配额的企业,都会选择在开市后立即出售碳配额,原因之一是难以预测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的碳价走势。

协鑫集团在2015年成立了协鑫碳资产公司,以开展集团内外部的碳资产业务。协鑫碳资产目前为协鑫集团旗下数十家电厂提供碳资产的管理服务。该公司并未披露其所服务企业在全国碳市场的配额盈缺情况。

基准线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是发电企业们选择谨慎做出交易决定的另一原因。

一旦主管部门收紧基准线,一家原本有富余碳配额的发电企业就可能会出现配额缺口。对于目前有配额富余的企业而言,它们也不得不思考,明年乃至后年,手中配额还会有富余吗?

CCER储备进行时

除了从全国碳市场中购买配额外,企业还有一种补充碳排放配额的方式——利用CCER资源。

在配额发放政策逐渐趋紧的背景下,CCER成为了一项各界都希望能争取到的资源。过去两年,CCER的价格呈现快速上涨的势头。

CCER的正式名称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国内的可再生能源等减排项目在经政府批准备案后,可以申请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核证其自愿减排量。在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履约时,可使用1单位的CCER抵消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设计这项制度的目的,在于创造自愿减排的激励机制,通过碳市场让资金流入投资减排项目的企业。

在各地碳交易试点市场,CCER抵消机制已被广泛采用。它同样适用于刚刚开启的全国碳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明确,一家企业最多可以用CCER来抵消其碳排放总量的5%。

宝碳科技在为那家有着90万吨配额缺口的电厂设计履约方案时,也包括使用CCER补足缺口。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中心的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上海碳市场CCER的成交均价达到每吨20.35元,较2019年上涨175%。

在各地的试点碳市场中,上海的CCER交易已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首位。截至去年末,上海碳市场CCER累计交易量为1.1亿吨,占全国累计成交量的41%。

根据交易中心发布的报告,CCER价格上涨被归结为主管部门2017年停止CCER签发后,市场存量CCER数量逐年减少。

CCER签发在2015年启动,但两年后以对申报流程进行改革为由暂停。

根据生态环境部下属机构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统计,在CCER开放审核的两年时间,总计有1315个CCER项目和7800万吨的CCER获得核准。在地方碳市场的试点期,约2200万吨CCER已经被用于碳排放的抵消。

借助于二级市场交易,申能碳科技在这两年已储备了部分CCER,用于地方碳市场和未来全国碳市场的履约。通过前期项目开发,一些更早参与碳市场的机构也同样储备了可观的CCER资源。

在2017年CCER签发暂停前,宝碳科技曾协助开发多个CCER项目,并收购了其中的大部分CCER。

国家电网旗下的英大碳资产目前也持有约450万吨的CCER资产。该公司总经理葛巍称,公司的存量CCER主要来源于前期项目开发和二级市场收购,未来会结合国家政策导向,用好这部分CCER资产,服务在全国碳市场有履约或碳中和需求的客户。

在协鑫碳资产总经理何毅看来,全国碳市场CCER抵消机制的相关细则仍有待出台,以明确是否会对参与抵消的CCER提出项目年限等要求。在各地试点碳市场,对于抵消碳排放所使用的CCER就有着不同形式的要求。

协鑫集团目前持有大量可以开发为CCER的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协鑫碳资产已将上述项目按照地域、开发时间和技术类型进行分类,并准备了相关开发文件,待CCER备案重启后,就将推动相关CCER项目的申报。

在全国碳市场启动的背景下,业界普遍预期,CCER的签发工作会很快重启。宝碳科技董事长朱伟卿称,“这类似于中国有股票市场,但是IPO(首次公开发行)一直是暂停的,也不现实。”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总经济师张昕在今年4月公开表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相关新规很快会发布,CCER的申请也将随之恢复。

宝碳科技已提前储备潜在的CCER资源。上半年,该公司与维尔利(300190.SZ)签订战略协议,将共同开发这家环保企业潜在的CCER项目。

申能碳科技目前拥有十多名员工,其中的半数都在各地洽谈CCER的开发项目。该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刘弦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尽管现在签发流程并未正式启动,但是可以先与项目方锁定合作开发意向。

“市场在这个风口上,我们起了个大早,一定不能赶个晚集。”刘弦说。

会成为一个怎样的碳市场?

对于碳资产的圈内人而言,全国碳市场的正式启动,要比他们原本预期的时间晚了近四年。

业内此前普遍认为,全国碳市场将在2017年正式启动。但在这一年的年末,等来的只是全国碳市场启动系统建设的消息。

直到去年9月,中国政府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碳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后,一系列关于碳市场的规章制度相继落地,全国碳市场终于渐行渐近。

业内关注的焦点也逐渐转向新的议题:它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碳市场。

在复盘地方碳市场近八年的试点经验时,其流动性和交易规模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成为业界共识。去年全年,国内七个试点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总量为7698.25万吨,交易总额仅为21.86亿元。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称,碳交易市场试点取得了一些成绩,给全国碳市场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是问题也比较多,比如市场交易不是很积极,交易量很小且碳价偏低。

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随着纳入重点排放企业的数量增加,碳排放配额总量上升,市场流动性也预期会因此有相应提高。

中华环保联合会碳减排标准工作组组长、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碳交易主管颜磊提及,国内发电行业的碳排放配额约为40亿吨,远高于试点碳市场12多亿吨的配额总量,甚至超过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欧盟碳交易体系。

颜磊预计,“十四五”期间,除发电行业外,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冶金、建材、造纸和航空等七个重点排放行业,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原本的“地方粮票”升级为“全国粮票”,也将有利于市场提高活跃。地方试点的碳排放配额因为只能在当地碳市场使用,在业内被形象地称为“地方粮票”,全国碳市场上线后,所交易配额则不限地域,因此也被叫做“全国粮票”。

宝碳科技董事长朱伟卿称,考虑到各个试点碳市场的规则等方面差异较大,过去宝碳很少参与地方碳排放配额的交易。全国碳市场统一后,则会特别关注“全国粮票”,甚至可能成为公司未来的主要业务。

“我们真金白银进去,肯定要偏谨慎。”她解释称。

相比地方碳市场,体量庞大得多的全国碳市场,也吸引着金融机构的目光。

国泰君安从2014年就开始涉足地方碳市场交易,目前已经开始向其分支机构培训和推广碳金融业务。国泰君安证券碳金融业务负责人仝岩解释称,以前试点碳市场体量小,相应的碳金融业务基本上总部就能完成,全国碳市场预计会有上万家排放单位参与。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类似宝碳科技和国泰君安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尚且无法直接入场交易。

5月末,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曾公开表示,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初,参与交易的将是发电行业的2225家重点排放企业,可能没有机构投资者入市交易,更不会有个人参与。

生态环境部此前明确,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成立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将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的具体工作。

在赖晓明的此番表态前,市场上已经普遍预期,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会对机构投资者有所限制。

被问及在为全国碳市场做何种准备时,一家机构投资者负责人半开玩笑地说,考虑到开市之后可能无法参与交易,他们目前只能做好鼓掌的准备。

但在前述表态的同时,赖晓明也补充说,在条件成熟以后,机构投资人会很快地纳入到交易范围,从而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中明确,符合规定的机构和个人可以成为碳市场的交易主体。

多位受访者向界面新闻记者称,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由于重点排放单位主要以碳排放履约为目标,交易策略会相对保守,市场流动性相对较低被认为是大概率事件。

一位碳交易从业者认为,碳交易类似于二手房买卖,如果一个小区没有足够的成交量,就很难说清它的真实市场价格。

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特聘教授、能源专家叶春称,在地方碳市场试点期间,就存在着无法通过有效的二级市场交易,及时发现真实碳价和减排成本的问题。今年以来,各地碳市场的成交价基本在每吨20-50元之间波动。

他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电厂等重点排放单位带来了高成本履约的风险。

申能碳科技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刘弦认为,全国碳市场上线后,阶段性会延续现货市场的属性,但未来还是建议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包括引入碳金融产品,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从而发现真实的碳价。

协鑫碳资产总经理何毅称,作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体系,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稳健为主的策略是必要的。 

但他也提出,流动性是任何交易市场有效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应不断完善交易机制,提高市场流动性,避免出现碳价失真,因此希望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时引入机构投资者进入全国碳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

何毅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全国碳市场在今年启动线上交易和履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未来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全国碳市场即将开市,2225家电厂都准备好了吗?

全球最大碳交易体系将在7月择时启动上线,这些电厂免费的碳排放将成为历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庄键 席菁华 徐宁

编辑 | 张慧

90万吨。这是一家国有大型电厂必须在今年补足的碳排放指标缺口,同时意味着一笔上千万元的额外支出,此前免费的碳排放成为历史了。

缺口的出现,源于生态环境部将2225家发电企业列入了全国碳市场的配额管理重点排放单位,它们的碳排放从此受到配额约束,这家国有电厂也榜上有名。

发电行业约占国内碳排放总量的四成,是碳排放大户集中地,因此成为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

宝碳科技董事长朱伟卿拜访过这家国有电厂客户两次。目前她正忙于为对方敲定如何补足配额缺口的最后细节。宝碳科技2010年在上海成立,是一家业内小有名气的碳资产管理公司。

在宝碳科技为对方设计的配额补足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通过即将启动交易的全国碳市场,购买其他电厂富余的碳排放配额。

过去数年,宝碳科技与两百多家潜在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大部分是即将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企业。朱伟卿称,其中包括不少有配额富余的电厂,她已物色到了几家愿意出售配额的电厂,等待下一步磋商。

7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在7月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生态环境部也随后表示,目前已完成启动交易的各项准备工作,将于7月择时上线。

这意味着,碳排放配额的交易窗口即将打开。

你的碳排放指标够用吗?

生态环境部今年5月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明确,碳排放配额将是全国碳市场现阶段唯一可交易的产品。

这一市场被视为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主力政策工具。中国政府在去年9月宣布,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是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某个地区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的碳排放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总量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对于2225家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企业而言,进行碳交易的前提,是明确自己的碳排放配额是否富余。这将由基准线决定。

通俗地讲,基准线决定了一个企业允许排放的免费配额。若企业实际排放超出免费配额,可通过全国碳市场购买配额等方式补足缺口。

按照发电企业发电机组的不同类别,总共划分有四条基准线。其中燃煤机组以300 MW的容量为界,设置了两条基准线。非常规燃煤机组和燃气机组则各划分了一条基准线。

全国碳市场启动伊始,各个省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需要结合基准值和发电企业的供电量及供热量,计算出辖区内企业在2019年和2020年度的碳排放配额。

这些配额会免费发放给2225家发电企业,用于在今年完成上述两个年度的碳排放履约。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评价称,这种配额分配方式融合了补贴和税收的双重功能,碳排放控制做得好的企业将因此获得补贴,而做得差的企业则会被施以税收,因为它不得不向外购买配额。

在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看来,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基准线的制定会较为宽松,大部分企业能实现配额和排放的基本平衡,只有部分排放强度远高于基准线的企业,才出现较大的配额压力。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注意到,政策的制定者还为配额压力较大的企业设计了一项保护机制。企业履约时,无需为排放总量20%以上的配额缺口支付费用。

齐康解释称,如果一家发电厂的实际碳排放量为200万吨,分配到的配额只有70万吨。理论上它的差额为130万吨,但根据保护机制,它需要补足40万吨的配额(200万吨乘以20%),就算是完成了履约。

今年,申能集团下属的七家电厂将被列入重点排放单位的名单中。

申能碳科技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刘弦称,根据测算,申能部分电厂会有富余的配额,但大部分电厂存在着配额缺口。因此,申能集团层面也将出现配额不足的情况,但整体的履约压力相对较小。

申能集团对于碳市场并不陌生。早在2013年,这家上海国资委下属的能源集团就以重点排放单位的身份,参与上海碳市场的配额分配、交易和履约。

除上海外,北京、深圳等另外六个省市也相继在当年开启了地方碳市场的试点,涉及当地的发电、钢铁、化工等多个行业。

申能集团参与地方碳市场的电厂每年碳排放总量近2000万吨,往年都会面临40-50万吨的配额缺口。

随着缺口逐年扩大、碳价成本上升,申能集团在2018年设立了申能碳科技。成立这家公司的目的,一方面是统一管理集团碳资产,降低为补足碳配额缺口而支付的履约费用,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开拓碳市场的潜在商业机会,为其他企业提供碳资产服务。

申能碳科技隶属于申能集团能源金融事业部,强项在于碳市场的交易层面,刘弦此前从事证券投资行业。他透露,过去两年相比于上海碳市场每吨40元以上的配额拍卖价,申能集团碳排放的履约成本降低了40-50%。

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前,各类碳资产公司都在尝试了解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盈缺信息,从而掌握市场启动初期的整体盘面情况,同时储备潜在的配额交易资源。

多位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业内人士分析称,目前来看,全国碳市场会呈现配额量的总体富余,从而为交易创造条件。

不过在协鑫碳资产总经理何毅看来,并非所有拥有盈余配额的企业,都会选择在开市后立即出售碳配额,原因之一是难以预测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的碳价走势。

协鑫集团在2015年成立了协鑫碳资产公司,以开展集团内外部的碳资产业务。协鑫碳资产目前为协鑫集团旗下数十家电厂提供碳资产的管理服务。该公司并未披露其所服务企业在全国碳市场的配额盈缺情况。

基准线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是发电企业们选择谨慎做出交易决定的另一原因。

一旦主管部门收紧基准线,一家原本有富余碳配额的发电企业就可能会出现配额缺口。对于目前有配额富余的企业而言,它们也不得不思考,明年乃至后年,手中配额还会有富余吗?

CCER储备进行时

除了从全国碳市场中购买配额外,企业还有一种补充碳排放配额的方式——利用CCER资源。

在配额发放政策逐渐趋紧的背景下,CCER成为了一项各界都希望能争取到的资源。过去两年,CCER的价格呈现快速上涨的势头。

CCER的正式名称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国内的可再生能源等减排项目在经政府批准备案后,可以申请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核证其自愿减排量。在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履约时,可使用1单位的CCER抵消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设计这项制度的目的,在于创造自愿减排的激励机制,通过碳市场让资金流入投资减排项目的企业。

在各地碳交易试点市场,CCER抵消机制已被广泛采用。它同样适用于刚刚开启的全国碳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明确,一家企业最多可以用CCER来抵消其碳排放总量的5%。

宝碳科技在为那家有着90万吨配额缺口的电厂设计履约方案时,也包括使用CCER补足缺口。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中心的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上海碳市场CCER的成交均价达到每吨20.35元,较2019年上涨175%。

在各地的试点碳市场中,上海的CCER交易已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首位。截至去年末,上海碳市场CCER累计交易量为1.1亿吨,占全国累计成交量的41%。

根据交易中心发布的报告,CCER价格上涨被归结为主管部门2017年停止CCER签发后,市场存量CCER数量逐年减少。

CCER签发在2015年启动,但两年后以对申报流程进行改革为由暂停。

根据生态环境部下属机构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统计,在CCER开放审核的两年时间,总计有1315个CCER项目和7800万吨的CCER获得核准。在地方碳市场的试点期,约2200万吨CCER已经被用于碳排放的抵消。

借助于二级市场交易,申能碳科技在这两年已储备了部分CCER,用于地方碳市场和未来全国碳市场的履约。通过前期项目开发,一些更早参与碳市场的机构也同样储备了可观的CCER资源。

在2017年CCER签发暂停前,宝碳科技曾协助开发多个CCER项目,并收购了其中的大部分CCER。

国家电网旗下的英大碳资产目前也持有约450万吨的CCER资产。该公司总经理葛巍称,公司的存量CCER主要来源于前期项目开发和二级市场收购,未来会结合国家政策导向,用好这部分CCER资产,服务在全国碳市场有履约或碳中和需求的客户。

在协鑫碳资产总经理何毅看来,全国碳市场CCER抵消机制的相关细则仍有待出台,以明确是否会对参与抵消的CCER提出项目年限等要求。在各地试点碳市场,对于抵消碳排放所使用的CCER就有着不同形式的要求。

协鑫集团目前持有大量可以开发为CCER的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协鑫碳资产已将上述项目按照地域、开发时间和技术类型进行分类,并准备了相关开发文件,待CCER备案重启后,就将推动相关CCER项目的申报。

在全国碳市场启动的背景下,业界普遍预期,CCER的签发工作会很快重启。宝碳科技董事长朱伟卿称,“这类似于中国有股票市场,但是IPO(首次公开发行)一直是暂停的,也不现实。”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总经济师张昕在今年4月公开表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相关新规很快会发布,CCER的申请也将随之恢复。

宝碳科技已提前储备潜在的CCER资源。上半年,该公司与维尔利(300190.SZ)签订战略协议,将共同开发这家环保企业潜在的CCER项目。

申能碳科技目前拥有十多名员工,其中的半数都在各地洽谈CCER的开发项目。该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刘弦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尽管现在签发流程并未正式启动,但是可以先与项目方锁定合作开发意向。

“市场在这个风口上,我们起了个大早,一定不能赶个晚集。”刘弦说。

会成为一个怎样的碳市场?

对于碳资产的圈内人而言,全国碳市场的正式启动,要比他们原本预期的时间晚了近四年。

业内此前普遍认为,全国碳市场将在2017年正式启动。但在这一年的年末,等来的只是全国碳市场启动系统建设的消息。

直到去年9月,中国政府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碳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后,一系列关于碳市场的规章制度相继落地,全国碳市场终于渐行渐近。

业内关注的焦点也逐渐转向新的议题:它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碳市场。

在复盘地方碳市场近八年的试点经验时,其流动性和交易规模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成为业界共识。去年全年,国内七个试点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总量为7698.25万吨,交易总额仅为21.86亿元。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称,碳交易市场试点取得了一些成绩,给全国碳市场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是问题也比较多,比如市场交易不是很积极,交易量很小且碳价偏低。

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随着纳入重点排放企业的数量增加,碳排放配额总量上升,市场流动性也预期会因此有相应提高。

中华环保联合会碳减排标准工作组组长、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碳交易主管颜磊提及,国内发电行业的碳排放配额约为40亿吨,远高于试点碳市场12多亿吨的配额总量,甚至超过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欧盟碳交易体系。

颜磊预计,“十四五”期间,除发电行业外,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冶金、建材、造纸和航空等七个重点排放行业,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原本的“地方粮票”升级为“全国粮票”,也将有利于市场提高活跃。地方试点的碳排放配额因为只能在当地碳市场使用,在业内被形象地称为“地方粮票”,全国碳市场上线后,所交易配额则不限地域,因此也被叫做“全国粮票”。

宝碳科技董事长朱伟卿称,考虑到各个试点碳市场的规则等方面差异较大,过去宝碳很少参与地方碳排放配额的交易。全国碳市场统一后,则会特别关注“全国粮票”,甚至可能成为公司未来的主要业务。

“我们真金白银进去,肯定要偏谨慎。”她解释称。

相比地方碳市场,体量庞大得多的全国碳市场,也吸引着金融机构的目光。

国泰君安从2014年就开始涉足地方碳市场交易,目前已经开始向其分支机构培训和推广碳金融业务。国泰君安证券碳金融业务负责人仝岩解释称,以前试点碳市场体量小,相应的碳金融业务基本上总部就能完成,全国碳市场预计会有上万家排放单位参与。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类似宝碳科技和国泰君安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尚且无法直接入场交易。

5月末,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曾公开表示,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初,参与交易的将是发电行业的2225家重点排放企业,可能没有机构投资者入市交易,更不会有个人参与。

生态环境部此前明确,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成立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将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的具体工作。

在赖晓明的此番表态前,市场上已经普遍预期,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会对机构投资者有所限制。

被问及在为全国碳市场做何种准备时,一家机构投资者负责人半开玩笑地说,考虑到开市之后可能无法参与交易,他们目前只能做好鼓掌的准备。

但在前述表态的同时,赖晓明也补充说,在条件成熟以后,机构投资人会很快地纳入到交易范围,从而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中明确,符合规定的机构和个人可以成为碳市场的交易主体。

多位受访者向界面新闻记者称,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由于重点排放单位主要以碳排放履约为目标,交易策略会相对保守,市场流动性相对较低被认为是大概率事件。

一位碳交易从业者认为,碳交易类似于二手房买卖,如果一个小区没有足够的成交量,就很难说清它的真实市场价格。

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特聘教授、能源专家叶春称,在地方碳市场试点期间,就存在着无法通过有效的二级市场交易,及时发现真实碳价和减排成本的问题。今年以来,各地碳市场的成交价基本在每吨20-50元之间波动。

他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电厂等重点排放单位带来了高成本履约的风险。

申能碳科技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刘弦认为,全国碳市场上线后,阶段性会延续现货市场的属性,但未来还是建议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包括引入碳金融产品,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从而发现真实的碳价。

协鑫碳资产总经理何毅称,作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体系,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稳健为主的策略是必要的。 

但他也提出,流动性是任何交易市场有效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应不断完善交易机制,提高市场流动性,避免出现碳价失真,因此希望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时引入机构投资者进入全国碳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

何毅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全国碳市场在今年启动线上交易和履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未来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