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上午,由上海报业集团 | 界面新闻主办、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首席学术支持的2021【界面资本论坛】成功举办。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发表主旨演讲《工程师红利与中国经济未来》。
在主旨演讲中,郭磊通过描述人口生育率、工业化生育率悖论等问题引出了目前中国在经历的人口生育率下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现状。他认为,由于80后对低端劳动的排斥以及和00后的个性使然,未来在中国,低成本、劳动密集型行业是不太具备竞争优势的,因此这一部分产业应主动向外转移。
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开始崛起。到2030年,中国将有近3亿人接受过高等教育,郭磊指出,在这一趋势中蕴含的红利将大大释放在科研领域:科技将对传统制造业进行赋能和改造,未来10-15年中高端制造布局逐渐显现,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方向将迈向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和产业链的现代化。郭磊认为,随着工程师红利对制造业的改造,未来全球制造业的超额收益将有一块产生于中国制造业。
以下为郭磊在2021【界面资本论坛】上的演讲实录:
刚才钱院长的演讲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如果把时间拉长,看过去的5年、10年,有一些行业相关的资产脱颖而出,比如过去10年中全球的科技产业。
如果将维度拉到整个过去10年去看,不考虑短周期内的波动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个大的特点,那就是重资产越来越便宜,市场选择给予与工程师红利相关的行业越来越高的溢价。我今天就分享一下有关工程师红利的事情。
首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数据——中国的人口,这也是大众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我曾经戏称,人口是自媒体四大热门主题之一。前一段时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数据非常有意思,人口总量超过14亿。这打破了之前有关人口问题流传的过度悲观的传言,至少过去的时间里人口没有下降,目前超过了14亿。2010年-2020年里人口新增7200万,2000年-2010年里人口新增7380万,尽管近十年的新增人口数量少于再之前的十年,但基本维系在类似的量级。
我现在在展示的这张图中的第三个点,在2020年这一年,新增人口为1200万,右边红色柱子代表之前的年份,一般新增人口数量都在1500万以上,不难看出人口下行确实有加快的趋势。尽管近十年和再往前十年的新增人口数量在同一个量级上,但2010年-2020年间的中间增长主要是2016年、2017年二胎政策放开带来的。近两年新生儿数量下降速度较快,一个原因是受疫情的影响。有一个数字是,非典期间,作为疫情中心的北京地区出生率甚至到了千分之5.1的程度。为什么疫情期间新生儿数量会减少?一个是因为产检条件大幅度下降,人们不敢承担风险,再有就是经济的下行以及人们由此对未来预期产生的高度不确定性。2020年,全球整体出生率都出现明显下行,日本、韩国的出生率,基本上达到了历史最低值,法国、加拿大的出生率数据,基本也是1945年以来的最低,美国的出生率数据是1900年以来最低。
当然疫情不是新生儿数量下降速度快的唯一原因。“工业化生育率悖论”中有一个基本规律,只要一个国家经历着工业化,经历着人均GDP的上升,出生率的下行,基本上是一个必然趋势,目前这一背景也大致和该悖论吻合。
再看这张图,这是过去60年的美国和韩国的出生率一览。可以看出e美国的斜率稍微平缓一点,韩国的出生率在上个世纪80年代基本在20%-30%,现在下降到一个低个位数的水平。梳理全球数据不难发现,基本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只要经济在发展,只要在工业化,出生率下行速度都是比较快的。全球有没有出生率比较高的国家?有。基本上都分布在非洲,而且都是位于非洲前工业化国家的区域,像尼日利亚,一个妇女平均生5-6个小孩。当然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基本上一个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生率都在下降,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业化生育率悖论,那么原因是什么?第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整个经济增长当中的贡献变低,这意味着劳动的边际回报是下降的。以前农业社会时,有人就可以多种地,但工业时代变的不太一样,一个劳动力出来,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成本。第二是跟女性生活的独立以及家庭目标多元化有关系。第三是养育的成本特别是教育的成本,在大幅度的上升。这一点在座如果有年轻人的话,应该有切身的体会,一个小孩子,过去我们把它视为资本品,而现在越来越像一个奢侈消费品。通过工业化生育率悖论,发现东亚国家,像日本、韩国,这一点相似率最高。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人口下降比较快。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东亚经济增长模式非常注重概念产业的升级,因为到一定阶段之后,整个人口增量不足以提升需求的边际增量,此时必须把产业链向上端,才有更大的前途,这是东亚勤奋生模式。我们东亚在某种意义上像勤奋生,不断往上赶,进行赶超,替代靠人力的粗放型的成长模式。
中国在过去30年基本上经历了一轮婴儿潮。1980年-1987年,这个阶段整体出生率非常高,之后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以及工业化程度的推进,出生率慢慢下来。80年-87年这一代人,基本是过去唯一的婴儿潮,对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也是影响巨大的。这一代人在18岁-20岁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这个时期很多商品不太可能竞争过中国制造的,虽然质量可能稍微低一点,但成本降掉2/3。中国整个代加工工业、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崛起的时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个十年。我们沿着这个线索往下想,随着80-87年这一代人继续长大,到25-28岁的时候,他们面临首次买房置业的问题。25-28岁,也就是2005-2015年,围绕着房地产形成了非常庞大的行业体系,而对于房地产上游的建材、建材上游的煤焦钢、房地产下游耐用消费、家电、家居、汽车等等行业来说,这个时期也是黄金十年。这十年里股票市场领涨的是也是煤炭、有色能源相关。再随着时间推移,80-87年这代人继续长大,到现在1980年生人已经41岁,1987年的人也已经快35岁了。这一部分人由于人到中年,做不了低端体力劳动。而且现在00后都是拉着行李箱去打工,到一个地方先看工作环境,看是否喜欢老板,不喜欢给再多钱也没有用。从劳动力这个角度考虑,未来中国在低成本、劳动密集型行业是不太具备竞争优势的,因此这一部分产业应主动向外转移。
人到中年会关注什么?一个是工作上有一定的积累,收入上有一定的积累。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关注外在环境,比如交通、环保,空气质量。我们可以想一下,十年前的空气质量,二十年前空气质量未必会比现在更好,只不过我们现在对这个问题要求更高了。第二个是人到中年想开了,开始有购买的需求,当然也有一定的积蓄可以支撑这几年中国消费品行业快速的崛起。第三个是由于人到中年身体质量开始变差,中国医药行业这些年产生了非常多的独角兽,也有大品牌的国际医药企业崛起。而且这一代人的小孩正好上小学或者幼儿园,教育需求也开始崛起。还有对于旅游的需求,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疫情之前的几年,本地游、出国游…整个旅游行业都在快速的扩张。而且由于80-87年这一代人基本上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也因此到了这十年,一些高端制造行业开始有了非常大的支撑,这也是十九大所讲的高端制造美好生活。中国产业兴盛的第一个十年是出口产业链的十年,第二个十年是房地产产业的十年,第三个十年是高端制造+美好生活,资本市场带动主线索的演变过程中也能看到经济结构的变迁。
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开始崛起。中国接受过大专教育的人数是2.1亿,2010年普查的时候是1.1亿,到2030年预计这个人数会超过2.5亿。将近3亿人接受过高等教育,这其中蕴含的红利还是非常明显的。
在座的很多人可能都是从大学里面出来的,都知道一个全球顶级的科研期刊,Nature。我记得15年前的时候,中国能发Nature的人屈指可数,但非常有意思的是,早在清代的时候,有一位前辈徐寿曾经发过一篇Nature,中国第一个蒸汽轮船都是徐先生设计的。Nature统计一个数据,中国发表在全球顶级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如果80、90年代占据各个实验室的时候,受过高等教育红利会有进一步的释放。有人说你只有科研,你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吗?我在这里进一步分享一个数据,中国企业端专利的申请量。申请一个外包装一个设计都可以做专利,国际上有一个口径“PCT专利”,这个标准还是非常高的,绝大部分是发明专利。这个图中是过去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PCT专利申请量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在差不多2010年之后开始崛起。2000年的时候美国占PCT专利申请比例的40%,在2017年前后,中国在该领域的占比超过了美国。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理解中美经贸摩擦内生的原因。日本的占比在全球排名第二。韩国也相当厉害,在大概2018年-2019年间首次超过德国,居全球第四位。第五位是德国,PCT专利申请大概占全球比例的6%。全球其他地方对人类在发明创造方面的贡献是微乎其微的,比如整个东南亚,整个PCT专利的申请量只占1%,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比较成型的区域能够真正对中国制造有一个替代。
对于中国的中高端制造,至少还有未来10-15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段。这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所讲到的,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和产业链的现代化,也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结构方向。我个人理解的方向主要可能包括三块:一个是自主可控。别人强我们现在比较弱的,掌握在别人手里,未来能够实现自主可控的。一个是比较强的中国优势,这两者之间差不多平起平坐。再有一个就是像新能源这样的产业,弯道超车。中高端产业布局基本上围绕这三个线索。从GDP来看,增量资产这一块在逐渐起来。纯粹按照增量资源和GDP,占目前经济的1/6,16%、17%,但是如果按新增投资,目前这一块已经占到新增投资量的3成。这也是东亚勤奋生模式比较可怕的地方,不停朝好的地方追赶。新一代智能汽车的技术路径,中国基本上在所有的子路径上都有自己的布局,新增投资不断地增加,已经到了1/3,中国存量经济里面新经济的贡献注定是越来越大的。
而除了纯粹的新经济,就是科技对传统制造业的赋能和改造。刚才我们讲到新经济目前占整个经济的16%、17%。还有83%、84%,是传统行业。这一块其实有非常大的结合点,就是科技对传统制造业的赋能和改造,麦肯锡中国经济论坛做过灯塔工厂,是最有代表性的高端工厂,全球56家工厂,中国就有16家。我们曾经去灯塔工厂参观过,全部是机械手、机器人。整个新经济在未来十年有非常光明的一个前景。
最后要展示一页PPT,有关全球分工和专业化。二战之后全球经历了四轮非常典型的分工和专业化的过程。第一个阶段1960-1980年的日本和德国崛起,技术外溢,产业集群,产业政策。第二轮是1980-2000年四小龙四小虎的政策,第三轮是2000-2010年的金砖四国。大概在2010年之后,又可以看到第四种趋势:全球的制造业开始朝两个地方集中,一个是中国,主要优势是工程师红利,另外一个东南亚,主要优势是劳动力成本,实现低成本替代。可以说未来10到15年整个全球制造业最大的两块超额收益,就出现在这两个地方,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和东南亚的低成本替代。我个人认为,整个资产在未来10-15年的投资肯定会投在我称为U2的两个区域。所以相信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投资中国!
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这些内容。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