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豹变 杨光
编辑|子睿
2021年12月28日,在连续跳票两次后,中公教育终于公布了给深交所的回复函。其中,回复函中有关“协议班”的内容引来热议,该模式占中公教育近八成营收,但因为可退款、导致业绩虚高而饱受争议。几乎同时,中公教育将下架全退协议班的消息也被传出。
如果这一引流爆款全面下架,中公教育的商业模式恐将改写。对于深套在中公教育上的股民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9个月,彼时的中公教育正处于高光时刻,股价刚创下历史新高,市值超过2600亿。2021年3月,中公教育创始人李永新给母校北京大学捐款10亿元,创下北大建校以来最大一笔个人捐款,被各界广为传颂。
名利皆有,最风光莫过如此。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从2021年3月至今,中公教育股从高点跌去了八成,市值蒸发2000亿元。与股价一起坠落的还有中公教育的业绩。2021年第三季度营收仅为14.5亿元,同比下降约70%,亏损近8亿元。监管部门发去关注函和立案通知书,要求中公教育回应各方质疑。
短短9个月时间,中公教育为什么就直线坠落了?
从高光到至暗时刻
富贵不还“校”,如锦衣夜行。
1995年,李永新从吉林考上北大,由于家庭生活拮据,北大食堂为贫困生提供的免费汤,加上三毛钱一份的虾米炒白菜,成为李永新一直难以忘怀的“美味”,也让他一直感念北大的恩情。
2021年3月,李永新给母校北京大学捐赠了10亿元,这笔捐款通过李永新设立的北京中公公益基金会捐出,这是北大建校以来最大一笔个人捐款。在这之前,他已经给北大捐了1亿多。
捐款仪式上,李永新放出豪言,未来为社会、为教育捐助的第一个100亿也一定要给北大。
李永新的底气来自于其创下的中公教育。自1999年成立以来,中公教育发展成为国内考公培训界“一哥”,2019年2月成功借壳上市,2020年底,股价一路飙升到最高43元多,公司总市值超过2600亿。李永新成功超越自己北大的师兄弟俞敏洪、张邦鑫,以910亿元身价跻身“2020胡润百学·全球教育企业家榜”首富。
与那些租场地、轻资产的教培机构不同,财大气粗的中公教育“根基”更深。2020年12月,中公教育斥资30多亿元在北京昌平拿下一块地,准备打造中公教育全新的总部大楼和培训基地。此前,中公教育还在山东、辽宁、陕西等地花费14亿多购入大楼。
但凡事盛极而衰,行业一哥的地位和“高烧不退”的考公热潮,也没能帮中公教育逆转这一规律。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下,新东方、好未来等一众K12独角兽倒下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公教育的投资者先抛为敬,开始用脚投票。中公教育股价在2021年3月达到顶点区域后一路狂跌,到12月30日,跌至不到8元一股,总市值也仅剩480多亿元,不到一年时间里跌去了80%,市值蒸发2000多亿。
跟股价一起陨落的还有业绩。虽然今年公务员考试继续火爆,但中公教育的业绩变得有些惨不忍睹。2021年第三季度,中公教育业绩营业收入仅为14.5亿元,同比下降约70%,亏损近8亿元。
中公教育在公告中表示,业绩下滑主要受公务员省考时间调整导致学员报名季度波动加大、事业单位和教师编制招录人数下降等因素影响。
屋漏偏逢连雨,中公教育的“异常”也引来了监管的关注。近3个月,中公教育先后收到证监会、安徽证监局、深交所下发的四份监管文件,对其业绩失速、培训贷、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问题或公开发问,或立案调查。
中公教育最近一份给深交所的回复函原定于2021年12月20日公布,但到期后又宣布延期至12月27日。等到了12月27日,还是杳无音信,最后在12月28日晚间才发布。有投资者在投资互动平台吐槽:“为什么公司每次回复关注函都延期?延期后又逾期?公司形象大打折扣!”
业绩变脸、股价暴跌、品牌形象一落千丈,这个冬天对中公教育来说尤其冷。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业绩变脸的因早在几年前就已经种下,只不过到2021年第三季度集中爆发了。这颗种子就是中公教育的“杀手锏”:协议班和培训贷。
早在2010年,中公教育就推出了协议班,学员没有通过考试就能申请退学费,学费也因此比普通班高不少。各地中公教育分校都把协议班作为卖点,花样百出。比如,中公浙江公司为2022年事业单位考试培训设计了11种协议方案,其中“全日制-A”方案又分为两个子方案,一是5.58万元培训费,不论是笔试还是面试不过,都可申请全额退款;二是4.68万元培训费,笔试不过退37000元,面试不过退46800元。
协议班给中公教育带来了大量现金流,营收占到了中公全部收入的近80%。华北一家考公培训机构创始人孟美说,中公借壳上市后比较喜欢玩资本,最爱开不过就全退的协议班,但退费周期长。
对于学生来说,也更愿意接受全额退费项目,考上了高兴,考不上也不会有经济损失。对中公教育来说,能够抢占市场、占有的学费能带来大量现金流,营收的数据也会很好看。
看上去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然而。这种“虚胖”业绩带来强烈副作用,最终反噬到中公教育。
近年来,协议班退费率连年上升,仅2021年前三季度,退费金额就达到了123.97亿元,退费率65.81%,其中7-9月的退费率更是惊人的79.54%。也难怪有投资者吐槽,这跟电商刷单要业绩有什么区别?
再回头看去,中公教育巅峰时期2600多亿市值建立在资金空转之上,缺乏坚实的业绩基础。
近三年来,中公教育协议班退费率不断攀升。
林安此前在中公教育任教多年。他认为,协议班起到引流的作用,中公甚至可以不用考虑学员是不是能考上,甚至总是考不过、一直报名的学生更受欢迎,因为能带来更多现金流。
学员的学费汇总到中公教育后沉淀为资金池,资金的使用用途、期限错配问题缺少必要的监管。例如,一个考生在2021年12月报名缴费,而当地事业单位招录公告要到2022年二季度才公布,等走完笔试、面试、录取流程,可能要到2022年7、8月,再加上45个工作日的退款周期,前后差不多有10个月时间。这其间资金的增值部分归中公教育所有。
中公教育在公告中披露,2018-2021年9月,累计购买理财产品近889亿元,为保证资金随时可用,购买的理财产品期限都非常短,采用购买赎回再购买赎回滚动方式进行。中公教育2020年报显示,公司理财收益为1.8亿元,约占利润总额的6.8%。
培训贷项目“理享学”的反噬作用比协议班更强。理享学的卖点是0元入学、不过退款。学员不用掏自己腰包就能参加中公教育培训,培训费由资金方打给中公教育。如果被录取,则由学员偿还贷款;如果未被录取,则由中公教育偿还贷款;贷款的利息由中公教育承担。
理享学推出后,通过培训贷的学费占比迅速提升。
林安回忆,他2019年出来创业时,中公正好推出理享学,本来有十几个学员要报他的班,后来觉得中公能“白嫖”,就都去了中公。这种“引流”爆款对小型培训机构可以说是降维打击。
理享学的副作用和导流效果同样明显。中公教育在公告中表示,由于贷款学员考试准备不够充分,通过率明显低于正常通过率,由此带来的退费率也更高。这些钱不仅最终没有进入中公教育的口袋,每年还要为此支付数亿的利息。这三年来,中公教育为理享学支付的利息总额近4.2亿元,按平均每年贷款利率推算,发放的培训贷总额超过52亿元。
理享学贷款金额、利息及平均年利率。
当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游,所有的矛盾在2021年第三季度集中爆发。在岗位招录人数增长缓慢、收款不及预期、退费率居高不下、成本费用大幅增长、考试时间调整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公教育业绩遭遇滑铁卢。
中公教育还有机会吗?
多年来,作为行业“一哥”,中公教育一直在尝试多元化经营,但口号喊了好久,进展并不大。
2019年,李永新表示,希望将公务员序列营收控制到15%以内,但三年过去,考公营收比例却不降反升,从2019年的45%上升到2020年的56%。特别是K12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后,不少机构转型成人教育,中公教育在多份公告中也直言竞争压力大。
熟悉中公教育的人士介绍,中公之前也尝试过中小学课外辅导、老年大学、影视基地等项目,但反响不大。
高企的业务集中度让中公教育面对政策的风吹草动变得更加敏感。“你是靠政策吃饭的,如何保证自己在政策变化时,不受影响呢?”林安说。
多元化受阻,中公教育在线上化转型也落后于后起之秀。线下是考公培训最赚钱的环节,但由于疫情,过去两年中公教育面授收入几乎停止增长,2020年为82.3亿元,仅同比微涨1.85%。虽然同期线上收入为29亿元,同比增长180%,但营收却输给了以线上培训为主的粉笔教育。
更关键的是协议班、培训贷或将迎来调整。培训贷高利率、资金用途监管不到位、退款难、诱骗学员办理贷款等问题一直是行业顽疾。在“双减”政策加强监管下,要求严格控制培训机构资金挪用、培训贷,这一商业模式很可能被改写。
据媒体报道,中公教育于12月29日下架全退协议班产品。《豹变》以学员身份联系中公教育客服,对方回复说2022年3月1日前还可以报协议班。一些地区的中公教育考试顾问依然在朋友圈发布全退协议班广告,并以最后三天、名额有限吸引学员报名。
“中公教育的优势还是在线下和行业积累。线下面授是教培行业营收的大头。”孟美之前在中公教育任教多年,她认为,中公教育在山东、广东等地区的招生规模、师资优势很明显,而且在备考书籍等教研资料方面,确实会更全面、权威一些。
但她也指出,不同省份分校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差异很大。新老师基本都是批量、集中培训,很快就上岗,门槛低,水平参差不齐。
“培训有没有效果最终要看老师的教学水平,而老师教学和资本运营没啥关系。报班是为了考上,而不是为了钱。”她说。
把心思从资本运营、金融操作上转回教学质量上来,这或许是中公教育需要反思的第一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