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蔚小理闯新关:对手、周期和供应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蔚小理闯新关:对手、周期和供应链

蔚小理如今面临的新命题变成了:如何再赢一次。

文|市值榜 文若善

编辑|嘉辛

对造车新势力“蔚小理”来说,2021年是机遇与风险同时增加的一年。

这一年,他们卖出了更多的车,交付量分别是91429台、98155台、90491台。

这三组数据都接近年销10万辆的目标。这通常被业界认为是经营进入正轨的标志,何小鹏在2019年就表示,“一年卖出10万台车是所有未来可能性的前提”。

这让他们暂时稳坐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乃至开始布局全球化。蔚来和小鹏都选中了挪威作为第一站,理想虽进展较慢,但最晚在5月之前,海外市场的团队就已经建立。

他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比如,传统车企在加速转型、中腰部造车势力在抓紧追赶、互联网科技巨头也相继入场;他们也要继续应对来自供应链的不利影响。

在这些新的挑战面前,蔚小理如今面临的新命题变成了:如何再赢一次。

01 竞争升级

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一轮爆发。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2021年1月至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为251.6万辆,相较去年同期的90.3万辆,同比上升了178.63%;

同一时期,按销量占比来看,NEV的出货量占比从1月的8.1%,提升到11月的19.9%;

对应来看,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是5.4%,到2021年1至3月,这个数字提升到了7.49%。再到未来五年,国务院办公的官方预测中,新能源汽车的年复合增速为34.2%,到2025年的渗透率将达到20%。

在此基础上不难发现,“蔚小理”合计280075万的销量,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大盘中的占比不足10%。

单从销量来看,他们想进一步扩充市场份额,难度会比以往更大,最直接的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形势将更加严峻。

第一,传统车企持续加速转型。

在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中,传统车企已经占据不小的市场份额。今年1-11月,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Top 15中,除了特斯拉中国、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之外,其余14席皆为传统车企,其中比亚迪与上汽通用五菱合计占据了34.5%的市场份额。

从整体汽车市场大盘来看,经历过转型初期后,传统车企接下来的步伐只会迈得更快。

另一方面,他们中的不少数都拟将相关业务分拆单独上市,目前,包括上汽集团、比亚迪、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在内的一众车企,都有将旗下新能源汽车相关板块单独分拆上市的举动。

对此,有私募人士曾对媒体表示,市场对燃油车、新能源车使用了两套完全不同的估值标准——燃油车看盈利,按照PE给估值;新能源车看销量,敢烧钱的反而估值更高。

换言之,独立上市是更有效的融资手段,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扩充规模。

第二,第二梯队的新势力也在加速追赶。

威马的沈辉在去年中期称“对成为头部企业非常有信心”、哪吒汽车多次在宣传口径中喊出“稳居第一阵营”的口号、几乎同期,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在2.0战略发布会上表态,称2025年达成80万台年销量、智能化领域三年超越特斯拉的目标。

以他们三者为例,从最直观的交付量来看,威马、哪吒、零跑汽车2021年的年销量分别为44157台、69674台、43121台,较之“蔚小理”尚有一定差距。

但从另一个视角看,威马去年的交付量接近它过去三年的交付量总和,新势力在10月份的销量排名中,哪吒以8107辆的销量挤到第二,威马也以5025辆的销量挤到第四。

“蔚小理”无法全然忽视他们的存在。

第三,跨界造车的互联网科技巨头越来越多,他们也将成为“蔚小理”的直接竞争对手。

我们在《交付战争: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战役开打》一文中提出,对小米等新入场的互联网科技企业而言,他们不缺钱、也很容易补上技术一环,他们同时擅长从用户的角度设计产品,也懂互联网营销。

他们现在最大的劣势在于时间和经验。但他们的机会也在于时间窗口还在,业界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的时间节点会是2025年,那时蔚小理将真正迎来一轮大考。

02 周期性挑战

按现在的发展趋势看,新能源汽车行业接下来将继续维持高增速增长。在众多券商的预测中,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00万辆上下水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12.7%,且从年初至年末,这个数字呈不断上升趋势。10月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了16.4%,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18.2%。

我们看到,基于对行业高景气度、高成长性的判断,行业内的玩家都给出了较为激进的销量规划。

比如,第一梯队的理想,将2025年的销量目标是160万台车;第二梯队的零跑,将2025年的销量目标定在了80万台;

处于传统造车阵营的吉利更加激进,它曾称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要占整体销量的90%,但这个目标并未实现;即便是刚入局一年的小米,也有消息称它的目标是2024年到2027年卖出90万台车。

这势必带来整个行业在产能端的集中投放,它并非一件坏事,但参考过去的历史经验,新能源汽车行业很可能会迎来短暂的周期性调整。

参照智能手机行业,2009年至2013渗透率加速提升的阶段,电子行业的超额收益在2009-2010年大幅提升了2年后,在2011年出现了大幅回撤。也是在那一年,我国智能手机的渗透率从15%增至20%。

原因在于,渗透率开始加速的初段,产能储备会短期不足,导致收入增速远大于产能增速,但随后的2年中,大部分企业会针对未来的渗透率快速调整产能建设。产能阶段性的集中投放导致行业毛利率下降,进而导致超额收益的阶段性休整。

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过过去两年的超高速成长后,也可能面临类似2011年电子行业年度级别的休整。

休整将在产业链中上游体现地更加明显,比如,过去一两年受益明显的新能源车产业链相关个股,很可能难以继续维持2021年的涨幅。

此种情况下,车企需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扩充产能这么简单了。

早在2020年底,招银国际证券分析师白毅阳就曾对媒体表示,车企可以适当超前规划产能,但要充分意识到汽车行业的周期性特点,避免在周期底部的时候被过剩产能拖累。

他表示,产能过剩会导致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销售端竞争加剧,而供给端产能利用率不高,会导致企业经营杠杆无法提升。

当然,就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景气度还在持续,渗透率继续提升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

但对行业内的所有玩家而言,真正会对他们产生影响的,是他们对市场渗透速度的乐观预估,是否与市场的实际消化速度相匹配。

对已经处于第一梯队的“蔚小理”来说,他们在基本达成年销10万辆的阶段性目标后,接下来的目标,是追求更高的规模效应,而如何在这轮行业周期中安稳过渡,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考验。

03 供应链软肋

2021年,汽车产业最大的黑天鹅,是缺芯。

2020年底以来,全球芯片供应持续紧张,平均交付周期由2020年11月13周,延长至去年11月的22.3周。

根据AFS的测算,截至2021年12月12日,全球因缺芯减产1023万辆,其中中国减产198.2万辆,约占19.4%。

细分之下,新能源汽车在这波缺芯潮中实现了逆势增长,我们在上文中已提及,去年1至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上升了178.63%。

华福证券在一份研报中分析称,新能源汽车逆势增长的原因有三:一是自主品牌展示了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二是自主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更高;三是自主产品力提升。

相比之下,目前“蔚小理”在应对缺芯上并不总是游刃有余。

比如,蔚来江淮工厂曾被迫连续停产5天,据其估算将减产600辆汽车。再从8月开始,蔚来的单月销量开始下滑,最低的10月,它的销量只有3667台。

甚至有等待提车的蔚来车主对媒体抱怨称,“蔚来的供应链能力比我想象中的差远了”。

同样受缺芯所累的还有理想和小鹏等,为了确保交付量,他们推出了各种减配交付方案:如果消费者想尽早提到小鹏P5和理想ONE这两款车型,可以选择减配雷达的交付方案,等雷达供应充足之后再行补装。

他们的缺芯为什么会更严重?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与整车相比,产业链上游的议价权更高。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部分零部件技术门槛高,导致供货不足,整车厂的产能受限于上游供应端。

第二,与出货量更大的传统整车厂相比,蔚小理们体量较小,导致他们的议价能力及拿货能力不足。

全行业的芯片供给在去年9月末开始改善,但缺芯给产业链上游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即供应链甲方对流向流通领域的零部件控制趋向严格,他们更愿意供货给需求更加稳定的传统整车厂。

行业长达一年的缺芯潮,实际上给新能源车企提了一个醒:他们需要提升供应链安全。

这也将成为未来行业争夺战的一个关键因素。

比如20年11月,理想汽车在一起芯片争夺战中,被一家传统大厂捷足先登,对方席卷走了所有剩余的存量,险些导致其常州工厂停线。

这就直接说明了一点: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中,造车新势力们以互联网思维造车,他们更懂用户、深谙互联网打法、模式创新能力更强,但传统车企过往成熟的供应商配套体系、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是他们所欠缺的优势。

如果他们无法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补上这一短板,很可能在未来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随着整车厂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赛道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汽车智能化的“军备竞赛”已经开启。

这意味着,智能化供应链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历史性机会,但对蔚小理来说,这是不是他们的机会,核心还要看供应链的承压能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蔚来汽车

8.4k
  • 蔚来能源与山东三能合作建设的蔚来第四代换电站在山东滨州兴福镇上线
  • 美股热门中概股盘前继续飙涨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蔚小理闯新关:对手、周期和供应链

蔚小理如今面临的新命题变成了:如何再赢一次。

文|市值榜 文若善

编辑|嘉辛

对造车新势力“蔚小理”来说,2021年是机遇与风险同时增加的一年。

这一年,他们卖出了更多的车,交付量分别是91429台、98155台、90491台。

这三组数据都接近年销10万辆的目标。这通常被业界认为是经营进入正轨的标志,何小鹏在2019年就表示,“一年卖出10万台车是所有未来可能性的前提”。

这让他们暂时稳坐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乃至开始布局全球化。蔚来和小鹏都选中了挪威作为第一站,理想虽进展较慢,但最晚在5月之前,海外市场的团队就已经建立。

他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比如,传统车企在加速转型、中腰部造车势力在抓紧追赶、互联网科技巨头也相继入场;他们也要继续应对来自供应链的不利影响。

在这些新的挑战面前,蔚小理如今面临的新命题变成了:如何再赢一次。

01 竞争升级

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一轮爆发。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2021年1月至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为251.6万辆,相较去年同期的90.3万辆,同比上升了178.63%;

同一时期,按销量占比来看,NEV的出货量占比从1月的8.1%,提升到11月的19.9%;

对应来看,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是5.4%,到2021年1至3月,这个数字提升到了7.49%。再到未来五年,国务院办公的官方预测中,新能源汽车的年复合增速为34.2%,到2025年的渗透率将达到20%。

在此基础上不难发现,“蔚小理”合计280075万的销量,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大盘中的占比不足10%。

单从销量来看,他们想进一步扩充市场份额,难度会比以往更大,最直接的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形势将更加严峻。

第一,传统车企持续加速转型。

在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中,传统车企已经占据不小的市场份额。今年1-11月,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Top 15中,除了特斯拉中国、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之外,其余14席皆为传统车企,其中比亚迪与上汽通用五菱合计占据了34.5%的市场份额。

从整体汽车市场大盘来看,经历过转型初期后,传统车企接下来的步伐只会迈得更快。

另一方面,他们中的不少数都拟将相关业务分拆单独上市,目前,包括上汽集团、比亚迪、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在内的一众车企,都有将旗下新能源汽车相关板块单独分拆上市的举动。

对此,有私募人士曾对媒体表示,市场对燃油车、新能源车使用了两套完全不同的估值标准——燃油车看盈利,按照PE给估值;新能源车看销量,敢烧钱的反而估值更高。

换言之,独立上市是更有效的融资手段,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扩充规模。

第二,第二梯队的新势力也在加速追赶。

威马的沈辉在去年中期称“对成为头部企业非常有信心”、哪吒汽车多次在宣传口径中喊出“稳居第一阵营”的口号、几乎同期,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在2.0战略发布会上表态,称2025年达成80万台年销量、智能化领域三年超越特斯拉的目标。

以他们三者为例,从最直观的交付量来看,威马、哪吒、零跑汽车2021年的年销量分别为44157台、69674台、43121台,较之“蔚小理”尚有一定差距。

但从另一个视角看,威马去年的交付量接近它过去三年的交付量总和,新势力在10月份的销量排名中,哪吒以8107辆的销量挤到第二,威马也以5025辆的销量挤到第四。

“蔚小理”无法全然忽视他们的存在。

第三,跨界造车的互联网科技巨头越来越多,他们也将成为“蔚小理”的直接竞争对手。

我们在《交付战争: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战役开打》一文中提出,对小米等新入场的互联网科技企业而言,他们不缺钱、也很容易补上技术一环,他们同时擅长从用户的角度设计产品,也懂互联网营销。

他们现在最大的劣势在于时间和经验。但他们的机会也在于时间窗口还在,业界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的时间节点会是2025年,那时蔚小理将真正迎来一轮大考。

02 周期性挑战

按现在的发展趋势看,新能源汽车行业接下来将继续维持高增速增长。在众多券商的预测中,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00万辆上下水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12.7%,且从年初至年末,这个数字呈不断上升趋势。10月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了16.4%,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18.2%。

我们看到,基于对行业高景气度、高成长性的判断,行业内的玩家都给出了较为激进的销量规划。

比如,第一梯队的理想,将2025年的销量目标是160万台车;第二梯队的零跑,将2025年的销量目标定在了80万台;

处于传统造车阵营的吉利更加激进,它曾称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要占整体销量的90%,但这个目标并未实现;即便是刚入局一年的小米,也有消息称它的目标是2024年到2027年卖出90万台车。

这势必带来整个行业在产能端的集中投放,它并非一件坏事,但参考过去的历史经验,新能源汽车行业很可能会迎来短暂的周期性调整。

参照智能手机行业,2009年至2013渗透率加速提升的阶段,电子行业的超额收益在2009-2010年大幅提升了2年后,在2011年出现了大幅回撤。也是在那一年,我国智能手机的渗透率从15%增至20%。

原因在于,渗透率开始加速的初段,产能储备会短期不足,导致收入增速远大于产能增速,但随后的2年中,大部分企业会针对未来的渗透率快速调整产能建设。产能阶段性的集中投放导致行业毛利率下降,进而导致超额收益的阶段性休整。

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过过去两年的超高速成长后,也可能面临类似2011年电子行业年度级别的休整。

休整将在产业链中上游体现地更加明显,比如,过去一两年受益明显的新能源车产业链相关个股,很可能难以继续维持2021年的涨幅。

此种情况下,车企需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扩充产能这么简单了。

早在2020年底,招银国际证券分析师白毅阳就曾对媒体表示,车企可以适当超前规划产能,但要充分意识到汽车行业的周期性特点,避免在周期底部的时候被过剩产能拖累。

他表示,产能过剩会导致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销售端竞争加剧,而供给端产能利用率不高,会导致企业经营杠杆无法提升。

当然,就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景气度还在持续,渗透率继续提升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

但对行业内的所有玩家而言,真正会对他们产生影响的,是他们对市场渗透速度的乐观预估,是否与市场的实际消化速度相匹配。

对已经处于第一梯队的“蔚小理”来说,他们在基本达成年销10万辆的阶段性目标后,接下来的目标,是追求更高的规模效应,而如何在这轮行业周期中安稳过渡,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考验。

03 供应链软肋

2021年,汽车产业最大的黑天鹅,是缺芯。

2020年底以来,全球芯片供应持续紧张,平均交付周期由2020年11月13周,延长至去年11月的22.3周。

根据AFS的测算,截至2021年12月12日,全球因缺芯减产1023万辆,其中中国减产198.2万辆,约占19.4%。

细分之下,新能源汽车在这波缺芯潮中实现了逆势增长,我们在上文中已提及,去年1至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上升了178.63%。

华福证券在一份研报中分析称,新能源汽车逆势增长的原因有三:一是自主品牌展示了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二是自主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更高;三是自主产品力提升。

相比之下,目前“蔚小理”在应对缺芯上并不总是游刃有余。

比如,蔚来江淮工厂曾被迫连续停产5天,据其估算将减产600辆汽车。再从8月开始,蔚来的单月销量开始下滑,最低的10月,它的销量只有3667台。

甚至有等待提车的蔚来车主对媒体抱怨称,“蔚来的供应链能力比我想象中的差远了”。

同样受缺芯所累的还有理想和小鹏等,为了确保交付量,他们推出了各种减配交付方案:如果消费者想尽早提到小鹏P5和理想ONE这两款车型,可以选择减配雷达的交付方案,等雷达供应充足之后再行补装。

他们的缺芯为什么会更严重?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与整车相比,产业链上游的议价权更高。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部分零部件技术门槛高,导致供货不足,整车厂的产能受限于上游供应端。

第二,与出货量更大的传统整车厂相比,蔚小理们体量较小,导致他们的议价能力及拿货能力不足。

全行业的芯片供给在去年9月末开始改善,但缺芯给产业链上游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即供应链甲方对流向流通领域的零部件控制趋向严格,他们更愿意供货给需求更加稳定的传统整车厂。

行业长达一年的缺芯潮,实际上给新能源车企提了一个醒:他们需要提升供应链安全。

这也将成为未来行业争夺战的一个关键因素。

比如20年11月,理想汽车在一起芯片争夺战中,被一家传统大厂捷足先登,对方席卷走了所有剩余的存量,险些导致其常州工厂停线。

这就直接说明了一点: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中,造车新势力们以互联网思维造车,他们更懂用户、深谙互联网打法、模式创新能力更强,但传统车企过往成熟的供应商配套体系、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是他们所欠缺的优势。

如果他们无法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补上这一短板,很可能在未来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随着整车厂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赛道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汽车智能化的“军备竞赛”已经开启。

这意味着,智能化供应链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历史性机会,但对蔚小理来说,这是不是他们的机会,核心还要看供应链的承压能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