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易生活
在2021年,互联网行业的关键词无疑有“元宇宙”的一席之地,这个由互联网厂商从近30年前科幻作品中挖掘出来的词汇,在当下这个流量红利耗尽的时代,也被认为是开启下一代互联网大门的钥匙。然而关于互联网的明天,有另一群人则认为相比于目前还虚无缥缈的元宇宙,web3或许才是真正的下一代互联网。
事实上,web3在2021年尾声才突然蹿红。其先是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里,因为一句“我们如何确保web3革命发生在美国”开始在网络中走红,再由马斯克一篇内容为“有人看过web3吗? 我没有找到”的推文,将关于web3的讨论推向了高潮,甚至于这个词还被路透社评为了年度科技热词。
但web3到底是什么?无疑是广大吃瓜群众最想知道的一件事,不过想要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从web1和web2说起。
上世纪60年代末,当今互联网的原型“阿帕网”作为冷战时期军备竞赛的产物诞生,到1989年World Wide Web(万维网)这一基于超文本协议的网络问世,才正式宣告大家熟悉的互联网正式到来。
从万维网诞生直到2004年,这就是web1时代。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互联网是由静态网页组成,主要是各类网站来提供内容、用户阅读内容,并且只能看网站运营者想展现出来的内容,并且用户无法左右网站中的内容。而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产品,则是搜素引擎与门户网站。
web2的概念则是2004年O'Reilly Media Web2.0大会由发起者Tim O'Reilly“布道”,这位提出了开源软件、创立了全球首家门户网站的传奇人物认为,web2作为互联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创新之处是内容从“只读”变为“交互”,用户不光能接收内容、还能创造内容,是一个强调用户生成内容的网络环境。而这一时期的代表产物,则是博客、RSS、社交网络。
不同于web1和web2,关于web3的内涵其实发生过改变,以至于现在互联网行业对于web3还缺乏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以2016年左右区块链技术风靡互联网行业为分水岭,web3的概念在这一节点之前其实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区块链风靡前,web3的概念更接近于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提出的“语义网”、“全球大脑”、“万物互联”,也就是计算机能读懂任何信息、人工智能负责筛选出更好的信息,以及互联网将无处不在。
然而,当初的web3与今天的web3已经不是同一个概念了。如今,web3的主题是将控制权从少数几家科技巨头手中返还给个人,强调的是一个用户能对自己的身份和数据有更多控制权的互联网。用路透社相关报道中的话来说,web3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互联网。
如果说web2是web1的升级迭代,那么web3则更像是对web2的“革命”。以太坊技术核心贡献者之一Josh Stark就认为,相比于当前的web2时代,web3的核心不再围绕速度、性能或便利性,而是关于“控制”,web3是一组旨在重构互联网控制权的技术,并且web3是传统互联网人对于当下互联网世界的反叛,代表着极客对互联网的理想主义追求。
为什么在2021年年末web3会被重新炒热,用web2概念“布道者”Tim O'Reilly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发言,几乎可以完美地解释,“如果web2.0与华尔街之间确有相似之处,我们就能通过观察华尔街来猜测web 2.0的未来”。华尔街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何为一毛不拔的资本大鳄,也引发了著名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而web3更像是互联网世界里的“占领华尔街运动”,针对的是web2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Meta、亚马逊、谷歌,乃至BAT这类企业。
原本web2是希望塑造一个用户和平台互相成就的互联网世界,但遗憾的是“屠龙者长出了鳞片”,在互联网将存在于物理世界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复制的过程中,科技巨头们死死的攥住了控制权,彻底地将代表着“自由、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束之高阁。从web1到web2的升级并没有解决中心化存在的问题,反而随着大量信息和数据的线上传输,让中心化问题变得愈加突出。
根据网络监控公司Sandvine发布的2021年全球互联网现象报告显示,谷歌、Meta、Netflix、亚马逊、微软和苹果这六家企业产生了超过56%的全球网络流量,他们在2021年产生的流量占比超过了所有其他互联网公司的总和。在用户的主要互联网服务都是由中心化的主体来提供背后,已经使得今天的互联网世界在实质上是由这些科技巨头共治的局面,他们控制了用户账号、隐私、交互,塑造了当下互联网世界的秩序。而左手握着“征税权”、右手拿着“规则制定权”的情况下,也构成了这些互联网巨头的权力基础。
中心化的互联网行业巨头是为了向用户提供价值而存在吗?显然不是,这些巨头是为了股东、投资人的利益而存在,为此他们塑造了当下这一套用户靠“出卖”自己隐私数据和注意力(流量),来换取服务的互联网世界运行规律。并且用户的数据和流量作为燃料,也驱动了游戏、广告、电商、会员服务这四大变现模型的运转。
当下在许多互联网厂商眼中,用户是资产、是燃料、是柴薪,但唯独不是用户。
例如,2019年“头腾大战”的导火索就是微信屏蔽抖音,缘由则是“字节跳动涉嫌盗取腾讯关系链”。用户之间的关系链应该是用户社交资产的体现,却被腾讯方面堂而皇之地视为自己的私产,这难道不奇怪吗?要知道2010年“3Q大战”时,腾讯做出“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喊着的口号可是“保障您的QQ帐户安全”。
即便互联网厂商几乎从来不征求用户的意见,但当初好歹还要“装一下”,现在一些互联网厂商则彻底懒得“装”了,毕竟在互联网厂商的努力下,孤岛化的“围墙花园”生态已经让用户根本无法逃离。显而易见,这些巨头早已背叛了互联网精神。而web3的拥趸则希望矫正这一错误,区块链技术也给了他们实现web3愿景的武器。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和防篡改的特性,是让每位用户掌握自己数据和身份的工具。当用户掌握了自己的数据后,这些互联网巨头将用户数据打包、通过算法卖给广告商就需要支付“使用费”,而不是给用户看看年度账单就完事了,而这就是对web2的降维打击。正如印刷技术改变并削弱了中世纪行会的权力结构一样,web3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互联网世界的传统权力结构。
但问题是,即便是有了区块链的助力,web3就真的一定能够改变如今互联网的秩序吗?以康奈尔大学教授James Grimmelmann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对此持有反对意见,“web3是雾件”,也就是指web3实际上是在开发完成前就开始作宣传的产品,但它根本不可能被完成。
James Grimmelmann指出,web3的部分动力是为了抵制将个人数据拱手让给大型互联网公司,但区块链算不上解决办法,因为其会让更多数据被公开。毕竟区块链技术的机制,就是链上的信息被各节点的分布式账本上进行储存,这让区块链有了高度的透明性,而隐私性则是通过一串长长的地址字符(私钥) 这样的匿名信息来实现。
区块链实现的透明化和隐私性平衡,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用一串字符来表示,即便所有的行为都上链公开化,但谁都无法将这些行为与现实的任何一个个体进行对应。问题是现行的区块链交易体系是为了数字金融服务,主要的工作是记账,而web3的愿景则是要服务于整个互联网世界,未来分布式账本记录的就不是交易信息、而是每一位用户的行为,用户创造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会直接向所有人公开。但作为对比,互联网厂商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也只会给广告商提供一部分数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James Grimmelmann等反对者的意思,就是web3让个人隐私归用户的实现途径是将所有人的隐私都公开,就好比是“如果给每一个人发钱,就基本等于都不发钱”。而用户数据还只是web3自相矛盾的一个小小的体现,更为严峻的挑战,是在web3的愿景中价值都归用户所有,那么谁来为web3早期的启动提供资源呢?
web3的狂热支持者给出的答案,是发起者“自带干粮”。可遗憾的是,互联网人自带干粮建设互联网世界的故事,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经发生过一次了,并且随着互联网精神的凋零,这样的故事显然很难重演。web1、web2时代互联网厂商驱动新业务采用的跑马圈地模式,前期烧钱就是为了吸引用户、进而在后期垄断市场时回收这些投入。这也是为什么相比于元宇宙,目前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对于web3兴趣缺缺的原因所在。
Twitter前CEO Jack Dorsey甚至认为认为,用户并不拥有web3。web3的实际拥有者是项目背后的风投机构(VC)及其有限合伙人(LP),他表示,“Web3永远不能逃离他们的激励。最终成了一个带有不同标签的中心化实体”。
没错,当下区块链领域的症结,就是它带给创始人和早期参与者惊人的红利,并且越是后参与者拿到的激励就越少。而这一模式之下催生的则是疯狂的炒币者、割韭菜的ICO/DeFi/NFT项目,已经成为了投机者和骗子的乐园。
事实上,让互联网厂商对于web3浪潮不屑一顾的关键点,是其背后的“无政府主义幽灵”。不依附于某中心的网络服务商(域名、服务器等)存在、 去中心化存储、分布式共识,让web3描述的世界“过于自由”。蒂姆·伯纳斯·李在万维网诞生三十周年之际提出目前互联网存在的三大问题,“故意、恶意的企图(黑客行为)”、“建立不当激励、牺牲用户价值的系统设计(标题党)”、“仁慈设计产生的意外负面结果(网络语言暴力)”,显然只会在web3的世界里更为严重。
“让用户东西的归用户”,虽然web3的这个愿景是美好的,但如今这个互联网世界已经容不下这点美好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