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妆品观察
1月4日,一份落款为“雅诗兰黛(上海)商贸有限公司”的文件在行业流传。
该文件显示,自2022年1月28日零时起,雅诗兰黛、海蓝之谜、祖玛珑、倩碧、芭比波朗、魅可、TF等部分商品及相关套装的建议零售价将进行上调,并即时生效。
对此,化妆品观察咨询雅诗兰黛、倩碧、TF等天猫官方旗舰店,品牌客服均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到公司的相关通知。”
不过,化妆品观察今日咨询武汉群光广场雅诗兰黛专柜时,对方表示公司已透露出涨价消息。
最高涨幅6.45%
据上述文件,此次调价产品覆盖护肤、洁面、彩妆等品类。以雅诗兰黛为例,旗下21款产品均在价格调整之列,包含智妍系列水乳、红石榴系列面霜、洁面乳,专研系列以及绝色倾慕唇釉等“明星”产品。
此外,海蓝之谜保湿修护面膜、焕肤水;TF迷你唇膏、眼线笔、香水;倩碧旗下如粉底液、精华液等品类均面临涨价。
从整体涨幅来看,各品牌单品涨幅不一。雅诗兰黛单个产品零售价的上调幅度为5~50元,其中50ml规模的红石榴晚霜预计涨幅度最高,从620元涨至660元,价格上调了40元,涨幅为6.45%。
海蓝之谜价格上调区间为10元~50元,涨幅为1.12%~3.17%。其中,30ML光蕴焕白精华露这一单品从3100元上调至3150元,为价格上涨最高产品。TF单品价格上涨同样也为10~50元,其中,暗麝心魄香水涨价最高,由2050元涨至2100元。
图源TOMFORDBEAUTY官方微博
对于此次涨价,上述文件还提醒,如有雅诗兰黛通过《商品销售协议之补充协议》授权的百货官网、APP、小程序销售相关商品的,“建议零售价与专柜同步更新。”
截至发稿,化妆品观察在小红书、微博搜索发现,相关涨价信息已经在社交平台上发酵。1月1日,在淘宝拥有50多万粉丝的店主在微博发文“雅诗兰黛居然涨价了”。1月2日,某小红书博主也发文透露,“(雅诗兰黛)有些单品应该会有5美元(约合人民币31元)以上的涨幅。”
10年间调价10次
化妆品观察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起,雅诗兰黛已至少经历10次价格调整。
纵观其调价行为,从年份上看,雅诗兰黛共发生5次集中涨价浪潮,分别为2012年、2013年、2020年、2021年及今年。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今年此次涨价属实,也意味着雅诗兰黛已连续涨价3年。
不过,从涨幅上看,今年上涨幅度相对有所放缓。如去年1月,雅诗兰黛涨幅达1.9%-17.3%;2020年7月,海蓝之谜、雅诗兰黛、倩碧等多个品牌零售价涨幅也达到1.7%~6.3%。此前(2012~2013年),雅诗兰黛最高涨幅甚至达到25%。
从原因上看,根据雅诗兰黛官方公开信息,历年产品调价多出于成本波动、税收调整以及产品升级等原因。
“对国际大牌来说,涨价对销量有刺激作用。”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目前,涨价是国际美妆品牌进行品牌维护、提升业绩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2020年,雅诗兰黛时隔6年再次涨价,就是基于提高整体销售额的考量,从而扭转被疫情拖累的业绩。
他还认为,国际大牌可通过涨价保持并拉大与中低端品牌的价格差距,实现品牌的高端定位。
针对今年第一波传闻中的涨价潮,有人指出,此次或是从成本考虑,“国外疫情仍在蔓延,生产成本相应提高,故而上调产品价格挽救利润。”
“涨价并不是增长永动机”
实际上,近几年,美妆品牌涨价潮接连袭来,尤其是国际大牌,“每年集体涨价”仿佛已成定律。
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2021年年初,香奈儿、祖马龙、海蓝之谜、Tom ford、联合利华等国际美妆品牌接连涨价。2020年年中,国际大牌美妆如海蓝之谜、雅诗兰黛、倩碧、WHOO、悦木之源、M·A·C、芭比波朗也有过一次集体提价,涨幅最大近10%。
与此同时,部分国产美妆也保持了涨价步伐。如去年中旬,珀莱雅、上海家化、丸美股份等美妆企业均对旗下产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提价。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道,多数品牌涨价是基于业绩考量。如2021年10月,联合利华发布2021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集团基本销售额增长2.5%,达到13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30亿元)。联合利华指出,销售额增长源于“公司采取定价行动抵消商品和其他投入成本上升的影响。”
去年经历过几轮涨价的雅诗兰黛,也实现了业绩大幅增长。据其去年11月公布的2022财年第一季度(截至2021年9月30日)财报显示,雅诗兰黛期内净销售额为43.9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9.77亿元),同比增长23%;净利润为6.9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08亿元),同比增长32%。
不过,也有人指出,如果品牌影响力不足,贸然涨价反而会流失客户影响销量。“产品提价需基于用户忠诚度高、品牌影响力大。如果这两点没有达到,产品提价不仅不会增加销量反而会流失客户、影响销量。”上海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楚曾如是表示。
在这一条件下,以雅诗兰黛为代表的国际大牌涨价有着先天优势,消费者对其价格敏感度相对不高,他们更关注品牌象征的消费能力和社会地位;而对于国产品牌来说,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适当调价,消费者则更容易接受。
“涨价是一把双刃剑,刺激了销量增长,但也可能流失部分用户。作为企业来说,在品牌与消费者的博弈中,涨价并不是增长永动机。”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人士表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