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黄月
《山魈考残编》
《山魈考残编》不是一本容易读懂的书,小说全文由出版说明、序言、自述和伪学术论文构成,围绕一本奇书和一个失落在历史深处的妖异之族展开。作者黎幺首先构架了一部内容晦暗不明的《山魈考》,揭示出一个名为“鬾阴族”的没落部族的命运。对于今人而言,“鬾阴人”是一个谜团,有关鬾阴族的历史资料几乎散轶,连带关系到整个部族的典籍《山魈考》亦残缺失传。据闻《山魈考》的最后一章称,“他们像一堆行走的灰烬,消散在漫天的尘土中。而时至今日,他们的心脏还在大地之下跳动。”为追溯这段神秘的历史,诸位学者、译者、编者、出版商等人开始研究《山魈考》及鬾阴族相关课题,期间发生的奇闻轶事则构成了小说的主体。
《山魈考残编》看似是“知识写作”,内容却纯属虚构。黎幺曾表示,他写作本书的初衷之一就是对“知识”的质疑。他希望借此说明,这些宣称自己为“真”的知识本身便具有虚构的成分,可以说,虚构本就是语言的固有属性。“因此,故事、小说、神话等等从一开始便自承为‘虚构’的事物,并不是次要的、无足轻重的,也并非绝对不可信任,它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能为一直被压抑的想象力松开那道‘去伪存真’的束缚。”
《作家们的作家》
《作家们的作家》是阎连科的文学阅读札记,涉及拉美文学、俄苏文学、欧美文学、亚非文学等多个主题,所选的作家作品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奥兹的《我的米海尔》等。与专家学者所写的文学评析不同,阎连科是从自身的阅读经验出发,呈现他在读书和创作中汲取经典文学写作营养的切身感受。他表示,“与其说书中的篇目是自己多年读书的感怀和积存,倒不如说是一个人大半生写作的怯露和阅读短欠的交代和坦白。”但他相信,对于聪慧玲珑的读者而言,有时候读一本次一等的书,要比读一本一流的作品更有收获和悟得。
《作家们的作家》也是“大家读大家(第四辑)”系列丛书之一,该系列还包括格非《文明的边界》、李洱《局内人的写作》、铁凝《隐匿的大师》和邱华栋《大师创造的世界》。
《纽约巨像》
在纽约这座国际大都市里生活着八百多万人,但每个人心中的纽约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就如同纽约本身也在不停蜕变并重塑着自身。“从前的咖啡店如今成了连锁药店,你初吻的地方现在成了打折电器铺,你买下人生第一件西装的店铺现在是一片工地,木栅栏后面正在建起新写字楼。”这样的景象在纽约随处可见,但亦是任何一座能激发焦灼和热爱的大都市的缩影。《纽约巨像》以极具密度和诗意的语言记录了美国作家怀特黑德对这座城市的观察,从港务局车站到中央公园,从百老汇到布鲁克林大桥,作家以全知视角打量着纽约城内的重要地标性建筑,审视一张张流动的面孔,同时思考着人与城市的关系。
身处城市之中,我们常常对它的变化无动于衷,但反过来,城市对我们却可能相当了解。正如怀特黑德所说,“街道像一本日历,记录着我们的过往和未来。”我们一次次路过的商店、迷失过的十字路口、短暂居住又搬离的公寓,都是我们曾经存在的证明,而城市的生命力正建立在人群的汇集与消散之上。怀特黑德在即兴式的咏叹中,寄予了他对纽约的深切眷恋和赞叹,也让我们有机会打量身处的城市,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怀特黑德曾凭借长篇小说《地下铁道》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
《世界的尽头:一场文化冲突的见证之旅》
作为地缘政治专家,卡普兰游历了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擅长运用游记的写作手法处理新闻和政治议题。他与塞缪尔·亨廷顿、保罗·肯尼迪和弗朗西斯·福山并称“被最广泛阅读的描绘后冷战世界的作家”,其代表作《无政府时代的来临》《巴尔干两千年》《荒野帝国》等先后被译介到国内。在这部《世界的尽头》中,卡普兰从西非出发,行经尼罗河谷、里海海岸,最后抵达亚洲大陆,足迹遍布众多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包括科特迪瓦、塞拉利昂、埃及、印度、伊朗、柬埔寨等。他带给读者的不仅是风土人情,还有他对历史、时事的精辟见解。
卡普兰表示,他在《巴尔干两千年》中试图通过艰难的、血腥的过去来看现在,而在《世界的尽头》中,他则以未来的角度来探讨现在。第三世界充斥着种族冲突、军事动乱、人口激增、贫穷落后、传染病肆虐、环境污染等问题,卡普兰发现,他看得越多,就越觉得不能将其套入一个单一的模式,第三世界并非孤立存在,面对和思考他们的问题是全人类的重要课题。
《动物社群:政治性的动物权利论》
自从第一个反虐待动物协会于1824年在英国成立以来,动物保护运动已经成长为一股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各类倡导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涌现,动物福利问题尤其受到了美国、欧洲等多国立法的支持,在善待动物问题上,也已形成丰富的公共论辩与学术理论传统。然而,本书明确指出,从全球范围来看,动物保护运动基本上是失败的: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发展一直在侵蚀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为了满足(和刺激)人类对肉类的需求,工厂化养殖场体系的规模一直在扩大;此外,不管是在制造业、农业、科研还是娱乐产业,企业总是在试图压低成本,寻找新的、可以更高效地剥削动物的方式。
本书列举了近年来与动物权利相关的重要法条、数据和真实案例,对传统动物权利论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切入这一议题。两位作者从“社群”概念出发,把动物与国家主权、领土、殖民、移民和成员身份等相关的政治制度和实践联系起来,旨在以更具政治性和关系性的思路来建构人类–动物伦理的新图景,从而推动动物权利的发展。对于专业学者和关心动物境况的大众读者来说,书中的观点都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和启发性。
《蘑菇图鉴》
从古至今,蘑菇这一奇特的存在不断令人为之倾倒。早在古罗马和古希腊时期,种类繁多的野生菌菇就已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它们的生态依然被谜团包围。英国人曾经相信,蘑菇是精灵在深夜制成的魔法礼物,直到显微镜被发明之后,人类对蘑菇的研究才从生物学角度取得了进展。在欧洲,蘑菇图鉴自地理大发现时代起大量涌现,用以描述各类蘑菇的演化历史;随后,日本也出现大量菌类图鉴,在美术领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本书所介绍的蘑菇图鉴由欧洲、日本的生物学者于18-20世纪绘制而成。这些蘑菇图不仅色彩丰富,构图也很独特,作为画作同样充满魅力。当时的生物画有一种试图在一幅画内将物种的一切悉数展现的气魄,在印刷方面也动用了最高级的技术。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绚丽而精致的线条勾勒而成的生物图鉴已经被数字化的基因分析取代,但也正因如此,图鉴所呈现的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才显得更加迷人。
《身体由我:关于了不起的女性身体的一切》
穿纯棉内裤到底有多重要?如何判断阴道分泌物是否正常?对盆底来说,是剖宫产好还是顺产好?大部分女性或许都曾对以上问题感到困惑,却又耻于向女性同伴问询,甚至在面对妇科医生时也难以启齿。最终,她们选择向互联网讨教,但得到的是一堆真假难辨的信息。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只有妇科医生才知道的秘密,大多数“秘密”都是由于过去女性接受的带有偏见的教育导致的,很多人从小就对自己的身体持否定态度,特别是对生殖器官讳莫如深。这部健康科普著作将带领女性冲破禁忌与成见,揭开有关女性身体的种种迷思。
在书中,作者有意以轻松、幽默、易懂的方式向女性讲述她们身体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一本正经地照本宣科。很多妇科知识是与多学科交叉的,但这些知识并不难掌握。最理想的状态是,女性在还是小女孩时就对自己的身体很熟悉,在进入青春期前就开始学习妇科生理知识,这样就能好奇而坦然地接受身体在青春期的变化。但即便过了青春期,认识和探索身体也为时不晚,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女性自然会消除对自己身体的忧虑,学会享受身体带来的乐趣。
《萤火虫的勇气:我在儿科重症当心理师》
穆里叶·德罗马是一名法国临床心理学家,有二十多年在儿科重症病房的工作经验。每天,她都要与患病、残疾或受伤的儿童及其家人打交道。这些儿童大多仍在经历身体上的创痛,甚至徘徊在死亡边缘,在心智尚不成熟的阶段,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脆弱,照顾他们的家人同样心力交瘁,面临重重考验。德罗马要做的便是努力安抚他们的情绪,减轻他们的痛苦,并帮助他们在黯淡无光的日子里重新找回哪怕如萤火虫般微弱的光亮。
本书记录了德罗马在工作生涯中经历的各种案例,以生动的语言还原了一个心理医师真实的工作环境。她曾与小男孩讨论死亡,陪伴他向妹妹的遗体告别,也曾帮助猝死女孩的家长度过难关,并允诺器官捐献,还曾见证医疗团队决定终止治疗时的伦理挣扎。多年的工作经验令她深信,只有接受真相、讲述真相才能使心灵得到自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