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戈振伟
编辑 | 林腾
“世界工厂”东莞GDP首次迈入“万亿俱乐部”。
1月11日,东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官宣其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人口超千万,这意味着东莞是继广州、深圳、佛山后,第四个破万亿的广东城市。若加上香港,粤港澳大湾区已有5座万亿级体量的城市。由此全国GDP“万亿城市”达到24个。
东莞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的核心位置。几十年来,这个地区推动着中国向全球出口量的上升,制造了从家具、服装到鞋等各种商品。
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在全市GDP构成中,工业占比超过一半,工业发展向好是东莞经济发展向好的基础保证。
目前东莞有19万家工业企业,1.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74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4家专精特新企业,66家上市企业和19家超百亿企业,3家千亿企业等组成的先进制造体系,这是东莞经济发展的基本,也是东莞制造业配套全、潜力大的底气所在。
“我们在大湾区安身立命,东莞的城市定位还是先进制造,这个不能丢。大湾区各个城市都在摩拳擦掌,但我们要牢牢守住基本盘。”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此前表示。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刘正山对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中,东莞有地缘优势,但同时也有竞争压力,毕竟,大湾区的中心城市香港、深圳和广州,对其他城市的发展可能造成“虹吸效应”,作为大湾区节点城市的东莞,应当进一步加大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努力提升自身功能和可持续竞争力。
“世界工厂”
改革开放前,东莞还是一个普通农业县,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1978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中共广东省委率先作出发展来料加工的决定,东莞、南海、顺德、番禺、中山作为先行试点县。
同年,内地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在东莞创办,从此揭开了东莞引用和利用外资的序幕,港商、台商蜂拥而至。
东莞随之成为八九十年代大名鼎鼎的“广东四小虎”之首。虎门服装、长安手机、大朗毛织、中堂造纸、樟木头塑胶、厚街家具、塘厦高尔夫、茶山食品、麻涌粮油......一大批产业专业镇在东莞诞生。
“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
2000年,时任IMB亚洲区副总裁李祖藩曾如此评价东莞在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性。“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说法由此而来。
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2年,东莞连续7年出口总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仅次于深圳、上海。
外资接连涌入,外贸订单纷至沓来,东莞完成了从一个中国普通农业县到“世界工厂”的蜕变。
但是,随着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上升、海外需求不足和环保标准趋严等多重因素夹击,东莞传统制造业走向微利时代,产业发展压力骤增。东莞“三来一补”模式的黄金时代终成历史。
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东莞部分企业逐渐往国内中西部地区或东南亚迁移。那一年,流行一个新名词——转型升级。留下的企业纷纷谋求转型。
传统制造业遇到困境,东莞整体经济立刻衰退。2009-2014年这6年间,东莞的GDP增速有4年未能完成当年的目标任务。当时有专家指出,东莞遭遇金融危机,代工制造越来越困难,经济增长动力源缺失,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率低位徘徊。
东莞市商务局副局长黄朝东认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东莞遭受重创,但此后东莞持续不懈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产业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以外资企业来看,已从过去的“大进大出”转变为积极开拓内销市场。
数据显示,2019年东莞市外资企业内销4425.1亿元,增长10.1%,内销占比达36.5%。这近四成的销售份额成为此轮海外需求萎缩下企业存活的关键。
2020年,东莞全部镇街(园区)经济规模均超100亿元,全国百强镇从2019年的15个增加至2020年的20个,实现历史性突破。
不过,受疫情等因素冲击,东莞GDP突破万亿的时间花费得比预期更长。
产业集群化
全球每4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来自东莞。以华为、OPPO、vivo为代表的“三大手机”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都选择了在东莞落户。2021年3月,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东莞的传统产业逐渐走向集群化。过去5年,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万亿级规模,装备制造与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对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表示,东莞GDP能破万亿,核心因素之一是近年来不断巩固提升电子信息、智能移动终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大力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深圳、东莞位于珠江东岸,这里分布着全球最重要的ICT产业集群,ICT产业链网也是支撑深圳、东莞走到今天的主要经济力量。
事实上,早在2005年,已推进“腾笼换鸟”的东莞开始与华为互动,描绘出松山湖的雏形,也勾勒出莞深合作的最初轮廓。过去5年里,深圳ICT产业链上的产业资源大量向外溢出,主要的承接者便是东莞。目前许多企业注册在深圳各种高新园区里,但实际经营活动在东莞。
有报道显示,过去5年,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走向东莞,仅长安镇上81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就有60家从深圳转移,深圳订单占比超过50%的企业有49家。
《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东莞已被明确为广东省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前沿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布局的核心城市。
深圳市软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金心异对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表示,莞惠临深地带各1000平方公里,再加上深圳北部1000平方公里,是珠三角最重要的科技产业带,也是全国最重要的产业集聚区之一,但深莞惠三个地方政府的不能协同,已经威胁到这个产业带的可持续发展。
谢来风认为,东莞经济想要再上一个台阶,需要强化区域协同联动发展。
“全力推进东莞滨海湾新区与前海合作区、南沙自贸片区、中山翠亨新区等协同联动发展,持续推进临深片区与深圳各区产业协同、基建协同、公共服务协同等。”
机器换人
“世界工厂”的运转更离不开五百万产业工人的贡献。
《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继广州、深圳之后,东莞已成为广东第三座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常住人口总量达1047万人。其中,东莞15-59岁人口占比高达81.41%,全省第一。
不过,略显矛盾的是,过去十年,东莞市的人口一直在增长,制造企业在不断地精简人员,但工厂里的人手却时常紧张。
东莞市人社局发现了当地产业工人的诸多变化,在这些年整体人力供应的紧平衡之外,技工比普工更加紧缺。
东莞市人社局也认为,10年、20年前大量的产业工人是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吃苦耐劳愿意加班,产业在这一时期享受了劳动者的红利,但现在进入社会的第二代产业工人,对工作环境的要求大为提高。同时,中国人才市场供给的结构性问题突出,每年大量高等教育学历的年轻人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同时多数人不愿意进入生产系统,制造业不是他们的优选项。
如今的东莞,正试图通过培育“两自”(自有品牌和自主技术)企业,力推“机器换人”,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2014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明确将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推广机器人应用作为重点工作之一;随后两年,“一号文”不断加码“东莞智造”。
截至2020年年末,东莞共实施“机器换人”及自动化改造项目3880个,总投资约547亿元。项目新增设备111735台(套),平均产品合格率从87.46%提升到91.55%,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9.19%,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49倍。
科技部最新的评估数据显示,东莞2021年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居全国地级市第三。
当机器人走上生产线,昔日“世界工厂”东莞再次悄然蜕变。如今,一些其貌不扬的厂房内,一排排机械臂和自由移动的机器人成为了东莞流水线上的主力军。
2014年,李泽湘教授联手一众学者创立了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同时配套了一支孵化基金。截至目前,该基地孵化60余家科技企业,云鲸智能、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卧安科技、正浩Eco Flow.....一个机器人创业军团正从东莞松山湖走向全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