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热点微胖 王新喜
在手机市场,小米这一年其实是缺乏存在感的。2021年,小米发布了小米11 PRO、小米mix 4、小米12三款旗舰机型以及折叠手机小米MIX Fold,无一成为爆款。在2021全年,小米股价也跌超4成。
小米手机下跌固然有小米提到的供应链缺芯、iPhone13强势等因素,但这些因素却并没有影响到oppo、vivo、荣耀与三星,从内因来看,它可能有小米的专注力与投入重心转移到造车有一定的关系。
2021年,小米经历过山车的一年
小米在2021年经历了一个从高峰滑落的转折点。
在2021年的二季度之前,华为手机业务收缩,小米OV都收获了后华为时代的红利,在2021年上半年,小米的涨势喜人,来自智能手机业务的收入为478.25亿元,同比增长0.5%,小米出货量曾经达到全球第二。
但在2021年第三季度局势急转直下,根据三季报的数据示,小米手机的出货量由二季度的5,290万减少到三季度的4,390万。出货量与今年Q2相比,环比下降17%;与去年Q3相比,同比下降5.8%。
据调研机构Canalys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手机市场,2021年前三个季度,小米市场占有率在Q3达到最低点——14%,国内市场,排名在vivo、OPPO、荣耀之后。
从客观环境来看,这背后有与荣耀手机反弹、iPhone13系列大卖,OV稳中有进等因素相关,这让资本市场意识到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环境并未尘埃落地,资本市场的担忧再一次反应到小米的股价上。
而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小米集团在持续回购股票,年内累计回购约3.43亿股,耗资超过84亿港元,但依然没有阻挡股价下跌的趋势。
截至2022年1月14日收盘,小米的股价只有18.6港元,市值也只剩4660亿港元,相较一年前的最高点,已跌超4成。
从今天来看,大厂普遍都在对标苹果,小米OV荣耀集体突围高端已经是心照不宣的默契。雷军不久前喊出“全面对标苹果”的口号也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但从2021年的市场表现来看,小米的平均手机的售价即ASP由二季度的1116.7元下降到1090.5元,相对于苹果与三星在2021年的平均售价——5121元与2204元,小米的高端化战略还远谈不上成功。
客观市场竞争因素是外部因素,从内因层面来看,我们会注意到小米的重心正在转移到造车业务上,但手机市场的行业竞争环境已经变得愈发激烈与复杂了,小米在主业上的局势或不容乐观。
小米造车,会不会拖累主业的未来?
从目前来看,小米在造车层面的投资不断,其造车战略优先级已经颇为明显,自2021年3月官宣造车以来,小米及雷军的相关投资机构已先后投资数十家汽车产业链的企业,涵盖智能驾驶、芯片、动力电池等领域。
比如在芯片领域,小米先后投资了云途半导体、裕太微电子、聚芯微电子、易兆微电子等公司。在电池领域,投资了蜂巢能源、中航锂电、珠海冠宇等企业。
国金证券统计显示,截止到2021年9月底,小米投资布局智能汽车领域企业共有62家,其中智能驾驶布局17家,智能电动布局13家,智能座舱布局6家,其中有22家企业是2021年新增投资。
最近小米还投资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浙江富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汽车控制芯片厂商旗芯微等,此外,原极狐汽车总裁于立国入职小米汽车部,雷军还表示小米手机部未来将对汽车业务进行人才输送。
根据雷军的规划是,小米汽车将在北京建设年产量30万辆车的工厂,汽车预计2024年上半年量产。
也就是说,小米汽车产品落地将在2年之后,从今天来看,新能源汽车补贴正在退潮,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投入才刚刚开始。
目前来看,小米的布局策略主要是通过投资行业供应链厂商来实现汽车产业链的整合。
小米的投资布局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米在AI自动驾驶领域的布点,这是智能汽车的核心战场之一,当下无论是特斯拉,小鹏、蔚来、百度等玩家都在该领域深耕多年,小米需要从头开始追赶,这也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与投入的过程。
在汽车领域,作为一个后入者,要超过市场现有领导者,往往到付出更大的代价。小米已经在供应链、软件开发、智能座舱等方面需要持续投资布局,但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有业内人士总结,仅仅为了烧出一套数字电车体系,蔚来烧了近400亿元,特斯拉烧了1000亿元以上。
按照华为“压强原则”来估算,新入场企业至少要在短时间内“烧掉”2000亿元才能尽快抹平和新势力实力差距。
而小米作为新入局的造车势力,在持续投资布局之下,1000亿能烧多久,前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但可以知道的,造车是一个长周期的项目,投入是个无底洞,小米还是一家创业公司,无论是主业手机的技术实力、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还处于持续追赶阶段,在当前的关键时刻全力投入造车,这可能将持续影响小米在手机业务层面的技术研发投入与产品创新的精力与深耕。
小米选择进入汽车行业并不是因为它已经坐稳手机市场的地位,而是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雷军是风口论的信奉者。雷军过去在谈早年的创业经历的时候,曾谈到自己比马云勤奋努力,却没有马云成功。雷军自己总结是因为没有顺势而为。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雷军相信顺势而为,只要顺着未来的风口布局,成功的机会就很大。
这种对风口的执念以及对顺势而为的坚定信念让雷军相信电动汽车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增长点,也是小米的未来。
另一方面是,手机业务的高速增长时间窗口已过,小米一方面的判断是小米已经坐稳了国内四强,但要在高端市场与苹果争雄,小米深知实力尚不够,手机市场短时间内在高端市场谋求高利润实现营收增长不现实。手机业务已经进入了阶段性瓶颈期,高投入低回报或已是常态,投入产出比已经不高了,它需要寻求更快驱动股价增长的项目。
这种想法没有错,小米也强调有足够的现金和现金流来支持公司造车业务,而小米汽车也暂时不考虑单独上市融资。
但事实上,分拆单独上市融资其实也有好处,它不会过于消耗小米公司的现金流,可以为小米手机业务的主业保留更多的研发投入资金。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小米账上现金余额约1080亿人民币,这其实小米依赖手机业务+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赚的辛苦钱,这些现金流原本可以为小米未来在手机业务上的研发投入蓄力。
但当前小米并不想将造车业务分拆出去,而是要将造车业务发展成为小米市值另一个核心支撑点,突破当前的市值局限。
但问题是,汽车业务放在小米公司内部,它可能更多的消耗了小米未来可以在手机业务上的研发投入。
我们从木桶理论来看小米汽车与手机之间的关系。
木桶理论是由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提出的,他指出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
这个理论本质是指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
按照德鲁克(Drucker)的话说就是,把你的业绩建立在自己的优势资源上更合理一些。
对于小米来看,它的优势长板是建立在手机业务上,资本市场对它的估值也集中于此。但从行业来看,尽管小米过去表现出了可观的增长业绩,但小米尚未在主业上建立足够的综合竞争力壁垒。尤其是手机行业的竞争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强调综合竞争力与硬核科技。
目前的问题是,小米缺乏手机供应链的深度把控能力,芯片、屏幕、系统、通信等硬核技术过去长期是小米的短板,创新能力与产品说服力、品牌溢价都还不够。
小米过去的长项在于通过对上游技术的运营来提升产品体验,但在2021年,从小米 MIX FOLD、小米11 Pro、小米11 Ultra、小米MIX4、Redmi K40、小米Civi等,无论是直板手机还是折叠屏手机,小米并没有突出表现。
根据木桶理论,在主业竞争力不够、但同时竞争对手变强大的时候,这个时候更应该思考将精力与资源集中于木桶的短板——手机硬核技术与创新层面的研发投入,在一个品类占据领先优势,然后再分散精力来做副业。
如果尚未在核心品类占据领先优势,盲目扩张品类带来的负效应可能是极大牵扯原有的核心品类的创新与技术投入,它会分散一家公司对于核心主业的人力、资金与物力的投入,最终可能导致主业与副业都缺乏竞争力,陷入同质化与价格战的泥潭。
我们从今年小米手机的产品表现其实也能看出这点。从木板理论来看,手机业务是小米这艘巨轮的地基,如果手机业务竞争力趋弱,那么小米的股价就很难拉动起来,这也是为何小米宣布造车的这一年,股价跌去四成,资本市场意识到小米的造车前景并不乐观之外,也意识到手机主业上的不乐观。
从当前国产手机的格局来看,众大厂都在入局折叠屏市场,但无论OV还是荣耀,在手机业务层面是All in的姿态,其产品销量、市场份额也处于稳定增长态势。
而小米缺乏爆款之外,小米发布的MIX 4、小米 11 Ultra都被爆出烧WiFi等问题。
在折叠手机业务上,小米在去年发布的MIX Fold没有解决折叠屏固有短板,它采用的是U型铰链,屏幕打开的过程中会带有阻滞的坠入感,折叠后有明显的缝隙。
OPPO Find N与荣耀Magic V在解决单手握持感、铰链、折痕等折叠屏产品体验上表现要好的多。也就是说,小米无论在直板手机领域还是在可折叠手机市场,都没有体现出产品层面的优势。
由于近两年无法量产,造车可能不会给小米手机品牌加分,反而会弱化小米在手机领域的专业品牌形象,强化小米的风口投机者形象,因为无论手机还是汽车,其品牌溢价都来自于技术实力与产品的科技含量。
如果一家企业在主业上不愿深耕硬核技术,挑战极限潜能,如何让人们相信它是一家在汽车领域有持续深耕、创新突破的决心与能力?
手机市场大局未定,环境变复杂,小米的不确定性变多
回到手机市场来看,2022年手机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小米面临的不确定性变多了。在手机市场,当前众厂商已经进入精细化深耕高端市场的阶段,OV在芯片层面的投入变多,荣耀又继承了华为的大量研发团队,在高端战场产品迭出、技术研发层面持续加码,各厂商的决心颇为强烈。
从小米到OV荣耀四大国产头部厂商,客观来看,小米在产品技术与竞争力层面的后劲与综合实力偏弱的。当下其实是需要在手机业务上持续夯实核心竞争力,加大投入,专注新品创新、奋力追赶的时候。
但小米将重要精力投入到了造车的战场,从2021年的表现来看,某种程度上说,对造车过度投入其实已经影响到手机产品的表现。
2021年手机市场还有一个值得观察的变化就是出现了众多已经消失的老牌厂商与小厂商。国外有三星,国内有酷派、乐视、魅蓝、联想乐檬等,另外也诞生了一些不知名的新品牌,如鼎桥、雷鸟、优畅享等等。
为什么在手机战场愈加饱和的情况,新旧品牌又都来搅局了呢?
一方面,这与华为的淡出与退场相关,少了一个强势对手,众多品牌都看到了分一杯羹的机会,尤其是在大厂都在全力冲击中高端市场的情况下,中低端市场又有了新的机会。
其次,从目前这些新旧品牌发布的新机来看,当前它们争夺的主要是入门级中低端市场。
而小米造车分散精力之余,又要在手机市场对标苹果公司。
这透露了新的信号:一方面小米在手机汽车双线出击,无疑会牵扯到主业的投入精力。另一方面,小米为了褪去性价比的标签,或将弱化低端手机市场的投入,这无疑也是给了其他品牌争夺低端市场的机会。
从2022年来看,中低端的产品选择可能要更加多元化与个性化了。
此外,小米如今在海外市场也不乐观,手机业务承压会越来越明显。小米的营收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海外市场尤其是印度市场,但印度市场的营商环境已经不容乐观。
比如不久前外媒称,印度财政部通报小米印度私人有限公司逃税65.3亿卢比(5.5949亿人民币)。文件显示小米印度公司向美国高通、北京小米移动软件公司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和许可费,通过不将“特许权使用费和许可费”计入交易价值,小米印度公司逃避了关税,成为了这些进口手机及其零部件的受益所有者。
小米回应称,小米在全球范围内坚持合法合规经营,并遵守经营地的相关法律法规。
本质上,基于印度市场对小米的重要性,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小米在印度是合规经营,当前印度通报小米逃税的实质是反应了印度的营商环境在恶化。从最近两年来看,印度分多次封禁了众多中国的APP,从 Tik Tok 、微信、百度到 UC 等等无一幸免。很显然,印度不确定性的监管与恶化的营商环境给小米手机在印度市场的未来蒙上了阴影。
此外是三星重新回归中国市场的信号与动作也非常明显,伴随着大量中小厂商重新入局,荣耀的逆势反弹,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变多,其实都给小米在主业上的增长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在股价上行趋势以及主业增长势头不乐观的情况下,开辟重投入的新赛道有时候并不能为股价提供更多的估值支撑点,反而有可能削弱主业在关键时刻的投入精力与竞争力,继而影响大盘的稳定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如何平衡手机主业与造车业务战略优先级之间的关系,考验雷军的智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