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又迎来政策利好。
国家发改委官网1月21日显示,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中国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私家车是未来交通电动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领域。截至2021年12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的市场渗透率达到20.6%,居住社区充电需求日益凸显。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充电设施规模达到261.7万台,换电站1298座,服务近800万辆新能源汽车。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较多不足。例如,存在居住社区建桩难、部分存量小区电力改造施工协调难度大、以及充电路径规划、站桩导航功能不完善,用户找桩难、找桩慢等问题。
此外,部分充电桩运维不及时,缺乏充电保障预案,充电平台数量多,多平台启停及多渠道支付尚未全面覆盖,节假日高速公路充电排队长问题日益凸显。
《意见》提出了解决方案,要求强化各地发展改革、能源与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的协同推进和责任落实。
《意见》提出,居住社区管理单位应积极配合用户安装充电设施并提供必要协助,新建居住社区要确保固定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公共充电设施发展不均衡、城市公共充电场站冷热不均的难题。
目前,中国公共充电桩达到81万个。其中,广东、上海等排名前十地区的公共充电桩规模占比超过70%,县城、乡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中国高速公路充电桩1.38万个,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尚未实现全覆盖。
《意见》提出,加快补齐县城、乡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快实现电动汽车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
此外,加快高速公路快充网络有效覆盖,力争到2025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不低于80%,其他地区不低于60%。
《意见》还提出,加大外围城区公共充电设施建设力度,充分考虑公交、出租、物流等专用车充电需求,结合停车场站等建设专用充电站。此外,鼓励充电运营企业通过新建、改建、扩容、迁移等方式,逐步提高快充桩占比。
电动汽车的补能方式,主要包括充电和换电模式。与充电模式相比,换电的最大优势是快,在车辆电量不足时,只需到换电站更换一块满电的电池即可继续行驶。
2020年,换电模式迎来了政策红利期,千亿级换电产业大幕开启,奥动新能源、北汽蓝谷、蔚来汽车等主要玩家,都加快了换电站的扩张速度。
今年1月18日,换电领域迎来重量级选手,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时代电服”正式发布换电服务品牌EVOGO,并推出了面向消费者的整体换电服务。按照规划,其首批将有十个城市启动EVOGO换电服务。
但目前换电模式仍面临局限性问题。其中之一是车型不同、电池箱和电池模块不统一,导致换电兼容性差,推广存在阻碍。
对此,《意见》明确,加强充换电技术创新与标准支撑,推动主要应用领域形成统一的换电标准,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和充电设施之间的数据交互标准。
《意见》提出,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围绕矿场、港口、城市转运等场景,支持建设布局专用换电站,促进重型货车和港口内部集卡等领域电动化转型,探索出租、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共享换电模式。
中信证券分析认为,未来五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能市场将维持充电为主、换电为辅的格局,但在资本、主机厂、政策等推动下,换电模式在部分高端乘用车和运营类车辆的应用推广将明显加速。
从运营市场空间角度看,预计2025年国内换电运营合计市场空间有望达605亿元,充电运营市场约1730亿元。
《意见》还提出,加强车网互动等新技术研发应用,探索推广有序充电、V2G等形式,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协同互动,探索单位和园区内部充电设施开展“光储充放”一体化试点应用。
为促使地方建立优质场站,《意见》鼓励地方建立与服务质量挂钩的运营补贴标准,并鼓励地方加强大功率充电、车网互动等示范类设施的补贴力度,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