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盟财经
11月底,一部名为《女心理师》的电视剧在优酷首播。因为当红演员杨紫、井柏然等顶流明星的精彩演绎,该剧一经开播,即获得较高关注度。不过,也因为其涉及到心理咨询这个专业而敏感的行业,也备受争议。一面是在各大媒体上好评如潮,一面是其在豆瓣上的评分,却低至5.1分。
或许正是因为其面临着诸多的争议与讨论,所以其关注度一路飙升。种种迹象似乎也在表明,该剧除了穿插现代化元素,有一些娱乐性以外,更有着普及心理学知识、建立行业认知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然而,心理健康行业一直是一个不愠不火的行业,真的会因为一部电视剧的火热,而产生根本性的变革吗?答案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01争议中的《女心理师》,折射出残酷的现实
实际上,相比发达国家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如火如荼。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确实影响到了心理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导致其不愠不火的,并非某一个单一因素。
首先,从心理健康服务的供应端来分析,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欠缺,是该行业难以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而相比发达国家的心理研究、心理咨询体系,我国的心理健康行业基础服务显然是十分薄弱的,这通过心理咨询师的从业人数,就可以窥见一斑。
有一组数据表明,在经济强国美国,每1000个人中就有一个心理咨询师。而在中国,每100万人口中,只有不到5个心理咨询工作者。按照国内需求预测,心理咨询师缺口至少在100万级。
从业人数不足,导致的结果就是行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这也不难理解,为何这个行业普遍缺乏认知,人们看完《女心理师》,甚至对一些稍微专业的名词、治愈方式都表示吃惊了。
例如,通过网络上的影评看到,有网友表示,该剧让自己开始反思在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甚至唤起了大众对于普遍存在的校园霸凌、产后抑郁症等心理问题人群的同理心。
其次,通过大众对于该剧的评价褒贬不一,说明大众对这个行业不仅缺乏认知,而且认知不一致。例如,有人认为演员的表演用力过猛,将一些心理问题过于放大,有些耸人听闻。也有人认为心理咨询不应该这样做,而应该那样做,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评价一个优秀心理师的核心标准?
例如,宣传期间,由于此剧在China Daily上的做宣传报道,文章称该剧是“呈现了的专业的psychoanalytic cases(精神分析案例)”,而国际精神分析学会(IPA)在看剧分析之后,认为剧中的情节大有问题,由此质疑精神分析中国分会的专业性,要求开展伦理调查。
而来自北大的钟教授、来自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的童教授作为IPA的认证的分析师,因此在朋友圈严厉指责了这部剧的专业性,并且申明IPA成员并无一人参与制作。
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如果纠结专业细节,该剧的名字甚至都应该叫《女咨询师》。因为心理师与咨询师的区别在于:心理师包含了咨询师,咨询师需要在心理师的指导下进行执业操作。
再次,由于行业标准的缺失,整个行业依旧处于野蛮生长、乱象丛生的阶段。例如,在互联网上,就经常爆出有人因为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却上当受骗,不仅咨询费十分昂贵,而且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甚至因为与所谓的心理咨询师闹法律纠纷,而加重了“病情”。
也有一些做情感挽回、恋爱技巧培训的机构,打着恋爱心理咨询的旗号,却做着各种过度营销的动作,实际上,却并没有任何心理健康的从业资质。甚至有培训机构,打着各种权威培训机构的旗号,号称学员只需要交付几千元的学费,短短数10天就可以拿到相关的资质证书。
殊不知,早在2017年,人社部发68号文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中,就已经明确了取消相关资质认证。
从国家整治整个培训行业的角度,也不难看出其良苦用心。正所谓宁缺毋滥,没有了相关的培训与资质认证,好过一些不法分子,拿着鸡毛当令箭,扰乱市场、混淆视听,甚至借此敛财。
不过,即便没有了这块的从业标准,这个行业也将会因为社会事件频发、《女心理师》这种现象级的文化作品,而逐渐走向大众的视线,规范化发展也将成为必然。
02行业爆发在即,商业化却难走出困境
近年,以抑郁症为代表的心理健康问题明显有高发趋势。而心理健康行业也随之处于高速增长期。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曾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020年第二大的疾患,甚至是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杀手。
如今,2020年已过,因恰逢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病毒恐慌、失业焦虑等也席卷全球,WHO的预测也不幸言中。去年9月,据央视网消息:抑郁症,正在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病,很多人都有患上抑郁症的可能。
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从筛查、预防到治疗,给出了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进行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疾病筛查也成为了当务之急。该方案中更是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不过据观察,即便举国上下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心理健康行业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的风向不够明确。要知道,过去的国家政策,更加倾向于一些过于极端的心理问题干预,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均陆续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不仅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干预,更可能需要医院精神科医生的药物治疗。
由此也导致了,处于心理问题边界的大多数人群,缺少主动求助专业人士的意识,因此也导致在这个市场上,用户付费意愿低、心理咨询服务的价值也难于被肯定的困境。加上我国居民的思想偏向传统保守,所以大多数有心理问题的人群都会有“病耻感”,由于面对专业人士难于启齿,所以也加大了这个行业向前发展的障碍,商业化更无从谈起。
所幸,这两年随着社会大众心理问题的凸显,国家卫健委、卫计委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大量的促进行业发展的宏观政策,让这个行业也迎来了春天。
其二,心理健康行业是一个由大部分兼职从业人员撑起来的行业。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持证人数累计数量约120万。然而,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精神科医师3.34万人,心理治疗师仅有约6000人,约120万的获证心理咨询师中,仅有三四万人在从事心理咨询专职或兼职工作。
究其原因,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学习成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有业内人士透露,即便达到中等心理咨询师的水平,也需要积累上千咨询个案、花费近10万的学习成本。这也导致很多心理咨询师受经济条件限制,生活上入不敷出,难以靠全职从业维持生计。
尽管近几年这种现状有所改观,但是因为咨询是一个严重依赖心理咨询师个人的行业,而且其从业人数规模有限,也导致其行业整体营收规模的增长,十分乏力。
其三,心理健康行业缺乏丰富的变现模式及产品。长期以来,心理健康行业,除了心理咨询按时收费外,很少看到令人耳目一新变现模式及产品。诚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加速了心理健康行业的商业化,让一些心理咨询的课程,也能像淘宝的SKU一样,在各大知识付费平台销售。但是相对心理健康千亿规模的潜在市场,却依然是杯水车薪。
据智研咨询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42.9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5.58%。这也意味着,心理健康行业正在呈现向上增长的趋势。
但是,相比其它行业动辄两位数的增长,显然是有些不愠不火的。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即便是在疫情导致全民恐慌、心理焦虑的2020年,我国心理咨询业市场规模也才达到480.4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10.92%。不过,我国心理健康行业的规模增长,较全球近2倍的增速,也得益于近年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对整个行业的加推助力。
尤其是自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模式大爆发后,传统的心理咨询结合心理课程、心理测试、语音类在线服务产品等新型模式的商业化得到了进一步验证,以壹心理、壹点灵等头部企业为代表的心理咨询平台,也相继受到资本的青睐。公开数据显示,近一年多的时间内,我国心理健康领域已发生10起融资事件,赛道获超2亿资金投入。
而且,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让心理健康类产品与服务,走向电商平台化、服务科技化、信息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在心理健康行业产品日渐丰富的同时,这个行业也逐渐展现出极大的增长空间。而且,新型的治愈、减压、正念冥想等国外模式相继涌入国内,大有百花齐放之势。
03诸多因素,让心理问题逐渐暴露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近年疫情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普罗大众的心理问题也逐渐暴露。甚至社会恶性事件频发,多数都与人们的心理健康失衡有关。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行业从业者,也都在呼吁更多人关注心理健康行业、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
种种迹象表明,整个行业正处于爆发的前夜。只是,无论是其面临的认知度不足问题,还是行业从业者的收入问题,又或者是相关企业的商业化困境,都是这个行业高速发展不可规避的难题。
因此,也许唯有人们都放下对这个行业的偏见与芥蒂,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他人、自己的心理问题,甚至理性的看待整个行业的发展,整个行业环境、商业生态才会变得健康起来,也才大有可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