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硅兔赛跑 王王
编辑|蔓蔓周
春节快到了,给大家拜个早年 !还在办公室摸鱼奋斗的你,是不是从十二月底开始就已经开启“过完年再说”的模式了?
岁末年初的时节,可能是上班族难得的可以有“正当理由”偷偷喘口气的机会了,隔壁桌的卷王,这阵子也放慢了节奏;平时一到下班时间就开会的领导,此时也睁一眼闭一眼彼此放过了。虽说职场打工不易,但怎么上班竟变得如此痛苦?
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提出,上班已经成为当代人重要的压力来源,职业倦怠(burnout)屡见不鲜。在如今的过劳时代,平衡工作和生活似乎越来越成为少部分“幸运儿”的待遇,疲惫、无力、焦虑、长时间加班已经成为职场生活的一部分。
据《2021年职场心理健康数据洞察报告》对11万中国职场人样本的统计,约4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有13.84%的人存在敌对情绪,经常感到易怒、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24.98%的人缺乏目标和希望感,没有追求发展的动力;其中生活服务、咨询、互联网等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付出较多情绪劳动的行业,是消极情绪的重灾区。
所以说,一个月有30天不想上班,可能不是因为懒,也许是职业倦怠的锅。
不想劳动不是你一个人的错
01企业慌了,花钱买员工健康
近几年,企业主也愈发认识到,职场心理健康不光是员工的个人问题,也是影响企业形象和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
随着90后、00后这一代更加关注自我的年轻人步入职场,一家企业一旦被打上“PUA文化”或者“加班文化”等类似的标签,企业在求职者心目中的形象就不免会打折,同样的原因也会导致在职员工离开。
Mind Share Partners联合Qualdrics、ServiceNow针对美国职场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68%的90后和81%的00后出于心理健康问题离职。
由于职场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加之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态度逐渐从讳莫如深转变为坦然面对,企业也不断调整政策,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Mind Share Partners的报告显示,2019年,企业主刚刚开始认识到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挑战,以及去污名化的必要;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健康困境,企业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不再只是一种nice to have的福利,而已经变成了必不可少的支持。到了2021年,人们对职场心理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和明确,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支持的企业越来越多,相关服务的水平也越来越高,由此也跑出了一批用新兴技术加持心理健康的创业公司。
在这些创业公司中,这家叫做Spring Health的公司创立五年即估值20亿美元,而29岁的创始人April Koh则成为了最年轻的独角兽女掌门人。
Spring Health于2016年成立,联合创始人April Koh的创业想法诞生于她在耶鲁就读期间。当时,她的室友备受抑郁症煎熬,但是治疗进展非常缓慢,不仅预约系统混乱,还要等待21天才能就诊,吃了7种抗抑郁药也不见好转。April Koh在阅读论文时发现,机器学习的方法比精神科医师的诊断正确率更高,于是她诞生了创业的想法,并成功说服这篇论文的作者Adam Chekroud成为自己的联合创始人。
做过心理咨询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触:遇上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就像找结婚对象一样难。心理咨询师的流派、擅长的领域以及经验各有不同,而大多数寻求帮助的人并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无法提前预知咨询师是否适合于自己的状况。心理疾病治疗也是如此。由于疾病情况复杂,精神科医师往往采用一种“试错”的诊疗方式,有时患者和医师尝试多次也找不到合适的治疗方案。
Spring Health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寻求帮助。他们通过建模为每个员工匹配合适的方案,并在全程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降低试错的成本,同时也提升疗愈的效果。Spring Health官网显示,在传统的“猜测试错”模式下,通常第一次心理干预的失败率高达70%,而接受了Spring Health的“精准医疗”后,恢复率达到一般治疗项目的2倍,恢复速度也比传统治疗方法快了8周。
凭借高学历的团队和算法模型,Spring Health征服了Whole Foods、Instacart、Equinox和Gap等公司,并在近几年获得了高达4倍乃至6倍的增长。
02大讽刺:自家员工心理出现问题
可是,懂心理健康、有技术加持就能保障员工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吗?Spring Health用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职场心理健康这件事,知易行难。
2020年以来,Spring Health借助疫情爆发的红利获得了飞快的增长,相伴而来的是大量员工离职。在Glassdoor上,许多员工留下长评,指责公司为了增长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没有任何work life balance。在一些员工的文章中,在Spring Health工作不仅令人焦虑倦怠,甚至“有损尊严和人格”,许多员工不得不因为心理健康原因休假,甚至为了逃离这种工作环境而裸辞。离职的员工还被CEO评价为“缺少韧性”,公司应该招聘“像运动员那样的员工”。
一些员工将这种有毒的企业文化归咎于联合创始人兼CEO April Koh 的个人管理风格:创始人性格强势、缺乏同理心,始终将公司的利益置于员工之上,公司政策朝令夕改却没人敢与之对抗,以至于企业文化始终没有改善。直到员工的抗议被媒体关注,April Koh才发表公开信,承认自己对此负有责任,并愿意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
一家专注于提升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公司,却让自己的员工大面积心态崩溃;一个说服其他企业主为员工心理健康买单的CEO,却在自己的公司里大肆推广PUA文化。这也引发了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企业成立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员工帮助计划),采购各种冠以高科技的服务系统,就能让员工的心理状态改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任何系统和计划只是工具,员工心理问题的原因往往与更加“软性”的东西有关,比如臃肿官僚的组织制度,比如冗长低效的工作时间,比如人格异化的工作内容,比如浮夸谄媚的人际关系,比如不成比例的付出和回报。而这些,不能够也不应该被甩给任何心理健康工具。
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仅仅想通过购买类似的服务来“买安心”,那就只能陷入自我麻痹,无法真正解决职场工作环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以某种突发的暴力事件爆发出来,企业也将承担更为严重的后果。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事情似乎正在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法律红线让996、007工作制不再明目张胆,越来越多人站出来指控PUA文化、酒桌文化、职场性骚扰等,“全员心理关爱计划(EAP)”也被确定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十四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多半生都要与工作相伴相行,改善职场心理健康环境将会是助益整个社会的大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