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林子人
《密西西比河某处》
《密西西比河某处》是诗人于坚的最新长篇散文,也是他的第一部摄影集。书中于坚以诗人之眼回忆和重构他的异国之行,记录了他遇到的诗人、观赏的街景以及回忆里的事物。他在华盛顿公园听见鼓手在演奏,写道,“鼓声一响,一片荒原从天而降。”他驻足野心勃勃的纽约,却更喜欢“不思进取”的佛蒙特,“在欲望横流、普遍崇尚积极进取的美国,佛蒙特是个另类,懒散、知足常乐、山岗住着仙人王维。”他说与吕德安的重逢像两个久别重逢的农民,一起走进曼哈顿34街的地铁。他来到罗恩·帕吉特的家,称他的家像是一个古董店,一切都是旧的。
于坚在此前出版的《巴黎记》中已经详细书写过陈旧以及闲逛的意义:闲逛等于一种对街道的包浆,而漫无目的、劳而无功本身就具有诗意。崭新的千篇一律的建筑,为了效率刷新的街道与城市反而让过去消失得无影踪。于坚,字之白。昆明人,70年代初开始写作,出版诗集多部。著有《众神之河:从澜沧到湄公》《昆明记:我的故乡,我的城市》《建水记》《巴黎记》等。
《李商隐诗选》
“岩波文库”川合康三《李商隐诗选》首次于2008年12月出版。此书选入李商隐诗94首,每首皆有详细注释、日语训读和日文翻译,书前列《凡例》五条,书末附《解说》十数页。此《解说》精简而集中地叙述了川合康三对李商隐乃至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看法,还附有李商隐年谱、日文音序的目录索引等。
李商隐的诗歌逐句拆开解释较为困难,而川合康三对每一句诗都作出逐句翻译,方便读者了解文意。此外,《解说》也重点分析了李商隐的爱情诗与一般晚唐艳情诗的区别:李商隐的恋爱诗是从恋爱者内心发出的声音,而不是单向地从男子角度观察。现在这本《李商隐诗选》有了中文版本,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日本学者的“李商隐观”。川合康三是日本汉学家、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原京都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系主任教授,长期从事唐代文学、中国诗学研究,著有《中国的自传文学》《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等。
《52蓝》
莱斯莉·贾米森是美国小说家与非虚构作者。《52蓝》(Make It Scream,Make It Burn)首次出版于2019年。她的非虚构写作经常将外部事件与个人体验相结合,以公共性与私人性互相映照。
《52蓝》与前作《十一种心碎》一样,跨越多种题材,同名篇目《52蓝》讲述的是一头游荡在太平洋深处的孤独蓝鲸,世界上没有第二头鲸鱼能听懂它的声音。 《我们跟自己讲故事,为的是再活一次》取材美国具有“前世”记忆的男孩一家的生活,贾米森也在探访中追寻“转世投胎”的文学意义,对她来说,转世传说并非仅仅是神秘猎奇,而是一种将关于自我的信念转变为“可转变且绵延不灭的东西”,我们所谓的灵魂可能是不死的,但又从来不属于我们,自我并没有严格的边界,而我们的生命经历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以往的重复。对自我“没有边界”的顿悟正像贾米森写作的风格,她的取材与行文都不拘一格、充满流动的气息。
《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给打工人的一场心理按摩》
过去人们认为不工作的意义仅仅在于更好地为下一次工作做准备,而鲜少反思不工作本身有何价值。在《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一书中,作者将不工作的人(inertia)分为四个类型:倦怠者(burnout)、懒虫(slob)、白日梦想家(daydreamer)以及游手好闲者(slacker),以倦怠为起点,证实从永动的惯性中停下来的必要性。
倦怠者开始被盲目的冲动驱使去行动,却猝不及防地脱轨,沉入地底,在日本属于蛰居一族。懒虫活跃在我们熟悉的儿童动画片里,他们是史努比、加菲猫,公开好吃懒做,恬不知耻地拒绝工作。与受到地心重力拉扯的前两者相比,白日梦想家和游手好闲者更有脱离重力的冲动——白日梦想家锁上了房门,拒绝响应社会现实,离群索居地创造自己的另类现实,像美国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就是乔希·科恩定义的白日梦想家。游手好闲者从规律的生活中退出,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作者本人即是其中一员。乔希·科恩既是伦敦大学的文学教授又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分析文学作品与诊疗病人的经验赋予了他的写作双重特性。
《时髦的空话:后现代知识分子对科学的滥用》
1996年,索卡尔模仿时下流行于后现代主义学者之中的写作方式,使用大量高深的科学词语写成了一篇文章讨论社会问题,并将之发表在当时作为思想界流行标志之一的《社会文本》期刊上。后续,索卡尔自己揭露了这种故作高深的荒谬手法。“索卡尔事件”引发了学术界广泛而强烈的争论,其影响深远。
之后,索卡尔又与布里克蒙合著《时髦的空话》,在书中揭露广为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著作中存在的对科学概念的滥用情况,从雅克·拉康、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到露西·伊利格瑞和让·鲍德里亚,作者列举出一系列后现代主义者在利用科学以支持自身的论点时所犯的明显错误。此外,他们也批判了知识相对主义的不当——艾伦·索卡尔是纽约大学物理学荣休教授、伦敦大学学院数学教授,布里克蒙亦是鲁汶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他们以科学家的身份驳斥了“科学理论仅仅是一种叙事或社会建构”的观点。诺姆·乔姆斯基称,这本书显示了人们是多么轻易地便忽略了这些自明之理,而其后果又会对知性生活和人类事务造成多么巨大的伤害。
《史密斯先生到中国:三个苏格兰人与不列颠全球帝国的崛起》
这是一部微观全球史,讲述三位名不见经传的苏格兰商人如何搅动英亚商业贸易。18世纪下半叶,受到亚当·斯密“自由贸易”经济思想的催动,三个同名为“乔治·史密斯”的苏格兰商人,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绕过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在印度洋海域上掀起了一场商业风暴,最终造成了一场金融危机,而金融信用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最终引发大英帝国对亚洲的入侵与殖民。
本书透过三位史密斯先生极其代表的“散商”群体,展示了大英帝国在全球扩张的内部运作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他们以自己的商业活动填补了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中出现的金融缺口,并与伦敦的政治高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通过这种政治联系将他们在远东的贸易需求转化为国家的政治议程,推动了英国首个访华使团的成行,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线。
《人工智能如何玩游戏》
如果机器能在所有游戏中都击败人类,那么人工智能是否已经全面超越了人类?我们又能从人工智能的不断进化中学到什么? 本书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同时列举了《超级马里奥兄弟》《愤怒的小鸟》《DOTA》《塞尔达传说》等数十款游戏史上的爆款游戏,阐明了游戏、学习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我们会看到,通过学习怎样玩游戏、怎样设计游戏、怎样将游戏用于人工智能开发,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和机器是怎样思考的,并进一步探索游戏、学习和思维的新模式。
根据作者的讲述,第一批数字计算机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它们很快就被用来玩游戏。实际上,计算机出现之后,就有人写了游戏程序并运行,这位发明家就是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他与他的好友一起用他写的算法下棋,走棋是手动的,他们充当了一台计算机。本书作者朱利安·图吉利斯是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教授,纽约大学游戏与创新实验室共同创立者,主要研究AI技术的应用,尤其是AI在游戏中的应用。
《电影中的东京》
这是一部关于东京在电影中面貌变迁的作品。作者佐藤忠男是日本的电影评论家及日本映画大学名誉校长。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的,在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与黑泽明的作品中,东京已经不仅是单纯的故事背景,而获得了主人公的地位,被赋予了人格,拥有了出色的个性与生命力,也精炼了人们平日对城市所保持的感情。电影一边强调着东京的特质,一边使东京的风景与地理变形,人们通过电影获得了“东京是这样的城市,应该成为这样的城市”的念想。最离奇的变形大概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改编莱姆《索拉里斯星》的电影《飞向太空》,里面展现科学家从家中驱车前往市中心时,出现了xx方向xx公里堵塞的日语显示板,那是赤坂见附的高速公路,大概因为东京的风景是超现代的,所以被当做科幻作品中的未来都市。
佐藤忠男以丰富的阅片经历分析东京不同的区域文化,像是成濑巳喜男以亲近的情感描绘东京平民生活,在东京下町之中,有一个部分始终保存、孕育着从江户时期沿袭下来的丰富的平民文化。那是一种别有风味、历经打磨的后巷文化与小巷文化,成濑巳喜男的影片中的后巷文化与小巷文化与黑泽明的《低下层》又略有不同。而将东京视作闹市并展现其喧闹魅力的杰作,就得看黑泽明的《野良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