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伯虎财经 唐伯虎
即便是临近过年,叮咚买菜依旧处在风口浪尖上。
一条“叮咚买菜或将进军共享单车领域”的消息在圈内传开,原因是叮咚买菜的运营公司上海壹佰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其中经营范围新增了共享自行车服务。
难不成,社区团购巨头也开始搅局出行领域?
叮咚买菜,经历了什么?
01 背水一战
从叮咚买菜过去一年的数据来看,可以略知一二。
2021年6月,叮咚买菜上市。
收盘价仅比发行价高了2美分。上市第二天,叮咚买菜的市值一度冲破百亿美元大关,但走势随后又急转直下。
截至2022年1月26日,叮咚买菜股价4.44美元,也没能涨回发行价。
在行业共性问题“持续亏损”外,叮咚买菜又传出了坏消息。一位认证为叮咚买菜员工前段时间在社交媒体上透露,叮咚买菜已经开启大裁员,具体比例为采购50%,算法30%,运营30%,招聘10%-20%。
上市前,叮咚买菜的估值在50亿美元左右,如今不足27亿美元。
显然,市场信心不足导致叮咚买菜主动下调了募资规模。这虽然有助于其顺利完成募资,但却将自身推向了险境。让本已捉襟见肘的现金流,再次承压。
还没发展到“规模经济”阶段的叮咚买菜,至今仍在亏损。2018年至今共亏损了117.26亿元,且亏损幅度仍在扩大。
2021年三季度,叮咚买菜净亏损20.1 亿元,相比2020年同期增长了142%。
同时,营收虽然也在大幅增长,但111%的增速,还是跑输了亏损的增长。
也就是说,即便裁员消息被官方辟谣,叮咚买菜的日子也确实不好过。
仅靠买菜业务,显然无法支撑起这个庞然大物。
与美团、拼多多、十荟团不同的是,叮咚买菜自始至终没有“干爹”依靠,也没有接受巨头投资,这也就导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叮咚买菜和巨头们不是一个体量级别。
叮咚买菜再怎么努力,也难敌对方的势力。
橙心优选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2020年11月,滴滴CEO程维喊下口号,表示将不设上限的投入到橙心优选上,全力拿下市场第一名。
一年时间橙心优选投入不少于200亿元,投入不亚于另外两位头号玩家——多多买菜与美团优选。
可转眼不到一年,去年8月橙心优选就出现裁员、出售等传闻,9月中旬又被爆出将进行全国分批次关城,9大区31省缩减到了3大区9省。
橙心优选沦为了资本混战中的炮灰。
正是看到了橙心优选的结局,叮咚买菜加速奔跑。
玩家们各有探索,与橙心优选做批发业务不同的是,叮咚买菜通过做预制菜来提高客单价,提升品牌的议价力。
如今,焦虑的叮咚买菜也试图借出行故事给生鲜这棵大树施加养料,从而开枝散叶。
02 出行这门生意性感吗?
按照前面的说法,叮咚买菜极有可能入局共享单车领域,那么继叮咚买菜之后,或将出来一个叮咚单车。
为什么叮咚买菜要去布局这个领域?
伯虎财经分析,布局共享单车更多是为了获得刚需高频的流量,从而给生鲜板块导流。
极光发布的2021年Q2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截至去年6月,叮咚买菜月活数为953.5万,每日优鲜月活数为666.7万。
双双亏损,股价下滑,为了提升月活,叮咚买菜算是下了狠功夫。
眼下,巨头们各有其招。
拼多多,深耕农业,通过自建供应链,减少中间环节控制成本,为多多买菜赋能,形成良性闭环。
美团,将优选、快驴、买菜等业务系统整合,提高了这三个板块的协同性。
淘菜菜,有着占比最高的头部供应商,比如大润发和盒马,这类供应商不仅不外流,还保证了品质。
而叮咚买菜,因为笨重的前置仓模式拖后腿,为了扩大规模,叮咚买菜在供应链上进行了高达79.1%的生鲜直采,减少供应链成本。
同时大力研发自有品牌,也就是前面伯虎财经提到的预制菜,从而提升高单值商品的经营和提高客单价。
预制菜,这条被看作是叮咚买菜未来变现的主要路径,目前盈利尚未可知。
叮咚买菜必须进行战略布局,像美团那样在本地生活领域做出一番成绩。
一个社区团购巨头,做共享单车这门生意,有想象力吗?
回顾曾经的共享单车玩家,ofo、小蓝、小鸣、优拜等已退出历史舞台,剩下哈啰、摩拜、青桔也被大厂投资收购,作为集团战略上的一小块。
曾经的千团大战,杀到最后只剩三国杀,而这些玩家砸钱砸出来的市场规模、用户最后也无法避免被互联网巨头蚕食。
市场红海、巨头占领,成了共享单车领域的特性。
即便知道这块骨头难啃,叮咚买菜也要试一试。
共享单车,最考验的是运营能力、技术。要说运营能力,叮咚买菜有得一拼。社区团购闹得凶的时候,叮咚买菜甚至调动上万的前端工作人员做地推。
2020年,是社区团购打得正疯狂的时候。美团买菜一天的KPI是拉新至少6个,叮咚买菜是15个。
用户下载注册,完成下单,扫描谁的二维码计入谁的绩效,二维码24小时内有效。
由于叮咚买菜的KPI更重,其地推人员显得更有狼性。他们的制服上统一印有“铁军”字样,而在话术上,则是花样百出,“酒香不怕巷子深,下个APP好汉不怕等”、“下叮咚送鸡蛋,一个月都不用买鸡蛋了”……
靠着强大的地推团队、密集的前置仓点位和高额的拉新补贴,截至2021年9月31日,叮咚买菜在全国37个城市拥有了1375个前置仓。
但这些地推人员和共享单车的运营人员还是有所不同,共享单车需要进行精细化的运营维护。
收集定点归位摆放、利用大数据寻找、定位维修“问题单车”再投放,这是一个共享单车运营人员每天要做的工作。
但相对来说门槛较低,叮咚买菜去做这个事情,还是有先天优势。
而在技术方面,如今共享单车技术早已成熟,要说差异化最多也就是在智能锁、单车坐垫、单车篮等这些零件上做区分优化了。
伯虎财经认为,最考验叮咚买菜的还是培养用户习惯。
你要用户在一个卖菜的APP上找车骑车,这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美团相比,美团本就是一个本地生活APP,用户习惯早已养成,做共享单车是顺手的事情。
而叮咚买菜不同,前置仓模式就决定了它没有线下消费场景,用户直接线上下单就可以完成交易。
一个不出门只想买个菜的人,当他需要用到共享单车的时候,他会想起点开叮咚买菜吗?
教育市场,往往是最难的,同时也意味着投入成本更高。可烧钱,叮咚买菜又能烧多久?和巨头比拼,拼得过吗?这又是个问题。
在流量端,目前叮咚买菜APP月活跃用户九百多万,也就是说进军共享单车有九百多万的潜在活跃用户。
而与共享单车巨头哈啰相比,哈啰注册用户数就接近了5亿,月活跃用户数2年前就接近了7000万。
想要流量,叮咚买菜要向大厂拥抱。目前,微信端有青桔,支付宝端有哈啰、ofo,可叮咚买菜一没腾讯投资,二与阿里又是竞争关系,想要获得这两个流量入口,目前来看困难重重。
和卖菜一样,这看上去又是一个很重的项目,只怕叮咚买菜导流不成反倒栽了自己。
03 叮咚买菜,进退两难
如今来看,叮咚买菜进退两难。
进一步,意味着开疆扩土,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退一步,意味着丢失城池,前功尽弃,沦为炮灰。
显然,叮咚买菜已无退路。
从生鲜到预制菜再到共享单车,叮咚买菜都在试图把生鲜这个盘子做大,成为真正的生鲜巨头。
但眼下,摆在叮咚面前的拦路虎依旧难移。无法规模化,叮咚买菜只能提高客单价。
而预制菜,无论是对于原材料、配方、工艺,还是配送等方面都是考验,显然意味着其想要做好并不容易。
叮咚买菜的故事,正在笨重的讲着。
参考来源:
1.阿尔法工场:叮咚买菜:烧了百亿后,还没找到出路
2.IT老友记:叮咚买菜:激进扩张下的背水一战
3.深燃:疯狂的买菜大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