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开端》烂尾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开端》烂尾了吗?

持有异见,往往会承受更大的舆论压力。

文|娱乐硬糖 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开端》开播时,我们说好头只开了一半。如今《开端》烂尾上热搜,我们又觉得结局还行。当然不如网上解析的催眠、双循环精彩,但也是过审范围内的最优解了。

总唱反调,是不是玩不起?不喜欢看可以叉出去,咱可没你的品味高。你以为人家拍不成美剧、韩剧那样的,拍出来播不了罢了。这种题材都上了,还搁这儿鸡蛋里挑骨头呢……

不瞒诸位,硬糖君作为码字工早就习惯被批得发烂发臭了,但也难免觉得类似的舆论场相当吊诡:仿佛国剧的评价空间永远两极分化,在“盛赞”和“猛踩”之间缺乏缓冲的中间地带。君不见万事万物,在瑕不掩瑜和瑜不掩瑕之间,还有一个词叫“瑕瑜互见”。

就拿群众“意难平”的结局来说吧,作为时间循环(或者广义无限流)真是烂得一塌糊涂,《走进科学》都还知道强行解释呢。前面埋下的各种循环线索,后面变成了集体见义勇为后的社会新闻,有没有把循环放在眼里!

但如果你抛开循环和悬疑标签,只看今麦郎(白敬亭)和白娘子(赵今麦),结尾是不是变成小甜剧了?《开端》同样如此,作为一部以悬疑引人入局的小体量剧集,最终的走向是“抛弃悬疑外衣,解构社会议题”,变成了一场巴赫金式的全民狂欢。

人人可参与,悬念无门槛,或许才是“开端”真正的赢面。面对这种积极拥抱大众市场的做法,必须要调整期待视野与批评立场。

结尾不烂,各有所归

《开端》优点很明显,缺点也难以遮掩。一路热搜护航中,不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也称得上是“高开平走咋咋呼呼”了。8.0的豆瓣评分(从原8.2分下降),大概有6.5分是剧集的客观质量,1分是群众鼓励国剧的加分,外加0.5分是锅姨(刘丹)出神入化的演技。

照理说,《开端》的结尾还是中规中矩的。循环结束,男女主挽救了一车人的生命。得知了女儿当年遭遇骚扰而下车的真相,锅姨那冰寒入骨的脸上第一次涌现了释然和平静。

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人能够理解她女儿而不是网暴嘲笑了。所谓的反社会人格,不过是普通人被逼到走投无路时的下意识反抗。当年网络舆论如果不那么mean,她也许还是一个安静教书的老师。 司机王兴德与性骚扰者监狱里的狭路相逢也挺带感。换欧美剧拍法,王兴德不把他打残才怪。好不容易进了同一个圈子,不得好好“关照”。

回看车上的其他人,也都和谐社会美美与共,各回各家各逗各娃了。带药阿姨含饴弄孙,幸福喜悦溢于言表。直播大哥继续社交牛逼症,广而告之每天发生的新鲜事儿、感人事儿。健身猛男户外蹦迪,维持他爱运动的刻板印象。二次元宅男卢笛,也让父母感染了“中二艺术细菌”,一起cos还获赠了一只防过敏加拿大无毛猫……

《开端》的happy ending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咱就是说有点像《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那样的收尾——一家人凑在一起对着镜头傻笑,不知道导演长镜头在哪儿cut,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相对于前期的循环,脱离循环的故事倒也干净利落。姑且不论为啥乘客都突然变勇敢了吧,之前有所犹豫的几个乘客结局都打了鸡血,三五下制服住“司锅姨”二人。这么多次循环过去了,相信他们身体里已经被赵今麦注入了见义勇为的基因。

姑且也不追究为啥快爆了才给王萌萌爹妈看照片,百度网盘的下载速度有多垮大家还不知道吗?也不要问为什么学姐的室友,清楚记得五年前的某个夜晚只有学姐在上网,可能她打游戏爆粗口太惹人烦吧。还有张警官这么机警的一个人,前面多次看出男女主破绽,最后却放任他俩离开,是不是智商下线了。

不得不说,《开端》脱离循环的方式有些浮皮潦草,但烂尾倒还不至于。客观的烂尾,是结局和前期剧集相比品质直线下滑。国剧的烂尾,是群众没有得到心中的结局。但既然走了现实主义风格,就不要期待结局多么高能惊艳了。

有观众站在上帝视角,觉得有更好的Plan B,但现实没有。如果当成普法栏目剧看,车上的每个乘客都是少见的平民英雄了。普通人完成爆炸拦截,是可以吹一辈子的神迹。

视听之罪,终不可废

社会解构的极大成功,视听语言的相当失败。如果把《开端》比喻成一张考得还不错的卷子,阅卷老师估计会觉得解题思路棒极了,但是歪七扭八的字迹可配不上这成绩昂。

平心而论,《开端》的视听语言是要扣卷面分的。除了让人PTSD的《卡农》铃声,以及让人冷颤的高压锅(这玩意儿小时候就怵,现在从童年阴影变成年阴影了),全剧的视听组合相当简陋。有时甚至觉得,关掉画面只听声音变成“有声书”的拍案惊奇,也不影响。

摄影和调色非常粗糙,如果有观众觉得是正午刻意为之那这part就是萝卜青菜了。高饱和度的画面,看多了像满屏花花绿绿的糖纸。毫无光影感的镜头设计,与不讲究的男女主画面正切反打,硬糖君如果是摄影指导都不好意思提是哪个院校毕业的。

以第3集男女主在一个螺旋楼梯上讨论循环的场景为例,用楼梯的螺旋上升来对应剧情的时间循环,其实是很妙的想法。但呈现的效果却是“不会拍照气哭女朋友”的直男风格。毫无光影美感就算了,虚化背景设计更是抠图感严重。既然要虚化背景,把这一段剧情放在廊桥还有什么意思。

因为剧作原因,公交外的场景本就非常少,结果一到外景,拍得还不如内景呢。第9集男女主躲避警察追捕的一段,也是灾难性的镜头组合。明明在警察上楼,赵今麦和白敬亭上天台的画面之间,可以通过镜头视角和剪辑完成悬念渲染。最后却是警察上楼一段镜头+两人躲避一段镜头的粗糙混搭,看东方卫视的《大城无小事》的警官巡逻都比《开端》刺激。

有的镜头语言说拖沓都是在表扬它,那简直是王大妈的裹脚布。比如经常出现的一组远景,是车走了,然后镜头缓缓拍它驶出站台。

我们知道车很重要,也清楚它后面要爆。但类似直勾勾地告诉观众“车要来了,车要爆啰”的画面太直白直给了。不是说它不能出现,而是受不了镜头单调乏味,不讲组合不顾审美,死皮赖脸的反复出现。

车上的镜头,构图生硬也够拖剧情后腿的。老是打人物正面就不说了,有的群像构图完全失衡。被虚化的人物,是告诉你不要看这个人。打正脸的人物,因为调色的问题,又会分散观众注意力。

比如给西瓜大叔镜头,他说“我不急”的时候,后面明晃晃的砸玻璃的锤子太突兀了。赵今麦喊司机停车,众人的反应镜头单个单个的给生怕你错过。但那个构图哟,像我自己拿手机在公交车上拍的一样,也太浪费Arri了吧?

好机器,拍出破不溜丢的画面,宛如拿倚天剑放猪血,用屠龙刀当烧火棍。一句话,美术配不上剧情。剧作是高分,视听语言是低分。如不是小爆了,就像是导演系学生的试水之作。镜头语言生疏,节奏感差,画面粗劣,完全看不到正午的诚意。

大众市场,孰是孰非

“剧情好就行了,不要本末倒置了。有剧还老吹服化道,但是故事乱七八糟(这种剧真不少,咱也批评过很多)。好不容易有个吸引人的好剧,怎么就那么苛刻呢?”如今讲究体验消费,恕硬糖君没有容人之量,觉得视听语言不至于定生死,但能强烈影响人的感受。

“虾男”去头可食,糟粕“关了灯都一样”,相信没有多少人可以真的做到。完全剥离视听语言去评价《开端》,不也是一叶障目吗?心里潜意识已经觉得头不好看了,所以才选择“去头”和“关灯”来麻痹自己吧。要真的不在意,咱们何不“带头开灯”迎难而上?

《开端》之瑜,也就只有剧情能夸,这就是评分上了8却离9还差一口气的距离。这么评价不是吹毛求疵,而是为剧集把脉开方,希望能有更多的好剧涌现。

全球大热的《鱿鱼游戏》,硬糖君对它的坏话也没少讲。对于看过《欺诈游戏》《赌博默示录》《要听神明的话》《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的观众来说,再看《鱿鱼游戏》只能是“宛宛类卿,暂排苦思”罢了。相比《欺诈游戏》里令人醍醐灌顶的“天使与恶魔”游戏,《鱿鱼游戏》的“弹弹珠”真的只是小孩子把戏。

但为啥《鱿鱼游戏》火得一塌糊涂呢?其实是它本身做了减法的效果。不走纯粹悬疑烧脑路线,而是打感情牌打阶级对立牌,让全球观众都能无差别的代入那种暴富的刺激与人性的愤慨。你觉得人家游戏傻,韩国编剧笑你不懂财富密码。

密码无他,唯情绪尔!《开端》的减法也是如此。悬念早早地交待,观众知道凶手是“司锅姨”之后,开始了《今日说法》的思考。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花季少女为何强行下车殒命当场?题材红利之外,《开端》有着强烈的情绪浓度,是那种你在短视频上看到忍不住激情回帖的水平。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一个女孩死亡的真相没人关心反而是恶意满满的落井下石。《开端》把故事简化成了集体共情的舆论场,人们对悬疑的期待被消解,对舆论的热议被引发。当人人都可以轻松讨论代入的时候,它的成功与《鱿鱼游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开端》遭遇的两极化评价,正是剧集拥抱大众市场时必然的困局。看片量大的人群对其鄙夷非常,没怎么接触过相关题材的观众觉得新鲜得不行。说白了,是不同的观众圈层对特定题材的期待和判断标准差异。 倒不必谁瞧不起谁,因为喜欢诺兰电影的年轻人,与喜欢普法栏目剧的大爷大妈,往往就是一家人——此刻,还要赶紧一起包饺子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开端》烂尾了吗?

持有异见,往往会承受更大的舆论压力。

文|娱乐硬糖 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开端》开播时,我们说好头只开了一半。如今《开端》烂尾上热搜,我们又觉得结局还行。当然不如网上解析的催眠、双循环精彩,但也是过审范围内的最优解了。

总唱反调,是不是玩不起?不喜欢看可以叉出去,咱可没你的品味高。你以为人家拍不成美剧、韩剧那样的,拍出来播不了罢了。这种题材都上了,还搁这儿鸡蛋里挑骨头呢……

不瞒诸位,硬糖君作为码字工早就习惯被批得发烂发臭了,但也难免觉得类似的舆论场相当吊诡:仿佛国剧的评价空间永远两极分化,在“盛赞”和“猛踩”之间缺乏缓冲的中间地带。君不见万事万物,在瑕不掩瑜和瑜不掩瑕之间,还有一个词叫“瑕瑜互见”。

就拿群众“意难平”的结局来说吧,作为时间循环(或者广义无限流)真是烂得一塌糊涂,《走进科学》都还知道强行解释呢。前面埋下的各种循环线索,后面变成了集体见义勇为后的社会新闻,有没有把循环放在眼里!

但如果你抛开循环和悬疑标签,只看今麦郎(白敬亭)和白娘子(赵今麦),结尾是不是变成小甜剧了?《开端》同样如此,作为一部以悬疑引人入局的小体量剧集,最终的走向是“抛弃悬疑外衣,解构社会议题”,变成了一场巴赫金式的全民狂欢。

人人可参与,悬念无门槛,或许才是“开端”真正的赢面。面对这种积极拥抱大众市场的做法,必须要调整期待视野与批评立场。

结尾不烂,各有所归

《开端》优点很明显,缺点也难以遮掩。一路热搜护航中,不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也称得上是“高开平走咋咋呼呼”了。8.0的豆瓣评分(从原8.2分下降),大概有6.5分是剧集的客观质量,1分是群众鼓励国剧的加分,外加0.5分是锅姨(刘丹)出神入化的演技。

照理说,《开端》的结尾还是中规中矩的。循环结束,男女主挽救了一车人的生命。得知了女儿当年遭遇骚扰而下车的真相,锅姨那冰寒入骨的脸上第一次涌现了释然和平静。

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人能够理解她女儿而不是网暴嘲笑了。所谓的反社会人格,不过是普通人被逼到走投无路时的下意识反抗。当年网络舆论如果不那么mean,她也许还是一个安静教书的老师。 司机王兴德与性骚扰者监狱里的狭路相逢也挺带感。换欧美剧拍法,王兴德不把他打残才怪。好不容易进了同一个圈子,不得好好“关照”。

回看车上的其他人,也都和谐社会美美与共,各回各家各逗各娃了。带药阿姨含饴弄孙,幸福喜悦溢于言表。直播大哥继续社交牛逼症,广而告之每天发生的新鲜事儿、感人事儿。健身猛男户外蹦迪,维持他爱运动的刻板印象。二次元宅男卢笛,也让父母感染了“中二艺术细菌”,一起cos还获赠了一只防过敏加拿大无毛猫……

《开端》的happy ending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咱就是说有点像《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那样的收尾——一家人凑在一起对着镜头傻笑,不知道导演长镜头在哪儿cut,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相对于前期的循环,脱离循环的故事倒也干净利落。姑且不论为啥乘客都突然变勇敢了吧,之前有所犹豫的几个乘客结局都打了鸡血,三五下制服住“司锅姨”二人。这么多次循环过去了,相信他们身体里已经被赵今麦注入了见义勇为的基因。

姑且也不追究为啥快爆了才给王萌萌爹妈看照片,百度网盘的下载速度有多垮大家还不知道吗?也不要问为什么学姐的室友,清楚记得五年前的某个夜晚只有学姐在上网,可能她打游戏爆粗口太惹人烦吧。还有张警官这么机警的一个人,前面多次看出男女主破绽,最后却放任他俩离开,是不是智商下线了。

不得不说,《开端》脱离循环的方式有些浮皮潦草,但烂尾倒还不至于。客观的烂尾,是结局和前期剧集相比品质直线下滑。国剧的烂尾,是群众没有得到心中的结局。但既然走了现实主义风格,就不要期待结局多么高能惊艳了。

有观众站在上帝视角,觉得有更好的Plan B,但现实没有。如果当成普法栏目剧看,车上的每个乘客都是少见的平民英雄了。普通人完成爆炸拦截,是可以吹一辈子的神迹。

视听之罪,终不可废

社会解构的极大成功,视听语言的相当失败。如果把《开端》比喻成一张考得还不错的卷子,阅卷老师估计会觉得解题思路棒极了,但是歪七扭八的字迹可配不上这成绩昂。

平心而论,《开端》的视听语言是要扣卷面分的。除了让人PTSD的《卡农》铃声,以及让人冷颤的高压锅(这玩意儿小时候就怵,现在从童年阴影变成年阴影了),全剧的视听组合相当简陋。有时甚至觉得,关掉画面只听声音变成“有声书”的拍案惊奇,也不影响。

摄影和调色非常粗糙,如果有观众觉得是正午刻意为之那这part就是萝卜青菜了。高饱和度的画面,看多了像满屏花花绿绿的糖纸。毫无光影感的镜头设计,与不讲究的男女主画面正切反打,硬糖君如果是摄影指导都不好意思提是哪个院校毕业的。

以第3集男女主在一个螺旋楼梯上讨论循环的场景为例,用楼梯的螺旋上升来对应剧情的时间循环,其实是很妙的想法。但呈现的效果却是“不会拍照气哭女朋友”的直男风格。毫无光影美感就算了,虚化背景设计更是抠图感严重。既然要虚化背景,把这一段剧情放在廊桥还有什么意思。

因为剧作原因,公交外的场景本就非常少,结果一到外景,拍得还不如内景呢。第9集男女主躲避警察追捕的一段,也是灾难性的镜头组合。明明在警察上楼,赵今麦和白敬亭上天台的画面之间,可以通过镜头视角和剪辑完成悬念渲染。最后却是警察上楼一段镜头+两人躲避一段镜头的粗糙混搭,看东方卫视的《大城无小事》的警官巡逻都比《开端》刺激。

有的镜头语言说拖沓都是在表扬它,那简直是王大妈的裹脚布。比如经常出现的一组远景,是车走了,然后镜头缓缓拍它驶出站台。

我们知道车很重要,也清楚它后面要爆。但类似直勾勾地告诉观众“车要来了,车要爆啰”的画面太直白直给了。不是说它不能出现,而是受不了镜头单调乏味,不讲组合不顾审美,死皮赖脸的反复出现。

车上的镜头,构图生硬也够拖剧情后腿的。老是打人物正面就不说了,有的群像构图完全失衡。被虚化的人物,是告诉你不要看这个人。打正脸的人物,因为调色的问题,又会分散观众注意力。

比如给西瓜大叔镜头,他说“我不急”的时候,后面明晃晃的砸玻璃的锤子太突兀了。赵今麦喊司机停车,众人的反应镜头单个单个的给生怕你错过。但那个构图哟,像我自己拿手机在公交车上拍的一样,也太浪费Arri了吧?

好机器,拍出破不溜丢的画面,宛如拿倚天剑放猪血,用屠龙刀当烧火棍。一句话,美术配不上剧情。剧作是高分,视听语言是低分。如不是小爆了,就像是导演系学生的试水之作。镜头语言生疏,节奏感差,画面粗劣,完全看不到正午的诚意。

大众市场,孰是孰非

“剧情好就行了,不要本末倒置了。有剧还老吹服化道,但是故事乱七八糟(这种剧真不少,咱也批评过很多)。好不容易有个吸引人的好剧,怎么就那么苛刻呢?”如今讲究体验消费,恕硬糖君没有容人之量,觉得视听语言不至于定生死,但能强烈影响人的感受。

“虾男”去头可食,糟粕“关了灯都一样”,相信没有多少人可以真的做到。完全剥离视听语言去评价《开端》,不也是一叶障目吗?心里潜意识已经觉得头不好看了,所以才选择“去头”和“关灯”来麻痹自己吧。要真的不在意,咱们何不“带头开灯”迎难而上?

《开端》之瑜,也就只有剧情能夸,这就是评分上了8却离9还差一口气的距离。这么评价不是吹毛求疵,而是为剧集把脉开方,希望能有更多的好剧涌现。

全球大热的《鱿鱼游戏》,硬糖君对它的坏话也没少讲。对于看过《欺诈游戏》《赌博默示录》《要听神明的话》《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的观众来说,再看《鱿鱼游戏》只能是“宛宛类卿,暂排苦思”罢了。相比《欺诈游戏》里令人醍醐灌顶的“天使与恶魔”游戏,《鱿鱼游戏》的“弹弹珠”真的只是小孩子把戏。

但为啥《鱿鱼游戏》火得一塌糊涂呢?其实是它本身做了减法的效果。不走纯粹悬疑烧脑路线,而是打感情牌打阶级对立牌,让全球观众都能无差别的代入那种暴富的刺激与人性的愤慨。你觉得人家游戏傻,韩国编剧笑你不懂财富密码。

密码无他,唯情绪尔!《开端》的减法也是如此。悬念早早地交待,观众知道凶手是“司锅姨”之后,开始了《今日说法》的思考。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花季少女为何强行下车殒命当场?题材红利之外,《开端》有着强烈的情绪浓度,是那种你在短视频上看到忍不住激情回帖的水平。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一个女孩死亡的真相没人关心反而是恶意满满的落井下石。《开端》把故事简化成了集体共情的舆论场,人们对悬疑的期待被消解,对舆论的热议被引发。当人人都可以轻松讨论代入的时候,它的成功与《鱿鱼游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开端》遭遇的两极化评价,正是剧集拥抱大众市场时必然的困局。看片量大的人群对其鄙夷非常,没怎么接触过相关题材的观众觉得新鲜得不行。说白了,是不同的观众圈层对特定题材的期待和判断标准差异。 倒不必谁瞧不起谁,因为喜欢诺兰电影的年轻人,与喜欢普法栏目剧的大爷大妈,往往就是一家人——此刻,还要赶紧一起包饺子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