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新消费“内卷”之最:奶茶、咖啡行业度周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消费“内卷”之最:奶茶、咖啡行业度周期

2021年,资本为奶茶店、咖啡店而疯狂。

文|IT老友记

上海,这座常住人口接近2500万的城市,常年营业的咖啡馆超过6900座,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

就在北外滩的来福士广场,两家咖啡馆分别矗立在相隔不到100米的街口,一家是星巴克,另一家则是新国潮咖啡品牌“M Stand”。

上海咖啡店密集度极高,茶饮门店更是如此。

就从来福士广场向西行走1公里左右,这里是另一大商业综合体“白玉兰广场”,而两大商场内盘踞着超过20家茶饮品牌。

在两家商场内每天喝一杯品牌奶茶,一周都能不重样。

放眼全国,现磨咖啡的品牌门店达到10.8万家,新茶饮门店更是超过37万家。

即使在县城里,最繁华的商业街上也有三到四家不重名的奶茶店,其中或许还有一家瑞幸咖啡店。

2021年,热钱持续涌入奶茶咖啡赛道,头部连锁品牌与区域品牌争奇斗艳,几乎每周都有新品在各地上架,新品牌入场、迭代与淘汰的速度都是呈指数级的增长。

国人的奶茶、咖啡消费需求崛起,而行业却陷入了内卷化竞争。

赛道热舞

2021年,资本为奶茶店、咖啡店而疯狂。

有数据统计,过去一年,新茶饮行业发生33起融资,金额超过150亿元,其中喜茶D轮融资就达到5亿美元,奈雪的茶更是在6月成功赴港上市。

咖啡赛道同样火爆,M Stand、时萃咖啡连续完成两轮融资,Manner在三个月内完成三轮融资,两轮融资额都是数亿美元。

不仅如此,SeeSaw、Tims等一批咖啡新品牌,都在2021年拿到亿元规模的融资。

资本圈的盛况之下,国人的奶茶、咖啡消费需求更是达到井喷期;奶茶消费者突破3.4亿人次,其中86%的消费者每周至少买一次奶茶,12%的消费者每天至少买一次奶茶。

而有预测数据显示,我国咖啡消费量在以每年15%-20%的幅度快速增长中,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

甚至于,在去年1-9月,国内未浸除咖啡碱未焙炒(生豆)、未浸除咖啡碱已焙炒(熟豆)的进口规模(千克)分别同比增长108.7%和23.5%,远高于过去三年的增速。

一方面是资本的狂热,另一方面是旺盛的需求;于是乎,弹药包充足的奶茶、咖啡品牌,正在大举拓店。

在新茶饮赛道,截至去年三季度,奈雪的茶已经拥有668家门店,喜茶的全国门店数突破800家,蜜雪冰城布局的加盟门店更是超过2万家。

城市街头上各大奶茶品牌林立,新国潮咖啡店也不甘落后:Manner在2021年将门店数开到超过200家;Seesaw在去年上半年就开出近30家新店,超过之前数年的开店总和。

奶茶、咖啡门店数开启爆发式增长,但为抢夺有限的市场蛋糕,各家品牌更是不断出新品、大胆跨界。

据地歌网了解,在2020年全年,喜茶平均每1.2周推出一款新品,奈雪全年上新超30款现制饮品,“古茗”甚至一年就上线79款新品。

北京“四分之一”咖啡创始人张艳也表示:在中国市场,再没有哪个品类和咖啡一样,升级速度“疯”得让业内人跟不上节奏。本来以季为节点来推出一些特调产品,现在每个月都在思索新品。

全力出新之外,更多咖啡、奶茶品牌正将自己的边界,从原有阵地拓展到新战场。

首先,奶茶品牌跨界到咖啡领域,喜茶在2019年就推出四款咖啡产品,奈雪的茶在去年3月开出首家主营咖啡的“奈雪的茶PRO店”,蜜雪冰城则推出了现磨咖啡连锁品牌“幸运咖”。

其次,奶茶店也开始卖起酒水,奈雪的茶在深圳、重庆开出专供酒饮的门店“BlaBlaBar”,喜茶推出瓶装气泡水、果汁产品“喜小茶”。

最后,新茶饮品牌更是做起了食品业务,蜜雪冰城去年开出首家“雪王城堡体验店”,开卖炸串、椰乳烩面和烙馍冰淇淋等产品。

奶茶咖啡品牌持续上新、不断破圈,这似乎反映出行业竞争高度内卷:在一个几乎没有产品壁垒的赛道,各家只能以产品迭代速度,来筑起商业模式的城墙。

但竞争态势瞬息万变,牌桌上的玩家迅速吐故纳新。

有数据显示,近六成茶饮企业活不过三年,存活时间在1年内的茶饮企业占比为24.4%,存活时间在1-3年的茶饮企业占比35.0%。

奶茶咖啡品牌的马太效应正在起作用,缺少拳头产品的区域品牌难以为继,喜茶、奈雪的茶等头部品牌的市占率累计接近40%。

不过,奶茶咖啡的“头号玩家”们,也有自己的烦恼。

内卷化竞争

中国城市内的奶茶、咖啡店数量,已经达到“前无古人”的峰值。

如前所述,上海一座城市就拥有6913家咖啡馆,这意味着每一万人拥有2.85家咖啡馆。

而国内的新茶饮门店数已达37.8万家,另有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行政规划中的“城市”数量达687座;平均下来,每座城市至少有550家奶茶店。

城市内快速增长的奶茶、咖啡门店,逐步让优质点位成为稀缺资源。

从选址上看,商场内、学校及小区周边是奶茶、咖啡门店的黄金地段,但伴随新品牌数量的增多,以及奶茶咖啡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城市内的优质点位也被迅速“瓜分”。

选址点位对门店客流的影响至关重要,往往一个十字路口之隔,两家奶茶店的客流就是天壤之别。

既然城市内的黄金地段稀缺,奶茶、咖啡品牌们便开启了下沉之战。

崛起于下沉市场的蜜雪冰城,在一年之内新增1万家门店;另据《中国现磨咖啡白皮书》显示,在国内三线以下的城市,精品咖啡馆的占比不足1%。

不同于一二线城市,县镇市场对奶茶、咖啡等新饮品的需求尚不饱和、品牌认知尚不健全,这一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待新品牌去挖掘。

但无论在城市亦或乡镇,奶茶、咖啡品牌取胜的关键,仍然是产品。

如前所述,奶茶、咖啡品牌快速迭代新品的背后,是行业本身没有产品壁垒,一家品牌将新品油柑汁、生椰拿铁打造成拳头产品,就会有数十家品牌随之效仿。

在产品维度,中式茶饮经历了粉末冲调、真茶热冲泡的阶段,再到目前的“新茶饮时代”,奶茶品牌选用的茶叶更为高端,萃取方式更为多元,杯中的原料也从奶粉、奶精升级为新鲜牛奶、天然奶油,配料从珍珠、椰果升级为应季新鲜水果。

但无论如何,门店员工制作一杯奶茶只需将茶叶原汤备好,再搭配不同辅料,全流程基本不超过五分钟。

流水线化的制作工序下,产品更无“秘方”可言。

不仅奶茶产品如此,工业化的现磨咖啡品牌则更甚,无论选用阿拉卡比咖啡豆亦或罗布斯塔咖啡豆,无论通过手冲亦或虹吸壶萃取,咖啡师只需制作出一杯Espresso (黑咖啡),再在其中添加奶制品、可可等,就可以分化出不同种类的咖啡。

黑咖啡的使用原理类似于中国白酒的“基酒”,品牌只要选用优质咖啡豆,再将黑咖啡的萃取流程标准化,配以各类辅料,门店员工也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一杯“好咖啡”。

瑞幸咖啡去年最成功的新品之一——厚乳拿铁,原料选用的是调制牛乳产品“欧必客冷萃厚牛乳”,但与黑咖啡搭配后口感更丝滑,况且目前超过95%的中国消费者都更接受奶咖。

当然,厚乳拿铁或生椰拿铁的配方更不是秘密,只不过所选用原料的供应商,以及对需求洞察的能力不同,但后进者会快速跟进,推出“雷同”产品。

产品的同质化,一定程度导致奶茶咖啡行业高度内卷,新品牌只得不断迭代产品。

与此同时,更多区域品牌、线上品牌正在尽可能打造差异化产品:长沙的新茶饮品牌“柠季”主打柠檬茶产品,曾获字节跳动的投资;线上的咖啡品牌“三顿半”,主打手工冲调的冷萃咖啡。

不过,柠檬茶、冷萃咖啡……这类产品同样很难成为一家新品牌的堡垒,在有限的消费需求与多品牌的激烈竞争中,各路玩家还是会陷入产品“疯狂迭代”的内卷竞争中。

到最终,奶茶、咖啡品牌还需在供应链上冲出重围。

供应链“蜀道难”

2021年,头部的奶茶、咖啡品牌正持续打磨供应链。

喜茶官宣了自家在贵州梵净山的自有茶园;奈雪的茶在云南承包草莓园,所产出的草莓已被门店使用;蜜雪冰城、茶颜悦色投资成立农业公司。

新咖啡品牌“隅田川”去年在国内投资建设了年产量达13亿包的咖啡工厂;永璞咖啡也宣布2022年将新建咖啡液工厂,新工厂会拥有集烘焙、萃取和咖啡液灌装为一体的综合生产线。

“深入源头产区采购原料,通过中央工厂进行深加工”,头部奶茶、咖啡品牌正在发力深耕这一供应链模式。

实际上,新茶饮供应链建设的佼佼者,是起于下沉市场的蜜雪冰城。

自2008年起,蜜雪冰城就在上游合作了果园、茶园等原料产地,为门店供给基础的茶叶、水果等原料,同时自建并合作了大量食品工厂,来生产奶茶粉和各类辅料。

有业内人士曾指出:“在国内头部茶饮品牌中,只有蜜雪冰城的自建工厂能给第三方提供代工服务。”

与此同时,蜜雪冰城在郑州自建仓储中心,并在华东、华南等区域布局了四家供应仓,以保证鲜果等短保质期产品,能即时交付门店。

高效的“产区直采+自建仓配”模式,保证蜜雪冰城产品的流通成本最小,门店产品得以实现“极致性价比”,再通过加盟模式快速拓展门店,做大市场规模。

蜜雪冰城证明了直采模式的成功,但更多新茶饮、咖啡品牌的供应链建设之路,才刚刚起步。

奶茶、咖啡饮品的核心原料是茶叶和咖啡豆,这两大产业在国内却面临着价格不透明、产地供应商分散、生产和加工标准化程度低、流通链路冗长等弊端。

就比如咖啡,从咖啡豆的粗加工、流通、工厂分包、出口、进口再到批发,整个链路会经历8-9个流通环节,质量很难把关。

因此,对奶茶、咖啡品牌而言,深入源头直采原料,不仅是把关质量,更是建立供销话语权的第一步。

以星巴克为例,其针对遍布全球的咖啡供应链,建立完整的评量系统和数据库,精准评估每家供应商的绩效,增加优质供应商的配送,合理预估、控制物流和损耗成本。

星巴克的供应商管理体系确保了流程标准化,提升流通效率,而对国潮奶茶和咖啡而言,供应链管理能力才是未来商业壁垒的核心。

供应链及产品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咖啡品牌如何管理咖啡豆农庄、能否及时保障仓储配送;奶茶门店能否进一步实现煮茶工序的标准化、自动化。

显然,对奶茶、咖啡品牌而言,难点不是挖掘优质原产区,而是建立供应链壁垒。

在今天,中国的奶茶、咖啡等新饮品消费需求,达到了增长周期的新顶点,这反映出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历史周期律在起作用,因为美国、日本及中国台湾,都经过过某一类饮品在一段时间内,消费需求持续井喷。

正因为消费周期中新顶点的出现,一批奶茶、咖啡品牌加速扩张,产品不断迭代,但顶峰过后往往就是下坠,在整体需求趋于饱和、乃至衰退之际,市场上的奶茶、咖啡品牌或将面临新一轮洗牌。

顶点与低谷之间的时段不会太长,至多三到五年。

最终,城市街头巷尾密集布局的奶茶、咖啡店,可能会大面积退出,而留在战场上的品牌,必然在供应链及产品管理上做的极为扎实,这也是目前头部玩家发力的重点。

从旺盛到饱和再到衰退,国潮奶茶、咖啡品牌正在经历新一轮消费周期,而在2022年,供应链综合能力建设,仍将是一批奶茶店、咖啡馆的必修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消费“内卷”之最:奶茶、咖啡行业度周期

2021年,资本为奶茶店、咖啡店而疯狂。

文|IT老友记

上海,这座常住人口接近2500万的城市,常年营业的咖啡馆超过6900座,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

就在北外滩的来福士广场,两家咖啡馆分别矗立在相隔不到100米的街口,一家是星巴克,另一家则是新国潮咖啡品牌“M Stand”。

上海咖啡店密集度极高,茶饮门店更是如此。

就从来福士广场向西行走1公里左右,这里是另一大商业综合体“白玉兰广场”,而两大商场内盘踞着超过20家茶饮品牌。

在两家商场内每天喝一杯品牌奶茶,一周都能不重样。

放眼全国,现磨咖啡的品牌门店达到10.8万家,新茶饮门店更是超过37万家。

即使在县城里,最繁华的商业街上也有三到四家不重名的奶茶店,其中或许还有一家瑞幸咖啡店。

2021年,热钱持续涌入奶茶咖啡赛道,头部连锁品牌与区域品牌争奇斗艳,几乎每周都有新品在各地上架,新品牌入场、迭代与淘汰的速度都是呈指数级的增长。

国人的奶茶、咖啡消费需求崛起,而行业却陷入了内卷化竞争。

赛道热舞

2021年,资本为奶茶店、咖啡店而疯狂。

有数据统计,过去一年,新茶饮行业发生33起融资,金额超过150亿元,其中喜茶D轮融资就达到5亿美元,奈雪的茶更是在6月成功赴港上市。

咖啡赛道同样火爆,M Stand、时萃咖啡连续完成两轮融资,Manner在三个月内完成三轮融资,两轮融资额都是数亿美元。

不仅如此,SeeSaw、Tims等一批咖啡新品牌,都在2021年拿到亿元规模的融资。

资本圈的盛况之下,国人的奶茶、咖啡消费需求更是达到井喷期;奶茶消费者突破3.4亿人次,其中86%的消费者每周至少买一次奶茶,12%的消费者每天至少买一次奶茶。

而有预测数据显示,我国咖啡消费量在以每年15%-20%的幅度快速增长中,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

甚至于,在去年1-9月,国内未浸除咖啡碱未焙炒(生豆)、未浸除咖啡碱已焙炒(熟豆)的进口规模(千克)分别同比增长108.7%和23.5%,远高于过去三年的增速。

一方面是资本的狂热,另一方面是旺盛的需求;于是乎,弹药包充足的奶茶、咖啡品牌,正在大举拓店。

在新茶饮赛道,截至去年三季度,奈雪的茶已经拥有668家门店,喜茶的全国门店数突破800家,蜜雪冰城布局的加盟门店更是超过2万家。

城市街头上各大奶茶品牌林立,新国潮咖啡店也不甘落后:Manner在2021年将门店数开到超过200家;Seesaw在去年上半年就开出近30家新店,超过之前数年的开店总和。

奶茶、咖啡门店数开启爆发式增长,但为抢夺有限的市场蛋糕,各家品牌更是不断出新品、大胆跨界。

据地歌网了解,在2020年全年,喜茶平均每1.2周推出一款新品,奈雪全年上新超30款现制饮品,“古茗”甚至一年就上线79款新品。

北京“四分之一”咖啡创始人张艳也表示:在中国市场,再没有哪个品类和咖啡一样,升级速度“疯”得让业内人跟不上节奏。本来以季为节点来推出一些特调产品,现在每个月都在思索新品。

全力出新之外,更多咖啡、奶茶品牌正将自己的边界,从原有阵地拓展到新战场。

首先,奶茶品牌跨界到咖啡领域,喜茶在2019年就推出四款咖啡产品,奈雪的茶在去年3月开出首家主营咖啡的“奈雪的茶PRO店”,蜜雪冰城则推出了现磨咖啡连锁品牌“幸运咖”。

其次,奶茶店也开始卖起酒水,奈雪的茶在深圳、重庆开出专供酒饮的门店“BlaBlaBar”,喜茶推出瓶装气泡水、果汁产品“喜小茶”。

最后,新茶饮品牌更是做起了食品业务,蜜雪冰城去年开出首家“雪王城堡体验店”,开卖炸串、椰乳烩面和烙馍冰淇淋等产品。

奶茶咖啡品牌持续上新、不断破圈,这似乎反映出行业竞争高度内卷:在一个几乎没有产品壁垒的赛道,各家只能以产品迭代速度,来筑起商业模式的城墙。

但竞争态势瞬息万变,牌桌上的玩家迅速吐故纳新。

有数据显示,近六成茶饮企业活不过三年,存活时间在1年内的茶饮企业占比为24.4%,存活时间在1-3年的茶饮企业占比35.0%。

奶茶咖啡品牌的马太效应正在起作用,缺少拳头产品的区域品牌难以为继,喜茶、奈雪的茶等头部品牌的市占率累计接近40%。

不过,奶茶咖啡的“头号玩家”们,也有自己的烦恼。

内卷化竞争

中国城市内的奶茶、咖啡店数量,已经达到“前无古人”的峰值。

如前所述,上海一座城市就拥有6913家咖啡馆,这意味着每一万人拥有2.85家咖啡馆。

而国内的新茶饮门店数已达37.8万家,另有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行政规划中的“城市”数量达687座;平均下来,每座城市至少有550家奶茶店。

城市内快速增长的奶茶、咖啡门店,逐步让优质点位成为稀缺资源。

从选址上看,商场内、学校及小区周边是奶茶、咖啡门店的黄金地段,但伴随新品牌数量的增多,以及奶茶咖啡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城市内的优质点位也被迅速“瓜分”。

选址点位对门店客流的影响至关重要,往往一个十字路口之隔,两家奶茶店的客流就是天壤之别。

既然城市内的黄金地段稀缺,奶茶、咖啡品牌们便开启了下沉之战。

崛起于下沉市场的蜜雪冰城,在一年之内新增1万家门店;另据《中国现磨咖啡白皮书》显示,在国内三线以下的城市,精品咖啡馆的占比不足1%。

不同于一二线城市,县镇市场对奶茶、咖啡等新饮品的需求尚不饱和、品牌认知尚不健全,这一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待新品牌去挖掘。

但无论在城市亦或乡镇,奶茶、咖啡品牌取胜的关键,仍然是产品。

如前所述,奶茶、咖啡品牌快速迭代新品的背后,是行业本身没有产品壁垒,一家品牌将新品油柑汁、生椰拿铁打造成拳头产品,就会有数十家品牌随之效仿。

在产品维度,中式茶饮经历了粉末冲调、真茶热冲泡的阶段,再到目前的“新茶饮时代”,奶茶品牌选用的茶叶更为高端,萃取方式更为多元,杯中的原料也从奶粉、奶精升级为新鲜牛奶、天然奶油,配料从珍珠、椰果升级为应季新鲜水果。

但无论如何,门店员工制作一杯奶茶只需将茶叶原汤备好,再搭配不同辅料,全流程基本不超过五分钟。

流水线化的制作工序下,产品更无“秘方”可言。

不仅奶茶产品如此,工业化的现磨咖啡品牌则更甚,无论选用阿拉卡比咖啡豆亦或罗布斯塔咖啡豆,无论通过手冲亦或虹吸壶萃取,咖啡师只需制作出一杯Espresso (黑咖啡),再在其中添加奶制品、可可等,就可以分化出不同种类的咖啡。

黑咖啡的使用原理类似于中国白酒的“基酒”,品牌只要选用优质咖啡豆,再将黑咖啡的萃取流程标准化,配以各类辅料,门店员工也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一杯“好咖啡”。

瑞幸咖啡去年最成功的新品之一——厚乳拿铁,原料选用的是调制牛乳产品“欧必客冷萃厚牛乳”,但与黑咖啡搭配后口感更丝滑,况且目前超过95%的中国消费者都更接受奶咖。

当然,厚乳拿铁或生椰拿铁的配方更不是秘密,只不过所选用原料的供应商,以及对需求洞察的能力不同,但后进者会快速跟进,推出“雷同”产品。

产品的同质化,一定程度导致奶茶咖啡行业高度内卷,新品牌只得不断迭代产品。

与此同时,更多区域品牌、线上品牌正在尽可能打造差异化产品:长沙的新茶饮品牌“柠季”主打柠檬茶产品,曾获字节跳动的投资;线上的咖啡品牌“三顿半”,主打手工冲调的冷萃咖啡。

不过,柠檬茶、冷萃咖啡……这类产品同样很难成为一家新品牌的堡垒,在有限的消费需求与多品牌的激烈竞争中,各路玩家还是会陷入产品“疯狂迭代”的内卷竞争中。

到最终,奶茶、咖啡品牌还需在供应链上冲出重围。

供应链“蜀道难”

2021年,头部的奶茶、咖啡品牌正持续打磨供应链。

喜茶官宣了自家在贵州梵净山的自有茶园;奈雪的茶在云南承包草莓园,所产出的草莓已被门店使用;蜜雪冰城、茶颜悦色投资成立农业公司。

新咖啡品牌“隅田川”去年在国内投资建设了年产量达13亿包的咖啡工厂;永璞咖啡也宣布2022年将新建咖啡液工厂,新工厂会拥有集烘焙、萃取和咖啡液灌装为一体的综合生产线。

“深入源头产区采购原料,通过中央工厂进行深加工”,头部奶茶、咖啡品牌正在发力深耕这一供应链模式。

实际上,新茶饮供应链建设的佼佼者,是起于下沉市场的蜜雪冰城。

自2008年起,蜜雪冰城就在上游合作了果园、茶园等原料产地,为门店供给基础的茶叶、水果等原料,同时自建并合作了大量食品工厂,来生产奶茶粉和各类辅料。

有业内人士曾指出:“在国内头部茶饮品牌中,只有蜜雪冰城的自建工厂能给第三方提供代工服务。”

与此同时,蜜雪冰城在郑州自建仓储中心,并在华东、华南等区域布局了四家供应仓,以保证鲜果等短保质期产品,能即时交付门店。

高效的“产区直采+自建仓配”模式,保证蜜雪冰城产品的流通成本最小,门店产品得以实现“极致性价比”,再通过加盟模式快速拓展门店,做大市场规模。

蜜雪冰城证明了直采模式的成功,但更多新茶饮、咖啡品牌的供应链建设之路,才刚刚起步。

奶茶、咖啡饮品的核心原料是茶叶和咖啡豆,这两大产业在国内却面临着价格不透明、产地供应商分散、生产和加工标准化程度低、流通链路冗长等弊端。

就比如咖啡,从咖啡豆的粗加工、流通、工厂分包、出口、进口再到批发,整个链路会经历8-9个流通环节,质量很难把关。

因此,对奶茶、咖啡品牌而言,深入源头直采原料,不仅是把关质量,更是建立供销话语权的第一步。

以星巴克为例,其针对遍布全球的咖啡供应链,建立完整的评量系统和数据库,精准评估每家供应商的绩效,增加优质供应商的配送,合理预估、控制物流和损耗成本。

星巴克的供应商管理体系确保了流程标准化,提升流通效率,而对国潮奶茶和咖啡而言,供应链管理能力才是未来商业壁垒的核心。

供应链及产品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咖啡品牌如何管理咖啡豆农庄、能否及时保障仓储配送;奶茶门店能否进一步实现煮茶工序的标准化、自动化。

显然,对奶茶、咖啡品牌而言,难点不是挖掘优质原产区,而是建立供应链壁垒。

在今天,中国的奶茶、咖啡等新饮品消费需求,达到了增长周期的新顶点,这反映出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历史周期律在起作用,因为美国、日本及中国台湾,都经过过某一类饮品在一段时间内,消费需求持续井喷。

正因为消费周期中新顶点的出现,一批奶茶、咖啡品牌加速扩张,产品不断迭代,但顶峰过后往往就是下坠,在整体需求趋于饱和、乃至衰退之际,市场上的奶茶、咖啡品牌或将面临新一轮洗牌。

顶点与低谷之间的时段不会太长,至多三到五年。

最终,城市街头巷尾密集布局的奶茶、咖啡店,可能会大面积退出,而留在战场上的品牌,必然在供应链及产品管理上做的极为扎实,这也是目前头部玩家发力的重点。

从旺盛到饱和再到衰退,国潮奶茶、咖啡品牌正在经历新一轮消费周期,而在2022年,供应链综合能力建设,仍将是一批奶茶店、咖啡馆的必修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