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李想痛骂“新新势力”是骗子,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李想痛骂“新新势力”是骗子,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当众发飙:李想为何炮轰团车?

文|车聚网

2022年1月16日,李想在微博转发了团车CEO闻伟计划造车的内容,直言对方是骗子,毫无廉耻,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

这种激烈用词,也刷新了李想公开骂人的底线。

这次是骂友商什么呢?

01 团车闻伟:100多人团队无所不能

1月5日,团车宣布造车,成为最新的一家新势力。这是一家成立于2010年的汽车电商公司,主营业务为线下团车节、协助厂家直销车辆、为经销商提供卖车平台等,2018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1月14日,团车CEO闻伟在北京总部接受了小范围媒体采访。据《汽车商业评论》的报道,团车的造车计划大致是这样一个情况:

▎造车的最大动力来自一个100多人的外来团队,可承担产品规划、造型设计、工程开发、测试、底盘、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系统化整合方案、生产支持、供应商管理等几乎所有造车流程。

▎该团队可以做2000万以上的车,也可以做5万以下的车;除了乘用车,还可做商用车、物流车;技术路线首选纯电,也有太阳能、氢能的经验;造车周期可以做到1.5-2年,而国内厂家一般是3年。

▎该团队带着一批半成品来,团车将从中选一款作为首发车型,定价在10-20万间,预计2022年金九银十预售。之后的车型可能全新开发,未来3年要出2款新车。第一款车失败了也没关系,3个月能再做一款。

▎双方能走到一起因为优势互补,该团队负责造车、团车负责卖车。资金来源可以是感兴趣的投资方,也可能是渴望造车项目的地方政府,资金需求量据说是新势力的十分之一,大约为5000万美元。

▎闻伟决定造车只有几个月时间,目标市场、产品定义、品牌定位都还没有确定。他认为汽车不像手机,更像是服装,存在更多差异化空间。他对外包团队很有信心,认为有五成以上胜算,以后要All in在造车上。

看到该报道后,李想直接开骂:

“我实在忍不住还是要大嘴一把:那些指望找到超级救世主的创业者,那些指望能通过打开任督二脉无所(不)能的创业者,最后找到的普遍都是骗子,或者大概率自己也是骗子。居然还有人可以毫无廉耻的把这种观点对外公开讲出来,真是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创业的本质是:有节奏有耐心的长期成长。”

我们先来捋一下团车闻伟的造车梦,看有无“骗”的成分。

02 外来团队:观致幻相几时休?

闻伟说造车最大信心来自那个神秘的外包团队,一个对造车几乎无所不能的团队。这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的团队吗?

▎如果是外包,双方是合作关系,可参考「麦格纳模式」。它给奔驰、宝马、捷豹路虎、克莱斯勒都代过工,从整车到底盘、从豪华车到个性车、从大排量到新能源,它都可以做。比如奔驰G级、宝马X3、MINI Paceman、捷豹I-PACE。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有比肩麦格纳的团队吗?严格来说,肯定没有。麦格纳可以自己造车,但在中国造车不仅需要是正规公司,还得取得双资质。唯一接近的是长城华冠,它不但有研发和设计能力,还拥有稀缺的双资质。只可惜,该公司成立的前途汽车首款电动车K50只卖了100多台,就销声匿迹了。

另外,即使真有接近麦格纳实力的百人团队,团车付得起代工费吗?最新消息是,团车2021下半年奖金未发,2022年起全员待岗,只给2000/月最低工资。

▎如果这100多人团队全职加入,那么双方是雇佣关系。这就成了「观致模式」。

十年前,观致的造车团队多豪华?堪称梦幻之队,足以写进汽车史。但是,表面的强大终究是幻相,内在的战略方向、产品定义、营销传播乃至最根基的企业文化,与市场规律发生了偏离。结局大家看到了。

又回到一个现实问题,团车能让嫡系老员工拿着月薪2000,去给外来和尚开月薪4万吗?如果不开高薪,这些“几乎无所不能”的专家凭什么为你卖命?

一个简单逻辑是:如果真存在这么牛掰的团队,他们为何不找华为、小米这些更有知名度、更有兑付能力的品牌去合作?

从这点上看,李想说“充当救世主的外来团队”是骗子,有一定道理。至于闻伟是不是“骗子”,需要分析一下他计划背后的逻辑。

03 速成造车:买壳还是买滑板?

闻伟提到的外来团队,有可能是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可能:行业中有一些存在感极低的小车企,或一些销量不佳的老车企,会利用闲置产能,给另一部分更不入流的车企提供一整套白车身+底盘,后者再采购三电系统加以调试,就能推出所谓新车了。

这里的悖论在于:原装厂家都没能把这车卖好,新东家接手后挂个同样不知名的牌子就能卖好吗?而且人家有什么你就用什么,不可能为你重新开模,那么新企业鼓吹的「用户导向」不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二种可能:团车或许接触了当下最新的造车技术――滑板底盘。

这种技术允许在一个底盘上集成三电、转向、制动、悬架等系统,形成标准件,转售给其它车企装上不同样式的车身,实现底盘与车身物理解耦,满足了快速开发与功能多样化的矛盾;同时底盘采用线控技术,能保证智能化和操控性。

目前,力推滑板底盘的主要有Rivian、Canoo、REE、PIX Moving等国外新势力,国内崭露头角的是――悠跑科技。

巧的是,悠跑科技在2022年1月11日,召开了首届“UP DAY悠跑体验日”,发布了UP超级底盘和UP SPACE超级舱体。这个日期正处于团车宣布造车、闻伟向媒体发声之间。

更巧的是,悠跑创始人李鹏介绍:以前要花400亿才能开发的产品,现在只用40亿就能开发完。这与团车闻伟说的资金只需要传统新势力的1/10,完全吻合;悠跑还说,上下分体式开发比传统的整车一体式开发节省6-12个月的开发时间。这也与闻伟说的新车开发短至1.5-2年基本接近。

不过吧,事儿也没那么简单。闻伟说的所需资金是另一家「新新势力」牛创5亿美元的1/10,合人民币3.2亿,与悠跑说的40亿有数量级差异。然后,造车周期可以短至1.5-2年?汽车业内最大胆的老师傅,听闻此言也会倒吸一口冷气。要知道,正常情况下只是做零件认证也得2年左右。

现实中,一款新车从0到1需要多长时间?

▎理想ONE在2018年2月公布了产品定位和样车轮廓,10月宣布品牌名并正式亮相实车,2019年4月开启预售,12月正式交付。

▎零跑C11于2019年4月以C-More概念车形式亮相,2020年12月公布预售价,2021年10月正式交付。

▎极氪001在2020年9月以Zero Concept(接近实车)亮相,2021年4月开启预售,2021年10月正式交付。

可以看出,主流新势力车型从概念车到预售需要20个月,从公布产品定位到预售需要14个月,从实车亮相到预售需要6-7个月。

而闻伟一面说产品定义还没想清楚,一面又说第一款车最早将于9月预售。问题是这第一款车目前只是一个半成品,连概念车都没有,却要用8个月时间实现预售,比前辈们快了6-12个月。

事出反常必有妖,或许可以这样猜测:

团车的第一款新车或用「买壳拼车」方式,只有这种“拿来主义”,才有可能从零开始8个月预售。先例有电牛三号、华泰小蜜蜂、江铃E100、北汽EC180等,最快的从立项到上市确实只用8个月。

之后的新车或用「滑板造车」模式,只有这种“预制菜”,才能让团车像做快餐一样,把造车时间最大限度的压缩,国外先例有Rivian、Canoo、Pix等,国内有悠跑,不然3个月重做一款新车纯属天方夜谭。

说惊奇是挺惊奇,说可能也是有可能。在不讨论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的前提下,闻伟的惊人言论也不是不可能实现。从这个角度讲,说他是“骗子”又为时过早。

04 真正挑战:门槛高到了400亿

坦白说,造一辆车出来不难,难的是量产。保定的手工耿也能敲出一辆炫酷概念车,但实现商业化批量生产,难于上青天。

最主要原因还是造车太烧钱了,到底有多烧?

蔚来在2015年6月-2021年1月不到6年时间里,共融资11轮,累计融资额超700亿元;几乎同一时期,理想汽车的累计融资额亦超300亿元;小鹏汽车在2017-2020年3年时间中,也累计融资近200亿。

2021年,小米宣布进入汽车制造业,首期投资为100亿元,未来十年投资额为100亿美元。

李斌更是在NIO DAY 2021接受采访时表示:“造车的资金门槛,几年前我说的是200亿,现在没有400亿可能都干不了了。”

听听,400亿的门槛。而闻伟说资金需求量3亿多,而且还没有落实。

那为啥这么多人,包括团车还要迎难而上呢?因为新能源一旦做起来,确实名利双收。不但有地方的力捧、消费者的拥趸、媒体的欢呼,更有资本市场的青睐:蔚来从2019年的1.19美元一路飙升到过66.99美元,2021年市值超本田、法拉利;理想也从14.31美元飙升到过47.7美元,2021年市值超雷诺、长安。

于是,大家越来越信“富贵险中求”,忘了“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的古话。可能,很多创业者想的都是:万一成了呢?反正不是花我的钱。

也不是不行,只是闻伟似乎把乐观的一面表达太充分了,而且是在自己还没想好产品定义的情况下。于公,看不到对消费者和行业的贡献;于私,目前信息不足以支撑他逻辑自洽。如果低调的玩资本游戏,或者有了略成形的产品再布道,可能大家也不会那么惊讶和抵触。

当然,闻伟有一些观点还是值得参考的,如新形势下的汽车更像是衣服,而不太像手机,允许个性化的空间更大。车聚君以前也说过汽车定义更像是一个大型可穿戴设备,只是需要符合车规级安全。

整体而言,这个采访还算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自吹。行业中比这夸张的言论多了去了,李想为何单骂闻伟是“骗子”?

05 当众发飙:李想为何炮轰团车

李想第一个冲出来骂街,一方面是石家庄人的直脾气,另一方面是作为连续创业者的导师,看不下这种严重背离现实的言论。更有一种可能是,这种言论或许戳中了理想汽车起家时流传的一个核心词:生而成熟。

其实,「生而成熟」不是理想的官方口号,是一家自媒体试驾过理想ONE后的评语(后该媒体一员工入职理想),可能官方觉得挺合适,就默认了。以至于后来理想ONE出现自燃、断轴新闻后,其它媒体习惯用「生而成熟」来揶揄理想。

而闻伟的言论,浓缩成一句话也不过是:生而成熟。

李想是否因闻伟犯了“抄作业”的讳而勃然大怒,不得而知。反正他怼完后一个多小时,又发了一篇3000多字的长微博《节奏把控对于创业的重要性》,并且置顶。看标题就知道,他想用「节奏」的重要性,再次批判闻伟的「生而成熟」论。

人要是取得一定成绩,说什么都是对的。

可理想是完全按李想说的节奏来的吗?比如先采取更正措施减轻“断轴”风险,再宣布硬件升级,最后承认召回并道歉。比如在发生多起辅助驾驶被滥用导致的事故后,还在网站延用“放心开,有我在”的宣传。李想事后也承认有设计缺陷,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节奏呢?

闻伟的反击也有一定道理:冯思翰当初以老师傅的姿态批判增程式,结果理想ONE销量一路走高打了批判者的脸。如今李想也当起了老师傅来批判后来者,是不是也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1月18日,闻伟再发微博,他感谢了李想的关注,并邀请对方在首次产品发布时出席。截止目前,李想没有做出正式回应。

车聚小结

在汽车圈,公开批评人是有风险的。

比如2021年7月,华为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苏箐在一次访谈中表示:特斯拉这几年的事故率还是挺高的,事故类型非常像,说难听点就是“杀人”。20天后,一份内部文件显示,苏箐因发表不当言论被免去部长职务。2022年1月,苏箐已从华为离职。

显然,团车的影响力远比不上特斯拉,李想可以大骂对方毫无廉耻;而闻伟先是惊讶后是感谢,然后反手一把营销。

双方都是应对舆论的高手,节奏拿捏的都挺到位。

只是,逞口舌之利和玩借势营销,就是双赢吗?理想在单一品类和边缘技术的支撑下能否走完1-10仍是未知数。一家媒体的投票显示,47%的人不会考虑团车的车,会买的比率为19%。你会说有19%相当不错了,可要知道从在线投票到掏钱的距离有多大。

闻伟说,造车胜算的可能性在50%以上。车聚君觉得有5%不错了,那个50%留给理想汽车比较合适。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李想

  • 十分勇气,十分坚定 | 李想:“感谢陪伴中国汽车行业走过最关键的十年” | 界面财联社十年十人⑨
  • 20%,李想还没回到安全地带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李想痛骂“新新势力”是骗子,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当众发飙:李想为何炮轰团车?

文|车聚网

2022年1月16日,李想在微博转发了团车CEO闻伟计划造车的内容,直言对方是骗子,毫无廉耻,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

这种激烈用词,也刷新了李想公开骂人的底线。

这次是骂友商什么呢?

01 团车闻伟:100多人团队无所不能

1月5日,团车宣布造车,成为最新的一家新势力。这是一家成立于2010年的汽车电商公司,主营业务为线下团车节、协助厂家直销车辆、为经销商提供卖车平台等,2018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1月14日,团车CEO闻伟在北京总部接受了小范围媒体采访。据《汽车商业评论》的报道,团车的造车计划大致是这样一个情况:

▎造车的最大动力来自一个100多人的外来团队,可承担产品规划、造型设计、工程开发、测试、底盘、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系统化整合方案、生产支持、供应商管理等几乎所有造车流程。

▎该团队可以做2000万以上的车,也可以做5万以下的车;除了乘用车,还可做商用车、物流车;技术路线首选纯电,也有太阳能、氢能的经验;造车周期可以做到1.5-2年,而国内厂家一般是3年。

▎该团队带着一批半成品来,团车将从中选一款作为首发车型,定价在10-20万间,预计2022年金九银十预售。之后的车型可能全新开发,未来3年要出2款新车。第一款车失败了也没关系,3个月能再做一款。

▎双方能走到一起因为优势互补,该团队负责造车、团车负责卖车。资金来源可以是感兴趣的投资方,也可能是渴望造车项目的地方政府,资金需求量据说是新势力的十分之一,大约为5000万美元。

▎闻伟决定造车只有几个月时间,目标市场、产品定义、品牌定位都还没有确定。他认为汽车不像手机,更像是服装,存在更多差异化空间。他对外包团队很有信心,认为有五成以上胜算,以后要All in在造车上。

看到该报道后,李想直接开骂:

“我实在忍不住还是要大嘴一把:那些指望找到超级救世主的创业者,那些指望能通过打开任督二脉无所(不)能的创业者,最后找到的普遍都是骗子,或者大概率自己也是骗子。居然还有人可以毫无廉耻的把这种观点对外公开讲出来,真是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创业的本质是:有节奏有耐心的长期成长。”

我们先来捋一下团车闻伟的造车梦,看有无“骗”的成分。

02 外来团队:观致幻相几时休?

闻伟说造车最大信心来自那个神秘的外包团队,一个对造车几乎无所不能的团队。这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的团队吗?

▎如果是外包,双方是合作关系,可参考「麦格纳模式」。它给奔驰、宝马、捷豹路虎、克莱斯勒都代过工,从整车到底盘、从豪华车到个性车、从大排量到新能源,它都可以做。比如奔驰G级、宝马X3、MINI Paceman、捷豹I-PACE。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有比肩麦格纳的团队吗?严格来说,肯定没有。麦格纳可以自己造车,但在中国造车不仅需要是正规公司,还得取得双资质。唯一接近的是长城华冠,它不但有研发和设计能力,还拥有稀缺的双资质。只可惜,该公司成立的前途汽车首款电动车K50只卖了100多台,就销声匿迹了。

另外,即使真有接近麦格纳实力的百人团队,团车付得起代工费吗?最新消息是,团车2021下半年奖金未发,2022年起全员待岗,只给2000/月最低工资。

▎如果这100多人团队全职加入,那么双方是雇佣关系。这就成了「观致模式」。

十年前,观致的造车团队多豪华?堪称梦幻之队,足以写进汽车史。但是,表面的强大终究是幻相,内在的战略方向、产品定义、营销传播乃至最根基的企业文化,与市场规律发生了偏离。结局大家看到了。

又回到一个现实问题,团车能让嫡系老员工拿着月薪2000,去给外来和尚开月薪4万吗?如果不开高薪,这些“几乎无所不能”的专家凭什么为你卖命?

一个简单逻辑是:如果真存在这么牛掰的团队,他们为何不找华为、小米这些更有知名度、更有兑付能力的品牌去合作?

从这点上看,李想说“充当救世主的外来团队”是骗子,有一定道理。至于闻伟是不是“骗子”,需要分析一下他计划背后的逻辑。

03 速成造车:买壳还是买滑板?

闻伟提到的外来团队,有可能是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可能:行业中有一些存在感极低的小车企,或一些销量不佳的老车企,会利用闲置产能,给另一部分更不入流的车企提供一整套白车身+底盘,后者再采购三电系统加以调试,就能推出所谓新车了。

这里的悖论在于:原装厂家都没能把这车卖好,新东家接手后挂个同样不知名的牌子就能卖好吗?而且人家有什么你就用什么,不可能为你重新开模,那么新企业鼓吹的「用户导向」不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二种可能:团车或许接触了当下最新的造车技术――滑板底盘。

这种技术允许在一个底盘上集成三电、转向、制动、悬架等系统,形成标准件,转售给其它车企装上不同样式的车身,实现底盘与车身物理解耦,满足了快速开发与功能多样化的矛盾;同时底盘采用线控技术,能保证智能化和操控性。

目前,力推滑板底盘的主要有Rivian、Canoo、REE、PIX Moving等国外新势力,国内崭露头角的是――悠跑科技。

巧的是,悠跑科技在2022年1月11日,召开了首届“UP DAY悠跑体验日”,发布了UP超级底盘和UP SPACE超级舱体。这个日期正处于团车宣布造车、闻伟向媒体发声之间。

更巧的是,悠跑创始人李鹏介绍:以前要花400亿才能开发的产品,现在只用40亿就能开发完。这与团车闻伟说的资金只需要传统新势力的1/10,完全吻合;悠跑还说,上下分体式开发比传统的整车一体式开发节省6-12个月的开发时间。这也与闻伟说的新车开发短至1.5-2年基本接近。

不过吧,事儿也没那么简单。闻伟说的所需资金是另一家「新新势力」牛创5亿美元的1/10,合人民币3.2亿,与悠跑说的40亿有数量级差异。然后,造车周期可以短至1.5-2年?汽车业内最大胆的老师傅,听闻此言也会倒吸一口冷气。要知道,正常情况下只是做零件认证也得2年左右。

现实中,一款新车从0到1需要多长时间?

▎理想ONE在2018年2月公布了产品定位和样车轮廓,10月宣布品牌名并正式亮相实车,2019年4月开启预售,12月正式交付。

▎零跑C11于2019年4月以C-More概念车形式亮相,2020年12月公布预售价,2021年10月正式交付。

▎极氪001在2020年9月以Zero Concept(接近实车)亮相,2021年4月开启预售,2021年10月正式交付。

可以看出,主流新势力车型从概念车到预售需要20个月,从公布产品定位到预售需要14个月,从实车亮相到预售需要6-7个月。

而闻伟一面说产品定义还没想清楚,一面又说第一款车最早将于9月预售。问题是这第一款车目前只是一个半成品,连概念车都没有,却要用8个月时间实现预售,比前辈们快了6-12个月。

事出反常必有妖,或许可以这样猜测:

团车的第一款新车或用「买壳拼车」方式,只有这种“拿来主义”,才有可能从零开始8个月预售。先例有电牛三号、华泰小蜜蜂、江铃E100、北汽EC180等,最快的从立项到上市确实只用8个月。

之后的新车或用「滑板造车」模式,只有这种“预制菜”,才能让团车像做快餐一样,把造车时间最大限度的压缩,国外先例有Rivian、Canoo、Pix等,国内有悠跑,不然3个月重做一款新车纯属天方夜谭。

说惊奇是挺惊奇,说可能也是有可能。在不讨论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的前提下,闻伟的惊人言论也不是不可能实现。从这个角度讲,说他是“骗子”又为时过早。

04 真正挑战:门槛高到了400亿

坦白说,造一辆车出来不难,难的是量产。保定的手工耿也能敲出一辆炫酷概念车,但实现商业化批量生产,难于上青天。

最主要原因还是造车太烧钱了,到底有多烧?

蔚来在2015年6月-2021年1月不到6年时间里,共融资11轮,累计融资额超700亿元;几乎同一时期,理想汽车的累计融资额亦超300亿元;小鹏汽车在2017-2020年3年时间中,也累计融资近200亿。

2021年,小米宣布进入汽车制造业,首期投资为100亿元,未来十年投资额为100亿美元。

李斌更是在NIO DAY 2021接受采访时表示:“造车的资金门槛,几年前我说的是200亿,现在没有400亿可能都干不了了。”

听听,400亿的门槛。而闻伟说资金需求量3亿多,而且还没有落实。

那为啥这么多人,包括团车还要迎难而上呢?因为新能源一旦做起来,确实名利双收。不但有地方的力捧、消费者的拥趸、媒体的欢呼,更有资本市场的青睐:蔚来从2019年的1.19美元一路飙升到过66.99美元,2021年市值超本田、法拉利;理想也从14.31美元飙升到过47.7美元,2021年市值超雷诺、长安。

于是,大家越来越信“富贵险中求”,忘了“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的古话。可能,很多创业者想的都是:万一成了呢?反正不是花我的钱。

也不是不行,只是闻伟似乎把乐观的一面表达太充分了,而且是在自己还没想好产品定义的情况下。于公,看不到对消费者和行业的贡献;于私,目前信息不足以支撑他逻辑自洽。如果低调的玩资本游戏,或者有了略成形的产品再布道,可能大家也不会那么惊讶和抵触。

当然,闻伟有一些观点还是值得参考的,如新形势下的汽车更像是衣服,而不太像手机,允许个性化的空间更大。车聚君以前也说过汽车定义更像是一个大型可穿戴设备,只是需要符合车规级安全。

整体而言,这个采访还算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自吹。行业中比这夸张的言论多了去了,李想为何单骂闻伟是“骗子”?

05 当众发飙:李想为何炮轰团车

李想第一个冲出来骂街,一方面是石家庄人的直脾气,另一方面是作为连续创业者的导师,看不下这种严重背离现实的言论。更有一种可能是,这种言论或许戳中了理想汽车起家时流传的一个核心词:生而成熟。

其实,「生而成熟」不是理想的官方口号,是一家自媒体试驾过理想ONE后的评语(后该媒体一员工入职理想),可能官方觉得挺合适,就默认了。以至于后来理想ONE出现自燃、断轴新闻后,其它媒体习惯用「生而成熟」来揶揄理想。

而闻伟的言论,浓缩成一句话也不过是:生而成熟。

李想是否因闻伟犯了“抄作业”的讳而勃然大怒,不得而知。反正他怼完后一个多小时,又发了一篇3000多字的长微博《节奏把控对于创业的重要性》,并且置顶。看标题就知道,他想用「节奏」的重要性,再次批判闻伟的「生而成熟」论。

人要是取得一定成绩,说什么都是对的。

可理想是完全按李想说的节奏来的吗?比如先采取更正措施减轻“断轴”风险,再宣布硬件升级,最后承认召回并道歉。比如在发生多起辅助驾驶被滥用导致的事故后,还在网站延用“放心开,有我在”的宣传。李想事后也承认有设计缺陷,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节奏呢?

闻伟的反击也有一定道理:冯思翰当初以老师傅的姿态批判增程式,结果理想ONE销量一路走高打了批判者的脸。如今李想也当起了老师傅来批判后来者,是不是也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1月18日,闻伟再发微博,他感谢了李想的关注,并邀请对方在首次产品发布时出席。截止目前,李想没有做出正式回应。

车聚小结

在汽车圈,公开批评人是有风险的。

比如2021年7月,华为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苏箐在一次访谈中表示:特斯拉这几年的事故率还是挺高的,事故类型非常像,说难听点就是“杀人”。20天后,一份内部文件显示,苏箐因发表不当言论被免去部长职务。2022年1月,苏箐已从华为离职。

显然,团车的影响力远比不上特斯拉,李想可以大骂对方毫无廉耻;而闻伟先是惊讶后是感谢,然后反手一把营销。

双方都是应对舆论的高手,节奏拿捏的都挺到位。

只是,逞口舌之利和玩借势营销,就是双赢吗?理想在单一品类和边缘技术的支撑下能否走完1-10仍是未知数。一家媒体的投票显示,47%的人不会考虑团车的车,会买的比率为19%。你会说有19%相当不错了,可要知道从在线投票到掏钱的距离有多大。

闻伟说,造车胜算的可能性在50%以上。车聚君觉得有5%不错了,那个50%留给理想汽车比较合适。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