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港股研究社
开年以来,港股的优质公司正在爱上回购,其中我们熟知的腾讯、中国移动、小米等公司更是不断向投资者送上“回购大礼包”。这一定程度上是去年回购潮的延续,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也乐于见到公司对市值管理的热心。
从中长期来看,当这场回购潮继续,结合港股开年以来的反弹趋势,新的布局机会可能已经出现。而参与回购公司的地位也在说明,选好公司的重要性和选对赛道一样重要。
接棒最强“回购年”,哪些公司带头做市值管理?
按基础回购情况看,2022年开年至2月15日,港股开展回购动作的公司数量达到84家,回购的总金额超过65.23亿港元,并且依然有公司在执行自己未完成的回购计划。就目前数据而言,已四倍于去年同期的15.34亿港元。回购数额大是目前港股回购趋势的一大特点。
另一个特点在于,参与回购的公司,龙头的带领作用十分明显,与排名靠后的公司回购额差距也较大。综合财联社、Choice等多方公开数据,当前港股回购额前十大公司分别是腾讯控股、药明生物、三生制药、中国移动、中国燃气、小米集团-W、天伦燃气、易大宗、创维集团、金蝶国际。其中,腾讯是唯一一家超越20亿港元回购额的公司,而创维集团之后的公司回购额均不过亿。
值得关注的是,腾讯累计回购额21.96亿港元背后,相当于港股今年总回购金额的34.43%,并且近一个半月的回购金额已相当于其2021年全年回购规模25.99亿港元的84.51%。腾讯股价也在去年经历“滑坡”后,呈企稳态势,今年以来,腾讯累计涨幅6%。
此外,回购次数和时间也构成鲜明的特点,开年10天内,小米、腾讯、药明生物均接连数天进行回购。而中国移动在2月10日、15日、17日、18日均进行大额回购。1月4日,中国移动发布公告表示,计划根据股东大会授权,于A股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期届满(2022年2月7日)后回购不超过20.48亿股港股股份,回购的股份将被注销。
实际上,由于中国移动刚完成A股上市不久,加上2月23日后因年报披露要求不能再回购,2月11日是其短暂窗口期的第一天。国盛证券等机构认为,中国移动的快速响应体现了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负责态度。
这也是各大公司加码回购的主要原因之一。2021年是港股历史上少有的“回购年”:全年港股上市公司回购额为382.46亿港元,创造了港股回购的新纪录,回购金额是2020年的2.37倍,且2021年的回购金额规模是200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与之对比,2020年为161.54亿港元;2019年为138.38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是2021年港股的“回购王”——2021年3月它定下最高100亿回购计划,全年累计回购约3.43亿股,累计耗资超85亿港元。
众所周知,去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港股陷入较为明显的估值下滑中,不少公司遭遇大幅折价。由此开启的回购潮实际是公司们市值管理不可或缺的一步棋,也展示了市场动荡情况下,它们稳定信心的愿望。
参考过去数年港股回购潮后的市场表现,一些机遇或许已经在酝酿。
与美股回购逻辑不同,但龙头加速提振市场?
国信证券认为,计算去年9月、12月、今年1月等时间节点的企业回购情况,它们都对应在恒生指数22600-25600这一区间,可称之为“实业认同区间”,表示企业在这个位置会认为自身价值被低估,进而通过回购获取市场的认同。这在公司层面给出了一定的稳定股价预期。
宏观上还有更多支持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时,恒生指数下跌 48.3%,催生了港股历史上首次回购潮:港股上市公司的回购总规模同期内达到 175 亿港币,在接下来的 12 个月(即 2009 年 1-12 月),恒生指数上涨了 52%。
而2011年、2014年、2015年、2018年四次回购潮之后,同期恒生指数分别上涨了16.5%、21.3%、49.49%、18.9%。
针对具体公司,回购的影响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招商港股通核心精选基金经理王超表示,港股回购稳定股价的意味更强,美股则有“分红”效果的意味。所以港股和美股的回购逻辑并不完全一致。然而,考虑到港股的低估性,其反弹已得到多方面的认可,回购有望加速这一过程,或放大反弹幅度,阶段性底部比较明显。
中金数据显示,2021年,港股吸引了639.4亿美元的海外ETF和主动型基金的流入,从规模上看,近乎2020年的三倍。此外,2021 年,南向资金流入规模达 4543 亿港元,也创下港股通开通以来的年度第二新高。
这些与港股的回购大趋势形成了共振。而公司方面,只要股价尚未到达一定的高估区间,回购的成本就更低。因此,部分公司的回购或将持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