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萌
“恭喜我司数一数二的钢铁直男-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哲学界里可能最会投资的-投资圈里可能最懂哲学的肖肖,喜提中国基金业英华奖三年期股票投资最佳基金经理”。今年1月21日,当宝盈基金的小编在新浪微博上晒出肖肖获得的奖杯时,可能没想到,1个月后,肖肖就要从宝盈基金离职了。
2月19日,宝盈基金发布公告,称肖肖因为个人原因辞职。公开资料显示,肖肖自2008年7月至2015年2月先后在联合证券、民生证券、方正证券等担任研究员,2015年2月份加入宝盈基金,曾任研究员、基金经理、研究部副总经理、权益投资部总经理。
曾经的宝盈基金在业界也颇有地位,但是最近六年却显著掉队了。
根据wind数据,在2015年二季度末,宝盈基金管理的总资产规模曾达到了826.81亿元,在当时的公募基金中排名26/100,非货币基金规模合计647.04亿元,排名28/100。
截止2021年底,宝盈基金旗下共有53只基金(A/C合并计算),合计管理规模为829.17亿元,总资产规模排名56/149。其中,货币市场型基金233.89亿元,非货币型基金中股票型基金有64.28亿元,混合型基金有296.26亿元,债券型基金为234.74亿元。
从产品规模来看,所有产品里唯一一只规模超过百亿的基金是宝盈货币,A/B份额截至2021年底最新规模为233.89亿元。
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宝盈基金成立于2001年5月18日,注册资本人民币1亿元,中铁信托和外贸信托分别持有75%及25%的股权,属于较小众的信托系基金公司。
外界这些年对宝盈基金最直观的影响,恐怕多是人才流失。而今人们谈到宝盈基金,还会提到曾经的“基金一姐”王茹远、“四小龙”杨凯、彭敢、盖俊龙、张小仁等人。
王茹远曾是2010年前后公募领域知名的基金经理。2011年前后,宝盈基金新上任的总经理汪钦将王茹远招徕过来。2012年6月30日,她开始担任宝盈核心优势的基金经理,两年时间内,该基金规模从不足1亿元增长至33亿元,产品累计净值从0.86元飙升至1.45元。不过2014年10月17日,王茹远就选择了奔私,彻底告别公募基金领域。
盖俊龙、张小仁、彭敢、杨凯四人则曾被业内称为“宝盈四小龙”,均是宝盈基金旗下投研团队的得力干将、明星经理。不过,2016年8月,杨凯率先离职。2017年,彭敢、张小仁、盖俊龙也陆续离职。
目前盖俊龙任职于红土创新基金,彭敢任职于东吴基金。
自2015年以来,宝盈基金每年均有基金经理离职。除了2017年有6位基金经理离职外,2020年、2021年分别有3位、4位基金经理离职。根据界面新闻统计的数据看,这些离任的基金经理在宝盈的投资任期并不长,大部分在5年以下,且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宝盈自己培养提拔。
从去向看,离任后这些基金经理大多依旧活跃在公募界,因此宝盈还被戏称为“深圳公募的黄埔军校”。
相较于同行,这家曾经势头不俗的公募公司为什么留人这么难?
“这家公司的管理体制有些僵化,和现在公募同业相比,算是待遇比较差的了。”一位在深圳公募界工作了十余年的业内人士透露,“因为行业严重同质化,大家的业务模式、产品都太相似了,小公司和新公司没有太多优势,除非是股东方愿意让员工持股,给优秀人才发放公司股权”。
某深圳基金公司高层表示,深圳公募这十年的特点是头部效应显著,而排名相对分化。“总体来看,深圳基金公司的成熟度要高于上海,梯队距离拉得够远。但随着招商、南方等几家大公司的崛起,对中小公募的发展是侵蚀的”。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宝盈基金仅有13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的频繁离任,导致基金产品的管理持续性出现很大问题。以2008年4月成立的宝盈资源优选混合为例,自成立至今,该基金共经历了11位基金经理。2010年11月5日至2017年1月3日期间,由彭敢担任基金经理,区间回报为119.78%。在彭敢离职后,该基金经历了长达半年的低迷期,业绩跌幅达18%。
2018年2月24日起,肖肖开始担任该基金的第一基金经理,至离任前回报为59.34%。本次肖肖离任后,该基金将由赵国进管理。公开资料显示,赵国进2015年12月加入宝盈基金,目前管理4只基金,合计管理规模为46.72亿元。
再以宝盈研究精选为例,2021年4月29日,该产品刚新增肖肖为第二基金经理,第一基金经理是李进。随后5月15日,李进就官宣离职,随后加盟了同在深圳的景顺长城基金。短短不到一年,这只基金将再次面临更换管理人。
从肖肖离职前管理的各只产品来看,除了宝盈新锐外,其余8只基金均是多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宝盈品牌消费在2021年12月3日就新增了杨思亮为基金经理,宝盈研究精选也在2021年4月29日新增了张仲维为基金经理,宝盈优势产业则在2021年1月6日新增了陈金伟为基金经理。
有业内人士分析,权益人才的流失,这不仅仅是宝盈一家公司面临的问题,更是中小公募的痛点。“业绩差的基金经理一般是出于考核的压力,自动离职、调岗或者被解聘;而业绩好的基金经理则是被同行挖角、自己离职寻找好机会。”
现在摆在宝盈面前的难题是,如何能让绩优基金经理安心在公司效力?公司的投研文化和人才培养是否需要强化?在现有基金业绩欠佳的情况下,又怎样孕育出新的“四小龙”?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宝盈一家的问题,也是很多中小基金公司同样面临的难题,值得持续观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