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编辑部聊天室|除了诈骗王,Tinder里还有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编辑部聊天室|除了诈骗王,Tinder里还有什么?

人们互相挑选,开启聊天,随之而来的或许是线下见面的一杯咖啡、一段关系,更多的,是赛博空间里没来由的对话中止,不打招呼的突然消失,但没关系,软件里还有大把的“左滑右滑”在等着你。

《Tinder诈骗王》剧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26期主持人 | 徐鲁青

最近,Netflix平台上的纪录片《Tinder诈骗王》备受热议,这部电影记录了行骗者西蒙·列维耶夫在Tinder上冒充钻石家族富二代,用爱骗取三名女性金钱的过程。他靠自己编织的巨大骗局,从多名女性手中骗取了高达一千万美金的巨款。 

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大多集中在“杀猪盘包法利夫人综合症”,骗局的发生平台Tinder作为早就习以为常的背景,似乎已经激不起反响。左滑与右滑在如今成为越来越多城市青年的日常社交活动,Tinder自称每天发生大约16亿次滑动,已经促成了550亿个配对。约会软件或许重新发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互相挑选、开启聊天,随之而来的或许是线下见面的一杯咖啡、一段关系,更多的,是赛博空间里没来由的对话中止,不打招呼的突然消失,但没关系,软件里还有大把的左滑右滑在等着你。

如同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在《流动的爱》中说的,在流动的现代社会,不再有永恒的关系、纽带,人际间互有牵连,但不再着重紧密扣紧,在于可以随时松绑。现代社会的爱情带有消费社会的典型特征:追求体验与刺激,恐惧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约会软件也深知,在职场耗光精力的年轻人,期待的是没有任何负担就能开启与结束一段关系,不纠缠、有边界感在约会软件的世界是最值得标榜的个人优点。但高效、轻易、自由真的可以同时成为人际关系的形容词吗?Tinder虽声称能让人找到爱,但同时也名列Reddit最有可能让用户感到悲伤的应用程序10名。或许这与人在约会软件里不时体会的被物化感有关:约会软件采用的算法能帮助用户过滤、匹配、货比三家,并最终做出最佳选择。人们也善于利用软件设置的一系列标签标榜自己,无论是具体到身高与体重,还是抽象到人格与灵魂,颇有交友如购物、聊天如选货之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约会软件已经不止于大多数人以为的寻找一夜情与浪漫爱。许多人会在其中寻找兴趣相投的朋友参加周末活动,距离的设定还蕴藏建立“附近”的可能——朋友在Tinder上认识了邻近的猫友,她们后来成为彼此外出时照看对方猫咪的好帮手。我在东欧旅行时也划到了热情有趣的当地人带我探索本地,收获许多惊喜。很多摄影专业学生还会在Tinder上寻找模特练习人像摄影。Tinder也被戏称是“00后工作内推软件”,“00后小Q已经在Tinder上收到了三份面试邀请”的故事流传网络。左滑与右滑之间不一定是浅薄物化的关系,也打开了人际交往的一种新可能。

01 想象力巅峰与低谷时刻:Tinder上都在聊什么?

叶青:我不怎么用约会软件,主要因为上面大多数用户的简介和谈话都太过直白,就像是把活生生的人简化成了一格格的欲望和标签,让我感觉不太舒服。问了一圈身边的朋友,倒是听到一些有趣的故事。朋友A和网聊对象约在大悦城见面,结果他去了西单大悦城,对方去了朝阳大悦城,这段关系也就无疾而终了。还有见面发现不太对劲后开溜的借口也是五花八门,有假装房东打电话来说洗衣机把楼下淹了的,也有家中小狗突然重疾的,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此刻达到了巅峰。

徐鲁青:想象力确实在面对Tinder时有点不够用。曾听说过很多趣事,有认识的人因为租房太难,又想找无中介房源,于是在Tinder上写明租房要求,自己编了一个程序可以在网页上自动右滑,最后真的成功找到了满意的房子。还有朋友回到云南县城忍不住打开软件,刷到七舅老爷之类的远房亲戚,说总算知道了陌生人社会的好处。日本好像有个艺术家专门做了一本Tinder杂志,里面收录了她在全世界刷到的神奇个人介绍。虽然约会软件确实容易把人简化成标签,但因为玩的人互相生活都没有交集,也大多不期待严肃关系,于是更容易卸下日常规则的扮演,有趣的故事也会接之发生。

潘文捷:看过一个日剧《38岁离婚单身女尝试相亲APP的成果日记》,基本上女主角遇到的所有男士,不论当天准备得多么用心,最终目的都是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女主遇到的最令人难忘的男士是盐野瑛久饰演的一位年轻男模特,唯独他非常真诚又浪漫,而且似乎能够形成一种长期的关系。当一切进展都十分顺利时,女主角发现生理期晚来了两个礼拜,很可能是怀孕了。男士说自己下楼和经纪人见面,就一去不复返,再也没有出现在女主角的人生中。女主只能用他还年轻处在事业上升期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女主角虽然在这个app上吃了很多苦头,见识了各种各样的歪瓜裂枣奇形怪状,但到剧作的末尾却也离不开它了。毕竟在都是陌生人的大都市里,现实生活中怎么会遇到这么多异性呢?我为女主角感到不值得,但也感到了她的无可奈何。

《38岁离婚单身女尝试相亲APP的成果日记》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姜妍:我对这个话题完全没有发言权,关于Tinder也一点都不了解。我好奇的是,这是当年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我们用一些今天看起来剖为“原始”的方式找笔友的一种延伸吗?我记得70、80后在十几岁、二十岁出头,对世界和人际充满好奇时,许多人都交过笔友,用的方式就是从杂志页脚上刊登的一条条简短的交友信息里面找寻气味相投的人。当时大部分流行的杂志都提供这样的服务,阅读同类的杂志本身已经是一轮筛选,再根据对方的自我介绍,进行第二轮的筛选。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在漫长的等待中,那是一个向外探索的窗口,大家总是从相同的兴趣爱好延展开,谈天谈地谈友情。

就像这周在台湾地区上映的纪录片《愿未央》提及,在父母去世后,作家朱天文、朱天心姐妹整理父母遗物时,发现他们年轻时的三年通信,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谈文学,朱西宁甚至会和刘慕沙在信里说,我们有一天成家结婚的时候,你要是跟不上来的话,我会弃你而去的。这里的“跟不上来”,自然指的是对文学的鉴赏力。听上去我会觉得是非常美好的、理想化的一种情谊。

但是好像网络时代的加速度,让一切都变快了,Tinder上大家都在聊什么呢?又是奔着什么目的去的呢?我真的不知道了。

02 女性友好可能吗?约会软件中的两性风险不对等

潘文捷:我觉得用约会软件交友对女生的风险比对男生要大很多。表面上看好像都是市场上平等地展示自己,但其实不论是在生理上还是情感上,两者都有着不对等的风险。

徐鲁青:有很多软件也会打着女性主义的旗号吸引用户,听说有一个是女性有资格给男性扣分,如果发了令人不适的内容和照片,女性用户可以利用其中的扣分机制,分被扣完就不能再使用软件了。还有的是在互相match之后只能女性先说话。这些机制在我看来只能说一声,原来如此,广告里的女性主义是这么回事。有小聪明但又害怕冒犯、打着旗号同时小心翼翼,可能这就是资本推动的女性主义吧,想凭借配对规则来改变性别不对等状况,这过于乐观了。

《Tinder诈骗王》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董子琪:看过不少揭露杀猪盘的法制节目(主要来自《今日说法》),可见现在确实不少网络骗局都是从交友app开始的,有的app真的听也没听过,或者就是专为了诈骗设计的,它的形式是多样的,不仅有异性聊天,也有异性直播,或者网络唱K。套路仔细想想也很容易识别,比如只邀约男性用户加入,加入就看美女直播,但进入之后发现打款后才能接直播,或者显示该位好友距离你只有1km,模拟出很容易见面约会的假象,再或者让女主播直播时跟大哥哀求这个月kpi不过关,刚刚转正请大哥多刷火箭,事情达成之后就能正常交往,而受骗的男性也不光是城市宅男,也有农民工,有些确实是单身寂寞,有些是有家室的人——所以最后能够向警方报案的人都是少数。让我感兴趣的不仅是诱人入局的套路,还有这些节目在重述案件时对美女诱惑的深层的恐惧,很明显这些盼望着看美女直播、跟美女见面的用户心中显然有多过交友目的的贪婪。

并且,男性受骗的案件通常和女性受骗的发展过程不同,女性受害人经常是离异的或者受过伤害的,要不然就是家里一直催婚自身却很茫然的。她们在无意间接到微信的交友申请,通过之后发现对方虽然是陌生人,但经常嘘寒问暖,确实给孤寂的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与盼望。不过,在由网络确认关系一段时间之后,她就被介绍去参与某项投资,而这种投资当然也是骗子虚拟出来的,当她们把钱全部投完甚至背负上网贷,才发现对方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类节目的主持人结语通常是“网络交友须谨慎”,但我觉得这种提醒将问题简单化了——亲密情感是一个人的软肋,如果现实生活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又怎么能要求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无欲则刚呢? 

03 归根到底,我们终究要从软件里走到生活中面对彼此

潘文捷:现在想起来,微信摇一摇也许算是最古早的约会软件?上学的时候摇过几次,唯一一次摇出靠谱的人是个学弟。另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不用blued是因为上面的人很少是寻求长期关系的人。其实,按照拉图尔的说法,人和平台的作用是相互的,具有某种特质的人会被吸引到某个平台上是没错,但是平台运作的方式也会改变人。约会软件上很难说绝对没有人在寻求长期关系,但是这样的人首先是可能比较少,其次是平台提供的这种快速高效的模式本身也会塑造人的想法。

陈佳靖:我比较同意文捷说的,像Tinder这类约会软件的确会提高约会的效率和精准性,但也会改变大家的行为方式。即便是两个人都抱着寻找长期关系的期待成功在tinder上配对了,他们能否真正建立信任感也会是一个挑战。你知道对方在用tinder交友,就意味着Ta不可能只和你一个人打过交道,甚至可能正在尝试与多个人建立关系,这对于交往的双方都是一个难以忽视却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猜忌、怀疑和不安全感时时挑动神经,哪怕两个人约定一起删掉Tinder,Tinder也总像是留给大家的一条后路,很难说这在一段稳定的关系里是利是弊。

我身边有人利用约会软件成功建立了幸福的感情,也有人在经历了各种不靠谱的约会后彻底放弃了这种交友模式。归根到底,交往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我们终究要从软件里走到生活中面对彼此,最终考验的仍然是我们要如何与人交往。快餐式的交友可能不会给这个问题带来更多答案,而对于真正掌握答案的人,在任何平台上交友都不会是太大的问题。我觉得很多人在使用约会软件之前或许就搞错了它的意义:约会软件的确提供了很多选择,但也仅限于此。如何建立和经营感情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课题,并不是选对一个人就能搞定一切。太过依赖交友软件只会让人对交往本身越来越失去耐心。

《Tinder诈骗王》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林子人:我想用我读到过的一些心理学研究给使用或打算使用约会软件的朋友一个建议:不要盲目相信约会软件能让你的爱情更有效率。很多约会软件会要求用户做性格测试,声称通过某种算法能够给你推送匹配度最高的交往对象。它背后的逻辑是,一个人最好的恋爱对象是符合TA“理想型的人。但根据加拿大韦仕敦大学副教授Samantha Joel的研究,所谓的算法几乎完全不能预测交友匹配度,她推测称,当两个人真的彼此交流时,他们之间会形成一种动态的气场,它无法被事先预测,有时强大到足以让人们忽视他们声称觉得有吸引力的伴侣特质。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Joel要求学生在参与网络交友实验前先提出自己不能通融的条件是什么(比如抽烟或信仰某种宗教)。实验结果显示,74%觉得自己真的可能在实验中收获约会对象的人最终认为,不能通融的条件其实是可以忽略的;即使是那些明确认为这只是一场实验的人当中,也有40%认为可以忽视自己的雷区。也就是说,当我们知道即将见面的那个约会对象也可能对自己有兴趣时,我们愿意对理想型做出一些妥协。Joel对此的解释是,人其实并没有那么挑剔。我们觉得我们需要挑剔其实是文化使然。但在现实中,人对伴侣的态度是比较开放的。

《爱的旅程》作者乔纳·莱勒认为,世界上存在某个独一无二、三观契合、爱好相同的灵魂伴侣其实只是一个爱情神话。他援引2010年针对2.3万对已婚夫妇的研究指出,相似性在影响夫妻满意度的因素中只占0.5%。这是因为,人的价值观、追求和喜好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但是人们总是低估这一点。所以格局打开朋友们!与人交往(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需要耐心,第一印象并不一定准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编辑部聊天室|除了诈骗王,Tinder里还有什么?

人们互相挑选,开启聊天,随之而来的或许是线下见面的一杯咖啡、一段关系,更多的,是赛博空间里没来由的对话中止,不打招呼的突然消失,但没关系,软件里还有大把的“左滑右滑”在等着你。

《Tinder诈骗王》剧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26期主持人 | 徐鲁青

最近,Netflix平台上的纪录片《Tinder诈骗王》备受热议,这部电影记录了行骗者西蒙·列维耶夫在Tinder上冒充钻石家族富二代,用爱骗取三名女性金钱的过程。他靠自己编织的巨大骗局,从多名女性手中骗取了高达一千万美金的巨款。 

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大多集中在“杀猪盘包法利夫人综合症”,骗局的发生平台Tinder作为早就习以为常的背景,似乎已经激不起反响。左滑与右滑在如今成为越来越多城市青年的日常社交活动,Tinder自称每天发生大约16亿次滑动,已经促成了550亿个配对。约会软件或许重新发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互相挑选、开启聊天,随之而来的或许是线下见面的一杯咖啡、一段关系,更多的,是赛博空间里没来由的对话中止,不打招呼的突然消失,但没关系,软件里还有大把的左滑右滑在等着你。

如同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在《流动的爱》中说的,在流动的现代社会,不再有永恒的关系、纽带,人际间互有牵连,但不再着重紧密扣紧,在于可以随时松绑。现代社会的爱情带有消费社会的典型特征:追求体验与刺激,恐惧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约会软件也深知,在职场耗光精力的年轻人,期待的是没有任何负担就能开启与结束一段关系,不纠缠、有边界感在约会软件的世界是最值得标榜的个人优点。但高效、轻易、自由真的可以同时成为人际关系的形容词吗?Tinder虽声称能让人找到爱,但同时也名列Reddit最有可能让用户感到悲伤的应用程序10名。或许这与人在约会软件里不时体会的被物化感有关:约会软件采用的算法能帮助用户过滤、匹配、货比三家,并最终做出最佳选择。人们也善于利用软件设置的一系列标签标榜自己,无论是具体到身高与体重,还是抽象到人格与灵魂,颇有交友如购物、聊天如选货之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约会软件已经不止于大多数人以为的寻找一夜情与浪漫爱。许多人会在其中寻找兴趣相投的朋友参加周末活动,距离的设定还蕴藏建立“附近”的可能——朋友在Tinder上认识了邻近的猫友,她们后来成为彼此外出时照看对方猫咪的好帮手。我在东欧旅行时也划到了热情有趣的当地人带我探索本地,收获许多惊喜。很多摄影专业学生还会在Tinder上寻找模特练习人像摄影。Tinder也被戏称是“00后工作内推软件”,“00后小Q已经在Tinder上收到了三份面试邀请”的故事流传网络。左滑与右滑之间不一定是浅薄物化的关系,也打开了人际交往的一种新可能。

01 想象力巅峰与低谷时刻:Tinder上都在聊什么?

叶青:我不怎么用约会软件,主要因为上面大多数用户的简介和谈话都太过直白,就像是把活生生的人简化成了一格格的欲望和标签,让我感觉不太舒服。问了一圈身边的朋友,倒是听到一些有趣的故事。朋友A和网聊对象约在大悦城见面,结果他去了西单大悦城,对方去了朝阳大悦城,这段关系也就无疾而终了。还有见面发现不太对劲后开溜的借口也是五花八门,有假装房东打电话来说洗衣机把楼下淹了的,也有家中小狗突然重疾的,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此刻达到了巅峰。

徐鲁青:想象力确实在面对Tinder时有点不够用。曾听说过很多趣事,有认识的人因为租房太难,又想找无中介房源,于是在Tinder上写明租房要求,自己编了一个程序可以在网页上自动右滑,最后真的成功找到了满意的房子。还有朋友回到云南县城忍不住打开软件,刷到七舅老爷之类的远房亲戚,说总算知道了陌生人社会的好处。日本好像有个艺术家专门做了一本Tinder杂志,里面收录了她在全世界刷到的神奇个人介绍。虽然约会软件确实容易把人简化成标签,但因为玩的人互相生活都没有交集,也大多不期待严肃关系,于是更容易卸下日常规则的扮演,有趣的故事也会接之发生。

潘文捷:看过一个日剧《38岁离婚单身女尝试相亲APP的成果日记》,基本上女主角遇到的所有男士,不论当天准备得多么用心,最终目的都是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女主遇到的最令人难忘的男士是盐野瑛久饰演的一位年轻男模特,唯独他非常真诚又浪漫,而且似乎能够形成一种长期的关系。当一切进展都十分顺利时,女主角发现生理期晚来了两个礼拜,很可能是怀孕了。男士说自己下楼和经纪人见面,就一去不复返,再也没有出现在女主角的人生中。女主只能用他还年轻处在事业上升期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女主角虽然在这个app上吃了很多苦头,见识了各种各样的歪瓜裂枣奇形怪状,但到剧作的末尾却也离不开它了。毕竟在都是陌生人的大都市里,现实生活中怎么会遇到这么多异性呢?我为女主角感到不值得,但也感到了她的无可奈何。

《38岁离婚单身女尝试相亲APP的成果日记》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姜妍:我对这个话题完全没有发言权,关于Tinder也一点都不了解。我好奇的是,这是当年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我们用一些今天看起来剖为“原始”的方式找笔友的一种延伸吗?我记得70、80后在十几岁、二十岁出头,对世界和人际充满好奇时,许多人都交过笔友,用的方式就是从杂志页脚上刊登的一条条简短的交友信息里面找寻气味相投的人。当时大部分流行的杂志都提供这样的服务,阅读同类的杂志本身已经是一轮筛选,再根据对方的自我介绍,进行第二轮的筛选。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在漫长的等待中,那是一个向外探索的窗口,大家总是从相同的兴趣爱好延展开,谈天谈地谈友情。

就像这周在台湾地区上映的纪录片《愿未央》提及,在父母去世后,作家朱天文、朱天心姐妹整理父母遗物时,发现他们年轻时的三年通信,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谈文学,朱西宁甚至会和刘慕沙在信里说,我们有一天成家结婚的时候,你要是跟不上来的话,我会弃你而去的。这里的“跟不上来”,自然指的是对文学的鉴赏力。听上去我会觉得是非常美好的、理想化的一种情谊。

但是好像网络时代的加速度,让一切都变快了,Tinder上大家都在聊什么呢?又是奔着什么目的去的呢?我真的不知道了。

02 女性友好可能吗?约会软件中的两性风险不对等

潘文捷:我觉得用约会软件交友对女生的风险比对男生要大很多。表面上看好像都是市场上平等地展示自己,但其实不论是在生理上还是情感上,两者都有着不对等的风险。

徐鲁青:有很多软件也会打着女性主义的旗号吸引用户,听说有一个是女性有资格给男性扣分,如果发了令人不适的内容和照片,女性用户可以利用其中的扣分机制,分被扣完就不能再使用软件了。还有的是在互相match之后只能女性先说话。这些机制在我看来只能说一声,原来如此,广告里的女性主义是这么回事。有小聪明但又害怕冒犯、打着旗号同时小心翼翼,可能这就是资本推动的女性主义吧,想凭借配对规则来改变性别不对等状况,这过于乐观了。

《Tinder诈骗王》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董子琪:看过不少揭露杀猪盘的法制节目(主要来自《今日说法》),可见现在确实不少网络骗局都是从交友app开始的,有的app真的听也没听过,或者就是专为了诈骗设计的,它的形式是多样的,不仅有异性聊天,也有异性直播,或者网络唱K。套路仔细想想也很容易识别,比如只邀约男性用户加入,加入就看美女直播,但进入之后发现打款后才能接直播,或者显示该位好友距离你只有1km,模拟出很容易见面约会的假象,再或者让女主播直播时跟大哥哀求这个月kpi不过关,刚刚转正请大哥多刷火箭,事情达成之后就能正常交往,而受骗的男性也不光是城市宅男,也有农民工,有些确实是单身寂寞,有些是有家室的人——所以最后能够向警方报案的人都是少数。让我感兴趣的不仅是诱人入局的套路,还有这些节目在重述案件时对美女诱惑的深层的恐惧,很明显这些盼望着看美女直播、跟美女见面的用户心中显然有多过交友目的的贪婪。

并且,男性受骗的案件通常和女性受骗的发展过程不同,女性受害人经常是离异的或者受过伤害的,要不然就是家里一直催婚自身却很茫然的。她们在无意间接到微信的交友申请,通过之后发现对方虽然是陌生人,但经常嘘寒问暖,确实给孤寂的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与盼望。不过,在由网络确认关系一段时间之后,她就被介绍去参与某项投资,而这种投资当然也是骗子虚拟出来的,当她们把钱全部投完甚至背负上网贷,才发现对方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类节目的主持人结语通常是“网络交友须谨慎”,但我觉得这种提醒将问题简单化了——亲密情感是一个人的软肋,如果现实生活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又怎么能要求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无欲则刚呢? 

03 归根到底,我们终究要从软件里走到生活中面对彼此

潘文捷:现在想起来,微信摇一摇也许算是最古早的约会软件?上学的时候摇过几次,唯一一次摇出靠谱的人是个学弟。另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不用blued是因为上面的人很少是寻求长期关系的人。其实,按照拉图尔的说法,人和平台的作用是相互的,具有某种特质的人会被吸引到某个平台上是没错,但是平台运作的方式也会改变人。约会软件上很难说绝对没有人在寻求长期关系,但是这样的人首先是可能比较少,其次是平台提供的这种快速高效的模式本身也会塑造人的想法。

陈佳靖:我比较同意文捷说的,像Tinder这类约会软件的确会提高约会的效率和精准性,但也会改变大家的行为方式。即便是两个人都抱着寻找长期关系的期待成功在tinder上配对了,他们能否真正建立信任感也会是一个挑战。你知道对方在用tinder交友,就意味着Ta不可能只和你一个人打过交道,甚至可能正在尝试与多个人建立关系,这对于交往的双方都是一个难以忽视却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猜忌、怀疑和不安全感时时挑动神经,哪怕两个人约定一起删掉Tinder,Tinder也总像是留给大家的一条后路,很难说这在一段稳定的关系里是利是弊。

我身边有人利用约会软件成功建立了幸福的感情,也有人在经历了各种不靠谱的约会后彻底放弃了这种交友模式。归根到底,交往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我们终究要从软件里走到生活中面对彼此,最终考验的仍然是我们要如何与人交往。快餐式的交友可能不会给这个问题带来更多答案,而对于真正掌握答案的人,在任何平台上交友都不会是太大的问题。我觉得很多人在使用约会软件之前或许就搞错了它的意义:约会软件的确提供了很多选择,但也仅限于此。如何建立和经营感情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课题,并不是选对一个人就能搞定一切。太过依赖交友软件只会让人对交往本身越来越失去耐心。

《Tinder诈骗王》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林子人:我想用我读到过的一些心理学研究给使用或打算使用约会软件的朋友一个建议:不要盲目相信约会软件能让你的爱情更有效率。很多约会软件会要求用户做性格测试,声称通过某种算法能够给你推送匹配度最高的交往对象。它背后的逻辑是,一个人最好的恋爱对象是符合TA“理想型的人。但根据加拿大韦仕敦大学副教授Samantha Joel的研究,所谓的算法几乎完全不能预测交友匹配度,她推测称,当两个人真的彼此交流时,他们之间会形成一种动态的气场,它无法被事先预测,有时强大到足以让人们忽视他们声称觉得有吸引力的伴侣特质。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Joel要求学生在参与网络交友实验前先提出自己不能通融的条件是什么(比如抽烟或信仰某种宗教)。实验结果显示,74%觉得自己真的可能在实验中收获约会对象的人最终认为,不能通融的条件其实是可以忽略的;即使是那些明确认为这只是一场实验的人当中,也有40%认为可以忽视自己的雷区。也就是说,当我们知道即将见面的那个约会对象也可能对自己有兴趣时,我们愿意对理想型做出一些妥协。Joel对此的解释是,人其实并没有那么挑剔。我们觉得我们需要挑剔其实是文化使然。但在现实中,人对伴侣的态度是比较开放的。

《爱的旅程》作者乔纳·莱勒认为,世界上存在某个独一无二、三观契合、爱好相同的灵魂伴侣其实只是一个爱情神话。他援引2010年针对2.3万对已婚夫妇的研究指出,相似性在影响夫妻满意度的因素中只占0.5%。这是因为,人的价值观、追求和喜好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但是人们总是低估这一点。所以格局打开朋友们!与人交往(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需要耐心,第一印象并不一定准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