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上机数控:挑战隆基一体化的路,已无法回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机数控:挑战隆基一体化的路,已无法回头

在产业一体化竞争策略趋势下,对于上机数控而言,选择上游硅料环节甚至更上游的工业硅是优于电池和组件的策略选择。

文|阿尔法工场

2021年第四季以来,多数新能源股票走入了杀估值的通道,30%以上的跌幅者比比皆是。 这其中,最惨的当属被誉为“小隆基”的上机数控(603185.SH)。从2021年9月2日收盘价349.66元一路下跌至2022年2月21日119.6元,跌幅高达65.8%。 而就在不久之前,以光伏设备起家将业务延伸到单晶硅的上机数控,还是赛道股的星中之星。

复权来看,从2019年12月2日16.47元的收盘价,上涨到2021年9月2日的349.66元,涨幅高达2023%。 不到2年的时间里上机数控走出了20倍波澜壮阔的行情,令人瞠目结舌。 就在近期,历经股价大起大落的上机数控再次引发了市场的关注,三个交易日涨幅超过20%。

股价大幅上涨的原因除了资金上面的博弈外,也存在着基本面的变化。 2月24日晚间,上机数控公告,拟在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投资118亿元建设年产15万吨高纯工业硅及10万吨高纯晶硅生产项目。 众所周知,工业硅是生成产多晶硅的原料,而高纯晶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晶硅或者硅料,是生产单晶硅的原材料。 此举意味着上机数控意在打通上游原材料渠道,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 然而,事实真相并非看起来的那么简单,上机数控此举或许更多是出于无奈。

01 卷得太厉害了

上机数控本次扩产的是硅料。硅料在近两年可谓大放异彩,投资者对此应该不会陌生。 得益于产业的高景气度以及产能错配等问题,硅料极为稀缺,其价格从2021年初的85元/KG一路上涨到243元/KG,最高价甚至超过了270元/KG。 可以说,2021年光伏产业链始终围绕着多晶硅的价格变动而变化。“拥硅为王”是这一情形最真实的写照。 因此,多晶硅企业赚得盆满钵满。阿尔法通过调研发现,众多硅料企业,生产成本甚至可以低于50元/KG。

而2021年超过半年以上的时间,硅料售价高达200元/KG。 历来火热的赛道从来不缺乏资本的追逐,面对巨额的利润,各大厂商开始蜂拥而入。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硅料端扩产164.5万吨,相当于现在产能的两倍,同比增幅超过5倍。若产能释放后可以支撑超过600GW的组件需求。 而两年后乐观的组件需求不会超过350GW,如此看来未来势必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形。

如此看来,上机数控大规模扩产硅料的选择不是特别明智。 然而,部分对光伏产业有所了解的朋友们不会这么想。相反,他们的观点是上机数控整合上游资源的战略是明智且必要的。 其一,当前上机数控参与的硅片产业环节竞争态势较硅料有过之无不及。 在硅片领域,一直流传着隆基和中环双寡头的传说,二者在硅片领域耕耘数十载,建立起了精益生产模式。

拉晶、切片等环节存在明显的技术优势,较早完成了产业链的整合,覆盖到硅料、电池、组件、设备,建立起较深的护城河。 即便作为切片机龙头的上机数控掌握了部分工艺的know-how,仍旧难以撼动二者的先行者优势。 更为关键的是2022年硅片环节比起硅料更“卷”。 即2020年313.6GW扩产后,2021年,硅片扩产规模达到339GW,新老面孔齐发力,竞争愈演愈烈。

数据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

根据各大厂商公告的产能扩充计划,产量实际状况,阿尔法测算得出,2022年硅片产量超过400GW。而在乐观的估计情况下,按照1.25的容配比来计算,组件需求难以超过300GW。

2023年,硅片产量将超过500GW,而组件的需求难以超过350GW,产能过程情况进一步加重。

相比之下,2022年硅料端供需情况则乐观得多。随着通威股份、保利协鑫、大全能源、新特能源未来两年产能相继投产,产量将大幅提升。

以此为据,阿尔法测算得出,2022年预计硅料产能将从60万吨提升至90万吨, 2023年有望提升至140万吨。主流硅片厚度继续降低,从180mm-170mm-160mm。组件对应硅耗从2.9g/w下降到2.6g/w。

2022年对应的组件产量大约为333GW,2023年组件产量大约为538GW。 通过这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来,今年硅料仍旧是一门好生意,通威等扩产先行者会获取超额收益。 但是,双方辩论手不得不承认的是,明年的话,硅料供给溢出情况较为严重,甚至于超过硅片。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度透过数据,深入到产业竞争策略来一探究竟。

02 理智or盲目?

对于硅料的需求上,各大企业纷纷采取长单锁定的策略。还有部分企业通过参股、合资的方式参与到硅料环节。 比如,隆基股份入股云南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后者拥有保山4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隆基此番持股比例达49%。

数据来源:企查查

上机数控对于多晶硅的布局同样由来已久。 2021年2月28日,保利协鑫发布公告,上机数控与其子公司江苏中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拟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共同投资建设30万吨颗粒硅的研发及生产项目,项目总投资预计为人民币180亿元。

江苏中能拟于合资公司中持股65%,无锡上机拟于合资公司中持股35%。 此番再度投资118亿元建设年产15万吨高纯工业硅及10万吨高纯晶硅生产项目。上机数控大幅扩产的计划是否显得过于激进,甚至盲目?

对硅料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受制于纯度和工艺,颗粒硅在拉晶过程中作为掺杂料使用,西门子法生产的块状硅仍然为主要工艺。 上机数控对于两种技术路径全面布局首先保证了未来硅料的供给。其次,掌握目前主流的多晶硅技术是企业参与市场化竞争的压舱石,与此同时,不放弃颗粒硅的技术路径。 当然,风险同样存在。

一方面,大规模、全方位进军上游原材料将消耗大量资金,公司背上较重的财务负担;另一方面,上机数控虽然在硅料、设备上积累了制造经验,但对于硅料环节需要进一步建立认知过程。

硅料生产环节是重资本投入的大型化工项目,精益生产模式的建立尤为关键直接决定了产品、成本的竞争力。而这些,同样需要的是时间和成本。 其实,这些都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时间窗口。 多晶硅的建设周期高达18个月之久,算上半年的产能爬坡时间,正常量产时间差不多需要两年,而上机数控产能落地的时间窗口正是2023年底2024年初。

此时的硅料本期的扩产周期结束,产能充足释放,供给远大于需求。上机数控不得不面临着产能过剩的被动局面。 在这样的格局下,各大硅料厂对未来的博弈心知肚明,所有玩家都被迫进入了“内卷”状态。

各方势力大张旗鼓,对外高喊扩产计划进行军备赛比拼。 对于上机数控而言,只能选择背水一战。在硅片竞争态势愈演愈烈的情况下,19年进入硅片领域的上机数控显然存在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劣势,无法构建起较深的护城河。

在产业一体化竞争策略趋势下,相对而言,选择上游硅料环节甚至更上游的工业硅是优于电池和组件的策略选择。 不过,也不必过于悲观。最终的实际结果有选择血拼的,有掉头跑路的,有按兵不动的。这种情况就好比大家最开始,每个人都要考公务员。 可是,这其中,一半的人只是说说,没有行动。

剩下的一半的人中途放弃了。再剩下的一半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付出实际行动、认真备战的人少之又少,成功者着实存在幸存者偏差。 深入到行业属性来看,硅料每吨多晶硅投入高达8~10亿元。重资产的属性、天价的折旧费用、两年的产能落地时间,例行检修产能弹性小等等因素,劝退了很多企业,高达三分之一的电费成本使得不具备电厂和区域优势的企业望而却步。

另外一个影响未来格局的原因在于,需求端可能存在超预期。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道路困阻,实际减碳效果并不理想,各国不得不去加快减碳进程。

另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迭代有望释放终端需求。半导体的特性,催生光电转换效率以月迭代。硅片、电池的多种技术路径之争也为光伏产业不断输送着新鲜血液。 所以说,上机数控没得选也得选。

03 结语

每个产业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目前来看,光伏产业仍旧处于成长期。市场前景良好,需求旺盛。

可另一方面,厂商大量增加,产品向优质、低价方向发展,厂商投资大幅上升,逐步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两年后,光伏产业可能会经历生命成长周期中的回潮期。 当一个产业各环节逐步发展成熟后,所面临的便是竞争策略的选择。最为常见的便是整合资源,进行一体化策略。

除了少部分企业可以“先入关中为王”,大部分企业这种选择往往是无奈之举,优胜劣汰,自然法则。而跨界进入陌生产业领域更为不可取。 个体往往无法抵抗时代的选择。 可是,在新能源替代的浪潮中,每个个体行为激起了一朵朵浪花,共同推动着浪潮前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弘元绿能

  • 弘元绿能、明阳智能等成立新能源开发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
  • 国内政策催化不断,车市、储能同时向好!新能源ETF(159875)上涨3.03%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机数控:挑战隆基一体化的路,已无法回头

在产业一体化竞争策略趋势下,对于上机数控而言,选择上游硅料环节甚至更上游的工业硅是优于电池和组件的策略选择。

文|阿尔法工场

2021年第四季以来,多数新能源股票走入了杀估值的通道,30%以上的跌幅者比比皆是。 这其中,最惨的当属被誉为“小隆基”的上机数控(603185.SH)。从2021年9月2日收盘价349.66元一路下跌至2022年2月21日119.6元,跌幅高达65.8%。 而就在不久之前,以光伏设备起家将业务延伸到单晶硅的上机数控,还是赛道股的星中之星。

复权来看,从2019年12月2日16.47元的收盘价,上涨到2021年9月2日的349.66元,涨幅高达2023%。 不到2年的时间里上机数控走出了20倍波澜壮阔的行情,令人瞠目结舌。 就在近期,历经股价大起大落的上机数控再次引发了市场的关注,三个交易日涨幅超过20%。

股价大幅上涨的原因除了资金上面的博弈外,也存在着基本面的变化。 2月24日晚间,上机数控公告,拟在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投资118亿元建设年产15万吨高纯工业硅及10万吨高纯晶硅生产项目。 众所周知,工业硅是生成产多晶硅的原料,而高纯晶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晶硅或者硅料,是生产单晶硅的原材料。 此举意味着上机数控意在打通上游原材料渠道,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 然而,事实真相并非看起来的那么简单,上机数控此举或许更多是出于无奈。

01 卷得太厉害了

上机数控本次扩产的是硅料。硅料在近两年可谓大放异彩,投资者对此应该不会陌生。 得益于产业的高景气度以及产能错配等问题,硅料极为稀缺,其价格从2021年初的85元/KG一路上涨到243元/KG,最高价甚至超过了270元/KG。 可以说,2021年光伏产业链始终围绕着多晶硅的价格变动而变化。“拥硅为王”是这一情形最真实的写照。 因此,多晶硅企业赚得盆满钵满。阿尔法通过调研发现,众多硅料企业,生产成本甚至可以低于50元/KG。

而2021年超过半年以上的时间,硅料售价高达200元/KG。 历来火热的赛道从来不缺乏资本的追逐,面对巨额的利润,各大厂商开始蜂拥而入。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硅料端扩产164.5万吨,相当于现在产能的两倍,同比增幅超过5倍。若产能释放后可以支撑超过600GW的组件需求。 而两年后乐观的组件需求不会超过350GW,如此看来未来势必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形。

如此看来,上机数控大规模扩产硅料的选择不是特别明智。 然而,部分对光伏产业有所了解的朋友们不会这么想。相反,他们的观点是上机数控整合上游资源的战略是明智且必要的。 其一,当前上机数控参与的硅片产业环节竞争态势较硅料有过之无不及。 在硅片领域,一直流传着隆基和中环双寡头的传说,二者在硅片领域耕耘数十载,建立起了精益生产模式。

拉晶、切片等环节存在明显的技术优势,较早完成了产业链的整合,覆盖到硅料、电池、组件、设备,建立起较深的护城河。 即便作为切片机龙头的上机数控掌握了部分工艺的know-how,仍旧难以撼动二者的先行者优势。 更为关键的是2022年硅片环节比起硅料更“卷”。 即2020年313.6GW扩产后,2021年,硅片扩产规模达到339GW,新老面孔齐发力,竞争愈演愈烈。

数据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

根据各大厂商公告的产能扩充计划,产量实际状况,阿尔法测算得出,2022年硅片产量超过400GW。而在乐观的估计情况下,按照1.25的容配比来计算,组件需求难以超过300GW。

2023年,硅片产量将超过500GW,而组件的需求难以超过350GW,产能过程情况进一步加重。

相比之下,2022年硅料端供需情况则乐观得多。随着通威股份、保利协鑫、大全能源、新特能源未来两年产能相继投产,产量将大幅提升。

以此为据,阿尔法测算得出,2022年预计硅料产能将从60万吨提升至90万吨, 2023年有望提升至140万吨。主流硅片厚度继续降低,从180mm-170mm-160mm。组件对应硅耗从2.9g/w下降到2.6g/w。

2022年对应的组件产量大约为333GW,2023年组件产量大约为538GW。 通过这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来,今年硅料仍旧是一门好生意,通威等扩产先行者会获取超额收益。 但是,双方辩论手不得不承认的是,明年的话,硅料供给溢出情况较为严重,甚至于超过硅片。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度透过数据,深入到产业竞争策略来一探究竟。

02 理智or盲目?

对于硅料的需求上,各大企业纷纷采取长单锁定的策略。还有部分企业通过参股、合资的方式参与到硅料环节。 比如,隆基股份入股云南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后者拥有保山4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隆基此番持股比例达49%。

数据来源:企查查

上机数控对于多晶硅的布局同样由来已久。 2021年2月28日,保利协鑫发布公告,上机数控与其子公司江苏中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拟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共同投资建设30万吨颗粒硅的研发及生产项目,项目总投资预计为人民币180亿元。

江苏中能拟于合资公司中持股65%,无锡上机拟于合资公司中持股35%。 此番再度投资118亿元建设年产15万吨高纯工业硅及10万吨高纯晶硅生产项目。上机数控大幅扩产的计划是否显得过于激进,甚至盲目?

对硅料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受制于纯度和工艺,颗粒硅在拉晶过程中作为掺杂料使用,西门子法生产的块状硅仍然为主要工艺。 上机数控对于两种技术路径全面布局首先保证了未来硅料的供给。其次,掌握目前主流的多晶硅技术是企业参与市场化竞争的压舱石,与此同时,不放弃颗粒硅的技术路径。 当然,风险同样存在。

一方面,大规模、全方位进军上游原材料将消耗大量资金,公司背上较重的财务负担;另一方面,上机数控虽然在硅料、设备上积累了制造经验,但对于硅料环节需要进一步建立认知过程。

硅料生产环节是重资本投入的大型化工项目,精益生产模式的建立尤为关键直接决定了产品、成本的竞争力。而这些,同样需要的是时间和成本。 其实,这些都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时间窗口。 多晶硅的建设周期高达18个月之久,算上半年的产能爬坡时间,正常量产时间差不多需要两年,而上机数控产能落地的时间窗口正是2023年底2024年初。

此时的硅料本期的扩产周期结束,产能充足释放,供给远大于需求。上机数控不得不面临着产能过剩的被动局面。 在这样的格局下,各大硅料厂对未来的博弈心知肚明,所有玩家都被迫进入了“内卷”状态。

各方势力大张旗鼓,对外高喊扩产计划进行军备赛比拼。 对于上机数控而言,只能选择背水一战。在硅片竞争态势愈演愈烈的情况下,19年进入硅片领域的上机数控显然存在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劣势,无法构建起较深的护城河。

在产业一体化竞争策略趋势下,相对而言,选择上游硅料环节甚至更上游的工业硅是优于电池和组件的策略选择。 不过,也不必过于悲观。最终的实际结果有选择血拼的,有掉头跑路的,有按兵不动的。这种情况就好比大家最开始,每个人都要考公务员。 可是,这其中,一半的人只是说说,没有行动。

剩下的一半的人中途放弃了。再剩下的一半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付出实际行动、认真备战的人少之又少,成功者着实存在幸存者偏差。 深入到行业属性来看,硅料每吨多晶硅投入高达8~10亿元。重资产的属性、天价的折旧费用、两年的产能落地时间,例行检修产能弹性小等等因素,劝退了很多企业,高达三分之一的电费成本使得不具备电厂和区域优势的企业望而却步。

另外一个影响未来格局的原因在于,需求端可能存在超预期。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道路困阻,实际减碳效果并不理想,各国不得不去加快减碳进程。

另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迭代有望释放终端需求。半导体的特性,催生光电转换效率以月迭代。硅片、电池的多种技术路径之争也为光伏产业不断输送着新鲜血液。 所以说,上机数控没得选也得选。

03 结语

每个产业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目前来看,光伏产业仍旧处于成长期。市场前景良好,需求旺盛。

可另一方面,厂商大量增加,产品向优质、低价方向发展,厂商投资大幅上升,逐步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两年后,光伏产业可能会经历生命成长周期中的回潮期。 当一个产业各环节逐步发展成熟后,所面临的便是竞争策略的选择。最为常见的便是整合资源,进行一体化策略。

除了少部分企业可以“先入关中为王”,大部分企业这种选择往往是无奈之举,优胜劣汰,自然法则。而跨界进入陌生产业领域更为不可取。 个体往往无法抵抗时代的选择。 可是,在新能源替代的浪潮中,每个个体行为激起了一朵朵浪花,共同推动着浪潮前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