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阿里没了旺旺,丢了社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阿里没了旺旺,丢了社交

成于时代,困于时代。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文|新熵  嘉荣

编辑|伊页

“你有阿里旺旺没?咱们在阿里旺旺上聊吧。”

2015年的一天,高达爱好者张翔收到了系统提示,送给了他一个空闲的阿里旺旺群,想到相关QQ群已经有了,但旺旺群还没有,张翔果断将该群取名为“高达模型交易联盟”,并发布在贴吧,号召同类爱好者加入。

“我知道大家一般都习惯使用QQ,旺旺的功能与QQ类似,而且作为淘宝专用聊天工具,直接可以提示并操作淘宝,万一卷入淘宝官司,其聊天记录是客服认可的唯一来源”。

在张翔的老式电脑上,他发现阿里旺旺比起QQ而言占用系统资源较小,不像QQ一样容易卡死。非正常关闭时会自动保存所有的对话记录,而不会像QQ那样直接丢失。

遗憾的是,阿里近期发布了阿里旺旺群聊服务下线的通知。

通知称,阿里旺旺原 9 系列版本中,提供的群聊服务在 2022 年 2 月底正式下线。如果在阿里旺旺老版本中仍使用群聊服务的用户,需要及时做好数据的备份。另外,商家用户可以使用千牛产品中的千牛群功能。

该通知一出,不少声音纷纷叹息:“太突然了!”,也有网友表示早就不用了。

据了解,阿里旺旺于2009年上线了群聊服务功能,截至关停,该服务已运营将近13年。

回首阿里旺旺上线的15年成长史里,说成绩的话,处处皆有。说遗憾的话,也处处皆是。只是英雄迟暮。

01 成于蛮荒年代

现在的落寞掩盖不了阿里旺旺曾经的辉煌。

2007年初阿里旺旺上线,那一年,淘宝用户数已达5300万人,433亿元的年交易额,占去当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总交易额逾七成。背靠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加之聊天记录作为淘宝官方唯一认可的交易争议依据,对于阿里旺旺而言,相当于天然的流量源头。

在此之前,若买卖双方想联系彼此,基本只能通过发邮件和网页留言两种方式。阿里旺旺的出现不仅方便双方沟通商品细节,还让顾客们多了相互交流经验的渠道。“私域”一词在当时还没有出现,但私域意识却已显现。

阿里旺旺并非像QQ一样定位个人社交,但垂直商务沟通软件的身份依旧挡不住收获一众网友的喜爱,无论他们是否为了买卖东西。2008年底,阿里旺旺成为继QQ之后国内第二个用户数过亿的IM(即时通讯)软件,同年实现知名度在所有IM中增长最快,增速超过QQ、MSN等,位列第一。

尽管QQ早已上线群聊,MSN也自带聊天室,却挡不住用户纷纷跑来阿里旺旺建群的热情。淘宝商家们在店铺主页附上自己店铺群的号码,沉迷购物的用户建立起购物心得分享群,宝妈们聚集在育儿交流群,电竞爱好者们争先涌入游戏玩家群。

或许是阿里旺旺足够吸引用户,又或许是随着涌入人数的增长,马太效应显现。据调研机构iResearch发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即时通讯市场研究报告》,彼时旺旺群总数已超过250万。

3Q大战期间,以防万一,网友黄磊将QQ群里的好友重新在阿里旺旺上加了一遍:“反正大家也都有旺旺,不聊QQ就不聊了。”

阿里旺旺彼时能在比自己大八岁的QQ面前获得用户“偏爱”,并非毫无缘由,其中不少产品细节便笼络了一众用户的心智。

以文件传输功能为例,那些年的QQ用户若想找到曾传输给好友的文件,只能先找到对应好友再查找历史资料,而阿里旺旺用户可在“显示全部联系记录”中选择“文件记录”,轻松追溯以往所有文件传输的历史记录。而一些QQ会员才能享受到的网络涂鸦等特权功能,阿里旺旺用户则可以免费使用。

若在那时谈论“阿里没有社交基因”,恐怕会招来大多数用户的不认同。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成就时势。

易观国际与赛迪顾问的分析师,曾在谈及阿里旺旺时表示:“当互联网已不再稀缺,电子商务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时,人们对IM的需求超越了初级,网友开始发现一天挂在桌面上‘小图标’可以带来财富。于是,商务战胜娱乐,阿里旺旺这样的商务IM必然兴起。”

阿里旺旺的时代意义也在于将商业IM带入了人们的视野中。阿里旺旺问世后,京东咚咚等一系列商业IM也先后出台。这无疑是早年阿里巴巴在社交赛道交出的一张优异成绩单。成功的关键,离不开挖掘并满足用户需求的精准性。

考虑到商务应用的安全性,阿里旺旺推出不到一年便实行实名制,2007年底阿里旺旺实名注册用户数已居所有IM软件首位。在实名意识没有普及开来的年代,阿里旺旺树立了作为商务IM的典范。

商业的安全性无疑促成了平台上更多交易的达成,那时阿里旺旺上每天所衔接的交易总额已超5亿。交易的增长也转化成了社交的粘性。还有法院借阿里旺旺的实名制送达传票,阿里旺旺的实用性可窥见一斑。

另一方面,阿里旺旺也并不满足于商业IM的身份。初期,它只是整合了“贸易通”和“淘宝旺旺”,定位为即时通讯平台,方便客户进行贸易洽谈。但随着用户对互联网粘性增强,阿里旺旺开始向应用平台转变。

上线一年后,阿里旺旺启动了百宝箱项目,开放了淘宝、支付宝在内的近200个接口,用户不仅可以进行商务洽谈,还可以管理店铺、及时处理交易。

其野心并不止于此。阿里旺旺还推出在线翻译、查询股市行情、在线订酒店机票,实现了更广泛的生活需求。2008年5月,阿里旺旺甚至携手前程无忧推出“亮灯计划”,涉足商务人士求职领域。

2009年,阿里软件平台事业部,产品运营扬琴和桌面平台架构师闻波在撰写的《走向PaaS的阿里旺旺》一文中透露,“阿里旺旺的发展方向是让用户逐步把线下的好友搬到线上,并开始在互联网上建立真实的关系圈,通过各类应用与游戏逐步增加关系粘性,形成一个虚拟社会中的网络社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09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显示,当年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约为国内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而那一年中国的互联网网民普及率才仅为28.9%。

社交网络一片蓝海,社交需求无处安放。

阿里旺旺短时间内迅速攻占各大入口,占领办公与生活场景,抓住网友分享需求。当年“旺”友们都表示这并非仅是一个交易工具,而是自己交朋友的地方,在用户们心中用“社区”一词恐怕更加准确。

阿里旺旺以网络社区的身份获得了时代认同,但终归难以摆脱商务IM的自身局限。

02 困于时代车轮

阿里旺旺,成于时代,也困于时代。

如今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网络社交蓝海市场,在互联网红利见顶下,各大玩家摩拳擦掌,跑马圈地,绝不允许自己错过任何一个风口,而阿里旺旺在其中既不够全面,又不足够垂直,既不够商务,也不够社交。落寞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从全场景而言,微信接棒QQ成为国民社交平台,不仅接入各大垂类平台入口并上线小程序,将“互联互通”运用到了极致;阿里巴巴也将生态入口的使命寄予在了支付宝身上。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携流量而来,同样不甘落后。

而若作为垂直商务IM,在交易沟通方面,淘宝移动端内嵌聊天装置,并上线商家群聊功能;在办公场景方面,沟通有企业微信和钉钉,任务管理有Teambition和明道,知识管理有印象笔记和有道云笔记,这些足够垂直的玩家早已开始享受盘中细分的蛋糕。

移动时代或许并不需要现在的阿里旺旺。

阿里旺旺移动端——旺信早已在各大应用市场下架,而卖家版已升级成千牛,从IM软件升级成卖家工作平台。相比阿里在网页端淘宝仍然坚持使用阿里旺旺的执着,京东则更加识时务:2019年就下线了京东咚咚,在网页版嵌入在线聊天窗口。

于仅存的阿里旺旺买家PC端而言,现在的质疑声并不比此前的掌声少。曾经争先恐后的下载变成了如今“为何依旧要下载”的抱怨,曾经从QQ和MSN慕名而来的用户们,也早已回到QQ和微信中。

这不是一个缺乏社交平台的时代,而是一个分享过盛的时代。

熟人社交有微信和QQ,陌生人社交有Soul和陌陌,短视频社交有抖音和快手,问答社交有知乎,综合类社交有小红书和豆瓣。玩家们打得热火朝天,热闹的赛场却没有阿里旺旺的容身之地。群聊功能率先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即便如此也并没有掀起什么水花。

既承担不起社交,也承担不起交易,没有了使命的功能,边缘化的入口下线只是早晚的问题。

但毫无疑问的是,存在即合理。对于阿里而言,目前只是关闭阿里旺旺的群聊功能而非下线整个软件,背后也有其考量。

对于淘宝网页版为何坚持不内嵌聊天装置,成了有待解决的疑问。

从成本而言,即便内嵌成本相对较低,无疑一些“隐形”成本是无法忽视的。一位前阿里产品专家告诉「新熵」:“淘系非常之复杂、决策变量也非常之多。单纯看技术实现成本,当然内嵌成本相对更低,但是也要考虑商家和用户迁移成本、与之关联的各种相关系统、相关工作流变迁的成本,甚至相关团队工作内容变化的成本。”

但阿里P7技术专家薛涛,则认为这和成本没有关系,内嵌的成本对阿里而言是九牛一毛,真正的原因是考虑到用户的习惯和认可度。他告诉「新熵」:“手机端的操作体验和网页端的是两个概念,这种设置是经过用户调研的。对于阿里这类公司,软件只是一个工具,它真正的成本不在这里,它真正的利润也不在这里。”

软件成本根本就不是问题,主要是外延的商业价值。

又或是由于网页内嵌IM在满足效率和体验上仍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单独的沟通软件。另一业内相关人士谈及此事,告诉「新熵」:“除了操作上体验不佳外,场景上网页内嵌也只适合解决‘即时的临时性沟通’问题。一旦对方不在线,或者是需要持续多日进行沟通的场景,体验就更打折扣了。”

或许是阿里不甘心,又或许是阿里旺旺身上还背负着使命,而群聊功能已先行落下帷幕。它需要的是时间,却又不仅仅是时间。

对即时通讯而言,阿里旺旺的贡献在于开辟了垂直商业IM的辉煌,也开创了新的商务社交生态玩法。这一点,并非仅以“成败”可以论英雄。

但阿里骨子里最后一点社交的基因,恐将就此湮灭。

(文中张翔、黄磊、薛涛均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国旺旺

3.6k
  • 2024第六界中国GI国际会议|旺旺FixXBody荣获产品创新奖
  • 咖啡和果汁赛道高手林立,旺旺还是想试一试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阿里没了旺旺,丢了社交

成于时代,困于时代。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文|新熵  嘉荣

编辑|伊页

“你有阿里旺旺没?咱们在阿里旺旺上聊吧。”

2015年的一天,高达爱好者张翔收到了系统提示,送给了他一个空闲的阿里旺旺群,想到相关QQ群已经有了,但旺旺群还没有,张翔果断将该群取名为“高达模型交易联盟”,并发布在贴吧,号召同类爱好者加入。

“我知道大家一般都习惯使用QQ,旺旺的功能与QQ类似,而且作为淘宝专用聊天工具,直接可以提示并操作淘宝,万一卷入淘宝官司,其聊天记录是客服认可的唯一来源”。

在张翔的老式电脑上,他发现阿里旺旺比起QQ而言占用系统资源较小,不像QQ一样容易卡死。非正常关闭时会自动保存所有的对话记录,而不会像QQ那样直接丢失。

遗憾的是,阿里近期发布了阿里旺旺群聊服务下线的通知。

通知称,阿里旺旺原 9 系列版本中,提供的群聊服务在 2022 年 2 月底正式下线。如果在阿里旺旺老版本中仍使用群聊服务的用户,需要及时做好数据的备份。另外,商家用户可以使用千牛产品中的千牛群功能。

该通知一出,不少声音纷纷叹息:“太突然了!”,也有网友表示早就不用了。

据了解,阿里旺旺于2009年上线了群聊服务功能,截至关停,该服务已运营将近13年。

回首阿里旺旺上线的15年成长史里,说成绩的话,处处皆有。说遗憾的话,也处处皆是。只是英雄迟暮。

01 成于蛮荒年代

现在的落寞掩盖不了阿里旺旺曾经的辉煌。

2007年初阿里旺旺上线,那一年,淘宝用户数已达5300万人,433亿元的年交易额,占去当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总交易额逾七成。背靠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加之聊天记录作为淘宝官方唯一认可的交易争议依据,对于阿里旺旺而言,相当于天然的流量源头。

在此之前,若买卖双方想联系彼此,基本只能通过发邮件和网页留言两种方式。阿里旺旺的出现不仅方便双方沟通商品细节,还让顾客们多了相互交流经验的渠道。“私域”一词在当时还没有出现,但私域意识却已显现。

阿里旺旺并非像QQ一样定位个人社交,但垂直商务沟通软件的身份依旧挡不住收获一众网友的喜爱,无论他们是否为了买卖东西。2008年底,阿里旺旺成为继QQ之后国内第二个用户数过亿的IM(即时通讯)软件,同年实现知名度在所有IM中增长最快,增速超过QQ、MSN等,位列第一。

尽管QQ早已上线群聊,MSN也自带聊天室,却挡不住用户纷纷跑来阿里旺旺建群的热情。淘宝商家们在店铺主页附上自己店铺群的号码,沉迷购物的用户建立起购物心得分享群,宝妈们聚集在育儿交流群,电竞爱好者们争先涌入游戏玩家群。

或许是阿里旺旺足够吸引用户,又或许是随着涌入人数的增长,马太效应显现。据调研机构iResearch发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即时通讯市场研究报告》,彼时旺旺群总数已超过250万。

3Q大战期间,以防万一,网友黄磊将QQ群里的好友重新在阿里旺旺上加了一遍:“反正大家也都有旺旺,不聊QQ就不聊了。”

阿里旺旺彼时能在比自己大八岁的QQ面前获得用户“偏爱”,并非毫无缘由,其中不少产品细节便笼络了一众用户的心智。

以文件传输功能为例,那些年的QQ用户若想找到曾传输给好友的文件,只能先找到对应好友再查找历史资料,而阿里旺旺用户可在“显示全部联系记录”中选择“文件记录”,轻松追溯以往所有文件传输的历史记录。而一些QQ会员才能享受到的网络涂鸦等特权功能,阿里旺旺用户则可以免费使用。

若在那时谈论“阿里没有社交基因”,恐怕会招来大多数用户的不认同。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成就时势。

易观国际与赛迪顾问的分析师,曾在谈及阿里旺旺时表示:“当互联网已不再稀缺,电子商务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时,人们对IM的需求超越了初级,网友开始发现一天挂在桌面上‘小图标’可以带来财富。于是,商务战胜娱乐,阿里旺旺这样的商务IM必然兴起。”

阿里旺旺的时代意义也在于将商业IM带入了人们的视野中。阿里旺旺问世后,京东咚咚等一系列商业IM也先后出台。这无疑是早年阿里巴巴在社交赛道交出的一张优异成绩单。成功的关键,离不开挖掘并满足用户需求的精准性。

考虑到商务应用的安全性,阿里旺旺推出不到一年便实行实名制,2007年底阿里旺旺实名注册用户数已居所有IM软件首位。在实名意识没有普及开来的年代,阿里旺旺树立了作为商务IM的典范。

商业的安全性无疑促成了平台上更多交易的达成,那时阿里旺旺上每天所衔接的交易总额已超5亿。交易的增长也转化成了社交的粘性。还有法院借阿里旺旺的实名制送达传票,阿里旺旺的实用性可窥见一斑。

另一方面,阿里旺旺也并不满足于商业IM的身份。初期,它只是整合了“贸易通”和“淘宝旺旺”,定位为即时通讯平台,方便客户进行贸易洽谈。但随着用户对互联网粘性增强,阿里旺旺开始向应用平台转变。

上线一年后,阿里旺旺启动了百宝箱项目,开放了淘宝、支付宝在内的近200个接口,用户不仅可以进行商务洽谈,还可以管理店铺、及时处理交易。

其野心并不止于此。阿里旺旺还推出在线翻译、查询股市行情、在线订酒店机票,实现了更广泛的生活需求。2008年5月,阿里旺旺甚至携手前程无忧推出“亮灯计划”,涉足商务人士求职领域。

2009年,阿里软件平台事业部,产品运营扬琴和桌面平台架构师闻波在撰写的《走向PaaS的阿里旺旺》一文中透露,“阿里旺旺的发展方向是让用户逐步把线下的好友搬到线上,并开始在互联网上建立真实的关系圈,通过各类应用与游戏逐步增加关系粘性,形成一个虚拟社会中的网络社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09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显示,当年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约为国内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而那一年中国的互联网网民普及率才仅为28.9%。

社交网络一片蓝海,社交需求无处安放。

阿里旺旺短时间内迅速攻占各大入口,占领办公与生活场景,抓住网友分享需求。当年“旺”友们都表示这并非仅是一个交易工具,而是自己交朋友的地方,在用户们心中用“社区”一词恐怕更加准确。

阿里旺旺以网络社区的身份获得了时代认同,但终归难以摆脱商务IM的自身局限。

02 困于时代车轮

阿里旺旺,成于时代,也困于时代。

如今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网络社交蓝海市场,在互联网红利见顶下,各大玩家摩拳擦掌,跑马圈地,绝不允许自己错过任何一个风口,而阿里旺旺在其中既不够全面,又不足够垂直,既不够商务,也不够社交。落寞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从全场景而言,微信接棒QQ成为国民社交平台,不仅接入各大垂类平台入口并上线小程序,将“互联互通”运用到了极致;阿里巴巴也将生态入口的使命寄予在了支付宝身上。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携流量而来,同样不甘落后。

而若作为垂直商务IM,在交易沟通方面,淘宝移动端内嵌聊天装置,并上线商家群聊功能;在办公场景方面,沟通有企业微信和钉钉,任务管理有Teambition和明道,知识管理有印象笔记和有道云笔记,这些足够垂直的玩家早已开始享受盘中细分的蛋糕。

移动时代或许并不需要现在的阿里旺旺。

阿里旺旺移动端——旺信早已在各大应用市场下架,而卖家版已升级成千牛,从IM软件升级成卖家工作平台。相比阿里在网页端淘宝仍然坚持使用阿里旺旺的执着,京东则更加识时务:2019年就下线了京东咚咚,在网页版嵌入在线聊天窗口。

于仅存的阿里旺旺买家PC端而言,现在的质疑声并不比此前的掌声少。曾经争先恐后的下载变成了如今“为何依旧要下载”的抱怨,曾经从QQ和MSN慕名而来的用户们,也早已回到QQ和微信中。

这不是一个缺乏社交平台的时代,而是一个分享过盛的时代。

熟人社交有微信和QQ,陌生人社交有Soul和陌陌,短视频社交有抖音和快手,问答社交有知乎,综合类社交有小红书和豆瓣。玩家们打得热火朝天,热闹的赛场却没有阿里旺旺的容身之地。群聊功能率先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即便如此也并没有掀起什么水花。

既承担不起社交,也承担不起交易,没有了使命的功能,边缘化的入口下线只是早晚的问题。

但毫无疑问的是,存在即合理。对于阿里而言,目前只是关闭阿里旺旺的群聊功能而非下线整个软件,背后也有其考量。

对于淘宝网页版为何坚持不内嵌聊天装置,成了有待解决的疑问。

从成本而言,即便内嵌成本相对较低,无疑一些“隐形”成本是无法忽视的。一位前阿里产品专家告诉「新熵」:“淘系非常之复杂、决策变量也非常之多。单纯看技术实现成本,当然内嵌成本相对更低,但是也要考虑商家和用户迁移成本、与之关联的各种相关系统、相关工作流变迁的成本,甚至相关团队工作内容变化的成本。”

但阿里P7技术专家薛涛,则认为这和成本没有关系,内嵌的成本对阿里而言是九牛一毛,真正的原因是考虑到用户的习惯和认可度。他告诉「新熵」:“手机端的操作体验和网页端的是两个概念,这种设置是经过用户调研的。对于阿里这类公司,软件只是一个工具,它真正的成本不在这里,它真正的利润也不在这里。”

软件成本根本就不是问题,主要是外延的商业价值。

又或是由于网页内嵌IM在满足效率和体验上仍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单独的沟通软件。另一业内相关人士谈及此事,告诉「新熵」:“除了操作上体验不佳外,场景上网页内嵌也只适合解决‘即时的临时性沟通’问题。一旦对方不在线,或者是需要持续多日进行沟通的场景,体验就更打折扣了。”

或许是阿里不甘心,又或许是阿里旺旺身上还背负着使命,而群聊功能已先行落下帷幕。它需要的是时间,却又不仅仅是时间。

对即时通讯而言,阿里旺旺的贡献在于开辟了垂直商业IM的辉煌,也开创了新的商务社交生态玩法。这一点,并非仅以“成败”可以论英雄。

但阿里骨子里最后一点社交的基因,恐将就此湮灭。

(文中张翔、黄磊、薛涛均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