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乐硬糖 魏妮卡
编辑|李春晖
在视频网站大面积毙掉项目的哀嚎声中,硬糖君听说的唯一幸存者,竟然是部科幻剧——说好的平台策略更加保守,就爱大众化头部项目呢。
资金捉襟见肘的当下,平台还敢推进科幻项目。想来想去,难道是《开端》给的自信,科幻剧要火?
硬糖君翻看最近备案的科幻剧,数量不多,但动静不小。比如,爱奇艺联手陈思诚监制的《球状闪电》不仅备案了,还火速发布了组讯;天星亿源影视备案了童年回忆杀大IP《魔幻手机3》;华录百纳去年备案并拍完的《火星孤儿》正排播芒果季风;以及腾讯视频备受期待的剧版《三体》,据说快要第二季度上线了。
国产影视圈炒科幻的风口,炒了一阵又一阵。从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开启科幻电影的一扇门,到同年暑期档《上海堡垒》关上科幻电影的一扇窗。再到2020年,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发布“科幻十条”,在政策上鼓励影视圈创作科幻。同年,国产剧筹备及待播科幻项目多达60余部,业内掀起“科幻剧元年”一说。
但随后2021年相继播出的科幻剧毫无水花,直到今年初的一部《开端》大火。没想到前所未有的寒冬之下,科幻剧的风反而又刮起来了。
当然,《开端》算不算科幻剧尚有争议。但它官方打出的宣传招牌——首部无限流剧,无限流、时间循环确实正是国外软科幻电影《恐怖游轮》《忌日快乐》《土拨鼠之日》等的“惯用梗”,但在国内影视圈,还属于小众题材。
现在有了《开端》,国剧拓展新类型的机会来了吗?科幻剧、或者说软科幻新类型,能成为吸引观众的新利器吗?2022,“科幻剧元年”虽迟但到?
科幻剧的火,灭了又燃?
科幻电影史最早可追溯到电影诞生之初。1902年法国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开启了幻想虚构电影的表现主义流派。而国产科幻电影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繁荣的黄金时期,1938年拍摄的畅想未来的《六十年后上海滩》。
可惜尔后由于战乱没能续上科幻香火,隔了近50年才再出现。1980年,改革开放后拍摄的第一部国产科幻《珊瑚岛上的死光》面世。再然后,就是我们童年记忆里的“五毛特效”科幻剧《魔幻手机》《霹雳贝贝》《少年王卫斯理》等。
而彼时的好莱坞,已经上映第二部《星球大战》,把原本是亚类型B级片的科幻变成了全球卖座的商业大片。国产科幻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但我们这里也另有“妙用”。科幻作为国产古装、宫斗、穿越剧的一个引子,在影视剧中延续下来。从《寻秦记》《穿越时空的爱恋》到近来的爆款剧《庆余年》《传闻中的陈芊芊》,尤其在粗制滥造的穿越剧被批、审查趋紧后,越来越多的穿越剧通过嫁接科幻元素来规避审查风险。
比如《庆余年》主角不是魂穿古代,而是出生时即被注入了旧文明的记忆。但这种剧,本质上还是古装、宫斗、穿越剧,无助于科幻类型的开拓。
2018年,根据钱莉芳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剧集《天意》,首次跟穿越剧划清了界限。该剧打出了首部古装科幻剧的噱头,作势要开创国产剧的新类型——东方科幻。
国外科幻都在畅想未来,咱们国产科幻还能遐想过去?比如,剧中唐嫣饰演的女羲,是因为飞船意外坠落地球,才阴差阳错地教会人类知识。看得出,国产剧很努力在旧类型上融合新概念。但可惜的是,因为与真实历史有很大出入的问题,该剧沦为了被观众口诛笔伐的四不像剧。
真正兴起“科幻剧元年”之说,是到2020年《三体》剧版开拍。当时国产科幻剧待播、备案筹备的剧集不下60部。
如今两年过去了,顺利播出的屈指可数,很多项目都没了动静。而播出的三部重量级科幻剧,全扑了。
比如,马天宇、戚薇主演、克顿传媒翻拍自英剧《真实的人类》的《你好,安怡》,冯绍峰、文淇、范丞丞主演、五元文化改编自那多原著《喂食者协会》的《致命愿望》,以及张孝全主演、欢瑞世纪制作的《天目危机》。
就在国产科幻做砸了之际,《开端》很聪明地打出国内首部无限流剧的噱头。至于《开端》算不算科幻尚有争议,但无限流、时间循环,本就是国外软科幻类型经常玩的一个梗。无论《开端》想不想给自己贴上科幻标签,它已经鼓舞了一批高概念科幻剧创作。
科幻就是要“土”?
《开端》之前,国产科幻剧的探索为什么不成功,没有人比《开端》导演老算更有发言权。
要说起来,正午之所以会尝试首部科幻剧,或许也和老算——这位正午大股东、大导演孔笙的女婿有关。老算此前作品一直在探索软科幻类型,《疯人院》以及《云端》两季都取得了豆瓣7分以上口碑,但始终没出圈。
直到老算来岳父家正午拍了《开端》,才终于做成了爆款科幻剧。《开端》相比老算之前的剧,最大区别是“土”一点,接地气一点。
国产科幻剧的探索有一个误区,一直以呈现美剧质感的高级感为目标。玩成功了,落得个曲高和寡的豆瓣高分名头。比如老算《疯人院》故事风格接近《禁闭岛》,《云端》故事风格接近《网络迷踪》。
但大多时候,国产剧玩脱了的例子,更多。比如《天目危机》想要玩量子力学,结果变成意识控制一切的非科学玄学;《致命愿望》想要玩蝴蝶效应,结果故事云里雾里,将观众拒之门外;《你好,安怡》相比英剧原本加了大量特效,弄巧成拙地增加了廉价塑料感。
老算在正午体系下拍出来的《开端》,剥去炫技,只剩朴实。一名普通的女大学生乘坐公交车,意外遭遇爆炸进入了时间循环。故事贴近普通观众的日常生活,代入感非常强,不少人观剧后都留下了坐公交车的阴影。
据硬糖君一位做影视策划的朋友称,他所接触的国产科幻剧本,大部分都类似国外影视剧,比如《上载新生》《黑镜》《头号玩家》等等。可以理解,毕竟国产科幻落后太多,编剧很难写出新花样。
但在这些“洋气”作品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反而是一些接地气的剧本。比如某个故事,将时空理论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结合。女主总是在自己家的洗手台上丢东西,最后竟然发现和某个时空交错,一直在传递某种信息。这样的故事,就可以理解为“土版”的《星际穿越》。
国内的科幻剧创作者,咱不妨从经济适用的角度考虑,从接近日常生活的角度入手。比如朋友聚会“话痨式”科幻剧《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彗星来的那一夜》等等,都是值得参考的接地气“软科幻”模式。
当然,还有一部分国产科幻,不是不够“土”的问题,而是类型定位不明确以及滥用五毛特效。
《端脑》是在甜宠剧类型里做科幻,而《开端》则果断地切割其他类型,感情戏少且呈现相当克制。虽然《开端》的特效同样被诟病五毛,但它只在剧情必要时才出现,且特效戏份少,并不影响整体观感。
而《端脑》滥用的五毛特效,让人梦回20年前国产科幻剧。真是做不好不如不做,起码不膈应人还有个想象空间。
科幻剧有戏吗?
其实不止是国内,日本科幻除了漫画、动画领域,真人科幻影视也不太行。近年来,日本经典的动漫IP都是靠好莱坞落地真人电影,比如《攻壳机动队》《阿丽塔》等等。韩国科幻电影往着灾难片《汉江怪物》的方向发展,科幻剧几乎没动静。国外流媒体布局亚洲市场,HBO在台湾拍了《猎梦特工》,Netflix在韩国拍了《寂静之海》等科幻剧,全部扑街。
这似乎透露出一个信息,科幻作为西方文化的舶来品,整体东亚文化产出的科幻作品,都有点水土不服。必须得承认,国产科幻尚且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现在不少亚洲影视作品,都不再硬磕西方科幻类型,更多的聚焦软科、奇幻、游戏高概念开发。比如时下正火的“生存游戏”概念,Netflix先后在日本、韩国拍了《弥留之国的爱丽丝》《鱿鱼游戏》。如果说《弥留之国的爱丽丝》只是小众圈层的爆款,《鱿鱼游戏》就是全受众层的全球爆款。
其实《鱿鱼游戏》里不少游戏梗,都曾在日本生存游戏类电影里出现过。比如《要听神明的话》里,高中生参与的第一场生死游戏,而第一场游戏就是“一二三木头人”。
韩剧在传播程度上取胜于日剧的原因,正是更“土”,更接地气一点。其更落实到普通人的情感层面,而不是一味迎合亚文化的审美趣味。
对国产剧来说,同样如此。国产电影有了《流浪地球》,正在往硬科幻的重工业路子上迈进。但国产剧没必要硬碰硬,毕竟国产剧的受众和电影受众有很大差别。
对于更广阔也更下沉的国产剧受众来说,接地气的软科幻可能更有市场。接下来,国产剧有不少涉及科幻元素的待播剧,比如陈正道执导的《仿生人间》,倪妮、邓伦主演的《夜旅人》以及雷佳音、张新成、张子枫主演的《天才基本法》。玩“时间循环”概念的甜宠剧也不少,比如白客、张雅钦主演的《救了一万次的你》,李一桐、金瀚主演的《乌云遇皎月》。
国产剧似乎在朝着拓展新类型的路子往前走了。其实,视听语言颇为潦草《开端》能够火爆,已经强烈透露出国剧观众对新内容的热切渴求。即使当下影视环境秋风瑟瑟,但新鲜感仍然是盘活市场的第一生产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