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金
当前,俄乌冲突愈演愈烈,搅动着全球政治经济和能源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2月底以来,随着欧美制裁措施持续升级,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表态,退出在俄罗斯的相关油气业务。相较以前在多轮制裁下的暗度陈仓和不离不弃,这次退出大有恩断义绝、一去不回头之势。
bp率先退群引发“羊群效应”
2月28日,英国石油公司(bp)宣布,将退出其在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持有的19.73%股权,以及两个董事会席位,并同步退出在俄罗斯的其他业务。
作为在俄受益最大的国际石油公司,bp在俄合作经营了30多年,拥有俄罗斯石油公司近20%的股份,每年为其带来数十亿美元的利润。
本次退出是西方企业迄今对俄制裁最为激进的反应措施,将导致bp与俄油30年的成功合作毁于一旦。
bp称,预计其将面临250亿美元的损失,包括140亿美元的资产价值减值,以及自2013年起累积的110亿美元外汇损益。如果这一损失属实,将成为该公司经营史上仅次于2010年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井喷事故赔偿损失的第二大损失。
继bp宣布退出之后,另一家在俄经营了30多年的挪威国家石油公司(Equinor,下称挪油)随即宣布,将停止对俄罗斯业务的新投资,并退出在俄现有合资企业。
3月1日,壳牌公司(Shell)也宣布退出其在俄罗斯的大型石油和天然气项目,以及北溪2号管道项目。
接着,在俄罗斯已经运营超过25年的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表示,退出俄罗斯的油气业务,并停止新的投资。2018年4月,因美国对俄罗斯实施新制裁,该公司已退出与Rosneft在2013年组建的一家合资公司。
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能源紧随其后表示,将不再向俄罗斯投资新的项目,但暂时不会从已有项目中撤资。道达尔能源在俄拥有从上游、下游到新能源几乎全产业链的合作项目。
组团退群背后的三重考量
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成本低,是全球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和天然气生产国,同时也是第一大天然气出口国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在国际大石油公司眼中,俄罗斯是除中东地区外的重点战略投资地区。
此次国际大公司组团退出,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直观原因是价值观和安全选择。
bp董事会主席在谈到退出原因时表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代表着根本性的变化,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的合作无法继续,该公司董事会认为退出符合所有股东的最佳长期利益。
挪油首席执行官表示,目前情况下,该公司经营的立场站不住脚,将以符合公司价值观的方式退出在俄业务,首要任务是保障员工的安全。
壳牌首席执行官说,该公司的当务之急是保障在俄罗斯员工的安全。
结合西方大石油公司的跨国经营历程,单从企业价值观和安全观层面看,从俄罗斯退出并非它们的最佳选择。道达尔能源在与俄罗斯合作上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其不再新增投资的决策,更像是一个跨国企业应该作出的合理选择。
近年来,bp一直面临英国政府要求其退出俄罗斯的压力。作为经验老道的跨国企业,面对俄乌冲突时,把对西方普世价值观一致性、政治站位正确性和国家安全重要性作为首要考量,站在企业价值制高点上赢得更多投资者和政治势力的支持,绝对在情理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欧盟出台对俄罗斯一揽子制裁计划后,瑞士也宣布参与对俄罗斯的制裁行动,打破了其长期以来的政治中立传统。瑞士联邦委员会称,鉴于俄罗斯对国际权利的侵犯,会选择尊重那些构成其文明基础的价值观。国家尚且如此选择,企业又能作何选择呢?
从此角度讲,在俄乌冲突的大是大非考验下,重商主义和商业信用必须让位于价值观和国家安全。
真正起作用的原因,或是战略转型选择。
bp在退出时也承认,对俄罗斯石油公司的控股,不再与公司的业务和战略保持一致。
作为2020年以来绿色转型最为激进的国际大公司,退出传统油气业务,特别是退出当前麻烦缠身的俄罗斯,名正言顺。这更适合bp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新的战略转型,或极大激荡起那些致力于推动bp加快绿色转型的投资者们的热情,使股东、投资方等利益相关者能够容忍和接受企业转型阵痛中可能面对的效益损失。
对全球经营的国际大公司而言,即使退出在俄油气业务,只要抓住俄乌冲突带来的高油价机遇和油气市场供需失衡机遇,剩下的油气业务也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能源转型大背景下,国际石油公司均面临较大压力,先后宣布低碳转型的目标,挪油和道达尔直接更改了公司名字,战略方向和策略作出了相应重大调整。
去年以来蔓延欧洲的能源危机和此次俄乌冲突,让欧洲各国包括欧洲企业充分感受到了传统油气资源被卡脖子的痛苦和威胁。这将更加坚定发展清洁能源、加快绿色转型的决心。
德国政府3月1日提出了新的立法草案,将“完成100%可再生能源供给,放弃化石能源”的目标,从原定的2040年提前到2035年,并指出这是减少对俄罗斯化石能源依赖的关键因素。同时,德国将于今年暂停削减对屋顶新太阳能电池板的补贴,或于7月初取消为扩大可再生能源而征收的税款。
在此种情况下,高调宣布退出在俄油气投资业务的选择,对国际石油公司特别是欧洲公司而言,可算是天赐良机、借坡下驴。
但短期内,资本市场仍是现实的。bp宣布退出决定的当天,其欧洲股市的股价大跌超过7%,道达尔能源股价也大跌了6%。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主动止损选择。
面对美欧的强硬制裁,俄罗斯除了祭出能源大棒和核威慑武器外,没收在俄外国公司资产或是备选项之一。
类似英国,除了宣布制裁俄罗斯外,还计划没收在英的俄罗斯富豪资产,迫使阿布拉莫维奇和其他在英富豪争相兜售拥有的英超球队和个人资产。
国际油气大公司也有此种担忧。与其将来被“没收充公”、“收归国有”,不如现在主动退出,降低投资损失和后续风险,还能为企业在国际上博个好名声,何乐为不为?
国际大公司退出后谁接盘?
众多国际大公司组团退群产生的投资空白,仍具有诱惑力,肯定要有企业去接盘。从目前情况看,接盘者有这四种可能。
一是中东的基金或公司。据外媒报道,接手bp俄罗斯油气资产的可能候选人之一是卡塔尔的主权财富基金,它已经拥有俄罗斯石油公司的股份,再增持的可能性较大。
考虑到俄乌战争或导致美国、沙特、俄罗斯构成的 “铁三角”发生失衡,石油“三国杀”可能出现新的版本。沙特等中东资源国企业也存在进入俄罗斯投资,进而放大与中东资源协同效应的可能性。
二是中国公司。中石油、中石化都已经与俄罗斯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油气合作。特别是中石油,在冬奥会期间刚刚与俄罗斯企业签订了大额度的石油和天然气购销协议。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的油气上游合作始终没有大的建树,因为俄罗斯始终把得挺紧。此次退出风潮后,应该是中国企业规模进入其上游领域的最好机会。
三是俄罗斯企业。从目前情况看,这种可能性最小。美欧此轮严厉制裁之下,俄罗斯企业在资金上必将捉襟见肘,投资不足、产能受限,想接手如此大的资产,应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四是其他企业或相关利益方。面对巨大的利益,不排除一些觊觎俄罗斯油气行业已久的公司趁机进入,在化石能源时代终结前享受最后的盛宴。美国或欧洲相关利益方也可能改头换面,借壳重新包装,以新的更隐蔽方式再次进入俄油气领域,以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
面对俄乌冲突危机,如何实现危中求机、化危为机,无论是对退出者,还是进入者来说,都是大战略大智慧大考验。关键时刻判断准确,谋划科学,执行坚决,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