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咖门
编辑|晓夕
翻大众点评,我发现了一家很神奇的咖啡店:
产品足够特色,颜值、口感都在线,可差评却有400多条,近99%的差评理由都是“态度不好”、“咖啡师太高傲”。
这都2022年了,还有高高在上的咖啡店吗?
我打开社交平台,翻了近千条评论后发现,因为态度差劝退顾客的,不在少数。
2022年了,还有咖啡馆在怼人?
1、点单还要看地区,非本地人不能喝?
在华东一家知名咖啡馆差评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条关于“地区偏见”的差评。
这位顾客在评价中写,她专门从临市开车打卡,为的是赶上清晨的第一杯咖啡。
没想到咖啡师告知她还没开张,却为其他“本地口音”的顾客做好了饮品,等她轮到喝到的时候,周围顾客早就换了几轮。
外地人、本地人,咖啡师的服务还有区别?翻完余下几百条评论后,却发现类似情况不在少数,甚至不少顾客向老板投诉,却被老板告知“我也没办法”。
2、咖啡店不能打包甜品是“规矩”?
同样是大众点评,另一家颇为网红的独立咖啡店,也被顾客吐槽了。
有顾客在评论里写,周末带家人来喝咖啡,随口询问某款甜品,店主(咖啡师)头也不抬来了句:“甜品不可以外带。”
这让顾客非常生气,在她看来,“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才是基本的店主(咖啡师)修养。”
3、咖啡还没端到桌子上,就被强调“咖啡杯碎了要赔偿”
看完大众点评,我又去看了小红书的相关笔记,搜索了“咖啡店吐槽”话题,看见共有5200+笔记。
有顾客说,咖啡还没端到桌子上,就被店员反复强调“咖啡杯碎了要赔偿”,端起杯子时,还能看见店员“像监视一样”紧盯顾客,让人颇为不适。
4、等30分钟不允许催单,付钱却像“求人”
在话题下,我看见了另一篇笔记。
点单后15分钟,咖啡迟迟不上,博主和朋友前去询问,咖啡师翻起了白眼,“要等XX(原材料)晾凉才可以做,半个小时都等不了?”
一杯咖啡等了半个小时,做好后还会被咖啡师用方言告知,自己过来拿,这让博主直言一天的好心情被破坏,付钱却像“求人做咖啡”。
看了这么多条评论,我发现,咖啡逐渐走入日常的同时,咖啡人的态度却两极分化。
有的店,参考连锁品牌经营模式,有完整话术和良好服务态度,有的老板依旧停在几年前“高冷就是个性”状态中。
业内人士怎么看?我采访了几位独立咖啡店的老板,问了他们的看法。
“可以与众不同,但不要与人为敌”
在武汉的欧阳师傅,如今开出了3家店,其中一家叫做在野咖啡的店,非常符合年轻人的调性:恣意随性,放松去“野”。
态度上,欧阳师傅的看法也很“年轻活泼”,她的服务理念是“朋友与陪伴”。
“店面比较小,主要以营造舒适为主,像陪朋友见面那样。”欧阳师傅告诉我,“话术相对亲切随意,类似‘hello,今天喝点儿啥?’”
她的要求是,“用温暖的态度去沟通,把顾客当朋友,服务优先但要不卑不亢”。
“真正的个性应该是别人觉得你处事得当,与众不同,而不是处处与人为敌。”欧阳师傅说。
喜欢咖啡和酒的Lam,以自己的兴趣为创新点,在广州开了家酒瘾咖啡,如今成立4年,共有2家门店。
Lam告诉我,虽然是独立门店,但是他们对于服务态度的专业性不输连锁品牌,酒瘾咖啡会定期组织员工话术培训,以介绍产品种类喝法为主,同时“重视顾客需求,并及时回应”。
比如当顾客提出产品口味不好时,会由伙伴询问原因(甜度、风味因素),再根据顾客喜好免费更换新的饮品。
“如果有无理取闹的顾客,我们也不会盲目赞同,但遇到这种店员无法处理的问题,该由主理人出面解决。”
从小众走向日常,咖啡也发生了3个新转变
看了这么多故事,我发现顾客和门店的“冲突”并不是偶然事件,冲突与问题并存,但咖啡市场前进的脚步不曾停下,该怎么调整,又该如何转变?
1、市场转变:走入日常后,高冷不再是“保护色”
几年前大部分人对于咖啡的看法更像是能入口的奢侈品,并非街边豆浆。
但根据去年底的《上海2021精品咖啡消费观察》报告显示,上海精品咖啡店门店数已达3244家,三年累计涨幅达124%,涨幅如此迅速,被不少人称为“20米就有一家精品咖啡馆”。
从上海就能看出,如今的咖啡早就不是高端品,而是日常款,曾经“高高在上”的门店,现在想要征服消费者,只有从专业性和服务感着手,“高冷”不再是“保护色”。
武汉的木从久被消费者称为“咖啡馆界的海底捞”,近90%的顾客愿意复购,除了产品本身过硬外,也与他们的贴心服务有关。比如在店员会打电话提醒排号,在商场其他餐厅就餐时,甚至能将饮品/甜点送过去。
如今专业咖啡店越来越多,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产品品质类似的情况下,一家服务好的店,自然比服务差的店更让人有复购欲望。
2、消费者转变:喝得越多,懂得越多
咖啡市场的繁荣,意味着喝咖啡的人也多了。
工作日喝瑞幸星巴克,休息日去独立咖啡店打卡,已经成了不少人的日常。
喝得越多,懂得越多,现在的消费者,谈起咖啡机,或许他们在家中就有小型机器,谈起豆子,更是如数家珍,衡量一杯咖啡的好坏用舌头就能尝出来。
想吸引这波挑剔的咖啡爱好者复购,咖啡已经不再高高在上,他们对咖啡店服务和体验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咖啡人转变:从任性,到个性+理性
或许你会根据一篇笔记、一条评论前来打卡,但再次复购没那么简单。
本土化的概念没提多久,之前的咖啡更像是小资且小众的爱好,小圈子的人抱团取暖,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排外感。
当咖啡走入日常,一部分咖啡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变得更商业化,聚焦点放在顾客身上,经营姿态方的更低。
欧阳师傅告诉我,在她看来,个性是在可以发挥的地方展示独特性,比如品牌理念、店内产品,但前提是“遵守规则”。
无论是咖啡店或是奶茶店,本质还是服务业,大环境是需要更多的亲切感,礼貌与友好态度是基本要求。
品牌是独立的个体,咖啡人却是整体。提升咖啡的“友好度”,让消费者更愿意走进咖啡馆,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就像欧阳师傅说的那样,一家门店的质量,决定性因素是主理人的主张。
说到底,开店是私人化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与衡量,市场接受度未可知。
但作为观察咖啡的人,我只想说,尊重和理解是相互的,在培养消费者的咖啡习惯时,咖啡人的思路同样需要“向前看”。
统筹|笑凡
视觉|江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