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易生活
随着今年“两会时间”的开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也于日前在公众号上发布了《我的2022两会建议》。在提案中,雷军建议制定电子废旧物循环利用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动行业大中小企业协同规范发展;保障个人数据信息安全,避免废旧手机等设备泄露个人信息,提升电子废旧物回收利用率;以及开展个人碳积分试点,推动全民参与等。
作为小米这家全球知名科技企业的掌舵人,雷军提出的建议显然也是从本行业出发。据此前联合国大学、国家电信联盟、国际固体废弃物协会发布的《全球电子垃圾监测报告2020》显示,预计2030年全球将年产高达7470万吨电子垃圾,并且该报告中还透露,现阶段我国的电子废旧物回收率不足20%,而欧洲则已达到42.5%。
为什么建立一个合理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机制迫在眉睫呢?这是因为在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中,是含有黄金、白银、铜等高价值的有色金属,但它们同时还有铅、镉、汞、聚合溴化联苯乙醚等有害物质,会严重污染土壤与空气,并且由于有利可图,也导致了相当多缺乏资质的小作坊参与到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中,甚至带来了一连串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即便是出于环保的因素,也需要一个健全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机制。
根据日本相关研究机构的公布数据显示,从一吨废弃手机中能提取到150克黄金、100公斤铜,以及3公斤的银。并且苹果也在自家每年的《环境责任报告》中提及,每年通过Dave等拆解机器人从数以万计的iPhone中,回收了价值上千万美元的黄金、白银、再生铝等可回收利用的材料。要知道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金矿的品位一般都是在5克/吨,相比之下,用废旧手机“炼金”的效率,无疑要比开采金矿都高。
而手机使用黄金材质,主要是因为这是非常优秀的导体,因此手机厂商通常会在手机主板上的各种接口处,覆盖几微米的黄金来提升导电性。然而手机主板的结构极为复杂,甚至导致现在基本不存在全自动的主板拆解技术。如今良心一点的拆解,主要是依靠手工操作,拆卸时按照从外到里、从大到小,以及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然后再通过“湿法冶金”来提取
事实上,废旧电子产品回收行业的技术门槛并不低。用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秘书长唐爱军的话来说,就是“干这一行投入大、见效慢、运营成本高,自身盈利能力弱。比起房前屋后就能开工的小作坊,正规再生资源企业仅固定人工成本这一项,就要多出50%—60%,哪里还有竞争力?”
在目前来说,市场上很少有专门从事废旧电子产品金属提炼的正规资源回收企业,就是因为这些原因。而数年前,曾有媒体报道过位于非洲加纳的全球最大电子垃圾场,其每年有超过500万吨各类废弃电子产品被源源不断地送到这里,而经过4万多周边农户的手工“肢解”后进行焚烧填埋,不仅释放了大量的毒气,甚至就连地下水也被破坏殆尽。
没错,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其实是一个相当高门槛的行业,传统手工作坊通常都只能利用有色金属熔点远超塑料、铅汞的原理,通过焚烧的方式来提炼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因此自然也带来了极高的污染。
显而易见,这一现状并不合理。而雷军会提出这样的提案,无疑是出于消费电子行业从业者的责任心,就与苹果要以环保的名义取消充电器、要在iPhone上使用再生铝一样。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消费电子企业的商业模式也是造成当下海量废旧电子产品产生的“罪魁祸首”。毕竟几乎所有的消费电子企业每年都会推出新的产品、淘汰仍然运作良好的机型,并用计划报废的设计来迫使消费者每隔几年就主动淘汰过时的设备。
毕竟对于消费电子企业来说,其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卖出更多的产品,要是消费者都当“钉子户”这一玩法就进行不下去了。但消费电子企业对于现状也并非无动于衷,并带来了包括取消充电器、在设备上大量使用可再生材料、推广以旧换新活动等等,不过最终的结果却是国内消费者对此并不积极,并且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率还不到欧洲市场的一半。
那么消费者为什么不买账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无论是手机厂商官方的回收价格,还是爱回收、转转等平台的收购价,往往都不太尽如人意,并且回收的方式也很麻烦。而另外一点,则还有消费者对于这些厂商能否解决个人信息不泄露这点,有着一定的顾虑。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听到过这样的传闻,那就是即便将手机格式化后,专业人士依然有办法恢复其中的数据,而专业的数据清洗显然是有一定门槛的,普通消费者往往也很难做到。
一旦个人隐私被泄露后果无疑非常严重,并且与回收废旧产品所得到的报酬相比,就显得有些得不偿失了,所以也导致消费者宁愿闲置也不乐意将旧设备回收。毕竟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是出于环保的因素来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还是为了换取一定的物质回报,都是建立在这一切不会让自身受损的基础上。
雷军在此次提案中所提及,“保障个人数据信息安全,避免废旧手机等设备泄露个人信息”,就是为了免去消费者的这些后顾之忧。但解决了个人信息的泄露问题,想要继续提高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率,或许还需要“诱之以利”,而这就是“个人碳积分”这一激励策略诞生的原因。毕竟直接给钱的话,少了消费者觉得不值、多了回收方也会亏本。
而碳积分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问题,碳积分也就是二氧化碳排放权最典型的应用场景,无疑是在汽车市场,特斯拉靠卖碳积分赚了几十亿的消息想必许多朋友也有所耳闻。尽管说目前碳积分以及相应的碳交易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暂时还与个人消费者无关,但是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已经在探索“碳普惠”,使得个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行为,将变成每个人账户里的“碳积分”,再通过对接碳交易市场以及各商业消费平台,让消费者也能通过低碳行为来获得实惠。
所以用环保的理念作为内驱力,再以碳积分作为实质性的激励,或许就将能够让消费者把束之高阁的废旧电子产品进行回收利用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