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白文娱 一刀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2月25日在Netflix上线的韩国犯罪题材电视剧《少年法庭》以高口碑闯入剧迷的视线。
据数据公司FlixPatrol的统计:该剧上线两日便成为全球Netflix全球播放量排行榜第10,3月2日则跃升为第7;该剧在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播放量尤其高,在加拿大、法国等一些欧美地区国家也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
而在豆瓣,《少年法庭》的评分一直稳定在9分左右,超过英剧《疼痛难免》,成为近一周站内“全球口碑剧集榜”第一名。
直戳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痛点
《少年法庭》以迷你剧的形式,用7个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搭建起故事脉络,将牵涉其中的法官、施暴者、受害者及其家人的个人情感、价值观暴露于法庭审理过程中,并发生相互影响和碰撞。
律政剧层出不穷,《少年法庭》为何能引起不小的热度?首先可能在于它触及了几乎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现实痛点:青少年犯罪。犯罪者尚处于人格发育不完善的人生阶段,而他们有违人道的行为让人震惊和心痛;同时,法律、相关机构对于年少涉事者的惩罚、保护、教育也更加复杂,难以兼顾多方,甚至经常存在争议。
本剧的编剧金敏锡在动笔前,曾长时间研究少年法庭的法官和案件,参加过真正的开庭,与五六十名相关人员会面,并参观了青少年恢复中心等众多机构;最终以真实案件为基础,呈现青少年犯罪的多个侧面。
“取材现实”总会让现实题材的作品更加令人“细思恐极”,尤其是当本剧中涉及的都是那些让受众一时难以接受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本剧的第一个案件“8岁男童被害分尸”就是以2017年韩国仁川小学8岁女童被杀碎尸案为原型——曾轰动韩国上下的原案件中,两位施害者是分别仅有17和18岁的女孩,而案件的判决结果曾一度促使韩国民众大规模呼吁政府废除对青少年减轻量刑的《少年法》。
在剧中,创作者也借角色之口表达了现实中韩国民众的疑问:当残忍的罪犯只是一位少年,应当怎样判罚才算真正的公平、合理?“秉承保护主义思想,以人权保障和复归社会为目的”的韩国现行《少年法》可能引发的争议也在剧集中被展现——以14岁为界区分量刑级别,甚至给了剧中的少年逃脱制裁的可乘之机。
剧集引起较高关注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可能也在于本剧选择的创新叙事视角——法官。编剧金敏锡曾在采访中谈到:他本人总会对传统律政剧里,那些坐在唇枪舌剑的检察官、律师们身边,略显安静的法官有很强的好奇心;《少年法庭》的创作,给予了在少年法庭工作的法官及他们的个人工作、生活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也由此带来了全新的认知和思考,可谓本剧的一大亮点。
金惠秀饰演的法官沈恩锡、金武烈饰演的法官车泰柱、李星民饰演的部长姜源中、李姃垠饰演的新部长罗瑾熙组成了《少年法庭》的“法官团”。剧集中的每个案件都主要从他们的视角切入,进行观察、推进。剧中有关寻找案件真相的部分则表现得比较克制,并不会带来悬疑剧的观感,而是以理性的法官思维去厘清事实、讨论解决方案,并以感性的亲历者身份去感知情感与人性。
“多棱镜”+“大女主”的角色设置
在法律层面,“以教代刑”是现代少年司法制度的显著特点,强调了国家对于青少年的保护和教育目的;而在情感层面,社会舆论对于受害者家庭的深切同情、对于犯罪行为的悲愤情绪,往往会质疑司法处理结果的公平、正义性。
正是基于这样的复杂性,《少年法庭》总结归类了对待青少年犯罪最具代表性的几类态度,并将其寄托于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上:女主角沈恩锡是从头至尾表示“极度厌恶少年犯”“不相信他们会悔改”的冷面法官(到剧集后半段我们也会发现,她同时也曾是受害者家属,因此拥有强烈的情感动机);女主的搭档、男主角车泰柱主张对少年犯宽容,积极引导他们寻找未来人生的方向(他自己其实是一位受到救赎而改邪归正的曾经的少年犯);女主的上司姜源中部长希望推动律法的改革,但最终无法隐瞒曾经包庇孩子触法行为的事实;后来的新部长罗瑾熙是多年前审理沈恩锡孩子案件的法官,她曾在3分钟内就判决了一起杀人案。
持不同态度的人物共同构成了“多棱镜”效应,得以从不同的侧面去展现一个复杂事件的方方面面;而这些人物在共事的过程中,也在交换着彼此的态度,并影响着对方的固有意见:比如沈恩锡在开场不久后的一次“出狱聚餐”时,毫不留情地指认了一位女孩的偷窃行为,而车泰柱却在证据败露前选择无条件相信女孩的无辜,事后他的态度也不得不发生了动摇。
对于观众来说,“多棱镜”中照出的也是自己内心五味杂陈的反应:你能真切地带入沈恩锡对于少年犯的嫉恶如仇,也能理解车泰柱渴望拯救失足少年、帮助他们重归正途的善举;你能感知到受害者双亲的痛彻心扉,和他们一样对于轻判少年犯感到不解和愤怒,也会哀叹于处于花季的少年犯们本不应走上歧途。
“大女主”是《少年法庭》在角色设置上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沈恩锡每天加班加点、对于案件真相穷追不舍,行事风格雷厉风行,看上去不可接近,甚至有“沈10分”的绰号(经常对案件给予最高分别的处理结果);她像一台精准的机器,严格按照法律的准绳执行着审判。
但同时,剧集其实无意将笔墨过多地落于塑造一位智慧、干练的女法官形象,或者说其目的不在于此——沈恩锡每每会将受害孩子的照片立在办公桌上,仿佛他们也是自己的亲人;她不再只是传统律政剧中端坐在法庭上的法官,她的日常生活状态、个人情感波澜、私下里对待同事和涉案少年们的态度都被展现在观众面前。于是,脱离了法庭这一特定空间的女法官形象,显得更加真实、立体。
演员金惠秀在谈及角色塑造时分享:“以前我个人在面对这类案件时是情绪化的。这次扮演的角色,也让我有机会去深入地思考这背后更多的原因。”
不站立场,全面发问
“我们的作品并没有想为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提供答案,也并不为某一方说话。”导演洪忠灿曾在采访中表示,“我认为,青少年罪犯并不是唯一该承担责任的人。通过表现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少年法庭》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平衡、公正的见解。”
剧集在梳理案件前因后果的同时,叩问了在教育、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来自于家庭、司法机关、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在反复的发问中,引发思考、讨论解决思路。
在以游戏心态杀害无辜者的少年背后,是忙于“重要生意”、只派金牌律师团到场的父母,他们缺席了孩子的整个成长阶段;在泄题舞弊案件的少年背后,是选择包庇的父母,他们让孩子越陷越深;长期遭受家暴的孩子,在对于施暴者总能猖狂、受害者只能忍气吞声的困惑中,永远被拘禁于痛苦……人们会发现:家庭往往是很多少年犯触犯法律的根源所在,也是解开这些少年心结的关键。
该剧也展现了法律的规训在应对青少年犯罪时的重要作用。沈恩锡质疑罗瑾熙“3分钟断案”的草率,不仅仅源于自己死去的亲骨肉,也出于对法律的正义性、对法律敦促施害者悔过自新义务的维护:“他们从出庭受审到接受处分的时间只有三分钟,你认为他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原来法律无法保护每个被害人,法律真是简单,只需要短短的三分钟,就能结束一场审判’。”
如剧中所展现,现实中韩国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人员处理少年事件,向少年司法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成立了少年法院,配备专业的少年检察官、少年法官等;旨在建立一套以纠正、矫治和教育为主的系统。但剧中也摆出了如《少年法》相关惩戒条例的公平性问题等事实矛盾:轻量刑似乎总是不足以平民愤,出狱后的少年犯有些还会重蹈覆辙。
“不站立场、全面发问”是《少年法庭》为作品选择的立场,这体现了影视创作者对于社会责任担当与公正反映现实之间的平衡;在对一些细节的艺术化放大上,也能窥见创作者秉持的尽量向事实靠近的态度。
比如沈恩锡下班后,亲自探访嫌疑人、上演追捕戏的一幕,就被不少观众质疑是对现实的过分夸大——法官不是警察,并没有侦察的义务和权力。必须承认的是:这的确可以看作是创作者为了增加戏剧张力设置的桥段;另一方面,演员金惠秀曾在采访中特别指出这里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韩国的少年庭在受理案件后,法官认为必要,可以启动由少年庭调查官负责的审前社会调查程序,法官在审理时可以以调查报告为基础做出决定。
由该剧在剧迷中引发的广泛讨论可以看出:在共通人性的背后,总隐藏着值得深挖的情感触发点;无论是质疑、不解,还是愤怒、深省,观众的神经确实被这部剧结结实实地触动。
金惠秀在采访中也曾这样说:“演员、导演、编剧和所有工作人员都希望观众可以正视和讨论《少年法庭》提出的严肃问题。虽然我很高兴听到这部剧在全球排名中的成绩,但我更高兴能看到观众们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辩论和交流。”
参考资料:
[1] Kim Hye-soo returns with Netflix’s ‘Juvenile Justice’
http://www.koreaherald.com/view.php?ud=20220223000667
[2] Kim Hye-soo believes charts ranking not the only success in ‘Juvenile Justice’
http://www.koreaherald.com/view.php?ud=20220306000151
[3] 刘宗珍.韩国罪错未成年人司法处遇及对中国的启示[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0,(1),73-80,89
[4] 自正法.韩国少年刑事诉讼程序的运行模式及其启示[J].兰州学刊,2020,(10),88-10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