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新消费,打响下调估值第一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消费,打响下调估值第一枪

新消费独角兽的估值正在集体回落。

图片来源:TIMS中国官网

文|投资界PEdaily

新消费打响了下调估值的第一枪。

投资界-野性消费吧获悉,3月9日,知名咖啡品牌TIMS中国宣布再获1.945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为笛卡尔资本集团等机构投资人。令人惊讶的是,Tims还在公告中提到,“TIMS中国的合并前估值从16.88亿美元调整至14 亿美元”。至此,2022年第一个公开降低估值的消费独角兽出现了。

Tim Hortons是一家比星巴克还要早的咖啡品牌。1964年,加拿大冰球运动员蒂姆·霍顿在街边开了一家卖咖啡和甜甜圈的门店,此后迅速风靡北美。过去几十年间,Tims经历两次股权变更,最终卖给了汉堡王——正是在后者的操盘下,TIMS中国成立,如今已在国内开出400多家店。如今率先下调估值,颇具风向标意味。

这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回顾2021上半年,新消费投资狂欢进入了最高潮——VC争抢兰州拉面,咖啡爆款Manner、M stand呼啸而来,投资人组团去长沙扫货,烘焙店单店估值1个亿,甚至麻辣烫、炸串、调味品、内衣......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消费公司都开始融资了。然而下半年,情况急转直下,一切戛然而止。

喧嚣褪去,新消费独角兽的估值正在集体回落。

这一幕终于出现了,咖啡独角兽宣布下调估值,少了18亿

我们先从TIMS中国的融资故事讲起。

2020年5月,在中国咖啡市场跑了一年的TIMS中国拿到了腾讯的独家战略投资,以扩大公司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微信小程序等,从而加快其在中国的开店步伐。

不到一年的时间,TIMS中国再官宣一笔融资——2021年2月获得由红杉中国领投、腾讯增持、钟鼎资本跟投的第二轮融资。彼时,这家起源于加拿大的咖啡品牌已经在中国10个一、二线城市开出了超150家咖啡馆,声势浩荡。

同年8月,在中国新消费一片热火朝天之时,TIMS中国正筹备以SPAC的方式IPO的消息流传开来。据悉,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ilver Crest Acquisition Corp((Silver Crest))与TIMS中国达成合并协议,TIMS中国包括债务在内的估值约为16.88亿美元。

然而短短7个月时间,这一数字却被直接拉低。

3月10日,TIMS中国和Silver Crest表示已经收到机构方的额外投资承诺。根据公告,这一笔融资由两部分组成:其一,笛卡尔集团、餐饮品牌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RBI)和Silver Crest等机构投资人将通过PIPE(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上市私募股权投资)的方式,在合并完成时投资高达 9450 万美元。

与此同时,TIMS中国还与一家全球金融服务公司签署了1亿美元的股份认购承诺意向书。根据该融资机制,TIMS中国将有权在36个月的期限内向该机构出售最多1亿美元普通股。至此,TIMS中国将累计获得为1.945亿美元的投资,约合人民币超12亿元。

但这一笔额外融资的代价是,TIMS中国的合并前估值从16.88亿美元调整至14亿美元。也就是说,TIMS中国的估值被拉低近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如无意外,这将是国内第一个公开降低估值的新消费独角兽。

此外,TIMS中国还取消了50%的Sponsor股份和认股权证,从而增加了选择在合并完成时不赎回股份的Silver Crest股东的持股占比;确认既定融资规模已经满足了合并交易要求的最低融资金额;将合并的终止日期延长至2022年6月30日。这也意味着,TIMS中国在美的IPO进程或将再度延后。

“继我们最近开出第410家门店之后,这些协议标志着TIMS中国实现另一个重要里程碑。”TIMS中国董事会主席尤彼德(Peter Yu)在一份通报中指出,新融资承诺将为该公司未来五年业务规划提供充足资金。

入华三年,开店400家,亲历中国新消费估值最狂热时期

Tim Hortons创办于1964年,早于1971年成立的星巴克。

故事由一位冰球运动员开启。58年前,加拿大冰球巨星蒂姆·霍顿在汉密尔顿街边开了一家店,取名“蒂姆·霍顿甜甜圈”,据说蒂姆·霍顿在刚开业时不仅卖甜甜圈和咖啡,还曾试图经营汉堡生意。

最初,Tim Hortons主要为当地钢铁工人提供价格低廉的咖啡、烘焙和小食,咖啡只卖10美分1杯,定位十分亲民。

蒂姆·霍顿在创业之前已经很有名气,他曾在加拿大国家冰球联盟担任过24个赛季的防守队员——而冰球,对于加拿大人来说可谓国宝级的存在。聪明的蒂姆·霍顿将这个元素融入了品牌当中,当时还在打冰球的他为自己选了一位合伙人,曾在海军服役、退役后成为一名警官的Ron Joyce。

Ron Joyce曾回忆:“当我决定加入时,自己对甜甜圈和咖啡还一窍不通。但我仍然借了1万加元,投入这项事业,同时尽快学习新知识。”此后,凭借全加盟模式,他们二人将门店扩张到加油站、机场、社区等场景,并逐渐扩散到整个加拿大。

不幸的是,蒂姆·霍顿在1974年因车祸去世,Ron Joyce开始全面接手Tim Hortons咖啡连锁集团的运营,可以说,正是Ron Joyce将Tim Hortons一手打造成加拿大著名品牌,创造了一个价值百亿美元的咖啡帝国。

1996年,美国餐饮巨头Wendy’s以4亿美元的股票交易收购了Tim Hortons,自此这个加拿大国民咖啡品牌变成了一家美资控股企业。

但这远没有结束。2014年,Tim Hortons的股权又辗转流至汉堡王手中,这是一笔11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要知道,当时汉堡王自己的市值也就114亿美元,还是不顾一切拿下这个在北美地区随处可见的咖啡品牌:到了2015年底,Tim Hortons在加拿大已经拥有了4413家门店,远超星巴克。

随后,Tim Hortons开始走上了全球扩张之路。在汉堡王母公司RBI以及它最大的运营商TFI的运作下,2019年2月,Tim Hortons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第一家店开在了上海人民广场, TIMS中国是由RBI和笛卡尔资本集团设立的合资公司。

彼时,正值国内新消费融资疯狂的时期,咖啡赛道更是炙手可热。2019年5月,成立仅仅18个月的瑞幸咖啡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令人惊叹,一时间几乎投消费的VC/PE都涌入了咖啡赛道。

尽管一年后瑞幸以造假收场,但国内咖啡赛道已经完成了市场教育阶段,大家坚信一定会诞生属于中国的星巴克。所以我们看到,瑞幸之后还有一只又一只咖啡独角兽诞生——Manner估值暴涨令人咋舌,M stand也被VC/PE争抢火热,上一轮融资估值轻松破40亿元,还有被喜茶收入麾下的Seesaw,更别提来势汹汹的三顿半。那段时间,新消费的估值神话牵动着所有人神经。

而TIMS中国也加紧布局。截至2022年年初,Tim Hortons在国内已有超过410家店,包括标准店、TIMS Go(优选店)、及少量主题店和TIMS Lab类的创意体验型门店,中国CEO为卢永臣。这是一个更残酷的市场,中国自有咖啡品牌扎堆成立,甚至一些意想不到的竞争对手,中国邮政、狗不理包子都走上了卖咖啡之路。

新消费估值集体回落,去年投不进的项目,开始松口了

那么,TIMS中国为何降低了估值?

“这是一个非常合理且明智的举措。因为他们通过SPAC 上市是最了解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心态,在那里核心还是看数据,因此TIMS中国这一次的估值定价也较为合理,幅度也并不大,仅相当于很多二级市场公司两天的股票波动而已。”上海一位专注消费的投资人如此解读,这背后也释放着一个信号——中国新消费公司的估值正在回归合理区间。

那场消费投资狂欢依然历历在目。前两年,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在找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VC/PE们对动辄百亿、200亿估值的热门消费公司似乎也都见怪不怪。但飓风来袭,大家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一些存在巨大估值泡沫的消费项目渐渐地现出了原形,诸如泡泡玛特、完美日记等新消费上市公司的股价回落,以及传闻甚嚣尘上的文和友、茶颜悦色等网红项目的裁员、关店之震荡。

“他们的估值普遍虚高,大多数新消费公司都还没有学会如何盈利。而现在,靠估值泡沫的击鼓传花式游戏已经终结,那些助长这种不公允估值泡沫并催生出‘虚胖效应’的企业和投资人已经初尝苦果。”北京某头部本土PE机构的创始合伙人韩坤感慨颇深。

眼下,一场“去泡沫化”运动正在新消费圈上演。一年前,新消费品牌被疯抢,但现在它们中的大多数甚至连投资机构的TS(Term Sheet,投资意向书)都拿不到。

沪上专注消费赛道的VC合伙人徐皓向投资界直言:“今年的新消费创业肯定不会像前两年那么疯狂,线下的消费企业会继续得到融资,但估值会更加合理,纯线上的品牌将很难成功,或者基本上可以说‘不可能成功’。”

当新消费投资寒冬愈演愈烈,降低估值,拿到钱活下去成为了为数不多的选择。“新消费企业要想在今天轻而易举地拿到50亿美元以上的估值,比较难了。但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有一定积累的消费投资人来说,如今的行情更有利于他们拿到性价比高的项目。”

活跃在长三角的消费投资人高炜云向投资界透露,他们近期正在密集接触一家去年爆火但从未融过资的消费项目。去年市场正当火热的时候,几乎所有头部VC甚至投行都曾主动上门递过橄榄枝,但都未能成功。时隔半年消费投资江湖大变样,“它现在的估值也没那么离谱,但目前我们还是在battle压估值中”。

“尽管现在消费估值处在一个低点,但如果我们能用一个更低的价格买到一个更好的企业,那为什么不去做呢?”高炜云接着说。

一个共识是,消费投资正慢慢进入一个良性的区间,大家的心态都更加平和了。“创始人终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业务本身和企业建设上,而不是天天都在跟投资人吹牛。”投资人亦如是,他们愈发客观地认知到消费并非一个非常爆炸性的领域,同样需要时间的积累。

在韩坤看来,这一次新消费估值回归到市场公允价值的过程,恰恰也是投资人专业含金量的一个回归,“还是那句话:估值不等于市值,市值不等于价值,时间是企业价值的称重器,长期主义最终会取得胜利”。

喧嚣褪去,新消费独角兽的估值正在集体回落,甚至有投资人透露——大多数去年火热的新消费项目,估值已经腰斩了。

(注:文中韩坤、徐皓、高炜云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消费,打响下调估值第一枪

新消费独角兽的估值正在集体回落。

图片来源:TIMS中国官网

文|投资界PEdaily

新消费打响了下调估值的第一枪。

投资界-野性消费吧获悉,3月9日,知名咖啡品牌TIMS中国宣布再获1.945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为笛卡尔资本集团等机构投资人。令人惊讶的是,Tims还在公告中提到,“TIMS中国的合并前估值从16.88亿美元调整至14 亿美元”。至此,2022年第一个公开降低估值的消费独角兽出现了。

Tim Hortons是一家比星巴克还要早的咖啡品牌。1964年,加拿大冰球运动员蒂姆·霍顿在街边开了一家卖咖啡和甜甜圈的门店,此后迅速风靡北美。过去几十年间,Tims经历两次股权变更,最终卖给了汉堡王——正是在后者的操盘下,TIMS中国成立,如今已在国内开出400多家店。如今率先下调估值,颇具风向标意味。

这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回顾2021上半年,新消费投资狂欢进入了最高潮——VC争抢兰州拉面,咖啡爆款Manner、M stand呼啸而来,投资人组团去长沙扫货,烘焙店单店估值1个亿,甚至麻辣烫、炸串、调味品、内衣......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消费公司都开始融资了。然而下半年,情况急转直下,一切戛然而止。

喧嚣褪去,新消费独角兽的估值正在集体回落。

这一幕终于出现了,咖啡独角兽宣布下调估值,少了18亿

我们先从TIMS中国的融资故事讲起。

2020年5月,在中国咖啡市场跑了一年的TIMS中国拿到了腾讯的独家战略投资,以扩大公司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微信小程序等,从而加快其在中国的开店步伐。

不到一年的时间,TIMS中国再官宣一笔融资——2021年2月获得由红杉中国领投、腾讯增持、钟鼎资本跟投的第二轮融资。彼时,这家起源于加拿大的咖啡品牌已经在中国10个一、二线城市开出了超150家咖啡馆,声势浩荡。

同年8月,在中国新消费一片热火朝天之时,TIMS中国正筹备以SPAC的方式IPO的消息流传开来。据悉,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ilver Crest Acquisition Corp((Silver Crest))与TIMS中国达成合并协议,TIMS中国包括债务在内的估值约为16.88亿美元。

然而短短7个月时间,这一数字却被直接拉低。

3月10日,TIMS中国和Silver Crest表示已经收到机构方的额外投资承诺。根据公告,这一笔融资由两部分组成:其一,笛卡尔集团、餐饮品牌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RBI)和Silver Crest等机构投资人将通过PIPE(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上市私募股权投资)的方式,在合并完成时投资高达 9450 万美元。

与此同时,TIMS中国还与一家全球金融服务公司签署了1亿美元的股份认购承诺意向书。根据该融资机制,TIMS中国将有权在36个月的期限内向该机构出售最多1亿美元普通股。至此,TIMS中国将累计获得为1.945亿美元的投资,约合人民币超12亿元。

但这一笔额外融资的代价是,TIMS中国的合并前估值从16.88亿美元调整至14亿美元。也就是说,TIMS中国的估值被拉低近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如无意外,这将是国内第一个公开降低估值的新消费独角兽。

此外,TIMS中国还取消了50%的Sponsor股份和认股权证,从而增加了选择在合并完成时不赎回股份的Silver Crest股东的持股占比;确认既定融资规模已经满足了合并交易要求的最低融资金额;将合并的终止日期延长至2022年6月30日。这也意味着,TIMS中国在美的IPO进程或将再度延后。

“继我们最近开出第410家门店之后,这些协议标志着TIMS中国实现另一个重要里程碑。”TIMS中国董事会主席尤彼德(Peter Yu)在一份通报中指出,新融资承诺将为该公司未来五年业务规划提供充足资金。

入华三年,开店400家,亲历中国新消费估值最狂热时期

Tim Hortons创办于1964年,早于1971年成立的星巴克。

故事由一位冰球运动员开启。58年前,加拿大冰球巨星蒂姆·霍顿在汉密尔顿街边开了一家店,取名“蒂姆·霍顿甜甜圈”,据说蒂姆·霍顿在刚开业时不仅卖甜甜圈和咖啡,还曾试图经营汉堡生意。

最初,Tim Hortons主要为当地钢铁工人提供价格低廉的咖啡、烘焙和小食,咖啡只卖10美分1杯,定位十分亲民。

蒂姆·霍顿在创业之前已经很有名气,他曾在加拿大国家冰球联盟担任过24个赛季的防守队员——而冰球,对于加拿大人来说可谓国宝级的存在。聪明的蒂姆·霍顿将这个元素融入了品牌当中,当时还在打冰球的他为自己选了一位合伙人,曾在海军服役、退役后成为一名警官的Ron Joyce。

Ron Joyce曾回忆:“当我决定加入时,自己对甜甜圈和咖啡还一窍不通。但我仍然借了1万加元,投入这项事业,同时尽快学习新知识。”此后,凭借全加盟模式,他们二人将门店扩张到加油站、机场、社区等场景,并逐渐扩散到整个加拿大。

不幸的是,蒂姆·霍顿在1974年因车祸去世,Ron Joyce开始全面接手Tim Hortons咖啡连锁集团的运营,可以说,正是Ron Joyce将Tim Hortons一手打造成加拿大著名品牌,创造了一个价值百亿美元的咖啡帝国。

1996年,美国餐饮巨头Wendy’s以4亿美元的股票交易收购了Tim Hortons,自此这个加拿大国民咖啡品牌变成了一家美资控股企业。

但这远没有结束。2014年,Tim Hortons的股权又辗转流至汉堡王手中,这是一笔11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要知道,当时汉堡王自己的市值也就114亿美元,还是不顾一切拿下这个在北美地区随处可见的咖啡品牌:到了2015年底,Tim Hortons在加拿大已经拥有了4413家门店,远超星巴克。

随后,Tim Hortons开始走上了全球扩张之路。在汉堡王母公司RBI以及它最大的运营商TFI的运作下,2019年2月,Tim Hortons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第一家店开在了上海人民广场, TIMS中国是由RBI和笛卡尔资本集团设立的合资公司。

彼时,正值国内新消费融资疯狂的时期,咖啡赛道更是炙手可热。2019年5月,成立仅仅18个月的瑞幸咖啡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令人惊叹,一时间几乎投消费的VC/PE都涌入了咖啡赛道。

尽管一年后瑞幸以造假收场,但国内咖啡赛道已经完成了市场教育阶段,大家坚信一定会诞生属于中国的星巴克。所以我们看到,瑞幸之后还有一只又一只咖啡独角兽诞生——Manner估值暴涨令人咋舌,M stand也被VC/PE争抢火热,上一轮融资估值轻松破40亿元,还有被喜茶收入麾下的Seesaw,更别提来势汹汹的三顿半。那段时间,新消费的估值神话牵动着所有人神经。

而TIMS中国也加紧布局。截至2022年年初,Tim Hortons在国内已有超过410家店,包括标准店、TIMS Go(优选店)、及少量主题店和TIMS Lab类的创意体验型门店,中国CEO为卢永臣。这是一个更残酷的市场,中国自有咖啡品牌扎堆成立,甚至一些意想不到的竞争对手,中国邮政、狗不理包子都走上了卖咖啡之路。

新消费估值集体回落,去年投不进的项目,开始松口了

那么,TIMS中国为何降低了估值?

“这是一个非常合理且明智的举措。因为他们通过SPAC 上市是最了解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心态,在那里核心还是看数据,因此TIMS中国这一次的估值定价也较为合理,幅度也并不大,仅相当于很多二级市场公司两天的股票波动而已。”上海一位专注消费的投资人如此解读,这背后也释放着一个信号——中国新消费公司的估值正在回归合理区间。

那场消费投资狂欢依然历历在目。前两年,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在找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VC/PE们对动辄百亿、200亿估值的热门消费公司似乎也都见怪不怪。但飓风来袭,大家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一些存在巨大估值泡沫的消费项目渐渐地现出了原形,诸如泡泡玛特、完美日记等新消费上市公司的股价回落,以及传闻甚嚣尘上的文和友、茶颜悦色等网红项目的裁员、关店之震荡。

“他们的估值普遍虚高,大多数新消费公司都还没有学会如何盈利。而现在,靠估值泡沫的击鼓传花式游戏已经终结,那些助长这种不公允估值泡沫并催生出‘虚胖效应’的企业和投资人已经初尝苦果。”北京某头部本土PE机构的创始合伙人韩坤感慨颇深。

眼下,一场“去泡沫化”运动正在新消费圈上演。一年前,新消费品牌被疯抢,但现在它们中的大多数甚至连投资机构的TS(Term Sheet,投资意向书)都拿不到。

沪上专注消费赛道的VC合伙人徐皓向投资界直言:“今年的新消费创业肯定不会像前两年那么疯狂,线下的消费企业会继续得到融资,但估值会更加合理,纯线上的品牌将很难成功,或者基本上可以说‘不可能成功’。”

当新消费投资寒冬愈演愈烈,降低估值,拿到钱活下去成为了为数不多的选择。“新消费企业要想在今天轻而易举地拿到50亿美元以上的估值,比较难了。但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有一定积累的消费投资人来说,如今的行情更有利于他们拿到性价比高的项目。”

活跃在长三角的消费投资人高炜云向投资界透露,他们近期正在密集接触一家去年爆火但从未融过资的消费项目。去年市场正当火热的时候,几乎所有头部VC甚至投行都曾主动上门递过橄榄枝,但都未能成功。时隔半年消费投资江湖大变样,“它现在的估值也没那么离谱,但目前我们还是在battle压估值中”。

“尽管现在消费估值处在一个低点,但如果我们能用一个更低的价格买到一个更好的企业,那为什么不去做呢?”高炜云接着说。

一个共识是,消费投资正慢慢进入一个良性的区间,大家的心态都更加平和了。“创始人终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业务本身和企业建设上,而不是天天都在跟投资人吹牛。”投资人亦如是,他们愈发客观地认知到消费并非一个非常爆炸性的领域,同样需要时间的积累。

在韩坤看来,这一次新消费估值回归到市场公允价值的过程,恰恰也是投资人专业含金量的一个回归,“还是那句话:估值不等于市值,市值不等于价值,时间是企业价值的称重器,长期主义最终会取得胜利”。

喧嚣褪去,新消费独角兽的估值正在集体回落,甚至有投资人透露——大多数去年火热的新消费项目,估值已经腰斩了。

(注:文中韩坤、徐皓、高炜云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