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我,74岁,在南京西路弹钢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74岁,在南京西路弹钢琴

太古汇里的这架钢琴最初是粉色,印着大大的「Play Me,I’m Yours」。

文 | 塔门 张晨阳

编 辑 | 王朝靖

深度老龄社化会,是指 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14% 的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上海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16.28% 。也就是说,将近每六个人里,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老人。

在我们昨天的文章中,和缪佳老师聊了一回老龄化社会里,老人会遇到的种种问题。本期推送里,我们采访了一位74岁的上海老人,和大众印象里公园遛弯、广场跳舞的老年生活不同,托起他老年生活的很大一个活动,是在商场弹共享钢琴。

他的故事里,有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质。他是一个普通老人,但与其说从他身上看到老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不如说老人可以过着怎样的生活。

上海南京西路的地铁走廊中,74 岁的黄为民正在弹奏街头共享钢琴。

他皮肤偏黑,满脸皱纹,头戴一顶黑色的毛线帽,身穿黄褐色厚外套,里面是深色的毛衣和马甲。黑白琴键上,他十根并不算纤长的手指灵活跳跃着,弹到激烈时,手指就带动胳膊乃至整个身体起伏着。

在抖音上,一位路人拍下黄为民弹钢琴的短视频,他解释:因为老人穿着过于朴素,自己一开始以为是流浪汉,仔细看才发现「衣服是整洁的,手指甲也清理得干干净净。」

这里是静安区的商圈核心,2 万平方米的兴业太古汇贯穿整个地铁走廊,地铁 2 号线、12 号线、13 号线在南京西路站交汇,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

周末和工作日的晚高峰,大批年轻人从这里穿行、路过,不少人会被黄伟民的琴声吸引,驻足片刻。

因为形象与商场的反差,黄为民似乎比其他弹奏者更容易被围观。一位现场围观的女孩为他「辩护」:不是因为猎奇才(来看),我下班之后很疲惫,但是他很用力,很投入地在弹,这很吸引人……

有老人在南京西路弹钢琴

2022 年,是黄为民弹钢琴的第 4 年。

69 岁时,因为听说弹钢琴可以预防老年痴呆,黄为民开始「完成任务似的」学习钢琴。他最初跟着音乐学院的老师上课,课程很贵,一小时就要几百块。

没想到,练着练着,他逐渐痴迷黑白琴键的跃动、音符的流转,钢琴里似乎有另一个世界。他开始延长每天弹钢琴的时间。

但是家里没有钢琴,他要怎么弹呢?

2018 年开始,位于南京西路的兴业太古汇开始搜集二手钢琴,由公益机构的特殊儿童群体、高校艺术学院、潮流艺术家等合作重新绘制钢琴的外表。

2019 年 4 月兴业太古汇引入了「Play Me,I’m Yours」公益钢琴活动。

这最初是由英国艺术家 Luke Jerram 发起的活动。Luke 和他的团队在全球70多个城市安装了2000 多架街头钢琴,从东京到纽约,已经覆盖了全球数百万人,他们的理念是「人人都可以弹奏钢琴。」

活动结束后,兴业太古汇就在购物中心内保留了 4 架钢琴,其余 16 架手绘钢琴被分别赠予上海市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巾帼园、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院进行展出。

在中国,另一座拥有共享钢琴的城市是深圳。

也是从2019 年开始,因为家里没有钢琴,黄为民每天来到南京西路弹钢琴。

他住在长宁区,为了锻炼身体,每天步行接近一小时,从家里走到这边,再花一小时走回家。

两年时间里,从早上 9 点到晚上10 点,几乎每天都来,风雨无阻。

太古汇里的这架钢琴最初是粉色,印着大大的「Play Me,I’m Yours」。

2021 年 4 月 16 日,太古汇将这架粉色钢琴搬走,修理、重新绘画。直到4 月 29 日,一架以黑白为主色调的钢琴才重新回归。

在钢琴「消失」的两周里,黄为民去了上海其他地方寻觅有共享钢琴的地方。他没提及自己具体走了多少路、如何找到的这些地方。只是在 4 月 20 号,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知道的 8 个上海公共钢琴场地。

黄为民微博

截止到现在,他总共发过 29 条微博,微博粉丝是400个。

因为钢琴收获的爱情

黄为民认为,弹钢琴要好听,熟练是第一层标准,在熟练之后,还要有感情。

这些感情有两处来由。一是来源于基于自身经历的想象,二是来源于他读过的诗歌。他向我一口气报出了十几位诗人的名字:海涅、雪莱、歌德、莎士比亚、普希金、泰戈尔、莱蒙托夫……这些诗就和钢琴一样,共同构建着他的精神力量,用来抵抗不断衰老的身体和下坠的生活。

他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然而至今对爱情有相当美好的定义,「到我这个年纪,认为爱情比亲情更重要。孩子最后会有自己的生活,但一个人生活很孤单,一直在身边的是伴侣。」

今年年初,黄为民正在反复练习钢琴曲《Still Water》(《澄镜之水》),这是他很喜欢的一首曲子,来自克罗地亚钢琴家马克西姆2005年的专辑《A New World》。

在地铁站弹奏这首曲子时,他遇到了比自己小 28 岁的女朋友。

最开始,他对这段年龄差距很大的感情很难为情。「小28岁,可以做我闺女了。但是后来想想,有什么好难为情的,她主动来找我,我没有纠缠。情人节的时候她买了 888 块钱的花送给我。这很浪漫的。我就给她发红包,最开始发的是518(我要发),我的朋友都说,怎么给女朋友发518?一点也不浪漫。后来我发的都是521,或者1314之类的。」

「她也喜欢文学、诗歌,我发了很多诗歌给她。」

他向我展示了一页手机上的聊天对话。对方给他发了一个动态的表情包,白色的杯子里,冒出一颗爱心。黄为民问我:「她是不是想说她的心在我这里?这是不是她很喜欢我的意思?」

被钢琴改变的老年生活

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还是一座「重工业和轻工业并行」的城市,目之所及是大量的工人、工厂。而如今,上海已经是一个在全球化漩涡中无法自拔的城市,它被各种互相各异的都市风景、变幻无常的生活、丰富杂乱的情感和纷扰的意识形态重重缠绕、捆绑。

作为上海本地人的黄为民,身处其中,他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这种变化。

读书时他学的是机械相关的专业,毕业之后就进工厂,做机床。

当时,工厂里有两种岗位,一种是需要动脑子的技术岗,一种是不需要动脑的体力活儿,他做的就是体力活儿。他拿手比划着:「就是这么厚的钢板,像切豆腐一样每天重复地切,就是出苦力,很无聊。」

因为平庸的工作,他一度陷入自卑。那时他喜欢另一个车间的小姑娘,对方是做技术活儿的,「虽然她就在我的车间对面,但一想到我们的工种,就不了了之。」

他年轻的时候就有过关于艺术的梦想,琴棋书画,总该有些东西,能帮助他对抗现实生活的繁杂。只是在工厂工作,辞去工作去学艺术不太现实:「家里不愿意,厂子更不乐意。」

2005 年,黄为民再也忍不了了。

枯燥工作带来的匮乏感像海水一样决堤,而内心好像有一座火山,将要喷发。他不确定这种感觉究竟来源哪里,或许是某首音乐,或许是某篇诗歌。但它确确实实来了。

他用每个月少拿1000 块退休金的代价,争取来了提前退休的机会。和老伴也分开了,因为对方「不支持」。最开始他去搞围棋,去做围棋老师,教小孩子。花费了十几年,真的教出了学生,在上海市的比赛中拿了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个「梦想」算是实现了。

但是下围棋还是不够——那始终是在教别人。

钢琴在这个时候恰好出现。

如今,因为弹钢琴,黄为民成了兴业太古汇的「常客」。

起初,他对这一片儿地方并不熟悉。有一次,一位素不相识的路人观众给他送了一束花,送完花,没说几句话就离开了,俩人也没有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

他后来走到前面才知道,原来这条通道里就有鲜花店。他询问店员,这束花多少钱?

——240 块。

他觉得太贵了,但人已经走了,不知道如何再找到。在后来的采访中,他试图解释那位路人送花的心态,不是因为自己弹得好,而是——「当时我正在弹《哥德堡变奏曲》,我想,或许他也弹奏过这首曲子。」

后来,因为每天都来,他熟悉了这里的每个角落:「这两侧都是卖咖啡的,一边是线下点单的人取餐,一边是手机点单的人取。」「从这里上去,直走,有一家小杨生煎,上次我们两个人吃,花了 42 块钱。」

采访之前,我们约定在「太古汇的星巴克」见面,没想到打开地图软件,我发现附近有三家星巴克。便打电话问他,可不可以微信发个定位,他直接说「你在哪里?站着别动,我去找你。」

他还因此认识了不少朋友,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德国钢琴老师——「每次他来的时候,如果我在,我都会让他先弹,因为他弹得更好。一来二去就熟了,有交情了,后来他免费教了我几次,不收钱的。有的东西不是钱能换来的,是交情。」

退休后,生活才刚刚开始

在 74 岁的黄为民看来,能弹钢琴是幸运的,自己的生活是从退休之后才开始的。

他提起很小的时候,音乐老师曾问过他要不要弹钢琴,那时候他不懂,只想着玩,果断拒绝了。他多次惋惜自己应该从小就开始学,「如果我 7 岁的时候去学,就算一年练熟一首曲子,到现在,也会弹上几十首了。」

不过转念一想,「如果我 7 岁的时候去学,很好。可是那个时候,怎么知道什么是喜欢?哪里懂什么梦想?」

在社交网络上,一些路人拍下黄为民弹钢琴的视频发到网上,配文「有梦想什么时候都不晚」。

然而另一方面,对于更多人来说,共享钢琴是一线城市才特有的风景。而学习钢琴、练习钢琴也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无论爱或不爱能,能够接触到钢琴这件事,本身就只属于一部分人。

一位网友认为:每一个心灵,不论它的主人从事何种工作,都能包蕴浩瀚宇宙,拥有高贵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只是这种可能性的实现需要现实条件的支撑:从个人的经济水平,到社会保障、公共设施、城市空间……

如果大多数人仍然过着一种缺少保障的生活,那么这种可能性,或许注定只能在少数人身上才能成为现实。

74岁,以及日后

去年 6 月,在第四届 Play Me,I'm Yours 公益钢琴艺术主题活动的闭幕式上,黄为民登台演奏钢琴。他一改往日的朴素穿搭,穿上了黑色的燕尾服,戴上了黑色的礼帽。

这是黄为民第一次登台演出。他的梦想是举办个人演奏会,弹 2 个小时,如果按照一首曲子2分钟,中间休息一次,那么大概也要弹够 50 首曲子,这对他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

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实现,至少还要再练习两年。他目前最大的困难,一是「弹两个小时是很累的,体力可能跟不上。」二是「除了弹钢琴还要努力炒股赚钱,不然啥都是白扯。」

在现场,黄为民给我背诵了海涅的诗歌《宣告》。他把这首诗歌的名字记错了,记成了《在海边》。这不影响什么,他自信满满,朗声诵道:

暮色朦胧地走近 /

潮水变得更狂暴 /

我坐在岸旁观看 /

波浪的雪白的舞蹈 /

我的心像大海一样膨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74岁,在南京西路弹钢琴

太古汇里的这架钢琴最初是粉色,印着大大的「Play Me,I’m Yours」。

文 | 塔门 张晨阳

编 辑 | 王朝靖

深度老龄社化会,是指 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14% 的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上海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16.28% 。也就是说,将近每六个人里,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老人。

在我们昨天的文章中,和缪佳老师聊了一回老龄化社会里,老人会遇到的种种问题。本期推送里,我们采访了一位74岁的上海老人,和大众印象里公园遛弯、广场跳舞的老年生活不同,托起他老年生活的很大一个活动,是在商场弹共享钢琴。

他的故事里,有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质。他是一个普通老人,但与其说从他身上看到老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不如说老人可以过着怎样的生活。

上海南京西路的地铁走廊中,74 岁的黄为民正在弹奏街头共享钢琴。

他皮肤偏黑,满脸皱纹,头戴一顶黑色的毛线帽,身穿黄褐色厚外套,里面是深色的毛衣和马甲。黑白琴键上,他十根并不算纤长的手指灵活跳跃着,弹到激烈时,手指就带动胳膊乃至整个身体起伏着。

在抖音上,一位路人拍下黄为民弹钢琴的短视频,他解释:因为老人穿着过于朴素,自己一开始以为是流浪汉,仔细看才发现「衣服是整洁的,手指甲也清理得干干净净。」

这里是静安区的商圈核心,2 万平方米的兴业太古汇贯穿整个地铁走廊,地铁 2 号线、12 号线、13 号线在南京西路站交汇,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

周末和工作日的晚高峰,大批年轻人从这里穿行、路过,不少人会被黄伟民的琴声吸引,驻足片刻。

因为形象与商场的反差,黄为民似乎比其他弹奏者更容易被围观。一位现场围观的女孩为他「辩护」:不是因为猎奇才(来看),我下班之后很疲惫,但是他很用力,很投入地在弹,这很吸引人……

有老人在南京西路弹钢琴

2022 年,是黄为民弹钢琴的第 4 年。

69 岁时,因为听说弹钢琴可以预防老年痴呆,黄为民开始「完成任务似的」学习钢琴。他最初跟着音乐学院的老师上课,课程很贵,一小时就要几百块。

没想到,练着练着,他逐渐痴迷黑白琴键的跃动、音符的流转,钢琴里似乎有另一个世界。他开始延长每天弹钢琴的时间。

但是家里没有钢琴,他要怎么弹呢?

2018 年开始,位于南京西路的兴业太古汇开始搜集二手钢琴,由公益机构的特殊儿童群体、高校艺术学院、潮流艺术家等合作重新绘制钢琴的外表。

2019 年 4 月兴业太古汇引入了「Play Me,I’m Yours」公益钢琴活动。

这最初是由英国艺术家 Luke Jerram 发起的活动。Luke 和他的团队在全球70多个城市安装了2000 多架街头钢琴,从东京到纽约,已经覆盖了全球数百万人,他们的理念是「人人都可以弹奏钢琴。」

活动结束后,兴业太古汇就在购物中心内保留了 4 架钢琴,其余 16 架手绘钢琴被分别赠予上海市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巾帼园、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院进行展出。

在中国,另一座拥有共享钢琴的城市是深圳。

也是从2019 年开始,因为家里没有钢琴,黄为民每天来到南京西路弹钢琴。

他住在长宁区,为了锻炼身体,每天步行接近一小时,从家里走到这边,再花一小时走回家。

两年时间里,从早上 9 点到晚上10 点,几乎每天都来,风雨无阻。

太古汇里的这架钢琴最初是粉色,印着大大的「Play Me,I’m Yours」。

2021 年 4 月 16 日,太古汇将这架粉色钢琴搬走,修理、重新绘画。直到4 月 29 日,一架以黑白为主色调的钢琴才重新回归。

在钢琴「消失」的两周里,黄为民去了上海其他地方寻觅有共享钢琴的地方。他没提及自己具体走了多少路、如何找到的这些地方。只是在 4 月 20 号,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知道的 8 个上海公共钢琴场地。

黄为民微博

截止到现在,他总共发过 29 条微博,微博粉丝是400个。

因为钢琴收获的爱情

黄为民认为,弹钢琴要好听,熟练是第一层标准,在熟练之后,还要有感情。

这些感情有两处来由。一是来源于基于自身经历的想象,二是来源于他读过的诗歌。他向我一口气报出了十几位诗人的名字:海涅、雪莱、歌德、莎士比亚、普希金、泰戈尔、莱蒙托夫……这些诗就和钢琴一样,共同构建着他的精神力量,用来抵抗不断衰老的身体和下坠的生活。

他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然而至今对爱情有相当美好的定义,「到我这个年纪,认为爱情比亲情更重要。孩子最后会有自己的生活,但一个人生活很孤单,一直在身边的是伴侣。」

今年年初,黄为民正在反复练习钢琴曲《Still Water》(《澄镜之水》),这是他很喜欢的一首曲子,来自克罗地亚钢琴家马克西姆2005年的专辑《A New World》。

在地铁站弹奏这首曲子时,他遇到了比自己小 28 岁的女朋友。

最开始,他对这段年龄差距很大的感情很难为情。「小28岁,可以做我闺女了。但是后来想想,有什么好难为情的,她主动来找我,我没有纠缠。情人节的时候她买了 888 块钱的花送给我。这很浪漫的。我就给她发红包,最开始发的是518(我要发),我的朋友都说,怎么给女朋友发518?一点也不浪漫。后来我发的都是521,或者1314之类的。」

「她也喜欢文学、诗歌,我发了很多诗歌给她。」

他向我展示了一页手机上的聊天对话。对方给他发了一个动态的表情包,白色的杯子里,冒出一颗爱心。黄为民问我:「她是不是想说她的心在我这里?这是不是她很喜欢我的意思?」

被钢琴改变的老年生活

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还是一座「重工业和轻工业并行」的城市,目之所及是大量的工人、工厂。而如今,上海已经是一个在全球化漩涡中无法自拔的城市,它被各种互相各异的都市风景、变幻无常的生活、丰富杂乱的情感和纷扰的意识形态重重缠绕、捆绑。

作为上海本地人的黄为民,身处其中,他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这种变化。

读书时他学的是机械相关的专业,毕业之后就进工厂,做机床。

当时,工厂里有两种岗位,一种是需要动脑子的技术岗,一种是不需要动脑的体力活儿,他做的就是体力活儿。他拿手比划着:「就是这么厚的钢板,像切豆腐一样每天重复地切,就是出苦力,很无聊。」

因为平庸的工作,他一度陷入自卑。那时他喜欢另一个车间的小姑娘,对方是做技术活儿的,「虽然她就在我的车间对面,但一想到我们的工种,就不了了之。」

他年轻的时候就有过关于艺术的梦想,琴棋书画,总该有些东西,能帮助他对抗现实生活的繁杂。只是在工厂工作,辞去工作去学艺术不太现实:「家里不愿意,厂子更不乐意。」

2005 年,黄为民再也忍不了了。

枯燥工作带来的匮乏感像海水一样决堤,而内心好像有一座火山,将要喷发。他不确定这种感觉究竟来源哪里,或许是某首音乐,或许是某篇诗歌。但它确确实实来了。

他用每个月少拿1000 块退休金的代价,争取来了提前退休的机会。和老伴也分开了,因为对方「不支持」。最开始他去搞围棋,去做围棋老师,教小孩子。花费了十几年,真的教出了学生,在上海市的比赛中拿了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个「梦想」算是实现了。

但是下围棋还是不够——那始终是在教别人。

钢琴在这个时候恰好出现。

如今,因为弹钢琴,黄为民成了兴业太古汇的「常客」。

起初,他对这一片儿地方并不熟悉。有一次,一位素不相识的路人观众给他送了一束花,送完花,没说几句话就离开了,俩人也没有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

他后来走到前面才知道,原来这条通道里就有鲜花店。他询问店员,这束花多少钱?

——240 块。

他觉得太贵了,但人已经走了,不知道如何再找到。在后来的采访中,他试图解释那位路人送花的心态,不是因为自己弹得好,而是——「当时我正在弹《哥德堡变奏曲》,我想,或许他也弹奏过这首曲子。」

后来,因为每天都来,他熟悉了这里的每个角落:「这两侧都是卖咖啡的,一边是线下点单的人取餐,一边是手机点单的人取。」「从这里上去,直走,有一家小杨生煎,上次我们两个人吃,花了 42 块钱。」

采访之前,我们约定在「太古汇的星巴克」见面,没想到打开地图软件,我发现附近有三家星巴克。便打电话问他,可不可以微信发个定位,他直接说「你在哪里?站着别动,我去找你。」

他还因此认识了不少朋友,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德国钢琴老师——「每次他来的时候,如果我在,我都会让他先弹,因为他弹得更好。一来二去就熟了,有交情了,后来他免费教了我几次,不收钱的。有的东西不是钱能换来的,是交情。」

退休后,生活才刚刚开始

在 74 岁的黄为民看来,能弹钢琴是幸运的,自己的生活是从退休之后才开始的。

他提起很小的时候,音乐老师曾问过他要不要弹钢琴,那时候他不懂,只想着玩,果断拒绝了。他多次惋惜自己应该从小就开始学,「如果我 7 岁的时候去学,就算一年练熟一首曲子,到现在,也会弹上几十首了。」

不过转念一想,「如果我 7 岁的时候去学,很好。可是那个时候,怎么知道什么是喜欢?哪里懂什么梦想?」

在社交网络上,一些路人拍下黄为民弹钢琴的视频发到网上,配文「有梦想什么时候都不晚」。

然而另一方面,对于更多人来说,共享钢琴是一线城市才特有的风景。而学习钢琴、练习钢琴也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无论爱或不爱能,能够接触到钢琴这件事,本身就只属于一部分人。

一位网友认为:每一个心灵,不论它的主人从事何种工作,都能包蕴浩瀚宇宙,拥有高贵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只是这种可能性的实现需要现实条件的支撑:从个人的经济水平,到社会保障、公共设施、城市空间……

如果大多数人仍然过着一种缺少保障的生活,那么这种可能性,或许注定只能在少数人身上才能成为现实。

74岁,以及日后

去年 6 月,在第四届 Play Me,I'm Yours 公益钢琴艺术主题活动的闭幕式上,黄为民登台演奏钢琴。他一改往日的朴素穿搭,穿上了黑色的燕尾服,戴上了黑色的礼帽。

这是黄为民第一次登台演出。他的梦想是举办个人演奏会,弹 2 个小时,如果按照一首曲子2分钟,中间休息一次,那么大概也要弹够 50 首曲子,这对他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

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实现,至少还要再练习两年。他目前最大的困难,一是「弹两个小时是很累的,体力可能跟不上。」二是「除了弹钢琴还要努力炒股赚钱,不然啥都是白扯。」

在现场,黄为民给我背诵了海涅的诗歌《宣告》。他把这首诗歌的名字记错了,记成了《在海边》。这不影响什么,他自信满满,朗声诵道:

暮色朦胧地走近 /

潮水变得更狂暴 /

我坐在岸旁观看 /

波浪的雪白的舞蹈 /

我的心像大海一样膨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