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派财经 王飞澍
编辑|派公子
传闻已久的京东物流收购德邦,靴子终于落地。
3月13日,京东物流发布公告,将以89.76亿元的价格收购德邦66.49%股份。这一价格相比于此前传闻中的130亿元、150亿元、170亿元等,明显低了不少,但仍未妨碍其刷新行业最高收购纪录——2021年极兔速递以68亿元收购百世国内快递业务。
而在收购案正式公布之前,京东物流发布了2021年度财报,由盈转亏的数据又再次引来了外界的关注,但即便如此,京东依然没有放慢在物流上的布局。业内普遍认为,此次京东物流收购德邦,或许预示着物流行业就此迎来新的局面。然而,京东物流与德邦的组合,究竟能否在头部玩家最终的决战中,胜出仍是未知。
01、京东的野心与现实
京东对德邦的兴趣产生于何时?有人认为是2012年,那一年,京东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名为“北京京邦达贸易有限公司”的企业,冥冥之中,这一名称涵盖了京东、德邦和达达三个名字。
尽管这只是一句调侃,但截至目前,京邦达名字中的所有企业,都已被京东纳入麾下。而京东做的这一切,都是刘强东物流大战略的落地。
早在2017年,刘强东就曾放下豪言:除了邮政体系,未来能在国内物流业立足的,只有顺丰和京东两家。言外之意,对依附于菜鸟网络的“三通一达”不足虑,京东要对标的只有相对独立且高端的顺丰。
刘强东之所以对京东物流有如此自信,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其对京东物流“一体化供应链”的战略设计。刘强东认为,京东物流可以从企业客户的前期销售预测环节就介入,并基于销售预测,进行品类分布、库存安排;销售开始之后,及时满足退换货需求。
从客户角度来看,京东的这一策略确有成效。比如安利公司,在和京东物流合作后,库存周转天数降低了大约 30%,库存储备资金也大幅减少;斯凯奇的所有电商订单,加权平均交付时间减少了约 5 个小时,提升了效率和消费者体验。
时至今日,京东斥巨资打造的物流体系,已经成为对比其他诸如淘宝、拼多多等电商而言,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之一,也正如此,京东物流与京东零售、京东数科共同被视为京东拉动业绩的三驾马车。
先来看下京东物流的实力,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东物流运营超过1300个仓,43座“亚洲一号”大型智能物流园区,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在内,仓储面积超过2400万平方米。2021年二季度业绩报告中,京东提及,一年间,京东物流运营的仓库数量增加了450个。
数量巨大的仓库,让京东拥有了极为强大的“前置仓”,当客户有需求时,京东可以“以储代运”,商品在距消费者最近的仓库出库,京东快递往往只需要负责最后一公里,达到“次日达”的效果。
但这其中,仍有几个问题,一是困扰京东许久的盈利问题;二是综合行业竞争力的问题。这两大问题不得到解决,京东的三驾马车就无法真正跑起来。
当电商流量见顶,京东物流若想扩大规模获得盈利,就只能加大社会化开放程度,也就是多接外单。而且,如果以顺丰为参照,外部收入的毛利率实际上要比京东体系内毛利率要高,比如2021年上半年,京东物流的毛利率3.65%,同期顺丰能达到10.1%。
因此,从2018年至2021年,京东物流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逐年递增,2018年外部客户收入仅占京东物流总收入的29.1%,而到了2021年上半年,这部分收入占比升至56.5%。
但京东外部客户的绝对数量仍不够看,直至目前,中国快递市场依然被六大快递公司(顺丰、中通、申通、圆通、韵达、百世)占据。西南证券研报显示,2020年六家公司快递市场份额达到84%,京东的市场份额在5%左右。
而这样的局面之上,则是京东物流与竞争对手肉眼可见的差距。财报显示,在2021年末,京东物流自营卡车数量约1.8万辆,而顺丰的干支线用车资源在2020年合计达到约5.8万辆。这就造成了京东有时必须以社会化第三方资源,来补充京东物流能力的缺失,财报显示,2021年京东仅在外包成本上就花去了404亿元,同比增长54.7%。
也就是说,虽然京东已在物流上投入了数百亿,但运力问题却依然是限制京东物流盈利,以及与同行竞争的最大阻力。而要想提升这一能力,京东需要的资金和运营投入将是一个巨量数字,而且这一能力的提升也绝非短期内能够实现的。
因此,寻求外部力量整合就成为了京东物流的最佳选项。
02、德邦活成了“最佳标的”
如果将目光放得更远、更宽一些,顺丰的布局或许更能引起京东的焦虑。
这些年,顺丰通过收购和股权投资的方式收拢了新邦物流、顺立通、嘉里物流等企业,早早就将业务遍布快递、快运、冷链、即时配和国际服务等领域。在这一系列操作之下,顺丰2021年的营收达到2060.84亿元,同比之下京东物流为1047亿元,仅为顺丰的一半。有消息称,顺丰正在酝酿新的变革,做自己的电商快递——丰网,预计今年全部起网,如此一来,顺丰商流也将迎来新的增长点。
收购德邦之前,京东在2020年8月收购跨越速运,取得其620条货运航线;2021至2022年京东多次增持中国物流资产股份,目前已增持到79.86%;京东还增持了即时配送物流集团达达股份,2022年2月完成交易后,京东已经获得控股权。
也就是说,京东已经在货运航线、物流扩张、同城速递等方面开始补课,唯独在大件货运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而这恰好是德邦的优势所在。
德邦诞生于1996年9月1日,那时的德邦还叫“崔氏货运”,加上创始人崔维星和妻子薛霞,全公司总共只有4名员工。在中国快运莽荒的年代,德邦稳步开拓,直到2004年,德邦首创“卡车航班”,以公路货运的价格拿下了航空快运的业务,生意越做越大。2010年,德邦营业收入超过26亿元,正式坐上了国内零担物流之王的宝座。
但荣光并不只属于德邦,2016年之后,以中低端快运市场起家的安能、壹米滴答竞争不息,顺丰、百世等也开始布局快运业务。更令德邦感到焦虑的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快运业务竟然开始被超越,2019年,顺丰成立顺丰快运,以直营运作与德邦共抢中高端市场,仅仅一年之后,顺丰快运即以124.5亿元的营收超越德邦,而德邦快运业务在2017年-2020年连年缩水。
来而不往非礼也,自2013年尝试快递业务之后,2018年,德邦正式宣布转型快递业务。不过,德邦的试水并非完全除旧布新,而是接受麦肯锡咨询的建议——转向大票快递,也就是3-60kg快递业务。
这看起来是个不错的主意,既打开了新市场,又发挥了核心优势。但德邦没有意识到,这个决定需要面临来自快运和快递竞争对手的双重挑战,自己只能疲于奔命。
德邦快递为何如此不招人待见?有业内人士总结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是德邦的系统操作流程极为复杂,曾有用户反馈在UAP做零担签收要点击16下才能签收完成;其次,大件快递派送操作难度远远超过小件,几乎都有上门需求,卸车转运和派送操作难度超高,驿站不爱收,派送端留不住人;其三,没法大规模开发业务,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是用在反馈各种破损差错投诉上了,根本没法研究发件客户的需求。
这还不算,为了转型调整德邦付出了巨大的网络成本。2018年试水转型,2019年德邦进行了“规模投入”,带来的结果是其2019年年报净利润同比下滑了45%。当年的财报中,德邦对此作出解释称,前期包括硬件基础的投入和营销效率做了功能性的调整所致。
但结果可想而知,德邦并没有实现双向开花。
2017-2020年,德邦收入同比增速从19.7%降至6.1%,快递收入增速从69.14%下滑至13.6%,而快运营收在2018-2020年一直为负增长;在市场份额方面,八家快递系上市公司中,德邦股份为0.68%排名垫底,较2018年的0.88%进一步下滑。今年1月底,德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1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减少3.78亿元至4.91亿元,同比减少67%到87%,亏损几成定局。
要知道,在疫情集中暴发的2020年,崔维星治下的德邦顶住了压力,大件快递和快运业务规模、价格有所上涨。但进入2021年,该公司受到经营调整期的影响,管理费用和成本提升,蚕食了利润空间。
对于此局面,早在2020年5月崔维星就扛不住了,德邦开始引入韵达为战略投资者,后者以6.14亿元获得德邦约6.5%的股权比例。对于此次资本合作,两者均提及共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标。但此后除了一次协同会议之外,二者合作再无实质性进展。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有接近德邦物流的人士坦言,“德邦物流如果今年不卖,将会面临更为严重的亏损,因为今年需要继续加大投入,投入后还不一定会有回报,快递业务今年可能也会有下滑,并且对资金也有要求。”
实际上,德邦所拥有的账面资产,正是京东所急需的。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德邦供应链在全国各地拥有140个仓库,总面积101万平方米,其中各级网点数已超过3万个。虽然网点数多达3万个,但德邦2019年快递业务量为5.2亿票,仅占全国业务量的0.008%;仓储与供应链业务收入为5.09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也只有1.96%。
也就是说,德邦目前刚好是网点多、收入少的局面,网点多意味着对京东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单量少则意味着京东收购的代价不会太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德邦都可以说是京东的最佳标的。
03、1+1如何大于2?
时至今日,中国的快递市场已经显著异于往日。
2020年,在极兔速递的猛攻下,中国快递市场竞争越发激烈。2021年前三季度,顺丰控股、圆通速递、韵达股份、申通快递、德邦股份、中通快递六家上市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358.61亿元、305.42亿元、286.01亿元、169.1亿元、225.59亿元、211.8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97%、30.41%、23.88%、14.95%、19.03%、24.95%。
然而,这六家公司前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98亿元、9.54亿元、7.81亿元、-2.38亿元、0.28亿元、29.92亿元,同比分别下跌67.89%、31.16%、23.41%、4671.20%、90.60%、1.06%。
相比之下,京东物流的日子要稍微好一些,财报显示,京东物流的毛利润、毛利率双双下滑,净亏损幅度扩大287.9%,年度亏损156.6亿元。但这其中,有82.01%的亏损来自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从真实经营角度来看,京东物流仅亏损12.26亿,同比收窄92.17%。
投入更高,却盈利在望,京东物流自然对外部客户充满了期望。
京东物流高管曾表示,2022年外单业务需要占据京东业务的50%左右。从2021年半年报来看,京东物流外部客户收入占比达54.7%,不过其中来自京东第三方业务为23.9%,完全社会化的还只有30.6%。
因此,要想实现全面盈利,京东必须“扬长避短”获取更多外部客户,收购德邦显然对于京东来说是一步好棋。
首先,德邦在最后一公里的成本相对较高,京东物流的优势在于背后有京东商城的商流支撑,以及技术、全供应链的的能力。其完善的电商渠道、多元化的物流产品及末端配送能力,恰好为德邦打通供应链下游最后一公里、实现“门到门”服务补齐了关键的一块拼图,以系统性的业务资源支持德邦打开了新的潜力市场。
此前,京东物流已经拥有7800多个网点,再加上德邦的超过30000个快递网点,京东物流将直接超越所有竞争对手,可能会直接问鼎市场第一(可能有些网点位置重合)。要知道,在快递体系中,网点代表着快递网络的边界,有多少网点直接决定了快递能覆盖的范围,也决定着营收的上限。
其次,通过京喜快递,京东曾试图攻占下沉市场,但性价比劣势令其铩羽,无奈再次转向高端,而这也恰好是德邦的优势用户群体。在收购德邦之前,在高端市场京东与顺丰尚存在明显差距,京东物流是以储代运,短板是车线和分拨场地。所以,如果客户在电商平台下单,京东从仓储发货,速度大概率比顺丰快;但如果是点对点运输,涉及到干线中转,京东不敌顺丰。
但有了德邦,形势将发生逆转。德邦此前的优势就在于中高端用户群体,与京东物流的定位契合度很高,而且其在大件配送方面对顺丰拥有相对优势,再加上网点的可触达能力显著提高,拥有了德邦的京东物流,显然已经有了与顺丰掰手腕的能力。
同时,德邦主营业务为大件配送,主要客户为中小制造业企业用户,对应的运作模式为B2B模式,而不是传统的如通达系顺丰那样的To C运营模式,这也正是京东“一体化物流”最需要的资源。有了京东物流作为后盾,企业客户们也乐得将仓储成本转移到京东身上。
另外,德邦的直营模式也与京东物流具有相当的同步性。此前,德邦坚持直营模式,即使在偏远乡镇也采用了类似加盟网点的合伙人模式,包括7285个直营网点、2668个合伙人网点和20533个服务点,都采取直营式的管理机制。这一模式相对运营成本较高,合伙人也没有那么灵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德邦的业务扩张。
然而,这一模式却利好京东物流。因为模式近似,京东物流与德邦之间不存在加盟商与被收购主体利益不一致,所导致的诸多问题,使得京东未来对德邦的品牌定位以及发展方向作调整时,阻力相对较小。
因此,针对本次收购而言,无论是服务定位、能力互补,还是后期收购融合上,京东物流与德邦的结合,二者都有点佳偶天成的意味。借助对方的优势,京东物流或许有机会与最大对手顺丰五五开,也或许有机会与阿里的快递物流网络竞争中扳回一局。
但值得注意的是,京东物流收购德邦,远非中国快递市场的终局,“大平台+大资本”的整合可能才刚刚开始,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行业里的巨头平台会陆续收编“小龙头”,形成产业群式发展。
可以肯定的是,刘强东设想的局面可能正在变成现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