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警惕俄乌冲突引起输入性通胀风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警惕俄乌冲突引起输入性通胀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闫衍建议,要加强能源供给的多元化和能源安全的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

2022年2月23日,乌克兰基辅的独立纪念碑(independent monument)。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王玉

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周六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经济学家表示,国际社会对俄罗斯能源领域的严厉制裁或导致能源供给缺口扩大,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可能会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任泽平指出,全球大宗商品涨价带动中下游产品乃至全球通胀的提升不可忽视,外需下降,中国进口的原材料、中间品和对应的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均会有所抬升。

国内汽柴油价格已作出反应。3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将国内汽油价格上调750元/吨,柴油价格上调720元/吨。这是2022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第五次上调,并创下2013年新版定价机制以来最大涨幅纪录。

任泽平表示,除了能源领域,农产品价格也会因俄乌冲突而走高。

他说,乌克兰是全球农业出口大国,2021年,中国自乌克兰进口玉米占我国进口玉米总额的29.1%,主要用于饲料加工。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已有多个粮食净出口国减少对外粮食出口,引发玉米价格的一轮大幅上涨。若俄乌冲突持续,导致两国粮食减产并减少出口,国际粮价上升将带动国内粮价上升,进而带动中国通胀上升。

“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全球高通胀持续时长尚存争议,需防止通胀预期脱锚风险’,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之下,输入性通胀风险或对我国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形成掣肘,将更考验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适度和精准投放。”任泽平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也表示,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会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此外,战争可能会带来汇率波动、物流受阻、运费暴涨等不利影响。

对于国内如何应对这种挑战,王孝松表示,首先要推进好“双循环”发展格局,以“内循环”为主,维护好自身的产业链安全。

“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谨防输入性通货膨胀,多种举措助力中小型企业渡过困难。此外,还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争取大宗商品定价权。”他说。

当天与会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闫衍更是从五个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他说,首先是加强能源供给的多元化和能源安全的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

“从短期看,应该加大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特别是对天然气、原油、煤炭的进口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加快战略资源的储备。”他说,“从长期来看,我们应该加强能源供给的多元化,特别是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新能源投资的扩大不仅仅能够带来经济增长,同时也能够缓解地缘政治风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其次,闫衍认为,要对美国的长臂管辖制裁做好预案,避免连带制裁对我国企业造成的风险。

“短期来看,我国应该加快梳理,进一步确定风险行业和风险名单,提前做好预案,判断哪些损失可以避免,哪些成本可以承担,哪些收益还可以继续获取,最大限度地降低制裁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他说。

从长期看,闫衍指出,要积极拓展经济对外合作的空间,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合作网络越健全,美国制裁对中国的影响就越小。“要深入学习欧洲、加拿大等地区面对美国长臂管辖时对本国企业保护的做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SPV机构(特设机构),为我国企业和被制裁的对象的经济往来提供一些渠道。”他说。

此外,闫衍还建议,提高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水平;探索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促进人民币自由兑换,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加强供应链的安全保障。

“短期看,应当按照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加快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充分发挥各领域各行业龙头企业的示范与聚集作用,从企业层面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他说。

从长期看,闫衍强调,要转变我国产业链布局两头在外的局面,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并有效利用基本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的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主导位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警惕俄乌冲突引起输入性通胀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闫衍建议,要加强能源供给的多元化和能源安全的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

2022年2月23日,乌克兰基辅的独立纪念碑(independent monument)。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王玉

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周六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经济学家表示,国际社会对俄罗斯能源领域的严厉制裁或导致能源供给缺口扩大,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可能会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任泽平指出,全球大宗商品涨价带动中下游产品乃至全球通胀的提升不可忽视,外需下降,中国进口的原材料、中间品和对应的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均会有所抬升。

国内汽柴油价格已作出反应。3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将国内汽油价格上调750元/吨,柴油价格上调720元/吨。这是2022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第五次上调,并创下2013年新版定价机制以来最大涨幅纪录。

任泽平表示,除了能源领域,农产品价格也会因俄乌冲突而走高。

他说,乌克兰是全球农业出口大国,2021年,中国自乌克兰进口玉米占我国进口玉米总额的29.1%,主要用于饲料加工。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已有多个粮食净出口国减少对外粮食出口,引发玉米价格的一轮大幅上涨。若俄乌冲突持续,导致两国粮食减产并减少出口,国际粮价上升将带动国内粮价上升,进而带动中国通胀上升。

“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全球高通胀持续时长尚存争议,需防止通胀预期脱锚风险’,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之下,输入性通胀风险或对我国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形成掣肘,将更考验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适度和精准投放。”任泽平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也表示,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会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此外,战争可能会带来汇率波动、物流受阻、运费暴涨等不利影响。

对于国内如何应对这种挑战,王孝松表示,首先要推进好“双循环”发展格局,以“内循环”为主,维护好自身的产业链安全。

“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谨防输入性通货膨胀,多种举措助力中小型企业渡过困难。此外,还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争取大宗商品定价权。”他说。

当天与会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闫衍更是从五个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他说,首先是加强能源供给的多元化和能源安全的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

“从短期看,应该加大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特别是对天然气、原油、煤炭的进口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加快战略资源的储备。”他说,“从长期来看,我们应该加强能源供给的多元化,特别是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新能源投资的扩大不仅仅能够带来经济增长,同时也能够缓解地缘政治风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其次,闫衍认为,要对美国的长臂管辖制裁做好预案,避免连带制裁对我国企业造成的风险。

“短期来看,我国应该加快梳理,进一步确定风险行业和风险名单,提前做好预案,判断哪些损失可以避免,哪些成本可以承担,哪些收益还可以继续获取,最大限度地降低制裁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他说。

从长期看,闫衍指出,要积极拓展经济对外合作的空间,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合作网络越健全,美国制裁对中国的影响就越小。“要深入学习欧洲、加拿大等地区面对美国长臂管辖时对本国企业保护的做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SPV机构(特设机构),为我国企业和被制裁的对象的经济往来提供一些渠道。”他说。

此外,闫衍还建议,提高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水平;探索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促进人民币自由兑换,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加强供应链的安全保障。

“短期看,应当按照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加快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充分发挥各领域各行业龙头企业的示范与聚集作用,从企业层面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他说。

从长期看,闫衍强调,要转变我国产业链布局两头在外的局面,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并有效利用基本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的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主导位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